•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周小农辑

却波渔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13
帖子
3437
获得点赞
13
声望
0
年龄
71
1.gif
周小农辑
河南中医》1998年06期 加入收藏获取最新

周小农治肝法探要
张红玉,张泽生

【作者单位】:河南省遂平县人民医院!463100
【关键词】:/周小农;/中医师;肝病/中药疗法;肝病治法
【分类号】:R249
【DOI】:cnki:ISSN:1003-5028.0.1998-06-025
【正文快照】:
周小农先生(1876~1942年),江苏无锡人,是我国近代颇有影响的临床医学大家,对治肝之法尤多独到经验。今仅据《周小农医案》(上海科技出版社1962年版),撮其要浅述于后。IN肝解部力进刚保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若气机不和,郁结横逆,不但可使肝脏本身受病,还能影响各组织功能及其他脏腑,故周氏对疏肝解郁法的运用,非常重视。他所用疏肝解郁法,通常有疏肝理气、疏肝通络、畅脾流肝、理气行滞、疏肝降胃等,常用来治疗眩晕呕吐、胃院疼痛、腹满攻撑、胁痛引肩、发热不退等证,习用逍遥散、四七汤以及郁金、川贝母、香附、苏梗、绿…
推荐 CAJ下载 PDF下载
CAJViewer7.0阅读器支持所有CNKI文件格式,AdobeReader仅支持PDF格式
 
周小农医案

周镇(1876~1942),字小农,别名伯华,江苏无锡人,幼时家贫,从父课读后从名医郑羹与张聿青学习,医名大进,历任上海善堂、警署医职,中年后返故乡,行医终老。医案七卷,前四卷发表于丘吉生主编的《医药丛书》中,后三卷未刻,六二年上海科技出版社综合七卷内容,以病证归类,分为三十九门,订为六卷,周氏擅长于内科与温热病施治,善学叶天士、吴鞠通二氏,生平治疾以周密见长。
选案:
一、风水
病者:胡养泉妇,忘其年龄住址。
病名:风水肿胀
原因:平素嗜烟肝旺,且有痰红,产后患此,实因早浴而起。
症候:恶风无汗,头面独肿,四肢亦肿,腹微胀而溺少。
诊断:脉浮儒,苔薄白滑,脉证合参,浮主风,濡主水,水渍膜腠,故发肿而微胀,风袭皮毛,故恶风而无汗,此仲景所谓风水肿也。
疗法:以麻黄开肺发表为君,五皮达膜削肿以佐之。

处方:净麻黄1.5 光杏仁9 新会皮4.5 浙芩皮12 生桑皮9 冬瓜皮9 生姜皮3 葱须0.6

复诊:一剂即周身汗出,浮肿骤退,不事调理善后,反而不知节食,芥辣鸡香冰酒恣食无忌,越数日肿复发,来诊有微词,从舌脉审知其惰,切责之,其亦愧服,遂访原方加减以调治之。

次方:新会皮4.5 浙芩皮9 生桑皮9 大腹皮9 莱菔子6 冬瓜子12 苏噜子6 枳棋子12
效果:连服三剂,小水畅解,肿遂消退,胃动纳馨而痊。

二、暑
病者:严横林妻,年大约三十岁,住仓萍草蓬。
病名:暑邪入营痉厥
原因:天暑屋向西晒,感受热邪,床边置行灶,其热尤盛,乃因经来不畅,自服红花煮酒,邪即入营分,由冲波及藏血之肝经,痉厥陡作。
症候:先腹痛,呕吐血沫,两手抽搐,口闭歪斜,不省人事,遗尿不知。
诊断:脉沉劲伏,舌不得见,此暑热因酒引入冲脉,其血上冒,引动肝风而发惊厥。
疗法:清热熄风,和营散淤,以急救之。

处方: 丹皮9 青蛤散15(包) 石决明30 勾藤15 丹参9 益元散15(鲜荷叶包)明天麻4.5 金银花9
生玳瑁4.5 鲜竹茹4.5 海螵蛸9(蛤蚧拌炒) 茜草4.5 光桃仁9 童便一杯(冲)
另用西琥珀1.5克,上西黄0.09克,羚羊尖0.21克 ,参三七0.9克,研细如霜,开水化下。

效果:嘱用乌梅拭齿,口开,灌药后,口不开,横林火刀凿去一齿,药方灌入。一剂而醒,诸证顿失,再剂经行,数日旋愈。

出处:《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周小农,名镇,字伯华,改字小农,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无锡
西门外棉花巷人。17岁起,先后从邓羹和、张聿青学医,潜心研读叶天士、

吴鞠通等先辈医籍,在临床实践中虚心切磋。3 年卒业,在沪应诊。继任

上海广益堂、上海警署医职。民国元年(1912年)回无锡行医,诊治谨慎周

密,常背诵《史记扁鹊仓公传》所云“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

道少”以自励。对古今医籍,寻绎惟恐不博,应用惟恐不精;对疑难沉疴,

用心惟恐不尽,往往中夜徘徊,研究治法。诊治温邪、温热及杂症有丰富

经验。民国12一17年,周小农任无锡《医钟》月刊编辑,发表医药论文百

余篇。民国17年,南京国民政府有取缔中医中药之举,沪上各团体群起力

争,全国中医药组织响应。周小农亦大声疾呼,撰文发表于医药报刊。嗣

后和全国及江苏中医联合会成员一起赴京请愿。当局被迫收回成命。中央

国医馆成立后,公推他为名誉理事。周小农一生著作甚丰,除医论多篇散

见于《三三医报》、《绍兴医报》等杂志外,著有《周小农医案》7卷(此

据平时日记写成,原题名《惜分阴轩医案》)。另有《周氏集验方续编》l

册。晚年选辑其生平有关医药的重要言论,编成《卫生易简方》、《医论

汇选》等,因日军侵华,未及出版,稿亦遗失。由他辑印校勘与评注的医

籍有《王旭高医书六种》、《高上池医学问对》、《曾心壶脚气刍言》、

《日本今村亮医事启源》、《马培之外科传薪集》等10余种。民国31年4月

5日逝世,终年66岁。所遗医书479种,共1859册,于1959年由其子周逢源、

周道振赠给无锡市中医院图书室。

无锡近代名人录
 
江苏崇明县蔡××来函︰ 回忆毕业中学时,劳心过度,致患吐血,虽家祖世医,终难疗治。遍求名医延医,亦时止时吐。及肄业大学时,吐血更甚,医者多劝辍学静养,方可望痊。乃辍学家居,服药静养,病仍如旧。计无所施,自取数世所藏医书遍阅之,又汗牛充栋,渺茫无涯。况玉石混杂,瑜瑕莫辨,徒增望洋之叹也。幸今秋自周小农处购得《衷中参西录》,阅至吐衄方补络补管汤,知为治仆病的方。抄出以呈家祖父,命将药剂减半煎服,颇见效验。遂放胆照原方,兼取寒降汤之义加赭石六钱,连服三剂全愈。从前半月之间,必然反复,今已月余安然无恙, 自觉身体渐强,精神倍加。

