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
【概述】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等发生异常的病证。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期,多由忧思郁结,久郁化热,热伤冲任,或素体阳盛,过食辛辣,热伏冲任;或久病损气伤阴,虚热内生,冲任不固;均可导致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每因外感寒邪,血为寒凝,经行受阻;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冲任不足;或久病体虚,产育过多,阴血亏损;或饮食不节,劳倦思虑伤脾,化源不足,而致经气不能应期来潮。月经先后无定期,多因素性抑郁,疏泄失常;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及生化不足;或肾气不足,开合不利,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以致经行先后无定期。
现代医学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月经稀发病可参照本节内容治疗。
【辨证】
1.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1~2周者。月经量多或量少,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或兼纳少便溏,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或黯,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者,为脾肾气虚证;月经量少,色红质稠,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虚热证;月经量多,色紫红,质稠,心胸烦闷,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者,为实热证;月经量多或少,色深红,质稠有块,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郁热证。
2.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潮。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面色清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者,为虚寒证;月经量少,色紫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者,为实寒证。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1~2周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痠腿软,舌淡苔薄,脉沉细者,为肾虚证;月经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缓者,为脾虚证;月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苔薄脉弦者,为肝郁气滞证。
【治疗】
1.针灸
(1)月经先期
治法:脾肾气虚证治以,补脾益肾,养血调经。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任脉为主。毫针刺用补法。虚热证治以养阴清热,凉血调经,取冲任脉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实热证治以清热降火,凉血调经,取冲任、足少阴肾经为主,毫针刺用泻法。肝郁热证治以疏肝解郁,凉血调经,取足厥阴肝经、冲任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配穴:关元、血海、气海。
脾肾气虚配足三里、脾俞、肾俞;虚热配三阴交、太溪;实热配太冲;肝郁热证配行间、期门;心烦配神门;月经量多配隐白。
方义提要:本方治疗以通调冲任为大法。关元、气海为任脉经要穴,两穴相配,共奏调理冲任之功,配合血海调血,冲任调和,经血按时而至。脾肾气虚配足三里、脾俞、肾俞可起补脾益肾,养血调经之功。虚热配三阴交,太溪可奏养阴清热之功。实热配太冲可清热凉血。肝郁配行间,期门疏肝解郁而调经。
(2)月经后期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和血调经。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虚寒证者毫针刺用补法并灸。实寒证者毫针刺用泻法并灸。
处方配穴:气海、三阴交。
虚寒证者配关元、归来。实寒证者配天枢、地机。
方义提要:气海为任脉经穴,可调一身元气,气为血帅,气充则能统血;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脾胃为生血穴本,脾气旺则血有所统,两穴相配具有养血活血调经之功。虚寒甚者配关元、归来取其温经扶阳,养血调经之功。实寒甚者配天枢、归来,可达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之功。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治法:脾肾虚证治以,补脾益肾、养血调经。取任脉、足太阴经,足少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肝郁气滞者治以疏肝解郁,和血调经。取任脉、足厥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处方配穴:关元、三阴交。
脾肾虚者配脾俞、肾俞。肝郁气滞者配肝俞、太冲。
方义提要:关元为任脉经穴,可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要穴,又是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配脾俞,肾俞,加强补脾益肾之功;配肝俞、太冲,共奏疏肝解郁之效。
2.耳针
选穴:内分泌、子宫、肾、肝、脾。
操作方法:每次选穴2~4个,毫针刺,施捻转手法。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min,每日1次,也可揿针埋针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3.皮肤针
选穴:选足三阴经及冲、任、督脉在下腹部和第2腰椎以下腰骶部的走行线路为叩刺部位。
