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08
- 帖子
- 2287
- 获得点赞
- 25
- 声望
- 38
问题的提出
西医论病必须借助化验室与仪器,一旦离开了仪器、化验室,西医论病就失去了前提。
可是,在几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没有现代化的仪器,二没有现代化的实验室,中华先贤却论出来一部光照千秋的中医文化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有100多种疾病,有医治疾病的原则与方法,还有至今用仪器、用实验室无法认识的经络。这是为什么呢?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这是因为中华先贤掌握了独特的、优秀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凭借着独特的、优秀的认识论、方法论,中华先贤解答了养生与治病的一系列原则问题与具体问题。本文集中讨论《黄帝内经》中的认识论。
一、天人合一的认识论
人是独立之人,但独立之人并不能独立存在,人与天地、时空、万物之间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对人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人本身,必须把人与外部因素联系起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医文化的认识论。
1.把人放在天地中来认识。“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善言天者,必应于人”,这两个论断是《黄帝内经》认识论的精髓。论人论病,《黄帝内经》从来不单独而论,而总是和天地结合而论。
天人合一的认识论,始于八卦的三爻。三爻分别象征天地人——上天下地中间人,三才之说的哲理之源就起于此处。《周易》《黄帝内经》中所出现的一种奇特的论证方式——论天必论人、论人必论天,起源于此处。
以天体来认识人体,始于《周易》。《周易·说卦传》从先天八卦中解释出了一个天体模型,又解释出了一个人体模型。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周易·说卦传》第一解释出了天地、雷风、水火(日月)、山泽八大元素所组成的天体模型,第二解释出了头腹、耳目、腿足、手口八大元素所组成的人体模型。《周易·说卦传》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以天体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体,或者说是以造物主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体,可以吗?完全可以!实际上,这是人类先贤的一致认识。
《圣经》用上帝的模样解释了人的模样。《圣经·创世纪》说,上帝在创造亚当时,是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的。以造物主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的模样,这是《圣经》的认识论。
印度的《奥义书》以天体成分解释了人体的成分。《奥义书》说,天体成分由四大元素地火水风说组成,人体成分仍然是四大元素地火水风。以天体成分认识人体成分,这是《奥义书》的认识论。
天体与人体之间,《爱多列雅奥义书》在开篇处又做了更为详细的对应:
“火化为语言,乃入乎口。
风化为气息,乃入乎鼻。
太阳化为见,乃入乎眼。
诸方化为闻,乃入乎耳。
草木化为毛发,乃入乎皮。
月化为意,乃入乎心。
死亡化为下气,乃入乎脐。
水化为精液,乃入乎肾。”
在《奥义书》中,天体中有什么,人体中就有什么。
《周易》以八卦论出了人的头、腹、耳、目、腿、足、手、口。不但分出了八大部位,而且还分出了上下左右结构,天体与人体在八卦里得到了对应。《周易》的认识论被《黄帝内经》所继承、所发展。以天体成分论人体成分,《黄帝内经·灵枢》有更一步的详细之论: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入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腘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这里出现了有关天数与人数的一连串数字——二、四、五、六、九、十、十二、三百六十,天数与人数是一一对应的。
人与上帝相符,《圣经》只有原则之论。人与大梵相符,《奥义书》外对应到了皮脐,内对应到了心和肾。人天之数相符,《周易》具体到了八大部位,而《黄帝内经》则具体到了耳目口鼻、五脏六腑、关节毫毛、皮肤肌肉。
以天体为参照坐标认识人体,是人类先贤的一致思路,希伯来先贤是这样的思路,印度先贤是这样的思路,中华先贤同样是这样的思路,所不同的是,希伯来先贤只论出了原则——人的模样,印度先贤论出了具体细节,相比之下,我中华先贤论得更详细、更具体,论出了模样,论出了四肢,论出了365个关节。
2.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四时不同气候也不同——春风、夏火、秋燥、冬寒,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疾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伤于风,病为洞泄;夏伤于暑,病为疟疾;秋伤于湿,病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有春之病,夏有夏之病,秋有秋之病,冬有冬之病。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四时之病。
四时又分八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冬至夏至),八节之时会有八种风,《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告诉后人,八种风会引起八种疾病。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八节之病。