衷中参西录 附文
 
《医验随笔》提要

方书所载之因症脉治有定,而临床诊治则变幻无定。是故医生于精研方书之外,尤当熟玩

医案,庶几神明变化,活法在人,不为疾病所困矣。本书系无锡中医友谊会理事沈奉江先生口

述,门人周逢儒君笔记。案虽不多,而诊断之精确,用药之工稳,直可上追古人,下启来学。盖沈

君为孟河马培之征君高足,学有根柢,识超侪辈,曾著《全球医通》一书,日久遗失,知者惜之。

《医验随笔》序

自古奉功伟节,奇才异能,非托之文字则阅世不足以传。汉司马迁修史,凡属艺文不论钜

细,一字不肯割爱,千有余岁,吾人犹得取而读之者亦云幸矣。英儒密纳约翰向称为辩雄泰斗,

著作等身,尝谓智者干虑必有寻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合者和之,否者正之,有寸长则不宜抹

煞,闭塞民智,阻天下之言论自由,信斯言也。其巍然有济世之功者,宜何如宝重乎?余辑《无锡

医学书目考》,深叹其有目无书,比校刊王旭高退思集类方歌注,益叹文献之易湮。访诸名医后

裔,或以无暇著述,仅存方薄,或则秘为手泽,无意付刊,久而佚散。是以书目所有,百仅一二可

见传布流通,吾侪之责。梁溪沈奉江先生,文学世家,赋性颖悟,伉爽不群,超逸如神仙中人。医

学师事马徵君培之,生平治验,名公钜室,咸相信服。而先生飘然物外,如幽兰自芳,不以自炫,

其心志之所存者大,形迹之所寄者小,而矫矫固足以名世也,先生医学湛深,尝慕逊清徐大椿,

泰西裴乃德龙蒲束之为人,现为吾邑中医友谊会理事。向所著《全球医通》藏稿未刊,日久屡索

不得,此则不即付诸手民之弊,殊为可惜。小儿逢儒读岐黄书,从先生游而诏医验甚伙,钦迟无

己,属操笔札,随闻记录,积久成册,惟年湮岁远者,四诊或有阙略,录寄《三三医书》刊入专著,

庶启悟学者之性灵,裨益医林,实非浅鲜也。因识其缘起如此。

民国第一甲子夏月无锡周小农别署伯华谨序
 
無錫友人周小農,曾登《山西醫學雜志》,論治瘋犬咬傷之方。謂歲己丑, 象邑多瘋犬,遭其害者治多無效。適有耕牛亦遭此患而斃。剖其腹,有血塊大如 斗,黧紫,攪之蠕蠕然動,一方驚傳異事。有張君者,曉醫理,聞之悟曰︰"仲景 雲'瘀熱在裡,其人發狂。'又雲'其人如狂者,血証諦也,下血狂乃愈。'今犯此 証者,大抵如狂如癲,得非瘀血為之乎?不然,牛腹中何以有此怪物耶?吾今得 其要矣。"于斯用仲景下瘀血湯治之。不論証之輕重,毒之發與未發,莫不應手而 愈。轉以告人,百不失一。其所用之方,將古時分量折為今時分量,而略有變通 。方用大黃三錢,桃仁七粒,地鱉虫去足炒七個,共為細末,加蜂蜜三錢,用酒 一茶碗煎至七分,連渣服之。如不能飲酒者,水、酒各半煎服亦可。服后二便當 下惡濁之物。日進一劑,迨二便如常,又宜再服兩劑,總要大、小便無纖毫惡濁 為度。服此藥者,但忌房事數日,其余則一概不忌。若治小兒,藥劑減半。妊婦 亦可放膽服之,切莫忌較。按︰服此方果如上所雲雲,誠為佳方。

衷中参西录
 
一代名医周小农

无锡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周小农以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名闻遐迩。老中医徐湘亭曾经对他作这样的赞誉:
锡山钟秀多奇士,
周子小农医通神。
且休馆中列前茅,
博学深思学更醇。
下笔千言无日罢,
救人沉疴不计贫。
……

清光绪二年(1876),这位名医出生于无锡北门外的北塘煤场弄。他初名周镇,字伯华。因为出生那天是清明节,又字明生;父亲名莘农,又改名小农。家里开设恒生棉子行,经济较富裕,他从小就进私塾,攻读“四书五经”。本来,他是要继承祖业而经商的,不料在15岁那年患了“烂喉痧”,九死一生,甚至两个妹妹也被这场病传染而夭折。幸亏多方名医抢救,他活了下来。于是,他的父亲决心要儿子去学医,亲自执教,授读《内经》、《本草》等医书,又命儿子拜南门中医邓羹和为师。也许是求医心切,其父不满足邓的重实践轻理论的授徒方式,又将他带到上海,改拜名医张聿青为师。张聿青,武进人,在无锡行医数十年,晚年迁居上海,自号“且休馆主”。

周小农十分钦佩老师的医德和医术,尤其是精深的中医理论。因而,他虚心学习又潜心收集研究老师的处方,以后编纂了8册《且休馆医案》问世。抽空,他又博览医书典籍。

这样重视中医理论的探索,成了周小农医术大进的秘诀。他曾经说:“古今医书,凡有一长足取,皆吾师也。”从1901年到1910年10年中,他编辑出版了《名师精方汇录》、《卫生易简方》、《肝左肺右说证》、《临产须知》、《周氏集验方》等书,也编纂社会名医王旭高的《医书》和曾心壶《脚气刍言》、柳宝诒《温热逢源》、颜芝馨《温病条辨歌诀》、张伯龙《雪雅堂医案》、马培之《外科传薪集》,甚至日本今村亮的《医事启源》等等。后来,他又整理自己的中医理论,写出《伯华医谭》、《惜分阴轩医案》4卷。他对人说:“西医日新月异,而中医抱残守缺,在于中医对古人的医学不求其所以然。”

