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6
- 帖子
- 2827
- 获得点赞
- 31
- 声望
- 38
郭士魁论血瘀证
瘀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病证。因为气血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内经》说"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说明气血乃是人体生命之根本。而气血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密切,血气同源,血气互根,无血则气不生,无气则血不长。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血充沛调达,则人体健康。《内经》称之谓"五脏安定、血脉和,精神乃君"。如果相反则"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瘀血就是气血不和中的重要一项。瘀血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能引起各种病证,如"心痹者,脉不通","血凝于肤者痹""血凝于足者为厥""血凝于脉者为泣"等。
一、瘀血的原因。引起瘀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寒邪:《灵枢经·痈疽篇》日"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2.热邪:热为阳邪热邪盛则迫血妄行,《伤寒论》中"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气汤",说明乃热邪结于下焦,停而为瘀引起的症状与治法。
3.离经之血为瘀血,即各种出血,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论》"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分离)绝而不合"。所有离经之血,无论清凝鲜黑,应以祛瘀为先。说明出血后及时祛瘀的重要性。
4.跌打损伤,实际上也是由于外伤引起的血液离经,与吐衄不同,此乃平人出血,故急则止血,然后有瘀血者祛瘀,陈旧性出血者祛瘀为主,即瘀血留连于肌肤经络之间者宜祛瘀。
5.情志引起,如气滞血瘀。
6.久病、大病后脱发。发为血之余,瘀血在上焦,阻塞经络,血不能养发所致。
二、瘀血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辨证时要抓住以下要点:
1.瘀斑:血流不畅或血不循经,血液外溢均可发生瘀点、瘀斑。最常见于皮肤、粘膜、舌、唇、指甲等,一般的颜色、大小、部位常与瘀血程度有关。颜色可分为紫、紫暗、紫红等种类。瘀点、瘀斑特别需要观察它的变化过程,与病情、治疗的关系,称之为动态观察。
2.疼痛:血流不畅或外溢均造成阻塞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瘀血的主要症状,瘀血的疼痛特点是痛有定处,时间长或反复发作,部位相对的比较固定;疼痛程度与瘀血程度有关系,多数疼痛比较重,轻者痛如针刺样,或胀痛,或闷痛。
3.肿块:瘀血积聚于皮肤、经络、内脏形成"瘸瘕积聚",这种肿块有实质性的,如肝脾肿大,肿瘤,也有气血积聚的如腹水。
4.瘀血的其它表现,如白斑,肌肤甲错,红斑,结节,运动障碍,精神症状(蓄血发狂),月经不调,发热,麻木。昏迷。痹痛,痈,风疹等多种多样。因此,诊断与治疗瘀血时需要密切结合病人具体表现,抓住重点,首先要考虑瘀血的轻重、部位、夹杂症,然后才能立法处方。
三、瘀血治法。活血化瘀药物按其临床作用可分为三类:
1.活血破瘀类。此类重点在"破"字上,为瘀血之重剂,作用强烈,应用于重度瘀血(疼痛重、瘀点、瘀斑明显,或有痞块者)体质较壮,或用一般活血药效果不好的病人。某些病人体质虽弱而瘀血重者,可与补气药同用。
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大剂量)、穿山甲、王不留行、大黄、水蛭、廑虫、虻虫、露蜂房、血竭、昆布、海藻。
2.活血化瘀类。这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治法,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瘀血。凡见各种瘀血,一般体质均可应用。如有其它兼证,可以与理气、疏肝、补气等药配合应用。
