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22. 《素问》“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辨析
(文章来源:《四川中医》杂志 2009年第5期 P51-52)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 062450)
【摘要】《素问》“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历代注家所释不一,特别是对“肠澼”一词的注释,古今学者,所言不一,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就此段经文,广征博引,参考众说,详尽辨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主要论述了痔疮等肛肠病变的病因病机。
【关键词】 筋脉;横解;肠澼;痢疾;痔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对此段经文,历代注家所释不一,特别是对“肠澼”的注释,莫衷一是。如唐•王冰注:“甚饱则肠胃横满,肠胃满则筋脉懈而不属,故肠澼而为痔也。”[1]27杨上善《太素•调阴阳》云:“澼,音僻,泄脓血也……因饱食,谷气盛迫,筋脉解裂。广肠漏泄脓血,名之为痔也。”[2]72张介宾《类经•疾病类五》云:“病为肠澼,为痔,而下痢脓血也。”[3]393吴昆《素问吴注》云:“肠中澼沫,壅而为痔也。”[4]14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苟因所食太饱,至于肠胃填满,筋脉横懈而不属,其肠日常澼积,渐出肛门而为痔。盖以人之肠胃筋脉有度,故不可多食者如此。”[5]32张志聪《素问集注》云:“食气留滞,则湿热之气,澼积于阳明大肠而为痔。”[6]26高士宗《素问直解》云:“肠澼为痔者,水谷之精,不荣筋脉,大肠积澼,湿热下注而为痔也。”[7]23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肠澼二字,《素》、《灵》中凡十见,多指赤白痢疾而言。唯本篇云:肠澼为痔。盖古肠垢脓血,出从谷道之总称。王下一‘而’字,云‘肠澼为痔’,吴乃扩其义以释之。固是也。”近代张山雷云:“以滞下之病而名肠澼,颇难索解。今按辟有积聚之义,此病实因肠有积聚使然。幸仿宋本在此处尚有一不加水旁之‘辟’字,而命名之义昭然。”
由此可见,上述历代注家所释“肠澼”之义有二:⑴肠功能紊乱致肠中异常分泌物自肛门而出。①指下痢脓血,如杨上善、张介宾等。②肠中澼沫:肠间水、粘液,如吴昆。按:《集韵•昔部》:“澼,肠间水。”《说文•水部》:“沫,水。”③肠中垢腻脓血,如丹波元简。⑵肠中澼(辟)积,如马莳、张志聪、高士宗、张山雷等。
而现代注家、教科书、医学工具书多释为“痢疾”,如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肠澼》云:“肠澼,亦作肠辟,痢疾一病之古名也。”[8]339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注:“肠澼,病名,痢疾的古称……澼,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排出澼澼有声,故名。”[9]44全国高校规划类教材、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注:“肠澼,即下痢脓血的痢疾病。”[10]50李经纬、邓铁涛主编《中医大辞典》云:“肠澼,古病名。①指痢疾。澼,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排出,故称肠澼。②指便血。”[11]794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云:“肠澼,病名。澼,脓血瘕积。肠澼,症见下脓血。可见于痔漏。亦可见于痢疾。”[12]445但亦有学者认为系“肠中澼积”者,如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因饱食而澼积,因澼积而为痔,理有可通……此处可作澼积解。”[13]29-30
按:肠澼,亦作肠辟。《内经》全书“肠澼”共见14次,“肠辟”1次,“澼”1次。因《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肠澼便血、下白沫、下脓血”和《素问•大奇论》有“肠澼下血”等文字描述,使“肠澼”有了“便血、下白沫、下脓血和下血”的症状。因痢疾一病,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等症状,所以才有了“肠澼”系现今痢疾之古称。肠澼,《内经》他处或可作“下痢便脓血”等肠道病变而解,而《素问•生气通天论》“肠澼为痔”中之“肠澼”,根据经文旨意,不宜作“下痢便脓血”而释,应作“肠中澼积”解。