周小农的医术,主要是靠自己的刻苦钻研。他从张聿青学医不足3年,便在上海悬壶行医,以后又兼任上海位中堂、广善堂和上海警署的医务工作。在行医中,他恪守父亲的教诲:“以济世为志,谋稻粱(生计)为余事,取酬薄,则利人众。”所以,他的诊费特别便宜,一度为同行所讥笑,但他不予理睬。诊病时,他总是慎重又细心地“望、闻、问、切”,从不马虎。有时碰到疑难病症,不肯随便下药,常常在房间里绯徊再三,而后才开处方。因而,在上海行医14年,声名大震,成为一代济世名医。江苏、浙江、安徽、山西、奉天(今沈阳)、广东等地的医界同行,都慕名和他交往,探讨医术,他总是来者不拒,乐意陈述自己的观点。

民国早年,政府受西医宣传的影响,一度扼制中医,甚至企图效法日本取缔汉医的做法,也在中国取缔中医。内务部曾经颁布《管理医士暂行规则》等文件,极力鼓吹西医、贬低中医,引起 全国中医界的公愤。富有正义感的周小农,挺胸而出,发表文章,四处奔走,甚至伙同志同道合的中医界人士到南京政府请愿。一次次的抗争,使民国政府举棋不定。这时,周小农已回到无锡, 无锡中医友谊会成立,推举他为理事,并由他参与编辑出版《医钟》月刊,他利用月刊,宣扬中医,又写文章到各地中医刊物上陈述自己的观点。1931年,民国政府终于确认中医的地位,成立了中 央国医馆,推选周小农为名誉理事;1936年,又公布《中医条例》,进一步肯定了中医的法定地位。在这场抗争中,周小农功不可没。

1942年4月,还是清明节,周小农因病逝世,终年67岁。他遗下各种医学藏书479种,共1859册,由其子逢儒、道振在1959年捐赠给无锡市中医医院珍藏。
 
――纪念著名学者、碑帖鉴藏大家周道振先生
2008/03/30

在无锡文博界,无人不钦佩周道振先生的学识,无人不称道周道振先生的为人。上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周道振先生将自己节衣缩食艰辛收藏的84种230余册明清碑帖、34件明清名家书法绘画作品以及424册家藏文史类书籍全部无偿捐赠给了无锡市博物馆。而令人倍感遗憾与痛心的是,老先生于去年10月31日与世长辞了。因此,本期收藏版是专为纪念周道振先生的,期待通过回忆周先生生前的点滴让世人了解这位著名学者、碑帖鉴藏大家的高尚品格,也让无锡众多的藏家们领悟到真正的“收藏精神”。
当年经手周道振先生捐赠事宜的无锡博物院副院长陈瑞农一提起周先生,就不住地说:“周先生是个读书人,为人特别厚道,是一位真正的学者。”据陈瑞农介绍,周道振先生出生于1916年,无锡人,世居锡城西门外棉花巷。父亲周小农是无锡城里知名的中医,家中收藏不少中医学术论著与版本书。周道振向来钦慕文征明的气节,对文氏书艺情有独钟,20岁左右就开始研究文征明的碑帖,省吃俭用收藏了不少明清碑帖,在国内文征明研究界,周道振先生堪称文氏研究“第一人”。
1987年,当时任无锡市博物馆考古征集部主任的陈瑞农在市文化局领导顾文璧的介绍下,认识了回无锡市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周道振先生。周先生当时已有71岁高龄,长期居住在上海,每年都会回到无锡棉花巷的老宅小住。当时周先生流露出想把收藏的碑帖捐赠给家乡的意图。为此,陈瑞农一直与其沟通联络,单为首批捐赠就跑了五趟上海。据陈瑞农回忆,周先生当时住在上海北站附近天潼路612号,第一次登门拜访时,发现这是典
型的上海石库门,住
了几户人家,周先生
家住在楼上,家中十
分简陋,可以说他穷
尽毕生的财力用以
收藏、研究。先生家
有一个20平方米不
到的阁楼,堆满了古
籍、碑帖。当时周振
道打招呼说,由于没
来得及整理,等我把
有价值的碑帖整理
好了,你们再来。时
隔近半年时间,周先
生告知已基本整理
完毕。陈瑞农再度登
门时,发现先生已把准备捐赠的碑帖堆放一边,并用公正的小楷写好一份清单,清单上标明了碑帖的年代、名称、内容摘要等,非常仔细、认真。经清点,当时周道振捐赠的碑帖共有216件,另有12件文征明的真迹墨宝及其他书画,先生还一再强调不要任何报酬。当时陈瑞农等并没有直接将碑帖带走,而是回馆进行汇报。之后为了确认这批藏品的价值,又到上海请上海书画出版社古碑帖研究专家王壮弘先生鉴定了其中部分碑帖,王壮弘当时就赞叹称:虽然没孤本,但全是善本,有些已十分罕见,非常有价值。文征明的墨宝当时请徐邦达先生进行了鉴定,其中多件被认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即珍贵文物。首批藏品被运回无锡市博物馆后,曾举办过一个十分简单的捐赠仪式。此后,陈瑞农与周道振先生之间经常有书信往来,每年总会抽空去看望一下周先生,直到周先生的家搬迁到了浦东,就没再去过。而周先生每逢有新书出版也总会寄一本给陈瑞农。上世纪90年代,无锡棉花巷拆迁,周道振先生又把在无锡的大批书籍全部捐赠给了无锡市博物馆。
《无锡文博》的主编、文博专家袁志洪更是对周道振先生充满了情感,周先生去世后,他还专门写了一篇纪念文章《他带着一丝“遗憾”离去》。在袁志洪印象中,周道振先生是一位衣着朴素、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老人,丝毫不像一位有名望的学者。据袁志洪介绍,周道振先生的学术成就,集中体现在文征明研究和书法、碑帖艺术鉴定几个方面。他说,终其一生,周道振先生从未在科研机构、大专院校或图书馆、博物馆系统工作过,与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员相比,他的治学条件和环境,无疑要艰难得多。而他最终能够实现初衷,完成文征明研究,在学术上作出重要建树,应是他几十年坚韧不拔、艰苦努力,甚至可说是“苦心励节”的结果。
说到周先生捐赠的藏品,袁志洪介绍说,据我所知,碑帖中之《停云馆帖》、《晴山堂帖》、《寄畅园帖》、《汝帖》、《壮陶阁帖》等,都极具艺术价值或地方文献价值。目前,此类拓制较早且又完整无缺的善本法帖,已十分难得。书画中之文征明墨迹《赤壁赋册》、《怀归诗册》、《雪赋 月赋合册》、《包东涧墓志册》等数种,鉴定后都定为国家二级文物。另外,赠书中一部题名为《宋氏丛集》的明万历刻本,因流传极少,在明清至今的相关著录中问题较多,大可供学术界作深入研究。尤为珍贵的是,收入此书的《燕闲部》一种,重见于《四库全书 竹屿山房杂部》,但缺失数页;而此本则首尾完整,正可补《四库全书》之缺。
陈瑞农与袁志洪都曾回忆称,每年清明前后,周道振先生都会返锡扫墓,经常到博物馆看望老朋友;临别时,博物馆每次想招待他吃顿便饭,都会遭他婉言谢谢绝,甚至连派车送一下也不需要,坚持挤乘公交车。大约五年前,先生走不动了,每到清明节都让儿子代为返乡扫墓。没想到去年10月31日,周道振先生因心衰竭抢救无效逝世,终年91岁。
清明将至,周先生是再也回不了家乡了,但周先生留给家乡的却是一笔永恒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同时留诸于世的是一位学者不计个人得失、孜孜以求、乐于奉献的风范。

