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原创] 18. “卒中”病名考

河间金栋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12/26
帖子
6715
获得点赞
247
声望
63
年龄
62
18. “卒中”病名考
(文章来源:《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第3期P156-158)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摘要】 “卒中”一词,目前各类医学杂志、报纸等多认为系西医病名而给予论述。通过对历代有关医籍的检阅及考证后发现,“卒中”原是中医名词(病因)。卒,通“猝”,二字先古今字,后通假字;本字为“猝中”,指“突然受到……伤害”“突然被……击打”之义。后演变为中医症状名称,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之义;最后发展成为中医疾病名称。即“卒中”本是中医病名,亦称中风病,又名卒中风,对其沿革给与详细阐述。此等名称与现代医学急性脑血管病变相近。
【关键词】 卒中;中风;急性脑血管病变;脑卒中

卒中,指急性脑血管病变。“卒中”一词,目前在各类医学刊物中,出现频率较高,由“卒中”组成的词亦较多,如缺血性卒中、出血性卒中、静止性卒中、亚临床卒中、小卒中、大卒中、脑卒中等。并有许多由“卒中”一词命名的刊物,如《中国卒中杂志》、《卒中与神经疾病》及一些三甲医院开设有“卒中病房”。而且国际上尚有国际卒中学会(ISS)、世界卒中联盟(WSF)和世界卒中组织(WSO)等,并且将从2008年开始,将每年的10月29日定为“世界卒中日”等。那么“卒中”究竟是中医病名,还是西医病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神经病学专家王忠诚教授在《名医名家谈脑血管病》中云:“脑卒中是由外文stroke 翻译而来,可确认为是脑血管病,并以急性脑血管病变为主。”[1]高校本科、硕本连读教材《神经病学•脑血管疾病》一章中,对病名“脑卒中”的论述,后面括号内有一外文名称stroke[2-3],显然是指舶来品,一个洋名称。而对“卒中”之读音,读“足钟,zu zhong”者多,对此笔者认为欠妥。兹不揣浅陋,陈述于下。

一、卒中,当为“猝中”,原是中医名词
卒中一词,本是中医名词,首见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该书有“救卒中恶死方”“治卒中五尸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治卒中风诸急方”等记载[4]3777-3790。该书多系“卒中、卒得、卒发”等多种危重疾病之急救方法,故原名称《肘后救卒方》。按:卒,通猝,音“促,cu”,猝然、突然、急暴之义。中,音“众,zhong”,被击打、受伤害之义。卒中,当为猝中,指“突然被……击打”“突然受到……伤害”。如卒中风,指突然受到风邪伤害;卒中暑,指突然受到暑邪伤害;卒中恶(感受秽毒或不正之气),指突然受到秽毒或不正之气伤害等。此乃“卒中”之本义,后起之词是疾病发生的原因。卒中,当读“促众,cu zhong”,非读“足钟,zu zhong”。

二、卒中又是中医症状名称
卒中后,即“突然受到……伤害”以后,可以出现“欲死”等症状,如《肘后备急方》有“卒中恶、短气欲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卒中风,瘫,身体不自收,不能语,迷昧不知人”等记载[4]3779-3791。此“死”非指死亡,指猝然如死而气不绝也,即“迷昧不知人,不省人事、昏厥是也”,西医称意识障碍者,后世有“卒中暴厥”之名称。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诸中门•卒中暴厥》云:“暴病卒死……俗有中风、中气、中食、中寒、中暑、中湿、中恶之别,但见猝然仆倒、不省人事。”[4]4723即无论受到什么伤害,凡出现“猝然昏仆,不省人事”者,皆可称为“卒中”,非限于风邪一种。由此可见,卒中由原来的中医名词,逐渐演变成症状名称。卒中某种病邪,如卒中风、卒中气、卒中食、卒中寒、卒中暑、卒中湿、卒中恶等,皆可简称中风、中气、中食、中寒、中暑、中湿、中恶等名称。中这些病邪后,皆可出现“猝然昏仆,不省人事”。