澼,同辟,通襞,音闭(bi)。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辟,假借为襞。”襞,原指衣服上的皱褶,引申为叠积。襞(辟)积连字,系叠韵连绵字,表示一个整体之义,义为重复、郁积、积聚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素问直解》注:“辟积,重复也。”[7]19肠澼,即肠中澼(辟)积,指肠中气血积聚、壅滞。澼,《内经词典》云:“通辟,气血积滞。”[12]324故马莳、张山雷、《素问补识》等所注为是。与上句“筋脉横解”亦相吻合。
筋脉,《内经》全书共见16次,指筋与血脉、经络,此处单指脉络,即今之静脉血管。《内经》别处亦有类似记载,如《灵枢•水胀》云:“鼓胀何如?……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筋,《太素•卷二十九•胀论》作“脉”。腹筋(脉),指腹部青筋脉络,即今之腹部表浅的静脉血管,成语有“青筋暴露”可证。青筋,指表浅的静脉血管,因色青而名,即浮络也。《现代汉语词典》:“青筋,指皮肤下可以看见的血管。” 又《灵枢•九针论》云:“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筋脉,《素问•血气形志篇》作“经络”。
横解,即横懈,指松弛、弛缓不收,引申为扩张、曲张。筋脉横解,即静脉曲张也。饱食,指暴饮暴食、饮食不节、过量等。饱食后,肠胃横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导致肠胃功能紊乱,静脉曲张而失去正常功能(筋脉横解而不属),大肠气血积聚、壅滞(肠澼),下注(渐出)肛门而为痔。如此,始合“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之经旨。
段经文主要论述了痔疮等肛肠病变的病因(饱食)、病机(筋脉横解、肠澼)。肠澼,即肠中澼(辟)积, 指大肠气血积聚、壅滞,非专指下痢便脓血之痢疾病。
参考文献(原文章无,后补入)
[1]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7
[2]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72
[3]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93
[4] 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4
[5]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32
[6]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6
[7]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3,19
2009-12-27.
(文章来源:《四川中医》杂志 2009年第5期 P51-52)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河北 河间 062450)
【摘要】《素问》“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历代注家所释不一,特别是对“肠澼”一词的注释,古今学者,所言不一,至今仍莫衷一是。本文就此段经文,广征博引,参考众说,详尽辨析,提出自己的观点,认为主要论述了痔疮等肛肠病变的病因病机。
【关键词】 筋脉;横解;肠澼;痢疾;痔
《素问•生气通天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对此段经文,历代注家所释不一,特别是对“肠澼”的注释,莫衷一是。如唐•王冰注:“甚饱则肠胃横满,肠胃满则筋脉懈而不属,故肠澼而为痔也。”[1]27杨上善《太素•调阴阳》云:“澼,音僻,泄脓血也……因饱食,谷气盛迫,筋脉解裂。广肠漏泄脓血,名之为痔也。”[2]72张介宾《类经•疾病类五》云:“病为肠澼,为痔,而下痢脓血也。”[3]393吴昆《素问吴注》云:“肠中澼沫,壅而为痔也。”[4]14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苟因所食太饱,至于肠胃填满,筋脉横懈而不属,其肠日常澼积,渐出肛门而为痔。盖以人之肠胃筋脉有度,故不可多食者如此。”[5]32张志聪《素问集注》云:“食气留滞,则湿热之气,澼积于阳明大肠而为痔。”[6]26高士宗《素问直解》云:“肠澼为痔者,水谷之精,不荣筋脉,大肠积澼,湿热下注而为痔也。”[7]23日人•丹波元简《素问识》云:“肠澼二字,《素》、《灵》中凡十见,多指赤白痢疾而言。唯本篇云:肠澼为痔。盖古肠垢脓血,出从谷道之总称。王下一‘而’字,云‘肠澼为痔’,吴乃扩其义以释之。固是也。”近代张山雷云:“以滞下之病而名肠澼,颇难索解。今按辟有积聚之义,此病实因肠有积聚使然。幸仿宋本在此处尚有一不加水旁之‘辟’字,而命名之义昭然。”
由此可见,上述历代注家所释“肠澼”之义有二:⑴肠功能紊乱致肠中异常分泌物自肛门而出。①指下痢脓血,如杨上善、张介宾等。②肠中澼沫:肠间水、粘液,如吴昆。按:《集韵•昔部》:“澼,肠间水。”《说文•水部》:“沫,水。”③肠中垢腻脓血,如丹波元简。⑵肠中澼(辟)积,如马莳、张志聪、高士宗、张山雷等。