无锡新传媒
 
《医门要诀》


《医门要诀》

综合性医书。清·王泰林撰。原系抄本。经周小农整理校正刊行。本书概述中医临证辨证论治常法,内科杂病、妇科病的辨证论治十分严谨。详辨各证寒热、虚实,注重气机升降在机体的重要作用。内容简要,颇有见解。1949年后经北京中医学院整理,改名为《医学刍言》(中医临证指要),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周小农医案:
赵瑞九,住篓巷,其妻即聿师之女。年约四旬外。丙子夏,崩漏将近二月,延诊。面唇萎黄,无血色,脉虚带弦,苔薄黄,腹中有气攻撑,血去气无归宿。余拟滋血止崩,敛肝潜阳法,嘱服三剂,二剂而血已止。方为:当归头醋炒、白芍、生地炭、龙骨、牡蛎、山萸肉、金铃子、川断肉、狗脊、女贞、旱莲、白微、丝吐灰、鳔胶而已。习俗遇久崩,每用祁艾、泡姜等,与血去阴伤忌燥之例相抵触,又拘定血脱益气而用参,不知参为硫砒栽培,辽医亦云性亦燥烈也。」
此一病例如以神灸经纶崩漏方:膈门、肝门、肾门、命门、气海、中极、间使、血海、复溜、行间、阴谷、通里等穴取代药物,也可产生相同的作用。
 
近代中医学家颜芝馨先生,慈城东郊青岭渡颜家人 。早年随族人旅台湾军医局学医,1895年当日人侵占台湾时回国,旋即在甬从名医张禾芬先生学习。学成后,设诊所于宁波鼎新街,擅长内科,求诊者 接踵而来 。
先生治学严谨,不仅熟谙古典医籍,并从源及流,深入系统钻研历代各家名著,学古而不泥于古,师众而能各取其长而融汇贯通。认为:为医者,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当博览群书,牢记各家之长,临证用药,尤须择善而从,切勿株守一家之言。
先生医德高尚。尝云:医乃仁术,医者在交际上用功夫,不如在书本上用功夫;在书本上用功夫,不如在病人身上用功夫;除应于平时多吸取前人各家之长外,还须留意病者服药后经过情况,详究诊察方药之是非,以供日后之参考。特别对一些医治无效的病例,更应详记始末,从中吸取教训,以求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并写成《志过集》一册,曰:藉此以书吾过也。
先生临证,重视坐诊,但亦不忽视闻问切三诊。在坐诊中,观察体态神色,以辩其病体强弱,正气盛衰,病势轻重、安危;在察舌方面,内伤杂证着重观其质,以别脏腑之虚实,外感时病首视其苔,以区分外邪之深浅。并主意病者之老少、劳逸、性情、嗜好、受病久暂、气候寒暑、居处高卑等等,结合所出现的体征和症状,制定其疾病情况,确定应用之方药。
先生认为:百病之生,皆因郁塞痞滞,凝结不通所致,大凡外感之邪,郁于卫、郁于营,或在经、在腑、在脏,邪不解散即是郁;七情之郁,如思伤脾怒伤肝等,均因情志不遂;盖郁则气聚,其郁或在 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症象。气本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阴,心下虚痞,胁胀、背胀,胸闷不食,气瘕攻冲,筋脉不舒。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故气之升降、开阖枢机不利,结聚而不得发越,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变化而不得变化,内不得通,外不得入,当从郁论治,使其所降出入之气机复常,而病自愈。故其治病,常以开郁为先。
先生用药,一般主张轻灵和缓平稳常法,不轻投重剂猛药,力求避免耗伤正气。但遇重病急症,无论开郁、固脱,都能大胆使用重剂,且药味谈话较单纯,认为如果此时病重药轻,不仅难以奏效,反会贻误病机,导致疾病恶化。如治疗宁波小尚书桥宋妇,年四十余,病崩中不止,曾服过多剂胶艾汤及炭类止血药无效。延诊时,面容苍白,自汗淋漓,头目晕眩,四肢厥冷,脉大重按无力,有沉伏之象,舌质淡白。曰:此崩中出血过多已成下脱危疾。血脱益气,须急投重剂固阳救脱。处方:别直参24克,厚附子30克,急煎频服。病家见方疑虑。先生曰:治脱犹救火,当须立决,切忌犹豫观望,迟则不堪设想。服后汗止,晕瘥,出血减少;续服一剂,精神好转,舌质略现淡红,乃改用当归补血汤;连服三剂,崩止、思纳,继续调理后全愈。
对于小儿疾病,先生认为一般比较单纯,无非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治疗并不太难;但初诊时必须掌握其父母体质情况,同时用药宜轻,中病即止,切勿过剂,以免影响生长发育。对于老年或久病患者,首当着重顾及脾胃,保护胃气。必要时,可据《素问》“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以及孙思邈“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弃药而以“食治”法 调治。如治上海张某之母,年过花甲,素病病胸痛,新患湿温,经治两月余,病势垂危。颜先生赴沪诊治,见其形瘦神倦,略有寒热,胃风微寒,脘病不纳,大便干艰。脉濡无力,舌质淡红光滑无液、苔见白历。据述曾经中西医针灸等治疗,现热虽下降,但胃气已败,饮食不进,势甚危急。诊后先生对其子说:今虽所患湿温病邪已清,但久药胃伤,体力已难支撑,必须速停苦药,用饮食替代以养胃气为主,冀其胃苏,安谷则昌。张某同意,于是先用一甜一咸饮料频服,甜的用甘蔗汁梨汁、藕汁,略加蜂蜜、白糖,冲饮以开胃;咸的取猪肚、火腿、萝卜,炖汁,去浮油,饮汤以补精血养胃;同时,用白扁豆花、生苡仁、北沙参、麦冬、生谷芽、建兰叶、玫瑰花等芳香甘淡之品,采取蒸馏法蒸汽成中饮服,以疏通郁浓开胃。连饮三天,痛止思纳,大便通行,续服至一周,能饮稀粥,舌苔白糜退尽。复诊改以淡菜、鸭子炖饮养胃,并用生脉散加毛燕窝、霍山石斛、生玉竹、佛手柑、建兰叶等蒸馏法取露饮服,此后病情日好转,饮食恢复,身体日趋健康。
先生行医20余年,学验丰富,惜因诊务繁忙,加之早年罹患风痹,右肢偏废,左手书写不能持久,故仅留昔年授徒所编《温病条辨歌括》一书(附刊于《中国医字大成》中之《增补评注温病条辩》内。曾经周小农先生评阅、题序,认为:提纲扼要,规划尽善),余无著述传世。