操作方法:中等刺激强度,每日叩刺1~2次,每次30min,7日为1疗程。经期暂停。
4.穴位注射
选穴: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血海、关元、足三里。
操作方法:用5%当归液或10%丹参液,每穴注射0.5ml,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概述】
月经不调是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等发生异常的病证。它包括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先期,多由忧思郁结,久郁化热,热伤冲任,或素体阳盛,过食辛辣,热伏冲任;或久病损气伤阴,虚热内生,冲任不固;均可导致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每因外感寒邪,血为寒凝,经行受阻;或久病伤阳,阳虚内寒,冲任不足;或久病体虚,产育过多,阴血亏损;或饮食不节,劳倦思虑伤脾,化源不足,而致经气不能应期来潮。月经先后无定期,多因素性抑郁,疏泄失常;或思虑过度,损伤脾气,统摄无权及生化不足;或肾气不足,开合不利,冲任失调,血海蓄溢失常,以致经行先后无定期。
现代医学的排卵型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和月经稀发病可参照本节内容治疗。
【辨证】
1.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1~2周者。月经量多或量少,色淡质稀,神疲肢倦,气短懒言,或兼纳少便溏,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或黯,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者,为脾肾气虚证;月经量少,色红质稠,颧赤唇红,手足心热,咽干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为虚热证;月经量多,色紫红,质稠,心胸烦闷,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者,为实热证;月经量多或少,色深红,质稠有块,经前乳房、胸胁、少腹胀痛,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者,为肝郁热证。
2.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甚至40~50天一潮。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小腹隐痛,喜热喜按,面色清白,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者,为虚寒证;月经量少,色紫黯有块,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畏寒肢冷,舌黯苔白,脉沉紧或沉迟者,为实寒证。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1~2周者,月经量少,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痠腿软,舌淡苔薄,脉沉细者,为肾虚证;月经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缓者,为脾虚证;月经量或多或少,色黯红有块,经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时欲太息,嗳气食少,苔薄脉弦者,为肝郁气滞证。
【治疗】
1.针灸
(1)月经先期
治法:脾肾气虚证治以,补脾益肾,养血调经。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任脉为主。毫针刺用补法。虚热证治以养阴清热,凉血调经,取冲任脉为主,毫针刺用补法。实热证治以清热降火,凉血调经,取冲任、足少阴肾经为主,毫针刺用泻法。肝郁热证治以疏肝解郁,凉血调经,取足厥阴肝经、冲任为主,毫针刺用泻法。
处方配穴:关元、血海、气海。
脾肾气虚配足三里、脾俞、肾俞;虚热配三阴交、太溪;实热配太冲;肝郁热证配行间、期门;心烦配神门;月经量多配隐白。
方义提要:本方治疗以通调冲任为大法。关元、气海为任脉经要穴,两穴相配,共奏调理冲任之功,配合血海调血,冲任调和,经血按时而至。脾肾气虚配足三里、脾俞、肾俞可起补脾益肾,养血调经之功。虚热配三阴交,太溪可奏养阴清热之功。实热配太冲可清热凉血。肝郁配行间,期门疏肝解郁而调经。
(2)月经后期
治法:温经散寒,养血和血调经。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虚寒证者毫针刺用补法并灸。实寒证者毫针刺用泻法并灸。
处方配穴:气海、三阴交。
虚寒证者配关元、归来。实寒证者配天枢、地机。
方义提要:气海为任脉经穴,可调一身元气,气为血帅,气充则能统血;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穴位,脾胃为生血穴本,脾气旺则血有所统,两穴相配具有养血活血调经之功。虚寒甚者配关元、归来取其温经扶阳,养血调经之功。实寒甚者配天枢、归来,可达温经散寒、活血调经之功。
(3)月经先后无定期
治法:脾肾虚证治以,补脾益肾、养血调经。取任脉、足太阴经,足少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补法。肝郁气滞者治以疏肝解郁,和血调经。取任脉、足厥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处方配穴:关元、三阴交。
脾肾虚者配脾俞、肾俞。肝郁气滞者配肝俞、太冲。
方义提要:关元为任脉经穴,可补肾培元,通调冲任;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要穴,又是三阴经之交会穴,能补脾胃,益肝肾,调气血。配脾俞,肾俞,加强补脾益肾之功;配肝俞、太冲,共奏疏肝解郁之效。
2.耳针
选穴:内分泌、子宫、肾、肝、脾。
操作方法:每次选穴2~4个,毫针刺,施捻转手法。中等强度刺激,留针30min,每日1次,也可揿针埋针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3.皮肤针
选穴:选足三阴经及冲、任、督脉在下腹部和第2腰椎以下腰骶部的走行线路为叩刺部位。
操作方法:中等刺激强度,每日叩刺1~2次,每次30min,7日为1疗程。经期暂停。
4.穴位注射
选穴:脾俞、肾俞、肝俞、三阴交、血海、关元、足三里。
操作方法:用5%当归液或10%丹参液,每穴注射0.5ml,每次2~3穴,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