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 24. “石药发瘨”考辨 ---兼“多喜曰瘨”辨疑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24 . “石药发瘨”考辨 ---兼“多喜曰瘨”辨疑
(文章来源: 《中医文献杂志》2009年第5期 P40-41)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062450)金 栋

【摘要】 《素问•腹中论》“石药发瘨”,经唐•王冰注为“多喜曰瘨”后,历代注家多宗王冰之注而将“瘨”解释为“癫”。经检阅相关古典医籍、史籍等资料,考据并结合医理分析,认为经旨之“石药发瘨”是错误的,当为“石药发疽”。而王冰之注“多喜曰瘨”与《内经》之“癫”亦不相符。经考证后认为,唐以前之癫,多指(癫)痫病,唐时之癫,转指癫病,王冰之注“多喜曰瘨”,则指现代癫狂病中之癫病,《内经》之癫,或指狂病,或指痫病。
【关键词】 瘨;疽;癫;狂;痫


1 “石药发瘨”当为“石药发疽”

1.1 经文及注释

《素问•腹中论》:“夫子数言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石药发瘨,芳草发狂。”王冰注:“多喜曰瘨,多怒曰狂。”经文中“石药发瘨”之“瘨”字,历代注家多宗王注以“癫”为释。如《类经》注:“瘨,癫同。”[1]544《内经词典》:“瘨,癫的本字。”[2]361“瘨”确系“癫”之本字,然“石药发瘨”误也。

1.2 考据

按:瘨,《甲乙经•卷十一•第六》作“疽”,即“石药发疽”。石药乃丹石之品,经过火煅加工而入药,性则温热。古代炼丹之风非常盛行,若热病服之,易致痈疽疮毒等病疾。

“石药发疽”,古籍亦有记载。如《史记•仓公列传》:“齐王侍医遂病,自练五石服之。臣意往过之,遂谓意曰:‘不肖有病,幸诊遂也。’臣意即诊之,告曰:‘公病中热。论曰:中热不溲者,不可服五石。石之为药精悍,公服之不得数溲,亟勿服,色将发痈。’……意告之后百余日,果为疽发乳上,入缺盆,死。”[3]2133-2134此仓公诊籍中“石药发疽”之例证。诚如《素问补识》所云:“仓公诊此籍,可为‘石药发疽’之铁证。若作瘨,不论为癫疾之癫或(月真)胀之(月真),皆不可解。”[4]279

1.3 机理

热中消中,即消渴病,病机为阴虚燥热,膏粱厚味、芳草、石药当属在禁之例。《类经•消瘅热中》云:“三者皆能助热,亦能销阴,凡病热者所当禁用。”[1]544若误用之,或加重病情,或转发他疾。痈疽是消渴病之一大并发症,其发生之因,或系服丹石之剂而成。如《诸病源候论•消渴候》云:“夫消渴者……由少服五石诸丸散……其病变多发痈疽。”[5]30该书《渴利候》亦云:“渴利者……由少时服乳石,石热盛……其病变多发痈疽,以其内热……热气留滞,故成痈疽。”[5]30此石药致消渴发痈疽之机理也。

又《千金方•痈疽》云:“痈疽……其病源,多是药气所作,或有上世服石,遂令子孙多有此疾。”[6]393该书《消渴篇》云:“消渴之后,即作痈疽,皆由石热。”[6]375而该书《发背篇》亦云:“凡发背,皆因服食五石,寒石更生散所致,亦有单服钟乳而发者。”[6]401此“石药发疽”之又一论述也。

王冰依下文句中“芳草发狂”,形成癫、狂对句,而将“疽”改为“瘨”字,或系形似致误,导致“石药发瘨”传于后世,误也。

2. 王注“多喜曰瘨”与《内经》之“癫”不同

“瘨”字经王冰补注,在《内经》全书只见一次,其余或癫、或巅、或颠。癫之古义有三,即癫、狂、痫,然《内经》之癫,或指狂病,或指痫病,未有癫病之说。

2.1 《内经》之癫,或狂或痫[7]