三、卒中本是中医疾病名称
卒中还是中医病名,即中风病,又称卒中风。卒中,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症状。《中医大辞典》云:“卒中(促众,cu zhong),即中风……一作猝中,又称卒中风。因中风是猝然发生昏仆,不省人事等症,故名。”[5]

1. 中风病导源: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6]。此今之中风病的病名解释,与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病相近。

中风之病名,虽首见于《内经》,但非指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症的急性脑血管病,系指外受风邪而言。等于《内经》无中风病名,但对中风论述甚详。在病名方面,根据症状和发病阶段不同而有不同名称,如卒中昏迷期有击仆、大厥、薄厥等;半身不遂则有偏枯、偏风、身偏不用、风痱等名称。中风之病名,实首见于汉代张机《金匮要略》,该书有“中风历节病”一章。根据病邪的深浅与病情的轻重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等四种,历代医家多沿袭而用其名称。后世医家将中风病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实导源于此。

《内经》认为,半身不遂(偏枯)等症发生原因,或系外受风邪而得。如《素问•风论》云:“风之伤人也……发为偏枯……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灵枢•刺节真邪篇》云:“虚邪偏客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汉代张机《金匮要略》秉承经旨,认为中风病系“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所致。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云:“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中风使然。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正因为如此,在唐宋以前,中风病的病因,以“外风”学说为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此正是称为中风病之缘由。现今看来,上述两部经典之理论,对中风病病因的认识,认为是“外受风邪”欠准确。所以唐宋以后的医家,则提出质疑,持不同观点。如元代王履提出“真中”“类中”病名。在其《医经溯洄集•中风辨》中云:“因于风者,真中风也;因于火、因于气、因于湿者,类中风,而非中风也。”[7]而明代医家张介宾则认为中风病与风邪无关,提出“非风”病名。《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云:“非风一证,即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此证多见卒倒,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原非外感风寒所致。而古今相传,咸以中风名之,其误甚矣……竟以非风名之,庶乎使人易晓,而知其本非风证矣。”[8]

2. 卒中风之导源:卒中风之病名,首见于《肘后备急方》。《肘后备急方•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云:“卒中风,瘫,身体不自收,不能语,迷昧不知人。”[4]3791后世或有沿用其病名者。如《千金要方•卷八•诸风第二》云:“小续命汤,治卒中风,欲死,身体缓急,口目不正,舌强不能语,奄奄忽忽,神情闷乱。”[9]《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风治法》云:“生姜生附汤,治卒中风,涎潮昏塞不知人。”[4]7485《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云:“花蛇续命汤,治卒中风,牙关紧闭,精神昏愦,口眼歪斜,不知人事,痰涎不利,喉中作声。”[4]7657等。卒中风作为中医的病名至今仍沿用,如现在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将“卒中风”作为中医急症之疾病来论述。《中医急诊学》云:“卒中风,是指……发病迅速,突然出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舌蹇语塞或失语,甚则神昏……西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可参照本篇内容进行急救。”[10]

3. 卒中病名导源:卒中作为中医的病症名,首见于宋代方书。如《和剂局方•治诸风》云:“至宝丹,疗卒中急风不语……乌犀丸,治丈夫妇人,卒中诸风,牙关紧闭,膈上多痰,或语言蹇涩,或口眼歪斜……三生饮,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咽喉作声,痰气上涌。”[4]4076-4086《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风治法》云:“白散子,治肝肾虚,为风所袭,卒中涎潮,昏塞不语。”[4]7485从以上诸方所治病证来分析,卒中既是一个中医名词(指病因),又是一个病(症)名。三生饮所治之病证,乃系“卒中”病名之始端。而在历代医籍中,多系将“卒中”一词,或指病名,或指症名,或指病因来论述,无明确的命名标准。