http://bbs.zxip.com/][img]http://bbs.zxip.com/opic/LOGO.jpg[/img]
 
中医医案学的历史与成就
点击数:13698
关键词:中医医案 历史 成就

众所周知,中医的生命在临床,历代名医医案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贵经验。中医医案不仅是中医理论的有力验证,也是中医理论不断发展的摇篮。近哲章太炎先生指出:“中医之成绩,医案最著。欲求前人之经验心得,医案最有线索可寻,循此钻研,事半功倍。”清代医家周学海也曾断言:“宋以后医书,唯医案最好看,不似注释古书之多穿凿也。每部医案中,必有一生最得力处,潜心研究,最能汲取众家之所长。”由此可见,要挖掘中医宝库,要总结前人经验,研究其学术思想,要提高临床疗效,要升华新的理论,均有必要认真研究中医医案学。本文就中医医案学的悠久历史和光辉成就予以概述。

悠久的历史

刘权之在《杏轩医案》序文中说:“医案之作,谓与《灵枢》、《素问》并传可也。”而谢谢利恒则认为医案之作始于《史记》,两说孰是孰非?言始于《史记》者,是因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25则诊籍。由于这些是现存最早而且较为完整的医案记载,故谢谢说为是。然而下述证据又足以说明刘氏之不非,请试言之。

殷墟甲骨文中已经有关于某人某时患某病或愈或不愈的记载,可勉强称之为原始医案,惜其简而未确;但成于东周或春秋早期的《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关医师一章中已经将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四类,统由医师管辖:“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供)医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秓疡者造焉,则使医分而治之。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十全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为下。”这不仅说明彼时医学已经相当成熟、齐备、有详细的分工,而且已经制定出完善的医事制度和考核标准。这其中尤其值得我们注重的是西周时期的医疗行政长官为了制定他所管辖的医生俸禄的多寡而做的年终考核所凭借的“医事”到底指的是什么?毫无疑问,一定是一个个的医案记录,可惜这些宝贵的医案资料未能保存下来。但不能因为我们现在看不到就否定它当时曾经存在,所以我认为周代的医案可谓是确而未详。由此言之,谓医案与《灵》《素》并传是可信的。然而其后的《左传》、《吕氏春秋》及其他诸子书中均记录有少量的医案这应是确凿无误的。如《左传·昭公元年》就记有晋平公乏嗣的案例,即公孙侨论断晋平公之疾,明确指出其病因是由于“同姓相婚,其生不殖。”这与《周礼》“同姓而婚,其殖不藩”和《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是故娶妻避其同姓”是一脉相承的,说明我们的先民在周代就已经提出了近亲不能结婚的科学主张。而大家所熟知的“秦医缓和”的故事正是《左传·成公十年》医缓为晋景公治病和《左传·昭公元年》医和为晋平公治病的病案记载。再如《吕氏春秋·至忠》有文挚用盛怒之法治愈齐盡王头痛病的精彩案例,这是以情志疗法治疗疾病最典型也是最早的案例。他如王充《论衡·福虚篇》记载有楚惠王吞水蛭而瘀血宿疾得以痊愈、《汉书·外戚传》记载有女医生淳于衍用附子泽兰丸给新产的许皇后服用,以致身死等等,均可以看作是早期的医案。只是都未能规范,更未形成规模。比较起来,司马迁《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的扁鹊入虢之诊和望齐侯之色以及仓公诊籍25首才算得上迄今为止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而又较为完整的医案之作。这也正是谢谢利恒氏认为医案之作始于《史记》的确切依据。

由此以降,诸如《华佗传》、《仲景传》以及《周书》、《南史》、《北史》、《唐书》等等无不载有医案的零金碎玉。如《三国志·华佗传》中记载华佗治疗曹操头风等6则医案。还有《晋书·魏永之传》记有魏氏天生兔唇,通过手术割补治愈一案,应是世界最早的兔唇修补手术的记载。再有就是《南史》所记薛伯宗精于外科,用移陟之术治愈公孙泰背疽;徐文伯用消石汤治愈宋路太后之结石;《北齐书》记有褚澄用一升紫苏治愈李道念冷积;《南齐书》记有褚渊用冷水灌沐法治愈伧父内热外感证;《北史·艺术传》中还记有马嗣明以醋石粉外涂治毒肿;徐之才用汤剂治愈武成王的视觉异常;姚僧垣以三剂汤药治愈金州刺史伊娄穆之痛痹;《唐书·方技传》中记有许胤宗用黄芪防风汤熏蒸法治愈皇太后之中风;李洞之用针灸助产使长孙皇后生下高宗;秦鸣鹤针刺百会、脑户二穴治愈高宗头风等等。至于笔记、杂谈、小说、志异之类亦不乏医案、医话之记述。如《续异录》中记有名医梁革用针刺心下、凿齿纳药的方法治愈御史崔氏妾之尸厥;《玉堂闲语》记有扬州医生用乳香酒麻醉,然后开颅治愈一严重麻风等等。然而由汉迄唐,均未见医案专著。散见于经史艺文中之医案医话亦未分家。