四时与五脏有对应关系,《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长夏应脾。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四时养生的哲理——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脾。养生养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时调之以甘。
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哲理之源在《周易》,实际之源在《周礼》。《周礼》第一次明确指出,四时有四时之病。《周礼·天官·疾医》:“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黄帝内经》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的全部论述,只是对《周易》《周礼》的继承与发展。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先贤是时间病的最早发现者,是时间病理论的最早创立者。
3.把人放在四方中来认识。人是空间中的人。空间为东西南北四方,人分四方之人,病分四方之病——东方有东方的地方病,西方有西方的地方病,南方有南方的地方病,北方有北方的地方病,中央有中央的地方病,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生一方病。四方之病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有心的读者可以去此处阅读,此处不赘。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先贤是地方病的最早发现者,是地方病理论的最早创立者。
4.把人放在六气中来认识。《周髀算经》用太阳视运动,创建出了六气学说。太阳从冬至点即南回归线出发,向北回归线运动,六个月到达北回归线,这六个月之内阳气一步步增强,由一阳变为六阳,六阳为纯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又向南回归线运动,六个月到达南回归线,这六个月之内阴气一步步增强,由一阴变为六阴,六阴为纯阴。一来阳六气,一往阴六气,一来一往一共12气。12气在平面上可以用六个同心圆来表示,六气之说形成于这六个同心圆。
六气之说被《黄帝内经》全面继承、全面发展,《黄帝内经·素问》将六气与五行相联系,分别命名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与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与五行的结合,使六经五脏形成了清晰的对应关系——厥阴风木对应于肝,少阴君火对应于心,太阴湿土对应于脾,阳明燥金对应于肺,少阳相火对应于心包,太阳寒水对应于膀胱。
六气—六经—五行—脏腑,天气与脏腑之气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了一起。天气非常为邪,邪气过盛会伤及五脏,风邪伤肝,火邪伤心,湿邪伤脾,燥邪伤肺,寒邪伤肾。六气每一气的偏颇,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
把人放在六气中来认识,实际上是把人气的状态与太阳的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太阳在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有什么样的天气,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气。如此认识论可以精炼在一句“天气如何,人气如何”中。遗憾的是,如此具有永恒意义认识论,早已被子孙所遗忘、所抛弃。
5. 把人放在万物中来认识。《周易·系辞下》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日月在天上,寒暑在地表,尺蠖龙蛇在地下,《周易》告诉后人,日月、寒暑、尺蠖龙蛇之间的运动,有着息息相关的一致关系。
广袤的宇宙无边无际,微小的小草微不足道,但一棵棵微不足道的小草却与广袤的宇宙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的关系。以北斗星为例说明这一问题:北斗星斗柄指向东方之时,大地上是春意盎然的春天,小草的嫩芽露出了地面;北斗星斗柄指向南方之时,大地上是烈日炎炎的夏天,小草郁郁葱葱,小花怒放;北斗星斗柄指向西方之时,大地上是秋风送爽的秋天,小草开始结籽,开始枯黄;北斗星斗柄指向北方之时,大地上是冰天雪地的冬天,小草干燥死亡。
小草与广袤的宇宙息息相关,河里的小鱼、小虾,山中的大狮子、大老虎同样与广袤的宇宙同样息息相关,什么时候交配,什么时候产卵,什么时候生仔,与宇宙运行有着同步关系。
小草、小鱼、小虾生存状态的正常与异常,会折射出人的信息。万物状态正常,人体状态也正常;万物状态非常,人体状态也会出现非常。从万物的状态上看人的状态,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系统认识论。
显微镜只能孤立地看问题,看不到天地两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天地人物四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时空与人四者之间的联系,显微镜有所长,但也有所短,显微镜再先进代替不了优秀的认识论。
6. 把人放在运动中来认识。天地是动态的,日月是动态的,北斗星是动态的,天地、日月、北斗星之动是天文之动;太极是动态的,阴阳是动态的,八卦是动态的,五行是动态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之动是人文之动;男女是动态的,气血是动态的,营卫之气是动态的,脏腑是动态的,营卫之气是动态的,病是动态的,治病之术也是动态的;动,是中医文化认识世界、认识疾病与医治疾病的基本点。动的世界动的病,由此产生了“上有病治于下,下有病治于上;左有病治于右,右有病治于左;表有病治于里,里有病治于外;阳有病治于阴,阴有病治于阳”的独特医术。人是动态的人,病是动态的病,治病治在未病之时,有此境界者,方为良医。有如此之术者,方为良医。良医有良术,良术基于精辟而常青的认识论。《彝医揽要》的作者、白族老人王正坤先生曾亲口告诉笔者彝医以动态论病、以动态论医、以动态论方的歌谣:“病无定病,方无定方,量无定量,法无定法。”
西医论病必须借助化验室与仪器,一旦离开了仪器、化验室,西医论病就失去了前提。
