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学习灸疗

董兴辉

闻名全坛
管理员
注册
2008/10/28
帖子
20890
获得点赞
202
声望
68
最近因到大姐家学习了一点艾灸的方法,并看到艾灸针对寒性疾病的治疗疗效,加上给父亲要持续的灸疗,所以就找了一些资料。
希望和大家一起学习。
 
灸法
灸法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灸法的产生于居住在北方人们的生活习惯及发病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皇帝内经》云:“北方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陷下则灸之…..”医学入门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法的使用范围很广,有些疾病用针刺和中药治疗效果不佳时,就可以使用艾灸,从而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
 
灸疗的作用机制:
1、局部刺激作用: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的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谢功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的消散和吸收。
2、经络调节作用
3、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4、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5、综合作用
谈到灸法就少不了艾草,这味药。艾:“艾叶苦辛,生理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亡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止诸血,温中开郁,调经安胎,.以之艾火,能透诸经而除百病。”
离开了艾,灸疗学就不存在了。
 
谈谈艾绒的制作:
要进行艾疗,就需要使用到艾条,艾条的制作在网上也可以查到详细的制作过程。
我把自己的艾绒制作过程给大家说说:
1、首先取一些艾草,要纯艾叶,把一些茎杆挑出来,否则做艾绒时就不好做。
2、后面就是艾绒的制作,说白了就是用木锤把艾叶捣成绒,本草纲目上有记录说要敲打一千二百五十下。呵呵,在自己制作过程中不需要去数数的,只需要把绒捣到感觉能捏成团就可以了。这个过程需要敲打的次数和本草纲目上说的,我估计也差不多。
3、艾条的制作,取普通的纸或平常所用的卫生纸,裁成一长方形, 取一些艾绒摆到纸的一端,开始卷起来,就像卷烟一样,卷成一条。用力卷了几次后,把多余的纸撕掉,就可以使用了。
 
灸疗的原则:
1、辩证与辩经
2、标本缓急: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
3、补虚泻实:《灵枢、经脉》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补虚泻实是指导灸疗的基本原则。“虚”是指人体的正气虚弱,“实”是指邪气偏盛。邪正的盛衰决定着病变的虚实,虚实是区别人体病性的两大提纲。补虚就是扶正人体的正气,增强脏腑器官的功能,补益人体的阴阳气血以抗衡疾病。泻实就是驱除邪气,以利 于正气的恢复。灸疗的补虚与泻实,是通过艾条的方法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产生补泻的作用,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灸法的补泻包括取穴的不同和操作方法上的差异。取穴上补虚主要是通过补其本经,补其表里经和虚则补其母的方法选穴配伍,达到补的目的。泻实,主要是通过采取泻其本经、泻其表里经和实则泻其子的方法选穴配伍,达到泻的目的。
操作方法上,补法施灸,须艾火自灭,使火力缓缓透入深层,以补虚扶赢,温阳起陷。而泻法施灸须用口吹使或速燃,不燃至皮肉即便扫除,力促而短,以起消散作用。
4、三因制宜: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即根据季节、地理和治疗对象的不同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
 
灸法的适应证:
1、 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
2、 疏风解表、温中散寒
3、 温阳补虚、回阳固阳
4、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5、 消瘀散结、拔毒泄热
6、 降逆下气
7、 防病保健
 
灸法的禁忌证
1、 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 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 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行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直接灸。
 
常用的灸法:
一、艾灸:
艾柱灸:直接灸法(瘢痕灸、着肤灸)、间接灸法(隔姜灸、隔蒜灸、隔附子灸、隔盐灸、..)
艾卷灸:悬起温和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实按温热灸(太乙神针、雷火神针)
温针灸
温灸器灸
二其他灸法:
天灸:蒜泥灸、天南星灸、细辛灸、白芥子灸、三伏灸
电热灸
灯火灸火尤灸
 
间接灸法:
隔姜灸:用鲜生姜切成直径为2~3厘米,厚为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柱放到应灸的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尽后,可易柱再灸。一般灸5~10柱,以皮肤红晕而不起疱为度。在施灸过程中,若患者感觉灼热不可忍受时,可将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姜片。此法应用很广:使用一切外感表证和虚寒病证,对感冒、咳嗽、呕吐、腹痛、泄泻、遗精、阳萎、早泄、不孕、痛经和风寒湿痹等疗效较好。
 
隔蒜灸
用鲜大蒜头切成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柱放在应灸的部位或患处,然后点燃施灸,待艾柱燃尽,易柱再灸,一般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疱。若不使起疱,可将蒜片向上提起,或缓慢移动蒜片。此法多用于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此外,尚有一种自大椎穴起至腰俞穴铺敷蒜泥一层(0.5厘米至6厘米)的铺灸法,用中艾柱点火施灸,不计壮数,灸至自感口中有蒜味时停灸(长蛇灸),民间用于治疗虚劳、顽痹等证。
 