由于古代病、证、症、因,四者名称使用不规范,无严格的区分标准,多混称,所以卒中、卒中风、中风病在历代医籍中多相提并论而混称并存。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风治法》云:“铁弹丸,治男子妇人一切风疾,无问远近,瘫痪中风,口眼歪斜,言语蹇塞……卒中,不语迷闷。”[4]7486-7487《医学启源•六气方治》云:“至宝丹,治卒中风急不语,中恶气绝,中物诸毒……风热卒中、客忤。”[4]7658《素问玄机原病式•火类》云:“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人卒中则气血不通,而偏枯也。”[11]

至明代,卒中病名基本确立,或是中风病一症状。如《医学纲目•中风》云:“中风,世俗之称也。其症卒然仆倒,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言,唇吻不收是也。然名各有不同,其卒然仆倒者,经称为击仆,世又称为卒中,乃初中风时如此也。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者,经称为偏枯,世又称为左瘫右痪及腲腿风,乃中倒后之症,邪之浅者如此也。其舌强不言,唇吻不收者,经称为痱病,世又称为风懿风气,亦中倒后之症,邪之深者如此也。”[4]8164《医学正传•中风》云:“曰卒中,曰暴仆,曰暴喑,曰蒙昧,曰?僻,曰瘫痪,曰不省人事,曰语言蹇涩,曰痰涎壅盛,其为中风之候不过如此,无此候者非中风之病也。”[4]8837《症因脉治》中论《内经》、《金匮》中风卒中症因各别治法不同云:“风邪中于各经之俞,或左或右,则为卒中偏风,半身不遂之症也……至《千金方》,则以《内经》风论发卒中四条,立名中风……《内经》之论中风,总述风邪致病,非专言卒中暴仆之症。”[4]5034-5038

卒中之病案,明代医籍多有记载。如《内科摘要•元气亏损内伤外感等症》云:“车驾王用之,卒中昏愦,口眼歪斜,痰气上涌,咽喉有声,六脉沉伏。此真气虚而风邪所乘,以三生饮一两,加人参一两,煎服即苏……一男子,卒中,口眼歪斜,不能言语,遇风寒四肢拘急,脉浮而紧。此手足阳明经虚,风寒所乘,用秦艽升麻汤治之稍愈,乃以补中益气汤加山栀而痊。”[12]或卒中、中风并称之病案亦有记载,如《名医类案•中风》云:“吴能三,患中风,卒中昏不知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痰厥气厥,二陈汤加……邱敏六年三十六岁,患中风,四肢如瘫,此人好色,从幼做买卖,有外事(此风非自外来,由内燥火而卒中也)。[4]6770

中风之病名,首见于汉代张机《金匮要略》,因该书理、法、方、药具备,是历代医家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故历代医家多沿袭而用其名称。因“风为百病之长”,历代医家多将中风病列为篇首,当作重要的章节来论述,并成为中医“风、痨、鼓、膈”四大难症(病)之首位,从而使中风之病名一直沿用至今,而“卒中”之病名间或提及。如新世纪高校二版教材《中医内科学》云:“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6]

四、结语
综上所述,卒中,当为猝中;应读“促众,cu zhong”,非读“足钟,zu zhong”,本是中医病名。卒中,即中风病,亦称卒中风,与现代医学的急性脑血管病相近。

参考文献
[1] 王忠诚.名医名家谈脑血管病[M]. 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98:48
[2] 王维治.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2
[3] 吴江.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0
[4] 何清湖.传世藏书•子库•医部[M]. 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
[5] 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971
[6] 周中瑛.中医内科学[M]. 第2版.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4,304
[7] 王履.医经溯洄集[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
[8] 张介宾.景岳全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188
[9]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155
[10] 任继学.中医急症学[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74
[11] 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46-47
[12] 薛己.内科摘要[M]. 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2
2009-12-27.
 
“足钟”什么的,不过是以讹传讹而已!积非成是,无可奈何!
 
看郝万山的《伤寒论》中有段说到‘荨麻疹’。‘荨’字读音就多有曲折


以致引起误解的‘覆杯而愈’的笑话也有
 
好好学习,谢谢分享。。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