可是,在几千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没有现代化的仪器,二没有现代化的实验室,中华先贤却论出来一部光照千秋的中医文化经典《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有100多种疾病,有医治疾病的原则与方法,还有至今用仪器、用实验室无法认识的经络。这是为什么呢?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邓宏
这是因为中华先贤掌握了独特的、优秀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凭借着独特的、优秀的认识论、方法论,中华先贤解答了养生与治病的一系列原则问题与具体问题。本文集中讨论《黄帝内经》中的认识论。
一、天人合一的认识论
人是独立之人,但独立之人并不能独立存在,人与天地、时空、万物之间存在着须臾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对人的认识,不能仅仅局限于人本身,必须把人与外部因素联系起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医文化的认识论。
1.把人放在天地中来认识。“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善言天者,必应于人”,这两个论断是《黄帝内经》认识论的精髓。论人论病,《黄帝内经》从来不单独而论,而总是和天地结合而论。
天人合一的认识论,始于八卦的三爻。三爻分别象征天地人——上天下地中间人,三才之说的哲理之源就起于此处。《周易》《黄帝内经》中所出现的一种奇特的论证方式——论天必论人、论人必论天,起源于此处。
以天体来认识人体,始于《周易》。《周易·说卦传》从先天八卦中解释出了一个天体模型,又解释出了一个人体模型。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周易·说卦传》第一解释出了天地、雷风、水火(日月)、山泽八大元素所组成的天体模型,第二解释出了头腹、耳目、腿足、手口八大元素所组成的人体模型。《周易·说卦传》曰:“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以天体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体,或者说是以造物主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体,可以吗?完全可以!实际上,这是人类先贤的一致认识。
《圣经》用上帝的模样解释了人的模样。《圣经·创世纪》说,上帝在创造亚当时,是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的。以造物主为参照坐标来认识人的模样,这是《圣经》的认识论。
印度的《奥义书》以天体成分解释了人体的成分。《奥义书》说,天体成分由四大元素地火水风说组成,人体成分仍然是四大元素地火水风。以天体成分认识人体成分,这是《奥义书》的认识论。
天体与人体之间,《爱多列雅奥义书》在开篇处又做了更为详细的对应:
“火化为语言,乃入乎口。
风化为气息,乃入乎鼻。
太阳化为见,乃入乎眼。
诸方化为闻,乃入乎耳。
草木化为毛发,乃入乎皮。
月化为意,乃入乎心。
死亡化为下气,乃入乎脐。
水化为精液,乃入乎肾。”
在《奥义书》中,天体中有什么,人体中就有什么。
《周易》以八卦论出了人的头、腹、耳、目、腿、足、手、口。不但分出了八大部位,而且还分出了上下左右结构,天体与人体在八卦里得到了对应。《周易》的认识论被《黄帝内经》所继承、所发展。以天体成分论人体成分,《黄帝内经·灵枢》有更一步的详细之论: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
“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
天有日月,人有两目。
地有九州,人有九窍。
天有风雨,人有喜怒。
天有雷电,人有音声。
天有四时,人有四肢。
天有五音,人有五藏。
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天有冬夏,人有寒热。
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
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
天有阴阳,人有夫妻。
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节。
地有高山,人有肩膝。
地有深谷,人有腋腘。
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
地有泉脉,入有卫气。
地有草蓂,人有毫毛。
天有昼夜,人有卧起。
天有列星,人有牙齿。
地有小山,人有小节。
地有山石,人有高骨。
地有林木,人有募筋。
地有聚邑,人有腘肉。
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
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
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这里出现了有关天数与人数的一连串数字——二、四、五、六、九、十、十二、三百六十,天数与人数是一一对应的。
人与上帝相符,《圣经》只有原则之论。人与大梵相符,《奥义书》外对应到了皮脐,内对应到了心和肾。人天之数相符,《周易》具体到了八大部位,而《黄帝内经》则具体到了耳目口鼻、五脏六腑、关节毫毛、皮肤肌肉。
以天体为参照坐标认识人体,是人类先贤的一致思路,希伯来先贤是这样的思路,印度先贤是这样的思路,中华先贤同样是这样的思路,所不同的是,希伯来先贤只论出了原则——人的模样,印度先贤论出了具体细节,相比之下,我中华先贤论得更详细、更具体,论出了模样,论出了四肢,论出了365个关节。
2.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四时不同气候也不同——春风、夏火、秋燥、冬寒,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疾病的病因。《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伤于风,病为洞泄;夏伤于暑,病为疟疾;秋伤于湿,病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有春之病,夏有夏之病,秋有秋之病,冬有冬之病。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四时之病。