由此可见,医案之作,起源甚早,说它始于《史记》也好,说它与《灵》《素》并传也好,都说明医案有着悠久的历史。

辉煌的成就

1、个案专著的出现

宋代是我国医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宋朝政府对医学发展比较重视,如宋代医官名额甚众。徽宗宣和年间自和安大夫至翰林医官凡一百十七人,直局到祗侯凡九百七十九人。总数多至一千余名,为周秦以来所仅见。政府成立校正医书局校订医书(《伤寒论》、《金匮玉函经》、《素问》等);组织人力修订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印刷术的发明,使医学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传。而此时名医辈出且各展所长,发扬光大。医案的书写与积累受到各医家的普遍重视,而且已成为国家医官考试学生的内容之一。宋代的太医局注重医学生实际医疗技术的训练,每年的第三场考试内容即为“假令病法三道”,其实就是对假设的三个病案进行分析处理,也即辨证论治要求理法方药四平八稳,丝丝入扣。高年级的医学生还承担为其他三学(太学、律学、武学)学生及各营将士治病的任务。并按统一规格(官方统一发印纸)纪录治疗经过和结果,保存下来。这就使得医案数量空前增多。

最重要的是宋代已经产生了个案专著,最经典的要数成书于1133年的许叔微所著《伤寒九十论》。此系作者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治疗并论述九十种伤寒病证,其特点是先案后论。它不仅仅是第一部医案专著,而且也是最早的伤寒医案专集。每案之后所附的论述犹如现今的病案讨论,借鉴前贤之论,参以己见并经验心得,对《伤寒论》原文每多新见,为研读《伤寒》并实践于临床的经验总结,对后学者颇多启迪。许氏晚年又著《普济本事方》,于方后列举自己运用该方所治愈的病案。虽为方书,却开以方类案之先河,对医案学的发展亦具一定影响。所以许叔微对医案学的贡献是很大的。在许氏之前,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中有钱乙的19则医案,皆附于医论之后,用以证明其所论非虚。此书虽非医案专著,但实为以论附案的第一家,可称发专科辑案之肇端。所以此书不仅在小儿科的发展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医案学科的进步亦具有荜路蓝缕之功。以上三本书也可以看作是医家自己总结医案的开始,而且各具特色,所以可以认为个案著作始于钱乙与许叔微。除此之外《宋史》、地方志、杂记(如《挥麈余话》、《船窗夜话》、《齐东野话》、《老学庵笔记》、《东坡杂记》、《夷坚乙志》)等书中收载医案亦较前代为多。及至金元,学派蜂起,诸家争鸣,医学著作亦空前繁盛,而各家医案裹挟于中,大多采取以论附案的方式,不能不说是受钱乙的影响。如朱丹溪《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张从正的《儒门事亲》等都是夹论夹案,以求理论与实践相互印证而增加说服力。当然也有论案分开,于医论书中专列医案为篇者,如王好古的《阴证略例》、罗天益的《卫生宝鉴》都将“医论”、“治验”辑出专篇,集中收载典型医案。而《校注十四经发挥》的序文中竟也别具一格地收存了滑寿十数则医案。这些医案应是其平生最得力者。

2、医案学的成熟阶段

到了明代,医案之学已臻成熟,不仅个案专辑日益增多,而且诸多医家已开始注意到医案书写的规范化,这是医案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如韩矛心在《韩氏医通》中指出:作为规范的医案应该是“望、闻、问、切、论、治六法必书”。吴昆则进一步提出“七书一引”的格式,即一书某年某月某地某人;二书某人年之高下,形之肥瘦长短,色之黑白枯润,声之清浊长短;三书其人苦乐病由始于何日;四书初时病证服某药、次服某药、再服某药、某药少效、某药不效;五书时下昼夜孰甚,寒热孰多,喜恶何物,脉之三部九候如何;六引《经》旨以定病名,某证为标、某证为本,某证为急为先治、某证为缓为后治,某脏为补、某脏为泻;七书当用某方、加减某药、某药补某脏、某药泻某脏,君臣佐使之理,吐下汗和之忌,一一详尽;末书某郡医生某某撰。

更重要的标志则是搜集、整理、研究中医各家医案的类书问世了。嘉靖年间江馞父子鉴于中医个案日趋繁富,而医案之学倍受重视之事实,乃悉心考究,搜集自《史记》至嘉靖上下1600年的个案专著及散见于经史子集、稗官野史等书中之医案加以分类整理研究,摘其精要,以类相从,编成《名医类案》12卷。证分205门,集案2300余则,这是第一部医案研究的类书。《名医类案》不仅开以证类案之先河,更为我们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医案,是对中医医案的第一次大的总结,对医案之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李时珍《本草纲目》在医案方面的成就亦不容忽视,在每一味药的“发明”项下阐发了李氏对该药的新见解并附有关验案加以证明,尝试了以药类案的新方式。

《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收明代个案专著30余种,较为著名的如《石山医案》、《薛氏医案》、《易氏医案》、《孙文垣医案》、《王肯堂先生医案》、《奇效医述》、《程原仲医案》、《医学穷源集》、《冲壑老人医案》、《芷园臆草存案》、《陆氏三世医案》、《两都医案》等等。这些医案均能反映各自的学术思想特点和医学成就,其中精湛的医术足为后世取法。而此时众多的综合性医书中亦载有大量的医案,如《医学正传》、《慎斋遗书》、《针灸大成》、《外科正宗》、《景岳全书》、《慎柔五书》、《医宗必读》、《温疫论》、《轩岐救正》等等。由此观之医案之作确已成熟。

3、医案学的鼎盛时期

有清一代医案之学堪称鼎盛,个案专著已有300余部,明显表现出不同的学术特点和阶段性发展的流派特色。大致可分三期,清初叶为第一期,清中叶为第二期,道光以后为第三期。

清初叶,以私淑易水学派,专主温补的医案为主流。如赵献可门人高鼓峰的《四明医案》及吕留良的《东庄医案》,其治法皆宗献可,大倡八味、六味;李中梓弟子马元仪的《印机草》及尤在泾的《静香楼医案》则善用李中梓的脾肾双补法,张璐的《张氏医通》及郑重光的《素圃医案》又皆承景岳温补之特色。温补而外,亦有不少各俱特色的佳作,如王三尊《医权初编》之医案多得攻下之旨;沈鲁珍的《沈氏医案》又多用豁痰清火之法。这个时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首推喻嘉言《寓意草》及马元仪的《印机草》,前者书案详尽,辨证精审,用药自出机杼,善于化裁经方;后者书案简洁,突出辨证,用药精当。道光年间李冠仙著《仿寓意草》医案对喻氏推崇备至。从此,这两种书案风格便延续下来。

