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四)

郝守玉郝志玲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0/05
帖子
616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四)
--关于瘀痰饮与凝血炎症漏出液概念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郝守玉
处于上源的肺气调控子系统,是调控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肺泡等全部呼吸道的液体(阴液)动态平衡及呼吸活动。正如日本学者本间日臣指出的:现代肺的三大标志是呼吸、代谢谢、和防卫。中医学肺脏的概念与现代医学的概念有着一定的联系,但并非等同。
中医的肺脏概念,与其他中医的脏象概念一样,是属于系统论黑箱方法子系统。是两千年来我国众多的中医学者通过反复的临床循证观察,以一些症候群为对象,找出其时间或空间上的共性,经过组合与推导,归结为证概念的黑箱模拟状态,但只不过是勾画出其大致轮廓而已。缺乏实证及实验研究,其具体的结构及微观的调控机制,并不清楚
我们认为肺气属于阳气范围,阳气无形,而阴液有形。虽然阴液也是流动的,但终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所以中医证概念大多是依据有形的阴液变化为基础,又由于中医理论是辩证逻辑概念体系,有阴液的变化,必然是存在阳气的调控推动,这样才符合对立统一的辩证规律。因而可以由有形的、能观察到的、阴液变化,去推导无形的、看不到的、存在于黑箱子系统中的阳气调控。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肺气子系统与其他脏象子系统一样,都是由阳气与阴液共同组成的一个子系统。
从现代医学知识看,横隔以上胸腔部位,以肺为中心的周围末梢液体(阴液)循环,确有其很特殊的地方。这些组织都被胸腔与心包腔包裹。胸腔心包腔内,还有少量液体在流动循环,处于动态平衡的稳态之中,胸腔内的组织还处于体内唯一的特殊负压区域。并且由于呼吸的活动,组织内的压力也在不断变化。从鼻到支气管的粘膜以及肺泡周围末梢液体循环,包括组织液循环、淋巴液循环也是由于气体代谢谢交换的需要,也具有很多特性。
由于人体与外环境气体,时刻不停的交换,从鼻到肺泡必须保持畅通无阻,向外环境时刻开放的管道。呼吸通道是人体唯一时刻开放的管道,消化道与泌尿生殖道,虽也是管道,但并不时刻开放。从鼻到细支气管的所有粘膜表面,形成常流不息的粘液层循环稳态,粘膜下微循环、组织液微循环、淋巴液微循环的稳态。由于呼吸道粘膜时刻面对着外环境对其稳态的干扰,故形成了粘膜组织特有的粘膜免疫防卫。肺门、胸腔及横隔具有丰富的淋巴液也能说明其强有力的免疫功能。呼吸道卡他性炎症时,大量稀释性痰液的咳出,也是其强有力免疫功能表现。这样反过来也可以认为,是由于呼吸、代谢谢、防御三大功能,而决定了液体循环的上述特性。
由于肺泡是管腔内气体与肺毛细血管内气体直接交换的地方,所以肺泡的液体流动循环更具有特殊性,肺泡上皮表面有含活性物质的稀薄的液体层,肺泡上皮与毛细血管腔之间的呼吸膜极薄,肺泡组织液为负压,肺泡内的血液、组织液、淋巴液很容易以渗血、渗出液、漏出液的方式流入肺泡中,出现其循环稳态的变化。
胸膜腔内的液体处于持续滤出与吸收的动态平衡稳态,以往认为胸水的交换,完全取决于流体静水压和胶体渗透压之间的压力差但是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发现壁层胸膜间皮细胞间存在淋巴管微孔,胸水主要由该微孔重吸收,关于胸水稳态的调控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可见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对胸水内稳态子系统的认识,也仅是一个灰箱方法。尽管有若干的实验方法,若干的实验仪器,也不过如此。何况中医学在古代,没有任何实验工具与手段,仅靠推导就形成了许多阴液动态平衡内稳态的轮廓概念黑箱子系统,虽然不够精确,但也很不容易。
关于肺局部血流的调节也很复杂,肺部血管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支配。循环血液中的儿茶酚胺、乙酰胆碱也有调节肺血管循环的作用,肺泡气的氧分压对肺部血管的舒缩活动有明显的影响,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血栓素、前列腺素、组胺、5-羟色胺都能调节肺部的血管。
“多年来一直以为血管内皮只是衬在心脏和血管腔面的一层单层细胞组织,在毛细血管处,通过内皮进行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但近年已证实内皮细胞可以生成并释放若干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平滑肌舒缩”。(姚泰主编生理学125页)这些物质包括前列腺素、内皮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内皮素等。特别是肺血管内皮表面存在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生成活性很强的血管紧张素Ⅱ,它是已知最强的收缩血管物质,它还可作用于脑内的一些室周器,还能增强渴感。这些调节因子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调节网络对交感神经、迷走神经、中枢神经,也能发生自下而上的调节作用,在应急情况下甚至可发生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调节(同上书123页)。
从上述的资料看来,西医理论关于血管调节方面,仅使用形式逻辑同异分立的、互不联系的、隔离分析分类的方法,都还原为物理化学原理的认识,是不够用了。必须回到系统论及辩证法的整体观理论中来。按系统论的观点血管活性的调节,是属于局部血液、组织液、淋巴液、细胞内外液循环,动态平衡稳态子系统运动的回复问题(陈雨思语)。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通过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的闭合回路负反馈调节。按陈雨思先生的认识,神经反射弧从感受器到效应器并没有结束,效应器内也有特殊的感受细胞或感受器,又将信息传回到中枢。近来发现的免疫细胞对覅非识别性刺激(细菌、病毒)的感受,产生细胞因子,并作用于神经、内分泌器官,更说明神经、内分泌、细胞因子,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自上而下,又自下而上的复杂网络回路。周东浩先生在这个网络调节中,强调了细胞免疫调节的作用,我们十分赞赏,随着科学知识的进展,细胞因子在内环境稳态调节回路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未完待续
 