隔附子饼灸
以附子片或附子饼作间隔物。药饼的制法,是将附子研成细末,以黄油调和制成直径约3厘米,厚约0.8厘米的附子饼,中间以针穿刺数孔,上置艾柱,放在应灸腧穴或患处,点燃施灸。由于附子辛温大热,有温肾补阳的作用,故多用于治疗命门火衰而只羊续的阳萎、早泄、遗精和疮疡久溃不敛的病征,药饼灸后可重复使用。
 
隔盐灸
也叫神阙灸。本法用纯净干燥的食盐填敷于脐部,使其与脐平,上置艾柱施灸,如患者稍感灼痛,即更换艾柱。也可于盐上放置姜片后再施灸,以防止食盐受火爆起而致伤,一般灸5~9装。此法有回阳、救逆、固脱之功,但需连续施灸,不拘壮数,以待脉起、肢温、证候改善。临床常用于治疗急性寒性腹痛、吐泻、痢疾、淋病、中风脱证等。
 
温针灸
是针刺合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适用于既需要针刺留针,又须施灸的疾病,多用于风寒湿痹。在针刺得气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2~3厘米的艾卷施灸,或在针尾上搓捏少许艾绒点燃施灸,直至燃尽,除去灰烬,再将针取出。此法是一种简而易行的针灸并用的方法,其艾绒燃烧的热力可通过针身传入体内,使其发挥针和灸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应用此法应注意防止灰火脱落烧伤皮肤。(可在扎针处垫上一层隔热纸或其他隔热的东西)
 
艾卷灸法
艾卷灸又称艾条灸。即用桑皮纸包裹艾绒卷成圆筒形的艾卷,也称艾条,将其一端点燃,对准穴位或患处施灸的一种方法。有关艾卷灸的最早记载,见于明代朱权的《寿域神方》一书,其中有“用纸实卷艾,以纸隔之点穴,于隔纸上用力实按之,待腹内觉热,汗出即瘥”的记载。后来发展为艾绒内加进药物,再用纸卷成条形状艾卷施灸,名为“雷火神针”和“太乙神针”。在此基础上又演变为现代单纯艾卷灸和药物艾卷灸。
现在采用普通的卫生纸来代替桑皮纸。
 
实按温热灸
施灸时,先在施灸腧穴部位或患处垫上布或纸数层。然后将药物艾卷的一端点燃,趁热按到施灸部位上,使热力透达深部,若艾火熄灭,再点再按;或者以布6~7层包裹艾火熨于穴位。若火熄灭,再点再熨。每穴可按灸5~7次。
最常用的为太乙神针和雷火神针。
太乙神针的通用方:艾绒100克,硫磺6克,麝香、乳香、没香、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1克。上药研末,和均。取桑皮纸一张,约30厘米,摊平,先取艾绒24克,均匀铺在纸上,次取药末6克,均匀掺在艾绒里,然后卷紧如爆竹状,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桑皮纸一层,两头留空3厘米,捻紧即成。其功效具有通经活络、散瘀活血、温中散寒、祛风除湿、避秽解毒、宣痹镇痛的作用,适用于风寒湿痹、痿证、腹痛及泄泻等。
雷火神针的药物处方:沉香、木香、乳香、茵陈、羌活、干姜、穿山甲各9克,麝香少许,艾绒100克。功效具有温中化湿、理气镇痛、祛风通络、舒筋活血的作用。其制法、适应证与太乙神针相同。
 
温和灸
将艾卷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或患处,距离皮肤2~3厘米处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红晕为度。如果遇到局部知觉减退或小儿等,医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这样可以通过医者的手指来测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整施灸时间和距离,防止烫伤。适用于各种病证。
这种方法较常见,一般患者自己或家人都可以进行施灸。
 
雀啄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对准穴位,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施灸。一般可灸5分钟左右。适用于治疗小儿疾病或急救晕厥等。
 
回旋灸
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虽保持一定的距离,但不固定,而是向左右方向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距离皮肤2~3厘米。一般灸20~30分钟,适用于风湿痛,神经性麻痹及广泛性皮炎。
 
腧穴的相关知识
腧穴概述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腧”通“输”,“穴”是空隙的意思。
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分布在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腧穴。它们具有主治本经病的共同作用,是腧穴中的重要部分。
2、奇穴:指既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也称“经外奇穴”。奇穴的分布比较分散,对某些病证有一定的特异性治疗作用,如太阳穴治头痛、阑尾穴治阑尾炎等。随着经络学说的不断完善发展,奇穴大多逐渐归入正经。
3、阿是穴:又叫“压痛点,古代叫做以痛为腧”。它既是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发应点作为腧穴的,阿是穴实际上是尚未命名的腧穴,是经穴产生的基础。
 
补中益气艾灸养生方
【施灸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艾灸养生保健的基础施灸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