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是中医认识人体的基本方法
王律修
摘要:为了认识人体这个整体,中医使用解剖、四诊、药物试验等分析方法,实现了人体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疾病成份、药物功效的综合认识,中医学不存在“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中医从辨证论治立场出发,把“司外揣内”叫做整体观念。这个观念混淆认识对象的整体性和中医认识的分析性,违背《内经》“外内相得”认识原则,忽视中医基础医学成就,所以是错误观念。(本文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2009第3期)
关键词:中医;整体观念;分析;综合
中医用相互矛盾的两个内涵定义整体观念 。例如,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说:
所谓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整体。中医从这一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 。
这个定义拥有两个相互否定的内涵,一个肯定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认为“宇宙”、“人体”、“人和环境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另一个则把整体分割为“人”、“环境”、“各个部分”:认为“事物内部”是“各个部分”组成的。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和“分成部分的整体”是两个互相否定的概念。由互相否定内涵定义的整体观念,违反思维的同一律和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事实上,中医学不存在这样的观念。
(续)
3 中医学的理性综合与检验
哲学家阐述的综合有两类:一是物与物无穷多属性紧密结合成的整体,即原始的综合(朱广启,《物性论》)。二是把分析过的事物、现象的各个部分、属性结合起来考察,即理性综合,又叫认识综合(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理性综合是人脑把思维分析所得属性组合成的认识“整体”。
3.1 中医理性综合的范畴
与理性分析一样,中医理性综合也借助于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认识模型,把对自然、人体、疾病、药物理性分析所得的寒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性质”,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综合,形成气、阴阳、五行、药性、藏象、经络、八纲、六经、卫气营血证、脏腑辨证、治法概念和理论。很明显,中医理性综合受到感性认识范畴和思辨认识模型的规定,综合范畴也局限于自然、人体、疾病、药物等外部征象的“性质”,缺失对自然、人体、疾病、药物内在物质成份、结构、代谢谢方面的内容。单纯“司外揣内”为根据的中医理性综合,难免心主神明、肾藏精、五脏中心论、经络学说这类认识错误。
3.2 理性综合与原始综合的区别
理性综合与原始综合是有区别的。第一,两类综合表征对象不同:原始综合是分析之前的认识对象,理性综合是分析之后的认识。第二,两类综合存在主体不同:原始综合存在于认识对象(病人),认识综合存在于认识主体头脑中(中医)。第三、两类综合包含的属性量不同:原始综合是无穷多属性的总和,认识综合只包含有限多属性,对于拥有无穷多属性的人体整体而言,无论医学认识包含多少属性,都只是人体原始综合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对于原始综合人体而言,医学认识始终是抽象认识。第四,两类综合在认识中的作用不同:原始综合不但是认识对象,而且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例如中医气学的“气”是认识综合,但是,“气”只有一个“无形”属性;而人体呼吸之气、空气则不仅“无形”,而且有色(蓝天)、能流动(呼吸、风),人们可以感触空气的存在;气学的“气”没有感觉属性,所以,中医气学的“气”是虚概念。
3.2.1 理性认识接受原始综合检验
真理标准认为,认识只有与客观对象一致才是真理。因此,中医理性认识要接受原始综合客观事实的检验。现代医学深化了人体、疾病、经验医药的物质、结构和代谢谢知识,深化知识对中医理性知识具有检验作用。结论早已有之:心主神明、肾藏精、十二经络、清心泻火、补肾填精治法等理论,与客观对象不一致。唯象医学观念违背《内经》“外内相得”医学原则,这是中医理论经不起原始综合检验、发生科学危机的根源。但是,中医感官认识的人体形体、官窍、经脉、藏象、症候、病因、病理、过程是客观存在;中医感知的心主血脉、肺司呼吸、肾主水液、脾统血、肝疏泄胆汁、脑主神明等认识是客观存在;针灸、方药、手术治病经验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中医药经验知识,虽然受尽错误理论的压迫,但是,效用标准维护着它的市场生存。科学危机证明,有效的经验中医药,不仅需要传承应用,而且需要“外内相得”的科学模式。
