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复王家祥问——不知老师对细辛的运用有何见解,细辛的煎服剂量?
细辛为一辛温峻峭通阳逐寒之品。其味辛香,能上能下、能内能外,善走窜周身,引药以入其病所。临床多与他药配伍,很少单独使用,用之得当,能治大病顽疾,效果良好,愈疾甚速。凡见由阴寒凝结引起的气血瘀阻、青紫晦暗、经脉不通、疼痛牵掣。阴气血水或存于肌肤、或集聚腠理、或凝固局部、或凝结脏腑。或成症瘕积聚,死血不开、或伏邪冷饮,痰液顽结脏腑。细辛于他药适当配伍,无不应手即效,效益非凡。
如配桂枝、麻黄能走表通阳,温经散寒;配干姜、五味子能走里,温化痰饮,平喘止咳;配麻黄、生姜、半夏、冬花能温散风邪,化痰止呕,降逆平喘;配桂枝、干姜、人参、附子能升压复脉,治心动过速;配麻黄、桂枝、干姜、人参可治心动过缓;配四妙勇安汤加鹿角霜、血竭、桂枝、牛膝可治阴寒性脱骨疽,脉脉管炎;配白芷、川芎、蔓荆子、木通、石膏可通经散寒,治风火牙痛;配白芷、苍耳子 、蝉衣、辛夷、麻黄能治风寒性过敏性鼻炎;配白芍甘草汤加桂枝、防风、秦艽、灵仙能缓解因风寒引起的周围神经痛,;配大青叶、马齿笕、露蜂房、白鲜皮、苦参、白矾等外洗治青春座疮甚效。等等不胜枚举。关于细辛的用量,生熟不同。熟用,平常一次煎服,一般为10——15克,一日三次服可用到45克。生用散剂冲服,一次1——1.5克,一日最大量不过3克。此为个人实践心得,尽供同道参考。
此细辛之用量与功效,实非吾贸然之所为,亦借医贤之规矩悟化衍变而出。试看医圣张仲景在《伤寒》、《金匮》两书中对细辛的运用:
伤寒论少阴篇: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细辛同用取其温经散寒,方之细辛用量二两,折现在30克,煎药取三升分三次服,一次得细辛10克;厥阴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细辛与桂枝、生姜、吴茱萸合用,取其降逆温中,扶助阳气,疏畅血脉。方用三两折现45克,取药五升分5次服,每次得细辛9克;太阳篇:小青龙汤证,细辛半夏干姜同用,以行水气止咳呕。方中细辛用三两折45克,分三次服,每次得15克;《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桂枝去白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与麻黄桂枝合用治寒邪乘阳虚而结于气,名曰:气分,阳不化水,血不得通故心下坚大如盘,以细辛麻黄桂枝温药行阳以化气,实比后世医者用枳实、川朴、香附、砂仁者工拙甚殊矣。方中用细辛二两折30克,分三次服,一次得细辛10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治,射干麻黄汤证以细辛配麻黄生姜半夏冬花,取辛温泻风邪,方中细辛用三两作三次服,一次得15克;又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方中细辛与半夏干姜五味子麻黄同用取其解表行水,去风以降胸逆,方中细辛用二两分三次服,一次得10克;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中细辛用三两分3次服,一次得15克。以上为张仲景汤剂用量,诸方一次服细辛合10——15克,一日三服,一日合30——45克,足证细辛煎服10——15克是正常治疗用量,非此量不能显效也。余临证几十年验证亦然,医圣非欺后世医者也。
再看医圣细辛生用入丸散用量: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候氏黑散,全方细辛用三分,并分多次服用,折一次用量不足1克;厥阴篇:病寒证治法,蚘厥证治乌梅丸细辛与附子、干姜、桂枝同用以温阳散寒,治蛔厥寒邪深伏肝肾,方中细辛用六两,折90克,作为丸如梧桐子大,分多次服,一次服10丸约20克,全方群药重量约2000克,分100次服,每次得生用细辛1克左右。此足以证细辛生用不过钱,过钱命相连之俗语非是妄言也。但得把生用与煎汤熟用分别开来,不可混为一谈。圣人两千多年即有明教,至今不能正确使用细辛用量者,全属后人之疏忽也。