中医和西医理论都是研究共同的一个客体,即人体。人体复杂系统具有各种各样的不同层面,形成了复杂系统的等级秩序性,就是具有质的差异的系统等级,层次概念反映了这一质的差异。中医重点关注了人体的整体层面,不是电磁场层面。
 
回复4楼叶先生:白头翁版主转贴,张其成先生认为的:【人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生命体,是一个非线性的自组织结构,仅用一个简单的功能模型去描述或归纳这个复杂的生命体的一切功能现象、一切生理、病理现象,都将是不足的。】是很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不能认为是错误的。
 
白头翁先生版主[转帖]【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与不足】这篇文章中,张其成先生说“杨学鹏比较了五行关系与物理定律后认为:物理定律一般只涉及两三个变量,而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多变量。物理定律处理的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往往根据实验列出一个微分方程。五行生克是多元、多变量、非线性关系。影响五脏的还有自然方面、社会方面、生活方面、精神方面等诸多因素。五行的控制变量既复杂又繁多,或者说五行背后的 “ 隐变量 ” 远远超过五行自身的变量。而且这些变量很难精确定量,仅能模糊估计。”正确指出了人体系统的复杂特性、混沌特性、模糊特性。
 
研究中医要采用复杂系统理论方法
现在必须承认: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的人体信息,是人体系

统所有层次信息的综合体现,人体系统的全部复杂性,都通过这些综合信息反映出来。中医建立了

处理这些综合信息的理论,并且以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作为支撑,因而它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现代

