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书详于辨证而略于用方,这无疑给临床用方治病带来诸多不便。笔者结合理论学习、研究与临床辨治体会,试从方证角度加以分析研究《伤寒论》第140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提示研究《伤寒论》应当重视方证理论与临床应用,于此略述于次。
一、从方证对应角度研究辨治思路与方法
1.辨治表里兼证:张仲景首先辨“太阳病”,而接着论治法则用“下之”,引导辨病是表里兼证,且病以里证为主,其治当先里。再则,仲景论“下之”,而未明确指出病变部位,提示辨可下证的病变证机有许多,如寒结、热结、水结、血结、燥结、气结等等不同,临证辨治既要审明病变证机,又要辨清病变部位,以此确立最佳治法与方药。另外,认识与理解仲景论“下之”,也可能是论病证有类似可下证,提示临证应当重视鉴别诊断,且不可被类似现象所迷惑。
2.辨治治疗后出现的病证:表里兼证,病以里证为主,确立治疗方药应当尽可能考虑到表证,若仅用治里方药,选药定量必须恰到好处,否则不仅病证不除,反而还会引起病证发生其他变化。仲景辨治里证并提示里证表现错综复杂,或有类似,或病变部位具有不确定性,这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治疗失误。仲景并从治疗失误而将辨证思路层层引向深入,引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变化中认识问题,突出辨症状表现是审证求机的重要线索与依据。
3.疾病演变随治疗及夙体因素而发生变化:辨治疾病必须在变化中辨治,提示辨治病证且不可用固定的眼光去认识不断变化的病证。
二、从临证选方角度考虑方证对应辨治关系
1.根据相兼病证,病以表证为主,如病是太阳伤寒证,其治宜用麻黄汤;如病是太阳中风证,其治宜用桂枝汤;如病是太阳温病证,其治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等。
2.根据相兼病证,病以里证为主,如病是阳明热结证,其治宜用承气汤类;如病是寒结证,其治宜用大黄附子汤;如病是瘀热证,其治宜用抵当汤等。
3.根据治疗后出现的结胸,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实热结胸证,其治当泻热涤饮,宜用大陷胸汤;如病是寒实结胸证,其治当温化涤饮,宜用三物白散等。
4.根据治疗后出现的咽痛,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咽痛热证,其治当清热利咽,宜用甘草汤;如病是痰热咽痛证,其治当清热化痰利咽,宜用桔梗汤;如病是咽痛寒证证,其治当温化利咽,宜用半夏散及汤等。
5.根据治疗后出现的胁下拘急,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少阳胆热气郁证,其治当清胆热调气机,宜用小柴胡汤;如病是少阳阳明兼证,其治当清少阳泻阳明,宜用大柴胡汤;如病是肝气郁滞证,其治当疏肝解郁,宜用四逆散等。
6.根据治疗后出现的头痛,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阴虚证,其治宜用六味地黄丸加川芎、细辛;如病是肝寒上逆证,其治宜用吴茱萸汤加川芎、藁本;如病是瘀热上冲证,其治当泻热祛瘀,宜用桃核承气汤加川芎、代赭石等。
7.根据治疗后出现的呕逆,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胃热气逆证,其治当泻热降逆,宜用大黄甘草汤;如病是胃虚热气逆证,其治当清热益气降逆,宜用橘皮竹茹汤;如病是胃虚寒气逆证,其治当温胃理气降逆,宜用橘皮汤等。
8.根据治疗后出现的下利,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肝热下迫证,其治当清肝止利,宜用白头翁汤;如病是大肠热利证,其治当清肠止利,宜用葛根芩连汤;如病是胆热下注证,其治当清胆止利,宜用黄芩汤;如病是滑脱不禁证,其治当温涩固脱止利,宜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如病是脾胃虚寒证,其治当温补脾胃,宜用桂枝人参汤等。
9.根据治疗后出现的下血,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阳虚不固证,其治当温阳健脾摄血,宜用黄土汤;如病是湿热下注证,其治当清热理血止血,宜用赤小豆当归散;如病是血热淋证,其治清热通淋止血,宜用小蓟饮子等。
