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三)

郝守玉郝志玲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0/05
帖子
616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基本“证”“态”概念的中西医融合观之我见(三)
-关于瘀痰饮与凝血炎症漏出液概念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晋中第一医院主任医师兼副教授(退休) 郝守玉
丁甘仁认为水饮泛滥横溢是由于脾胃之阳式微,而且水饮还上激于肺,灌溉肌肉,凝聚募原之故。我们应用系统论的语言,意思就是说,水饮的脱离开液体动态平衡系统,或是原来的体液稳态发生了运动的变化,是由于阳气(热能代谢谢)系统中的脾气子系统与肾气子系统的功能减弱,还激发了肺气子系统的功能变化,不能制水之故。内经认为“诸湿肿满,皆属脾土。”“诸寒收引,皆属肾水。”已为脾气子系统概念,与肾气子系统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医方集解又有肺为水之上源之说。两千年来历代中医名家,对这三个概念都各有所发挥,众说纷纭,难以统一。我们想要以系统论为参照系,结合西医理论,给出三者能够相互沟通的含义。讨论中西医融合,我们一贯遵从此原则。
中医理论认为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运化,主统血,脾功能衰减就是脾失运化水液的能力,表现为便溏、浮肿、出血、下利。我们这里以系统论为参照系去认识,它就是人体热能代谢谢(阳气)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称作脾气子系统更为恰当。既然是脾气,又是子系统那就不同于西医的脾器官概念,脾气子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解剖形态上不一定联系在一起,(就如同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解剖形态不联系在一起是相似的。)甚至我们古代的一些中医学者,可以不追究脾在左,还是在右。(因为这个脾气子系统与血液形态解剖学的脾脏是大不相同的)。我们是想探索用系统论的黑箱方法,格式塔心理学的方法,考虑其功能上的联系,模拟其功能上的整体关系。
对于肾与肺的认识中医理论文献素问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饮入于胃-上归于肺,通调水道”。看来也是两个和脾气相似的控制阴液循环的阳气子系统。
总括以上观点,以中医学为核心,以系统论为指导就是说人体的阴液流动,是从胃到膀胱的一个大循环系统。在这个大系统内又分为三个子系统,一个是处于上源的肺气调控的子系统,一个是在中部作为堤坊的脾气调控的子系统,还有一个是处于下源的肾气调控的子系统。三个子系统共同调节控制人体阴液整体的系统平衡稳态。血瘀、痰证、水饮证的病理状态,就是由于这三个子系统调节控制的异常,相互之间的相生相克制约
关系辅助关系发生了变化,它们所控制的阴液的平衡稳态及其相互关系也出现了异常,致使人体整体阴液系统的稳态出现了稳定中的运动与运动中的稳定过程。(陈雨思语)
中医理论中,还有一套关于人体阴液从胃到膀胱大循环过程,系统调控的说法,与肺脾肾子系统调控人体阴液流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类似,也是分为上中下三部分,这就是三焦调控水液的说法。内经说“水谷皆入于口--各注其海,津液各走其道,故三焦出气,以温肌肉,充皮肤,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为其液”。难经说“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从这些古典著述看出三焦概念早期形成时,是指能使来自水谷之精微,津精液血得以周流于肌肤或脏腑之间的控制动力(三焦之阳气)。三焦阳气有疏通水道的功用,故素问有“三焦者决凟之官,水道出矣”的说法。
上焦包括人体的上部,按温病条辨大致是肺与心包络两个脏象部位,代表上焦阳气的功能。素问说“阳气受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是通达皮肤肌腠的卫气,司汗孔的开合,调控汗液(阴液)的动态平衡。
中焦包括人体的中部位,按温病条辨大致是脾胃脏象所在,中焦阳气的功能是腐熟水谷,吸取精华,运化水谷精微,以生化血气,滋养全身,灵枢说“中焦受气,取赤变化,而赤是谓血”。因此如果中焦阳气减弱,就会导致消化不良,吸收不好,腹泻等症状的发生。
下焦包括人体的下部。按温病条辨是肾肝两个脏象,大致是肾肝大小肠和膀胱等,下焦阳气的主要功能是水液的灌渗,与清浊的泌别,以及大小便的排泄。难经三十一难中说“下焦者-主分别请浊,主出而不纳,以传导也”。千金方中说下焦为“灌渗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别于清浊”。
总上所说,中医理论的三焦概念,也和前述的肺脾肾脏象概念类似,是说人体的上中下三个部位的阴液循环流动,分别是以上焦阳气、中焦阳气、下焦阳气三个子系统,由归属与热能代谢谢为主体的精气精密调节控制着。用李时珍的话说就是上主纳,中主化,下主出的三元之气。
同样一个含义 ,中医理论常常用两种概念两种语言,甚至用多种概念、多种语言表达,两千年来争论不休,造成人为的混乱,虽然有所发挥,但究竟弊多利少,阻碍中医的发展。上述关于 肺脾肾脏象调控阴液流动循环,还是三焦调控阴液流动循环,就和温病与伤寒之争类似形成了两套说法,两种概念,其含义是一样的。我们进行中西医证态融合之前,必须以系统论为指导,结合西医的认识对其进行规范与统一。不然的话,中医概念还没有融合,怎能谈上与西医融合呢?就这两种说法来看,我们认为还是以肺脾肾的脏象子系统的说法为好。
如果我们打破西医理论的框架,把人体分为横膈以上,胸腔部位以肺为中心的水液循环,和腹腔上部以脾胃为中心的水液循环,和腹腔中下部以肾肝膀胱生殖道为中心的水液循环来看,用现有的西医知识重新观察,却是各有其特色,可以看做是水液大循环系统中的三个子系统(以后我们还要细谈)。
同样我们也打破西医理论框架,对粘膜、肺泡、皮下结缔组织、体腔的体液循环往返重新认识,寻找其共性,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组织结构疏松,组织外部对组织血管压力较小,血管的血液、渗出液、漏出液很容易流出到这些组织之外,或组织之中。由于它们的具有管道与腔隙的组织结构共性决定了它们很容易发生出血,渗出与积液的特性。中医理论抓住了这些共性,形成了血瘀证、痰证、水饮证概念是有一定客观依据的。但西医学却没有看到这一点,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基本概念。
未完待续
 