据资料查询,东汉时期《伤寒》《金匮》两书中药用量,一两=现今15.625克;液体一升=现在200——300毫升,而量干物一升约=现在70毫升。据此余用两书中经方时,书中药量一两多作10克,如三两即作30克。一斤作100克,半斤作50克,稍低于书中用量。关于整个方的君臣佐使比例量不做变动,方药下煎服方法亦不做变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适当变动,按此量书中方药用于临床多能得心应手,效益非凡。此余在临床实践中验证心得,以供医林参考。
关于经方、验方、成方余取用时,很少变动原方君臣佐使比例的用量。量可变、比例量不可变,如变动了就失去了原方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个方剂的独特作用,全由这个方剂君臣佐使的比例量决定。何哉?因为一个方剂的作用,就如配调料,假如炸油条配发酵料醒面,多数人都知道用料有食盐、火碱、白矾三味,如不知道它们之间的比例量乱用一气能起效果吗?如知道其中的比例量,随意把量颠倒应用,能好使吗?一个方剂的君臣佐使用量就如同配调料,是实践中得来的规程。故此凡历代医家传书传方不传量者,皆别有他意,非真传也。此余之见解,望医林三思。
闲言少续,还归正段。再看当今名师临床对细辛的具体应用:
名师古道瘦马——王幸福在他写的“通阳逐寒倚细辛”一贴中开讲云:“几十年的临床下来,我可以负责的说,可以重用,而切很好使,掌握没有什么毒性和危险。并非前人陈承李时珍等人所言,危害多多。其所言缺乏实践依据,人云亦云,危言耸听。”曾治一女32岁,患过敏性鼻炎,近十年之久,在方中每剂用细辛30——45克,日服一剂,连用50天,总程用量接近2000多克,十年锢疾终于蠲除。亦未发现细辛有任何毒副作用。
又言:痰饮证用小青龙汤一般15——30克;对重证心动过缓起步用30克,待心率正常为止;治脉管炎,风湿痹证都是30克60克的用,通阳驱寒作用特别显著,非此不行。
煎服法当先下久煎,以除其有毒成分,黄樟醚(8%)。如用生并以细辛研末冲服,用量尽4——5克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付反应。与《本草纲目》所言“单用末不可过钱,否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十分吻合。
此上乃名师经历之忠言,师实为医林中之豪杰,此胆大心细、实事求是、弃旧从新、无私献技、热诚待人、济世活人的精神,实为医林的崇高榜样,向您虚心学习了!易医:写于2011年11月17日。
细辛为一辛温峻峭通阳逐寒之品。其味辛香,能上能下、能内能外,善走窜周身,引药以入其病所。临床多与他药配伍,很少单独使用,用之得当,能治大病顽疾,效果良好,愈疾甚速。凡见由阴寒凝结引起的气血瘀阻、青紫晦暗、经脉不通、疼痛牵掣。阴气血水或存于肌肤、或集聚腠理、或凝固局部、或凝结脏腑。或成症瘕积聚,死血不开、或伏邪冷饮,痰液顽结脏腑。细辛于他药适当配伍,无不应手即效,效益非凡。
如配桂枝、麻黄能走表通阳,温经散寒;配干姜、五味子能走里,温化痰饮,平喘止咳;配麻黄、生姜、半夏、冬花能温散风邪,化痰止呕,降逆平喘;配桂枝、干姜、人参、附子能升压复脉,治心动过速;配麻黄、桂枝、干姜、人参可治心动过缓;配四妙勇安汤加鹿角霜、血竭、桂枝、牛膝可治阴寒性脱骨疽,脉脉管炎;配白芷、川芎、蔓荆子、木通、石膏可通经散寒,治风火牙痛;配白芷、苍耳子 、蝉衣、辛夷、麻黄能治风寒性过敏性鼻炎;配白芍甘草汤加桂枝、防风、秦艽、灵仙能缓解因风寒引起的周围神经痛,;配大青叶、马齿笕、露蜂房、白鲜皮、苦参、白矾等外洗治青春座疮甚效。等等不胜枚举。关于细辛的用量,生熟不同。熟用,平常一次煎服,一般为10——15克,一日三次服可用到45克。生用散剂冲服,一次1——1.5克,一日最大量不过3克。此为个人实践心得,尽供同道参考。
此细辛之用量与功效,实非吾贸然之所为,亦借医贤之规矩悟化衍变而出。试看医圣张仲景在《伤寒》、《金匮》两书中对细辛的运用:
伤寒论少阴篇: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细辛同用取其温经散寒,方之细辛用量二两,折现在30克,煎药取三升分三次服,一次得细辛10克;厥阴篇: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细辛与桂枝、生姜、吴茱萸合用,取其降逆温中,扶助阳气,疏畅血脉。方用三两折现45克,取药五升分5次服,每次得细辛9克;太阳篇:小青龙汤证,细辛半夏干姜同用,以行水气止咳呕。方中细辛用三两折45克,分三次服,每次得15克;《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桂枝去白芍加麻黄附子细辛汤方,与麻黄桂枝合用治寒邪乘阳虚而结于气,名曰:气分,阳不化水,血不得通故心下坚大如盘,以细辛麻黄桂枝温药行阳以化气,实比后世医者用枳实、川朴、香附、砂仁者工拙甚殊矣。方中用细辛二两折30克,分三次服,一次得细辛10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脉证治,射干麻黄汤证以细辛配麻黄生姜半夏冬花,取辛温泻风邪,方中细辛用三两作三次服,一次得15克;又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方中细辛与半夏干姜五味子麻黄同用取其解表行水,去风以降胸逆,方中细辛用二两分三次服,一次得10克;小青龙加石膏汤方中细辛用三两分3次服,一次得15克。以上为张仲景汤剂用量,诸方一次服细辛合10——15克,一日三服,一日合30——45克,足证细辛煎服10——15克是正常治疗用量,非此量不能显效也。余临证几十年验证亦然,医圣非欺后世医者也。
再看医圣细辛生用入丸散用量: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候氏黑散,全方细辛用三分,并分多次服用,折一次用量不足1克;厥阴篇:病寒证治法,蚘厥证治乌梅丸细辛与附子、干姜、桂枝同用以温阳散寒,治蛔厥寒邪深伏肝肾,方中细辛用六两,折90克,作为丸如梧桐子大,分多次服,一次服10丸约20克,全方群药重量约2000克,分100次服,每次得生用细辛1克左右。此足以证细辛生用不过钱,过钱命相连之俗语非是妄言也。但得把生用与煎汤熟用分别开来,不可混为一谈。圣人两千多年即有明教,至今不能正确使用细辛用量者,全属后人之疏忽也。
据资料查询,东汉时期《伤寒》《金匮》两书中药用量,一两=现今15.625克;液体一升=现在200——300毫升,而量干物一升约=现在70毫升。据此余用两书中经方时,书中药量一两多作10克,如三两即作30克。一斤作100克,半斤作50克,稍低于书中用量。关于整个方的君臣佐使比例量不做变动,方药下煎服方法亦不做变动,只有在特殊情况下适当变动,按此量书中方药用于临床多能得心应手,效益非凡。此余在临床实践中验证心得,以供医林参考。
关于经方、验方、成方余取用时,很少变动原方君臣佐使比例的用量。量可变、比例量不可变,如变动了就失去了原方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个方剂的独特作用,全由这个方剂君臣佐使的比例量决定。何哉?因为一个方剂的作用,就如配调料,假如炸油条配发酵料醒面,多数人都知道用料有食盐、火碱、白矾三味,如不知道它们之间的比例量乱用一气能起效果吗?如知道其中的比例量,随意把量颠倒应用,能好使吗?一个方剂的君臣佐使用量就如同配调料,是实践中得来的规程。故此凡历代医家传书传方不传量者,皆别有他意,非真传也。此余之见解,望医林三思。
闲言少续,还归正段。再看当今名师临床对细辛的具体应用:
名师古道瘦马——王幸福在他写的“通阳逐寒倚细辛”一贴中开讲云:“几十年的临床下来,我可以负责的说,可以重用,而切很好使,掌握没有什么毒性和危险。并非前人陈承李时珍等人所言,危害多多。其所言缺乏实践依据,人云亦云,危言耸听。”曾治一女32岁,患过敏性鼻炎,近十年之久,在方中每剂用细辛30——45克,日服一剂,连用50天,总程用量接近2000多克,十年锢疾终于蠲除。亦未发现细辛有任何毒副作用。
又言:痰饮证用小青龙汤一般15——30克;对重证心动过缓起步用30克,待心率正常为止;治脉管炎,风湿痹证都是30克60克的用,通阳驱寒作用特别显著,非此不行。
煎服法当先下久煎,以除其有毒成分,黄樟醚(8%)。如用生并以细辛研末冲服,用量尽4——5克即出现胸闷、恶心、呕吐等毒付反应。与《本草纲目》所言“单用末不可过钱,否则气闷塞不通者死”十分吻合。
此上乃名师经历之忠言,师实为医林中之豪杰,此胆大心细、实事求是、弃旧从新、无私献技、热诚待人、济世活人的精神,实为医林的崇高榜样,向您虚心学习了!易医:写于2011年1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