仲景辨证,从辨表里兼证为依据,以治疗不当为借鉴,以辨错综复杂的病证为指导思想,以层层揭示问题为宗旨,提示疾病在其演变中既有可能自愈,也有可能发生其他变化,进而指出病证发生变化与夙体脏腑失调有关,提示辨变化的病证且不能局限于某1方面。
一、从方证对应角度研究辨治思路与方法
1.辨治表里兼证:张仲景首先辨“太阳病”,而接着论治法则用“下之”,引导辨病是表里兼证,且病以里证为主,其治当先里。再则,仲景论“下之”,而未明确指出病变部位,提示辨可下证的病变证机有许多,如寒结、热结、水结、血结、燥结、气结等等不同,临证辨治既要审明病变证机,又要辨清病变部位,以此确立最佳治法与方药。另外,认识与理解仲景论“下之”,也可能是论病证有类似可下证,提示临证应当重视鉴别诊断,且不可被类似现象所迷惑。
2.辨治治疗后出现的病证:表里兼证,病以里证为主,确立治疗方药应当尽可能考虑到表证,若仅用治里方药,选药定量必须恰到好处,否则不仅病证不除,反而还会引起病证发生其他变化。仲景辨治里证并提示里证表现错综复杂,或有类似,或病变部位具有不确定性,这诸多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治疗失误。仲景并从治疗失误而将辨证思路层层引向深入,引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变化中认识问题,突出辨症状表现是审证求机的重要线索与依据。
3.疾病演变随治疗及夙体因素而发生变化:辨治疾病必须在变化中辨治,提示辨治病证且不可用固定的眼光去认识不断变化的病证。
二、从临证选方角度考虑方证对应辨治关系
1.根据相兼病证,病以表证为主,如病是太阳伤寒证,其治宜用麻黄汤;如病是太阳中风证,其治宜用桂枝汤;如病是太阳温病证,其治宜用桂枝二越婢一汤等。
2.根据相兼病证,病以里证为主,如病是阳明热结证,其治宜用承气汤类;如病是寒结证,其治宜用大黄附子汤;如病是瘀热证,其治宜用抵当汤等。
3.根据治疗后出现的结胸,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实热结胸证,其治当泻热涤饮,宜用大陷胸汤;如病是寒实结胸证,其治当温化涤饮,宜用三物白散等。
4.根据治疗后出现的咽痛,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咽痛热证,其治当清热利咽,宜用甘草汤;如病是痰热咽痛证,其治当清热化痰利咽,宜用桔梗汤;如病是咽痛寒证证,其治当温化利咽,宜用半夏散及汤等。
5.根据治疗后出现的胁下拘急,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少阳胆热气郁证,其治当清胆热调气机,宜用小柴胡汤;如病是少阳阳明兼证,其治当清少阳泻阳明,宜用大柴胡汤;如病是肝气郁滞证,其治当疏肝解郁,宜用四逆散等。
6.根据治疗后出现的头痛,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阴虚证,其治宜用六味地黄丸加川芎、细辛;如病是肝寒上逆证,其治宜用吴茱萸汤加川芎、藁本;如病是瘀热上冲证,其治当泻热祛瘀,宜用桃核承气汤加川芎、代赭石等。
7.根据治疗后出现的呕逆,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胃热气逆证,其治当泻热降逆,宜用大黄甘草汤;如病是胃虚热气逆证,其治当清热益气降逆,宜用橘皮竹茹汤;如病是胃虚寒气逆证,其治当温胃理气降逆,宜用橘皮汤等。
8.根据治疗后出现的下利,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肝热下迫证,其治当清肝止利,宜用白头翁汤;如病是大肠热利证,其治当清肠止利,宜用葛根芩连汤;如病是胆热下注证,其治当清胆止利,宜用黄芩汤;如病是滑脱不禁证,其治当温涩固脱止利,宜用赤石脂禹余粮汤;如病是脾胃虚寒证,其治当温补脾胃,宜用桂枝人参汤等。
9.根据治疗后出现的下血,因病变证机不同,所以决定具体治疗方药主要有:如病是阳虚不固证,其治当温阳健脾摄血,宜用黄土汤;如病是湿热下注证,其治当清热理血止血,宜用赤小豆当归散;如病是血热淋证,其治清热通淋止血,宜用小蓟饮子等。
仲景辨证,从辨表里兼证为依据,以治疗不当为借鉴,以辨错综复杂的病证为指导思想,以层层揭示问题为宗旨,提示疾病在其演变中既有可能自愈,也有可能发生其他变化,进而指出病证发生变化与夙体脏腑失调有关,提示辨变化的病证且不能局限于某1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