化的困惑与出路四川大学 陈雨思】
杨鸿智谈复杂系统理论: 混沌论研究的是系统在相对稳定时自身内部的运动状态。然而经典

系统论就已经指出,系统是由多个层次的子系统组成。那么低层次的子系统是如何逐渐上升到高层

次呢?或一个系统如何转化成本质不同的另一个系统呢?这种层次之间的转化,系统之间的转化问

题,就是系统论第三个阶段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结果:只要给系统中某个子系统不断供给充足的物质和能量,这些能量积累足够大,超过了

系统平衡控制的能力时,那么这个系统的量变会超出原系统的组织框架,在一个新的水平上建立一

个新的结构。与此同时,引发量变增长的能量被消耗,新结构在这个新的水平上建立起自己的稳定

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变引起质变。
研究的第二个结果是,发现了在质变过程中,当一个子系统作为量变的主体,发生正反馈时,其他

周围相关子系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相应发生各自的正反馈,以协同或制约那个首先发生正反馈

量变的子系统。并最终使系统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这就表明,量变由一个子系统正反

馈开始,但并不是这一个子系统自己在变化,而是很快系统中所有子系统都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参加

到变化中来。使系统形成一片“混乱”的局面。但是,正是这一片混乱,正是多个子系统也发生了

变化,才使系统得以在新的水平上达成新的平衡而使系统继续存在。否则,如果系统中只有一个系

统在变化,其他子系统无变化,那么这个系统将失去平衡而趋于死亡。
研究的第三个成果是发现,在质变发生前出现一个短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系统的平衡控制明显减

弱,子系统获得了充分的自由建立自己的新结构。因此,人们认为,中枢的减弱是有利于质变,有

利于新结构的产生,因而也成为人们控制系统,促使系统向新结构改变的重要手段。研究者们认为

,在冲破了原系统的控制,又没有建立新的控制之间的这个中间阶段,正是新结构诞生的地方。新

结构的诞生过程,往往表现出自缔合、自组织、自适应的复杂性质。这些特性正是我们熟悉的生命

系统的特性,因此,研究者认为 ,这个阶段也正是生命诞生的地方。因为这个阶段正处在原结构

(原来的混沌状态)已经失控,新结构(新的混沌状态)尚未产生,所以研究者们将这个阶段称为

“混沌的边缘”。他们认为一切复杂系统结构,都是诞生于秩序(新混沌)与混沌(旧结构、旧混

沌态)的边缘。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仍处于研究阶段,由于它是这样新,内容又很多,以至于

研究者自己还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概念来表明这门学科的名称,现在大家约定,暂时用“复杂”来

命名。我国学者以钱学森为首,将这门科学称之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并最

终简称为“复杂系统”。
 
当代系统科学有两个基本概念叫“涌现性”(emergence)和“层次性”(hierarchy,如基因层次

,蛋白质层次……)。涌现性指在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中,较高层次的某些新特性是由较低层次事

物的相互作用激发、提升而“涌现”(或突现)出来,一旦较高层次还原为较低层次,这些在较高层次

涌现出来的新特性就不复存在。这种现象也叫“涌现现象”(emergent phenomena)。例如单个神经

元没有意识,但多个神经元组成网络相互作用就可以涌现出意识。意识就是网络层次从神经元层次涌

现出来的新功能。复杂系统整体性质的涌现需由一系列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逐步整合发展而成,最终产

生出的整体才具有孤立的部分(元素、组成部分子系统、元系统)及其总和不具有的特性(如整体的状

态、形态、.功能、行为……),系统科学将其称为“整体涌现性”(holistic emergence)。整体涌

现性具有非还原性或非加和性,即整体具有但还原为部分便不复存在的特性,或把部分的特性加和起

来无法得到的特性。【侯 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广州】
人体是复杂系统具有多个层次的极为复杂的层次涌现性。所以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能用物理学的确定性来表述。
此外人体复杂系统还有“五行背后的 “ 隐变量 ” 远远超过五行自身的变量”。更增加了不确定性。用物理学的确定性表述是不恰当的。
 
今天又发表了续集,请大家发表高见。愿与众位继续交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