中医内经理论的心,肺,肝,肾,脾脏象,是指人体复杂系统的热能代谢谢、信息调控(气机)的子系统,不是电磁场的电流。
 
回复4楼叶先生:白头翁版主转贴,张其成先生认为的:【人是一个异常复杂的生命体,是一个非线性的自组织结构,仅用一个简单的功能模型去描述或归纳这个复杂的生命体的一切功能现象、一切生理、病理现象,都将是不足的。】是很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不能认为是错误的。
 
白头翁先生版主[转帖]【五脏调节模型的意义与不足】这篇文章中,张其成先生说“杨学鹏比较了五行关系与物理定律后认为:物理定律一般只涉及两三个变量,而五脏中每一脏都具有多变量。物理定律处理的是简单的因果关系,往往根据实验列出一个微分方程。五行生克是多元、多变量、非线性关系。影响五脏的还有自然方面、社会方面、生活方面、精神方面等诸多因素。五行的控制变量既复杂又繁多,或者说五行背后的 “ 隐变量 ” 远远超过五行自身的变量。而且这些变量很难精确定量,仅能模糊估计。”正确指出了人体系统的复杂特性、混沌特性、模糊特性。
 
研究中医要采用复杂系统理论方法
现在必须承认:中医是复杂性科学。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获得的人体信息,是人体系