王律修
摘要:为了认识人体这个整体,中医使用解剖、四诊、药物试验等分析方法,实现了人体组织、器官、生理、病理、疾病成份、药物功效的综合认识,中医学不存在“不可分割的整体观念”。中医从辨证论治立场出发,把“司外揣内”叫做整体观念。这个观念混淆认识对象的整体性和中医认识的分析性,违背《内经》“外内相得”认识原则,忽视中医基础医学成就,所以是错误观念。(本文发表于《医学与哲学杂志》,2009第3期)
关键词:中医;整体观念;分析;综合
中医用相互矛盾的两个内涵定义整体观念 。例如,吴敦序《中医基础理论》说:
所谓整体观念,即认为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整个宇宙也是一个大整体。中医从这一观念出发,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的结构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人体的各种功能互相协调,彼此为用;在患病时,体内的各个部分亦相互影响。同时,中医认为人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是一对不可分割的整体 。
这个定义拥有两个相互否定的内涵,一个肯定整体“是不可分割的”:认为“宇宙”、“人体”、“人和环境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另一个则把整体分割为“人”、“环境”、“各个部分”:认为“事物内部”是“各个部分”组成的。可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和“分成部分的整体”是两个互相否定的概念。由互相否定内涵定义的整体观念,违反思维的同一律和矛盾律,犯自相矛盾的错误。事实上,中医学不存在这样的观念。
(续)
3 中医学的理性综合与检验
哲学家阐述的综合有两类:一是物与物无穷多属性紧密结合成的整体,即原始的综合(朱广启,《物性论》)。二是把分析过的事物、现象的各个部分、属性结合起来考察,即理性综合,又叫认识综合(董大年,《现代汉语分类词典》)。理性综合是人脑把思维分析所得属性组合成的认识“整体”。
3.1 中医理性综合的范畴
与理性分析一样,中医理性综合也借助于中医基础理论和辨证论治认识模型,把对自然、人体、疾病、药物理性分析所得的寒热、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性质”,在头脑中进行思维综合,形成气、阴阳、五行、药性、藏象、经络、八纲、六经、卫气营血证、脏腑辨证、治法概念和理论。很明显,中医理性综合受到感性认识范畴和思辨认识模型的规定,综合范畴也局限于自然、人体、疾病、药物等外部征象的“性质”,缺失对自然、人体、疾病、药物内在物质成份、结构、代谢谢方面的内容。单纯“司外揣内”为根据的中医理性综合,难免心主神明、肾藏精、五脏中心论、经络学说这类认识错误。
3.2 理性综合与原始综合的区别
理性综合与原始综合是有区别的。第一,两类综合表征对象不同:原始综合是分析之前的认识对象,理性综合是分析之后的认识。第二,两类综合存在主体不同:原始综合存在于认识对象(病人),认识综合存在于认识主体头脑中(中医)。第三、两类综合包含的属性量不同:原始综合是无穷多属性的总和,认识综合只包含有限多属性,对于拥有无穷多属性的人体整体而言,无论医学认识包含多少属性,都只是人体原始综合的一部分。这就是说,对于原始综合人体而言,医学认识始终是抽象认识。第四,两类综合在认识中的作用不同:原始综合不但是认识对象,而且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例如中医气学的“气”是认识综合,但是,“气”只有一个“无形”属性;而人体呼吸之气、空气则不仅“无形”,而且有色(蓝天)、能流动(呼吸、风),人们可以感触空气的存在;气学的“气”没有感觉属性,所以,中医气学的“气”是虚概念。
3.2.1 理性认识接受原始综合检验
真理标准认为,认识只有与客观对象一致才是真理。因此,中医理性认识要接受原始综合客观事实的检验。现代医学深化了人体、疾病、经验医药的物质、结构和代谢谢知识,深化知识对中医理性知识具有检验作用。结论早已有之:心主神明、肾藏精、十二经络、清心泻火、补肾填精治法等理论,与客观对象不一致。唯象医学观念违背《内经》“外内相得”医学原则,这是中医理论经不起原始综合检验、发生科学危机的根源。但是,中医感官认识的人体形体、官窍、经脉、藏象、症候、病因、病理、过程是客观存在;中医感知的心主血脉、肺司呼吸、肾主水液、脾统血、肝疏泄胆汁、脑主神明等认识是客观存在;针灸、方药、手术治病经验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的中医药经验知识,虽然受尽错误理论的压迫,但是,效用标准维护着它的市场生存。科学危机证明,有效的经验中医药,不仅需要传承应用,而且需要“外内相得”的科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