四时又分八节——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与两分(春分秋分)两至(冬至夏至),八节之时会有八种风,《黄帝内经·灵枢·九宫八风》告诉后人,八种风会引起八种疾病。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八节之病。
四时与五脏有对应关系,《黄帝内经·素问》指出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长夏应脾。把人放在时间中来认识,认识了四时养生的哲理——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长夏养脾。养生养在五味上,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四时调之以甘。
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哲理之源在《周易》,实际之源在《周礼》。《周礼》第一次明确指出,四时有四时之病。《周礼·天官·疾医》:“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瘠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黄帝内经》把人放在四时中来认识的全部论述,只是对《周易》《周礼》的继承与发展。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先贤是时间病的最早发现者,是时间病理论的最早创立者。
3.把人放在四方中来认识。人是空间中的人。空间为东西南北四方,人分四方之人,病分四方之病——东方有东方的地方病,西方有西方的地方病,南方有南方的地方病,北方有北方的地方病,中央有中央的地方病,总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生一方病。四方之病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有详细的论述,有心的读者可以去此处阅读,此处不赘。
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中华先贤是地方病的最早发现者,是地方病理论的最早创立者。
4.把人放在六气中来认识。《周髀算经》用太阳视运动,创建出了六气学说。太阳从冬至点即南回归线出发,向北回归线运动,六个月到达北回归线,这六个月之内阳气一步步增强,由一阳变为六阳,六阳为纯阳。太阳到达北回归线之后,又向南回归线运动,六个月到达南回归线,这六个月之内阴气一步步增强,由一阴变为六阴,六阴为纯阴。一来阳六气,一往阴六气,一来一往一共12气。12气在平面上可以用六个同心圆来表示,六气之说形成于这六个同心圆。
六气之说被《黄帝内经》全面继承、全面发展,《黄帝内经·素问》将六气与五行相联系,分别命名为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与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六气与五行的结合,使六经五脏形成了清晰的对应关系——厥阴风木对应于肝,少阴君火对应于心,太阴湿土对应于脾,阳明燥金对应于肺,少阳相火对应于心包,太阳寒水对应于膀胱。
六气—六经—五行—脏腑,天气与脏腑之气顺理成章地联系到了一起。天气非常为邪,邪气过盛会伤及五脏,风邪伤肝,火邪伤心,湿邪伤脾,燥邪伤肺,寒邪伤肾。六气每一气的偏颇,都会引起相应的疾病。
把人放在六气中来认识,实际上是把人气的状态与太阳的运动联系在了一起。太阳在什么样的位置,就会有什么样的天气;有什么样的天气,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气。如此认识论可以精炼在一句“天气如何,人气如何”中。遗憾的是,如此具有永恒意义认识论,早已被子孙所遗忘、所抛弃。
5. 把人放在万物中来认识。《周易·系辞下》曰:“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日月在天上,寒暑在地表,尺蠖龙蛇在地下,《周易》告诉后人,日月、寒暑、尺蠖龙蛇之间的运动,有着息息相关的一致关系。
广袤的宇宙无边无际,微小的小草微不足道,但一棵棵微不足道的小草却与广袤的宇宙有着息息相关的、紧密联系的关系。以北斗星为例说明这一问题:北斗星斗柄指向东方之时,大地上是春意盎然的春天,小草的嫩芽露出了地面;北斗星斗柄指向南方之时,大地上是烈日炎炎的夏天,小草郁郁葱葱,小花怒放;北斗星斗柄指向西方之时,大地上是秋风送爽的秋天,小草开始结籽,开始枯黄;北斗星斗柄指向北方之时,大地上是冰天雪地的冬天,小草干燥死亡。
小草与广袤的宇宙息息相关,河里的小鱼、小虾,山中的大狮子、大老虎同样与广袤的宇宙同样息息相关,什么时候交配,什么时候产卵,什么时候生仔,与宇宙运行有着同步关系。
小草、小鱼、小虾生存状态的正常与异常,会折射出人的信息。万物状态正常,人体状态也正常;万物状态非常,人体状态也会出现非常。从万物的状态上看人的状态,这就是《黄帝内经》中的系统认识论。
显微镜只能孤立地看问题,看不到天地两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天地人物四者之间的联系,看不到时空与人四者之间的联系,显微镜有所长,但也有所短,显微镜再先进代替不了优秀的认识论。
6. 把人放在运动中来认识。天地是动态的,日月是动态的,北斗星是动态的,天地、日月、北斗星之动是天文之动;太极是动态的,阴阳是动态的,八卦是动态的,五行是动态的,太极、阴阳、五行、八卦之动是人文之动;男女是动态的,气血是动态的,营卫之气是动态的,脏腑是动态的,营卫之气是动态的,病是动态的,治病之术也是动态的;动,是中医文化认识世界、认识疾病与医治疾病的基本点。动的世界动的病,由此产生了“上有病治于下,下有病治于上;左有病治于右,右有病治于左;表有病治于里,里有病治于外;阳有病治于阴,阴有病治于阳”的独特医术。人是动态的人,病是动态的病,治病治在未病之时,有此境界者,方为良医。有如此之术者,方为良医。良医有良术,良术基于精辟而常青的认识论。《彝医揽要》的作者、白族老人王正坤先生曾亲口告诉笔者彝医以动态论病、以动态论医、以动态论方的歌谣:“病无定病,方无定方,量无定量,法无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