常用药物有川芎、赤芍、红花(小剂量)、五灵脂、蒲黄、桃仁(小剂量)、茜草、苏木、乳香、没药、降香、山楂、郁金、益母草、姜黄、牛膝、紫草、泽兰。
3.养血活血类。此法活血而又养血,祛瘀而不伤正,可用于血虚而又有瘀血的病例。
常用药物:丹参、当归、鸡血藤、丹皮、生地、葛根。
瘀血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病证。因为气血与人体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内经》说"人之所以生成者,血脉也""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说明气血乃是人体生命之根本。而气血之间的关系又十分密切,血气同源,血气互根,无血则气不生,无气则血不长。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血充沛调达,则人体健康。《内经》称之谓"五脏安定、血脉和,精神乃君"。如果相反则"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瘀血就是气血不和中的重要一项。瘀血发生在人体各个部位,能引起各种病证,如"心痹者,脉不通","血凝于肤者痹""血凝于足者为厥""血凝于脉者为泣"等。
一、瘀血的原因。引起瘀血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寒邪:《灵枢经·痈疽篇》日"寒邪客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血泣则不通"。
2.热邪:热为阳邪热邪盛则迫血妄行,《伤寒论》中"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宜桃核承气汤",说明乃热邪结于下焦,停而为瘀引起的症状与治法。
3.离经之血为瘀血,即各种出血,如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证论》"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睽(分离)绝而不合"。所有离经之血,无论清凝鲜黑,应以祛瘀为先。说明出血后及时祛瘀的重要性。
4.跌打损伤,实际上也是由于外伤引起的血液离经,与吐衄不同,此乃平人出血,故急则止血,然后有瘀血者祛瘀,陈旧性出血者祛瘀为主,即瘀血留连于肌肤经络之间者宜祛瘀。
5.情志引起,如气滞血瘀。
6.久病、大病后脱发。发为血之余,瘀血在上焦,阻塞经络,血不能养发所致。
二、瘀血的临床表现十分复杂,辨证时要抓住以下要点:
1.瘀斑:血流不畅或血不循经,血液外溢均可发生瘀点、瘀斑。最常见于皮肤、粘膜、舌、唇、指甲等,一般的颜色、大小、部位常与瘀血程度有关。颜色可分为紫、紫暗、紫红等种类。瘀点、瘀斑特别需要观察它的变化过程,与病情、治疗的关系,称之为动态观察。
2.疼痛:血流不畅或外溢均造成阻塞不通。"不通则痛",疼痛是瘀血的主要症状,瘀血的疼痛特点是痛有定处,时间长或反复发作,部位相对的比较固定;疼痛程度与瘀血程度有关系,多数疼痛比较重,轻者痛如针刺样,或胀痛,或闷痛。
3.肿块:瘀血积聚于皮肤、经络、内脏形成"瘸瘕积聚",这种肿块有实质性的,如肝脾肿大,肿瘤,也有气血积聚的如腹水。
4.瘀血的其它表现,如白斑,肌肤甲错,红斑,结节,运动障碍,精神症状(蓄血发狂),月经不调,发热,麻木。昏迷。痹痛,痈,风疹等多种多样。因此,诊断与治疗瘀血时需要密切结合病人具体表现,抓住重点,首先要考虑瘀血的轻重、部位、夹杂症,然后才能立法处方。
三、瘀血治法。活血化瘀药物按其临床作用可分为三类:
1.活血破瘀类。此类重点在"破"字上,为瘀血之重剂,作用强烈,应用于重度瘀血(疼痛重、瘀点、瘀斑明显,或有痞块者)体质较壮,或用一般活血药效果不好的病人。某些病人体质虽弱而瘀血重者,可与补气药同用。
常用药物有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大剂量)、穿山甲、王不留行、大黄、水蛭、廑虫、虻虫、露蜂房、血竭、昆布、海藻。
2.活血化瘀类。这是最常用的活血化瘀治法,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瘀血。凡见各种瘀血,一般体质均可应用。如有其它兼证,可以与理气、疏肝、补气等药配合应用。
常用药物有川芎、赤芍、红花(小剂量)、五灵脂、蒲黄、桃仁(小剂量)、茜草、苏木、乳香、没药、降香、山楂、郁金、益母草、姜黄、牛膝、紫草、泽兰。
3.养血活血类。此法活血而又养血,祛瘀而不伤正,可用于血虚而又有瘀血的病例。
常用药物:丹参、当归、鸡血藤、丹皮、生地、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