清中叶医案的发展当以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问世为界碑。此书别开生面,一扫温补与经方派之旧例,不仅为温病的论治提供了丰富的治验,使人耳目一新,而且对临床各科病证之辨治,贡献尤多。诸如论治妇科以调补奇经冲任为法;治疗顽疾久痛以久病入络立论;论治脾胃创立养胃阴之说;论治虚损从上中下入手,且善用血肉有情之品等等。叶氏用药轻清灵透,自成规矩,圆机活法,随处可见。对后世医家的医疗风格及书案方式影响弥深。《临证指南医案》是迄今为止版本最繁、再版次数最多的个案专著。与叶氏同时的徐大椿的《洄溪医案》,内、外、妇科,均所擅长,而且治法灵活,不拘一格。陈修园的《南雅堂医案》则是以学宗仲景,擅用经方为特点。他如薛雪的《扫叶山庄医案》、缪遵义的《松心堂医案》、吴瑭的《吴鞠通医案》皆以善治温病而风格逼近叶氏。是以道光年间吴金寿集叶氏、薛氏、缪氏之散在病案而成《三家医案合刻》。以治疗杂病著称的有新安医派,如程杏轩的《杏轩医案》和学宗易水的杨乘六所辑《潜村医案》。其余如王九峰、齐有堂、高秉钧等人的各科医案等亦皆称佳作。

第三阶段为道光年以后,这一时期医案之作发展尤著。由于江浙一带名医辈出,医案佳作非常普遍。书其大略,主流有三:其一是学宗叶、吴而善治温病者,如王孟英、曹仁伯、黄堂、柳宝诒、邵兰荪、张千里、姚龙光、徐渔渡、何淡安、周小农、俞震等数十家医案皆属之。其二是学宗孟河医派者。孟河医派至晚清而成鼎盛,代表医家为费伯雄、马培之。当时名医出于费、马门下者甚夥。承费氏之学者如余听鸿、陈景岐、费绳甫父子和薛逸仙等。承马氏之学者,如丁甘仁(再传程门雪、章次公、黄文东等)、贺季衡、邓星伯、沈奉江、赵竹泉等。孟河医派的医案在治杂证方面善于化裁古方,理法方药,四平八稳,不趋奇异。治疗时疫则兼采叶、吴。马氏门人多精外科,所书医案多医理文采并茂,研读者多兴趣盎然,不忍释卷,因此对医案的写作颇有影响。其三是世医,以江苏陈、何二氏具代表性。陈一族,世代为医,至陈莲舫已19代;何氏至晚清何长治已24世,代有名医。此二氏皆不乏医案佳作,其用药稳健轻灵,书案则按语中肯平正,论理渊博。陈莲舫身为御医,更具宫廷医派之特色。

其他如恽铁樵、张锡纯、陆渊雷等人之医案又另辟蹊径,衷中参西,率先将西方医学结合到中医医案中来。余奉先、曹颖甫、赵守贞、范文虎、陈无咎等医学大家善用经方,所作《冀经经验录》、《经方实验录》等皆能将验方运用自如,屡起沉疴而名闻遐迩。此时全国各地名医无数,如丹徒赵海仙、无锡张聿青、**金子久、四川冉雪峰、胥江张仲华以及上海、北京诸多名医皆各领风骚,其医案著作亦各有千秋。书案行文之法有正叙、倒叙、插叙、夹叙之异。分析病机有的删繁存精,有的丝丝入扣,细致入微,或有猎险而惊人,或有书误案以为诫。真是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不可胜言。

清代专门整理研究医案的著作已经有多种形式,这是医案学发展到鼎盛的又一重要标志。

人们把魏之臔的《续名医类案》看作是中医医案的第二次总结是不无道理的。魏氏遵照江馞旧例,摘取西汉《史记》至清嘉庆朝之间1800余年的各家医案,亦遍摭经史子集等散在医案,汇成36卷,分证350门,集案约5000则。可说是将古代医案囊括无遗。稍后嘉善人俞震所著《古今医案按》,选案1500余则,证分106门。其特点是选案精,而每类证后的评按文字,每能中其肯綮。对于理解每个医案之病机、辨证关键、医家的独到匠心和圆机活法等等每能发人深省,实为研究医案类书之佼佼者,对后世之影响亦非常深远,如蔡陆仙《中国医药汇海·医案部》、何廉臣《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余瀛鳌《现代名中医类案选》等皆以此书为法要。

医案类书的研究方法已经发展成多种方式,越发体现了医案学的重要地位,其中有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而编研者。如乾隆年间杨乘六所辑赵献可门人高、董、吕三家医案而成《医宗己任编》,此作可视为以人汇案和以流派汇案的创始人。其后吴金寿所辑《三家医案合刻》即仿此例,乃选辑叶天士、薛雪、吴鞠通三家的温病治验。光绪间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乃汇集尤在泾、曹仁伯、张仲华、王旭高四家医案而成。同仁咸谓这些著作评选皆善,有助后学。还有吴人陆晋笙所辑《重古三何医案》选评亦精。此数家医案类书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医宗己任编》的影响与启发。

还有以专题类案的医案类书,如沈源所辑《奇证汇》,系将罕见病证之医案汇成一帙,以启迪后人。又如余听鸿的《外证医案汇编》则是集陈学山、叶天士、薛生白、缪遵义、徐灵胎等名家的外证医案为一书。这种类案著作使医案研究朝着专题方向发展,本人认为这种研究方法似乎更容易深入和突破。

以上可以看出清代的医案专著空前繁富,众多医家不仅对医案的规范化书写十分重视,而且开始注重医案理论的研究。不同种类的医案类书及评议类医案专著的出现标志着中医医案之研究已经进入高级阶段。

4医案研究的新阶段

民国迄今,个案专集之多已不胜枚举。各种医学杂志所收医案之多亦不可胜计,于兹只从几方面概括其成就和特点。其一,由于现代中医多具现代医学知识,因此其医案又具备记载现代医学检验结果和现代病名以及疗效客观化等特点。其二,医案研究类的著作日益增多,如张山雷《古今医案平议》、何廉臣《全国名医医案类编》、秦伯未《清代名医医案菁华》、陈可冀《清宫医案研究》、余瀛鳌《现代名中医类案选》、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以及拙作《古今名医医案选评》等。其三,医案的研究方法已呈多元化,并增入了电子计算机程序,如姜良铎在董建华的指导下,运用统计学原理对古今700多医家10009则温病医案进行分析,著成《温病诊断指标及证治方药规律的研究》一文。揭示了温病临床诊治规律,确定了疗效标准。又如电子计算机专家系统亦是在对大量的临床医案进行分析统计找出规律后再设计程序而产生的。在这方面较早研制成功的有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研制的模拟钱伯煊诊治痛经的诊疗仪,北京市中医医院研制的关幼波治疗肝病诊疗仪,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研制的董建华治脾胃病诊疗仪等。这些都是医案研究在新形势下利用高科技手段的突破性进展,为中医医案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总之,中医医案学历史悠久,成就辉煌,前途无限。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北京,100700) 陶广正
 
近代药浴有哪些特点?