狂病例: 《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按:癫,《正字通•疒部》云:“狂病也。”《太素》:“驰走妄言等谓之狂。”[8]957《千金要方》:“凡发狂则欲走。”[6]259

痫病例: 《灵枢•癫狂》云:“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癫疾始作,先反僵,因而脊痛……骨癫疾者,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闷,呕吐沃沫,气下泄……筋癫疾者,身倦挛急脉大……呕吐沃沫,气下泄……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内经词典》云:“癫疾,病名,即癫痫。”[2]365经文中虽名癫疾,实则“痫病”,发作时强直-阵挛不同时期的具体表现,与现今癫痫病大发作基本相同。

2.2 唐前之癫,多指癫痫病

时贤张纲云:“先秦两汉以至于隋,以癫为名者,均指间而发作之暴仆筋挛之病而言。”[9]163即今之癫痫病也。如《难经•五十九难》云:“癫疾始发,意不乐,僵仆直视。”《金匮要略•妇人杂病》:“奄忽眩冒,状如厥癫。”《甲乙经•阳厥大惊发狂痫》云:“癫疾,僵仆、转筋。”[10]345《诸病源候论•癫狂候》云:“癫者,卒发仆地,吐涎沫,口歪目急,手足缭戾,无所觉知,良久乃苏。”[5]199《太素》云:“僵仆倒而不觉等谓之癫。”[8]957《中医百病名源考•癫》云:“癫之为病,颠也。颠者,倒也。故先秦以癫名病者,即本谓形体颠仆之形癫(癫痫)也……《内经》之癫,即今之痫。”[9]160-161所以王冰注“多喜曰瘨”,非《内经》之癫也。

2.3 唐时之癫,转指癫疾病

隋以前述癫,即今之痫病和狂病,“癫于唐时,转指心神颠倒错乱之病(即今之癫疾)而言。”[9]163-164如《千金方•风癫》云:“凡癫发则卧地,吐涎沫无知……风癫,掣疭,口眼张大,口中出白沫或作声,或死不知人……凡诸百邪之病,源其多涂,其有种种形象,示表癫邪之端,而见其病:或有默默而不声,或复多言而谩说,或歌或哭,或吟或笑,或眠坐沟渠,淡食粪秽,或裸形露体,或昼夜游走。”[6]255-261文中前后混淆不清,既有痫病症状之描述,又有“心神颠倒错乱”之癫病之表现。究其因,此“正先秦形癫之癫,‘突变’为后世神癫之癫前之‘渐变’,是癫之名义始转于唐,本亦甚明。”[9]164“癫之言颠(蹎、走真),又谓颠倒。其在隋前,原指形体颠倒(跌仆)疾,而在唐时,又转指心神颠倒(错乱)病。此时代变迁,语言发展,而词义由言具体转而以谓抽象矣。”[9]163所以,王冰注“多喜曰瘨”,正是心神颠倒错乱之病,即今之癫狂病中之癫病也,表现为沉默痴呆,喃喃自语,语无伦次,静而多喜等症状。

由此可见,现今某些教科书、医经注文等医籍,在述癫病时,引《内经》之癫为依据,显然不妥。而王冰注“多喜曰瘨”与《内经》之癫(瘨)亦不相符。“所以然者,盖先秦之癫,本乃谓痫,与今之以癫为癫狂之癫者,同名异指。故今人述癫,而引先秦之癫以为据,宜其龃龉……此当由不明病以癫称之,有古义,有今义,而古今不明,以今为古所使之然也。”[9]165-166

综上所述,“石药发瘨”,误也,当以《甲乙经》“石药发疽”为是。而王注“多喜曰瘨”与《内经》之“癫”不符。《内经》之“癫”,或指狂病、或指痫病;王注“多喜曰瘨”即今之癫狂病中之癫病也。

参考文献
1 明•张介宾.类经•卷十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544,544
2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361,365
3 汉•司马迁.史记•仓公列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2133—2134
4 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279
5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0,30,199
6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影印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393,375,401,259,255—261
7 金栋,尹继增.内经癫疾病考略[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4,9(3):8
8 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卷三十[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957,957
9 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癫[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3,160—161,163—164,164,163,165—166
10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十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5

2009-12-27.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