而现代注家、教科书、医学工具书多释为“痢疾”,如张纲《中医百病名源考•肠澼》云:“肠澼,亦作肠辟,痢疾一病之古名也。”[8]339山东中医学院、河北医学院校释《黄帝内经素问校释》注:“肠澼,病名,痢疾的古称……澼,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排出澼澼有声,故名。”[9]44全国高校规划类教材、王洪图主编《内经选读》注:“肠澼,即下痢脓血的痢疾病。”[10]50李经纬、邓铁涛主编《中医大辞典》云:“肠澼,古病名。①指痢疾。澼,指垢腻粘滑似涕似脓的液体。因自肠排出,故称肠澼。②指便血。”[11]794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云:“肠澼,病名。澼,脓血瘕积。肠澼,症见下脓血。可见于痔漏。亦可见于痢疾。”[12]445但亦有学者认为系“肠中澼积”者,如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因饱食而澼积,因澼积而为痔,理有可通……此处可作澼积解。”[13]29-30
按:肠澼,亦作肠辟。《内经》全书“肠澼”共见14次,“肠辟”1次,“澼”1次。因《素问•通评虚实论》有“肠澼便血、下白沫、下脓血”和《素问•大奇论》有“肠澼下血”等文字描述,使“肠澼”有了“便血、下白沫、下脓血和下血”的症状。因痢疾一病,有“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粘液脓血便”等症状,所以才有了“肠澼”系现今痢疾之古称。肠澼,《内经》他处或可作“下痢便脓血”等肠道病变而解,而《素问•生气通天论》“肠澼为痔”中之“肠澼”,根据经文旨意,不宜作“下痢便脓血”而释,应作“肠中澼积”解。
澼,同辟,通襞,音闭(bi)。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解部》:“辟,假借为襞。”襞,原指衣服上的皱褶,引申为叠积。襞(辟)积连字,系叠韵连绵字,表示一个整体之义,义为重复、郁积、积聚等。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素问直解》注:“辟积,重复也。”[7]19肠澼,即肠中澼(辟)积,指肠中气血积聚、壅滞。澼,《内经词典》云:“通辟,气血积滞。”[12]324故马莳、张山雷、《素问补识》等所注为是。与上句“筋脉横解”亦相吻合。
筋脉,《内经》全书共见16次,指筋与血脉、经络,此处单指脉络,即今之静脉血管。《内经》别处亦有类似记载,如《灵枢•水胀》云:“鼓胀何如?……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筋,《太素•卷二十九•胀论》作“脉”。腹筋(脉),指腹部青筋脉络,即今之腹部表浅的静脉血管,成语有“青筋暴露”可证。青筋,指表浅的静脉血管,因色青而名,即浮络也。《现代汉语词典》:“青筋,指皮肤下可以看见的血管。” 又《灵枢•九针论》云:“形数惊恐,筋脉不通,病生于不仁。”筋脉,《素问•血气形志篇》作“经络”。
横解,即横懈,指松弛、弛缓不收,引申为扩张、曲张。筋脉横解,即静脉曲张也。饱食,指暴饮暴食、饮食不节、过量等。饱食后,肠胃横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导致肠胃功能紊乱,静脉曲张而失去正常功能(筋脉横解而不属),大肠气血积聚、壅滞(肠澼),下注(渐出)肛门而为痔。如此,始合“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之经旨。
段经文主要论述了痔疮等肛肠病变的病因(饱食)、病机(筋脉横解、肠澼)。肠澼,即肠中澼(辟)积, 指大肠气血积聚、壅滞,非专指下痢便脓血之痢疾病。
参考文献(原文章无,后补入)
[1]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7
[2]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72
[3] 张介宾.类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93
[4] 吴昆.黄帝内经素问吴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4
[5]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32
[6] 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26
[7]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第3版.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23,19
200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