近代中医药浴主要从文献整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实验研究几个方面进行较全面的整理和论述。许多医家从不同角度对药浴分类、作用特点、给药方法、运用原则、治疗疾病机理,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阐述。
近代名老中医继承前代名贤中药药浴经验,结合自己临症经验进一步发展了药浴疗法,取得了可喜成就。近代名医周小农,不仅精于内治而且还擅长外治,运用药浴疗法治疗风寒外束,脚气、麻疹不透、肛门赤肿等症。利用药物熏洗双足、不但用于治疗诸如脚气类足部疾患,而且借助足部药浴,调节全身气血。这种足部药浴应为当今实行的足反射健身法重要组成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
朱仁康老中医是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对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外科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治疗经验。朱老治学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经常运用药浴疗法,取得满意疗效。具有代表性的浴方脂溢洗方(苍耳子30克,苦参15克,王不留行30克,明矾9克)沐头治疗脂溢性皮炎。疣洗方(马齿苋、蜂房、陈皮、苍术、细辛、蛇床子、白芷、苦参)治疗扁平疣。止痒洗方1号(豨莶草、苦参、地肤子、明矾)洗浴患处治疗阴囊、肛门、女阴瘙痒症。止痒洗方Ⅱ号(透骨草、红花、苦参、雄黄、明矾)治疗神经性皮炎、皮肤淀粉样变。浸泡方(王不留行、明矾)治疗汗疱症、手足多汗症、手足癣(皲裂角化型)。
赵炳南老中医为我国著名中医皮肤科专家。赵老辨证精确、善理气血,师古而多创新,守法而贵灵活,在突出中医特色的同时,探讨现代医学诊治规律,治病独具风格。赵老反复研究摸索出了煎汤溻洗的规律,即全身洗溻每次可用药一斤,水十斤,煎煮后洗浴,局部药浴可酌减。赵老许多验方效果颇佳,如百部洗方(百部、苦参、蛇床、狼毒)溻洗治疗皮肤瘙痒症,神经性皮炎,阴囊湿疹、荨麻疹等;复方马齿苋洗方(马齿苋、蒲公英、如意草、白矾)治疗多发性疖肿、脓疱疮;芫花洗方(芫芜花、川椒、黄柏)治疗多发性疖肿;柏叶洗方(侧枯叶、苏叶、蒺藜秧)治疗牛皮癣、鱼鳞癣及其它皮肤干燥脱屑病变。
房芝宣老中医为我国著名的中医外科专家。在重视整体治疗的同时,也重视局部用药。如房老痔瘘熏洗方(白芷、五倍子、木瓜、川椒、生白矾、甘草、槐蘑、马齿苋)洗浴治疗痔疮肿痛或浅水流血,瘘管、溃烂等;**瘙痒熏洗药(蛇床子、鹤虱、木瓜、五倍子、苦参、龙胆草、白矾、川椒、白芷、甘草)治疗**瘙痒,甚至溃烂成疮。
林如高老中医是我国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林老不仅整骨方面经验丰富,而且在骨伤科药浴方面也颇有见的。他常用风伤洗药(骨碎补、风不动、桑寄生、桂枝、柚叶、桔叶、牛膝、白茄根、穿山龙、忍冬藤、松针、侧柏叶)治疗损伤后期风湿人络,挛缩痹痛;旧伤洗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生川乌、企边桂、归尾、泽兰、生草乌、羌、独活、牛膝)治疗久伤瘀滞作痛;化瘀通络洗剂(当归、桑枝、川断、桃仁、红花、川芎、伸筋草、骨碎补、桑寄生、威灵仙、苏木屑)治疗上肢骨折、脱位后期筋络挛缩疼痛;舒筋活血洗剂(伸筋草、透骨草、桑寄生、骨碎补、牛膝、当归、红花、秦艽、五加皮、木瓜)治疗下肢骨折、脱位后期,瘀血凝聚,筋结不伸。
→ 皮肤病咨询论坛
 
鼠年出生的历代名医
作者: 却波渔翁 发表日期: 2008-02-01 复制链接 收藏 鼠年出生的历代名医:
华佗 生于庚子年(公元前141年) 杨天惠生于戊子年(1048年) H uv
李东垣生于庚子年(1180年)杨 ?生于庚子年(1120年)
吴昆 生于壬子年(1552年) LLH@1oa
李中zi生于戊子年(1588年) &,#>
蒋士吉生于戊子年(1624年)王 琦生于丙子年(1696年) "&s
王清任生于戊子年(1768年) ]i%,Po.K^
曹仁伯生于戊子年(1768年) 5^r*y
郑钦安生于甲子年(1804年) 卢铸之生于壬子年(1876年) }
陈莲舫生于庚子年(1840年) .x1n:T 
赵元益生于庚子年(1840年) 周小农生于丙子年(1876年)
蒲辅周生于戊子年(1888年) 于寿昌生于戊子年(1888年)
岳美中生于庚子年(1900年) 刘惠民生于庚子年(1900年)
涂去病生于庚子年(1900年) 杨艺农生于庚子年(1900年)
钱宝花(女)生于壬子年(1912年)金寿山生于壬子年(1912年)
干祖望生于壬子年(1912年)[据不完全统计]
 
药引
连环 @ 2006-06-10 11:05


什么叫药引?它在方中起什么作用?
〈周小农医案〉在“不寐门”中有这样一则医案“祝群兰舫,戊戌夏,为钱业谣传大有出入,以是心怀闷郁,数夜不寐,惫甚。时适侍诊,按脉弦急左甚,苔薄白。询知确因气而阳升不潜,头觉胀痛。疏方:辰麦冬、云茯神、百合心、大生地、珍珠母、天麻等,而以金器一件、莲子青心三十、先煎为引。服后熟寐十时许,形神大卓,颇蒙称验。”
这里的“金器”和“莲子青心甘情愿” 就是所谓的“药引”,或称之为“引经药”。它能起“向导”作用,引导上述各药直达“心经”,充分发挥全方养心安神和重镇安神的作用。如果说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脏腑经络具有特殊选择作用的性能,那么药引的作用就是使整个方剂效用更加集中于某一处,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