统所有层次信息的综合体现,人体系统的全部复杂性,都通过这些综合信息反映出来。中医建立了

处理这些综合信息的理论,并且以数千年的医疗实践作为支撑,因而它是复杂性科学。【中医现代

化的困惑与出路四川大学 陈雨思】
杨鸿智谈复杂系统理论: 混沌论研究的是系统在相对稳定时自身内部的运动状态。然而经典

系统论就已经指出,系统是由多个层次的子系统组成。那么低层次的子系统是如何逐渐上升到高层

次呢?或一个系统如何转化成本质不同的另一个系统呢?这种层次之间的转化,系统之间的转化问

题,就是系统论第三个阶段研究的对象。
研究的结果:只要给系统中某个子系统不断供给充足的物质和能量,这些能量积累足够大,超过了

系统平衡控制的能力时,那么这个系统的量变会超出原系统的组织框架,在一个新的水平上建立一

个新的结构。与此同时,引发量变增长的能量被消耗,新结构在这个新的水平上建立起自己的稳定

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量变引起质变。
研究的第二个结果是,发现了在质变过程中,当一个子系统作为量变的主体,发生正反馈时,其他

周围相关子系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相应发生各自的正反馈,以协同或制约那个首先发生正反馈

量变的子系统。并最终使系统在新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新的平衡。这就表明,量变由一个子系统正反

馈开始,但并不是这一个子系统自己在变化,而是很快系统中所有子系统都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参加

到变化中来。使系统形成一片“混乱”的局面。但是,正是这一片混乱,正是多个子系统也发生了

变化,才使系统得以在新的水平上达成新的平衡而使系统继续存在。否则,如果系统中只有一个系

统在变化,其他子系统无变化,那么这个系统将失去平衡而趋于死亡。
研究的第三个成果是发现,在质变发生前出现一个短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系统的平衡控制明显减

弱,子系统获得了充分的自由建立自己的新结构。因此,人们认为,中枢的减弱是有利于质变,有

利于新结构的产生,因而也成为人们控制系统,促使系统向新结构改变的重要手段。研究者们认为

,在冲破了原系统的控制,又没有建立新的控制之间的这个中间阶段,正是新结构诞生的地方。新

结构的诞生过程,往往表现出自缔合、自组织、自适应的复杂性质。这些特性正是我们熟悉的生命

系统的特性,因此,研究者认为 ,这个阶段也正是生命诞生的地方。因为这个阶段正处在原结构

(原来的混沌状态)已经失控,新结构(新的混沌状态)尚未产生,所以研究者们将这个阶段称为

“混沌的边缘”。他们认为一切复杂系统结构,都是诞生于秩序(新混沌)与混沌(旧结构、旧混

沌态)的边缘。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仍处于研究阶段,由于它是这样新,内容又很多,以至于

研究者自己还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概念来表明这门学科的名称,现在大家约定,暂时用“复杂”来

命名。我国学者以钱学森为首,将这门科学称之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或复杂的适应性系统。并最

终简称为“复杂系统”。
 
当代系统科学有两个基本概念叫“涌现性”(emergence)和“层次性”(hierarchy,如基因层次

,蛋白质层次……)。涌现性指在由不同层次组成的系统中,较高层次的某些新特性是由较低层次事

物的相互作用激发、提升而“涌现”(或突现)出来,一旦较高层次还原为较低层次,这些在较高层次

涌现出来的新特性就不复存在。这种现象也叫“涌现现象”(emergent phenomena)。例如单个神经

元没有意识,但多个神经元组成网络相互作用就可以涌现出意识。意识就是网络层次从神经元层次涌

现出来的新功能。复杂系统整体性质的涌现需由一系列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逐步整合发展而成,最终产

生出的整体才具有孤立的部分(元素、组成部分子系统、元系统)及其总和不具有的特性(如整体的状

态、形态、.功能、行为……),系统科学将其称为“整体涌现性”(holistic emergence)。整体涌

现性具有非还原性或非加和性,即整体具有但还原为部分便不复存在的特性,或把部分的特性加和起

来无法得到的特性。【侯 灿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东广州】
人体是复杂系统具有多个层次的极为复杂的层次涌现性。所以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能用物理学的确定性来表述。
此外人体复杂系统还有“五行背后的 “ 隐变量 ” 远远超过五行自身的变量”。更增加了不确定性。
 
今天又发表了续集,请大家发表高见。愿与众位继续交流。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