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8 .《内经》正文词义训诂略例
(文章来源:《医古文知识》杂志 1993年第2期 P22-23)
河北省河间市医院 金栋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正文中不乏训诂内容,其正文词义训诂主要为随文释义,阐明医学义理,解释专业名词和术语,多指训诂范围内特定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中医文献学》(薛凤奎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9年3月版)称之为“训释”。兹就《内经》正文中词义训诂之例10种述于次。
一、专篇医学义理训释例
《内经》正文中有专篇训释医学义理者,如以“解”名篇者,有《灵枢》之《小针解》、《素问》之《阳明脉解》、《脉解》、《针解》和《解精微论》等。其中《灵枢•小针解》篇乃训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关于“小针”(微针、毫针)的某些问题,如对守神、守机、补泻手法、察色脉、针害等加以解释,并作进一步补充说明。《灵枢识》云:“马云:《九针十二原》中,有小针之要,而此篇正以解其首篇,故名之曰小针解。”高士宗《素问直解》云:“《针解》,解《灵枢》、《素问》所言之针法也。”上述《内经》诸“解”名篇者,与《管子》有《牧民解》、《形势解》、《立政九败解》,《韩非子》有《解老篇》和《礼记》有《经解》中之“解”相同。其中《灵枢•小针解》训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与《国语•周语》训释《诗经•昊天有成命》中的正文训诂体例相似。
二、词义训诂例
《灵枢•小针解》云:“易陈者,易言也。”等于说:“陈,言也。”《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四:“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李善注:“陈,犹说也。”此乃近义词互训。 再《灵枢•根结》篇云:“骨繇者,节缓而不收。所谓骨繇者,摇故也。”等于说:“繇,摇也。”《甲乙经》和《太素》杨注“鹞”均作“摇”,此乃声训。
三、病因训释例
《素问•痿论》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肉痿者,得之湿地也。”肉痿之因,乃久居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致湿邪积渐不去,郁而生热,浸渍肌肉而发。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因于湿……为痿。”故言“得之湿地也”。又同篇云:“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发于骨痿……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四、病机训释例
《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在训释胞脉之同时,兼释月经不来之机理。 又《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传,乘之名也。”病气的传遍规律,一般而言传于我克之脏,此乃顺传,即按五行相生而传,如肝病传脾等,故言“传”,乃相乘之名也。正如吴昆《内经吴注》所云:“言传者,亦是相乘之异名耳。”
五、病候训释例
《灵枢•热病》篇云:“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曰:热而痉者死。热而痉者(按:此四字原文无,据《甲乙经•卷七•第一》和《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而加)腰折、瘛疭、齿噤齘也。”此乃热极生风之“痉”病也。其表现为:腰折(角弓反张)、瘛疭(手足抽搐)、齿噤齘(牙关紧闭、咬牙切齿)。《说文•疒部》:“痉,强急也。”《正字通》:“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 又《素问•大奇论》云:“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厥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如《素问•厥论》所云:“厥……或令人暴不知人。”张志聪《灵枢集注》云:“厥,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 再《灵枢•痈疽》篇云:“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状如牛领之皮。”、“故名曰痈……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此言痈、疽皮色厚薄之异候也。痈、疽皆化脓性之恶疮,其中大而浅在体表肌肉者为痈,故皮色光泽明亮而薄,属阳证;深在筋骨髓者为疽,故皮色晦暗无光而坚厚,属阴证。
六、腧穴部位训释例
《素问•骨空论》云:“大风汗出,灸譩譆(噫嘻)。譩譆在背下夹脊旁三寸所。”譩譆乃膀胱经穴,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又《素问•刺疟论》云:“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五输穴凡六十一穴,在《灵枢•本输》篇中对五输穴部位训释多达五十九穴,唯大肠府之二间、三间未在正文训释,如原文云:“肺出少商。少商者,手大指指端内侧也……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注入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七、脉象训释例
《素问•大奇论》云:“脉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也。”以“按之不可得”释“不直手”。滑而不直手,圆活流利,似于无形,此大肠之真脏脉也。 又同篇云:“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偃刀脉系肾之真脏脉也,其脉象为浮取小急而沉取坚大急。 再《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人以胃气为本,人之死生,全赖胃气之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象亦然。此系展转递训。
八、经脉训释例
《灵枢•玉版》篇云:“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遂也。经遂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胃乃水谷气血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出于中焦,由胃上注于太阴而后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内贯五脏六腑,即五脏六腑大络中之气血出于中焦胃(脾)。如《灵枢•营卫生会》亦云:“中焦……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独得行于经遂。” 又《灵枢•邪客》篇云:“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以心主之脉释心之包络。
九、治法训释例
《灵枢•禁服》篇云:“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陷下之机理乃血结寒凝,故宜用灸法温通之。 又同篇云:“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用灸刺。”以服药、艾灸与针刺法训释“经”(治)。
十、组织器官名称训释例
《灵枢•癫狂》云:“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脊节之谓椎,脊穷之谓骶。”清•沈彤《释骨》云:“[脊椎]:末节曰尻骨,曰骶骨,曰脊骶,亦曰骶,曰尾屈,曰橛骨,曰穷骨。”骶骨系正名,此以正名释异名。 又《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2009-12-27.
(文章来源:《医古文知识》杂志 1993年第2期 P22-23)
河北省河间市医院 金栋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正文中不乏训诂内容,其正文词义训诂主要为随文释义,阐明医学义理,解释专业名词和术语,多指训诂范围内特定语境中词的特定含义,《中医文献学》(薛凤奎主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89年3月版)称之为“训释”。兹就《内经》正文中词义训诂之例10种述于次。
一、专篇医学义理训释例
《内经》正文中有专篇训释医学义理者,如以“解”名篇者,有《灵枢》之《小针解》、《素问》之《阳明脉解》、《脉解》、《针解》和《解精微论》等。其中《灵枢•小针解》篇乃训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关于“小针”(微针、毫针)的某些问题,如对守神、守机、补泻手法、察色脉、针害等加以解释,并作进一步补充说明。《灵枢识》云:“马云:《九针十二原》中,有小针之要,而此篇正以解其首篇,故名之曰小针解。”高士宗《素问直解》云:“《针解》,解《灵枢》、《素问》所言之针法也。”上述《内经》诸“解”名篇者,与《管子》有《牧民解》、《形势解》、《立政九败解》,《韩非子》有《解老篇》和《礼记》有《经解》中之“解”相同。其中《灵枢•小针解》训释《灵枢•九针十二原》与《国语•周语》训释《诗经•昊天有成命》中的正文训诂体例相似。
二、词义训诂例
《灵枢•小针解》云:“易陈者,易言也。”等于说:“陈,言也。”《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四:“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李善注:“陈,犹说也。”此乃近义词互训。 再《灵枢•根结》篇云:“骨繇者,节缓而不收。所谓骨繇者,摇故也。”等于说:“繇,摇也。”《甲乙经》和《太素》杨注“鹞”均作“摇”,此乃声训。
三、病因训释例
《素问•痿论》云:“有渐于湿,以水为事……发为肉痿……肉痿者,得之湿地也。”肉痿之因,乃久居潮湿之地或涉水淋雨,致湿邪积渐不去,郁而生热,浸渍肌肉而发。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因于湿……为痿。”故言“得之湿地也”。又同篇云:“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发于骨痿……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四、病机训释例
《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在训释胞脉之同时,兼释月经不来之机理。 又《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传,乘之名也。”病气的传遍规律,一般而言传于我克之脏,此乃顺传,即按五行相生而传,如肝病传脾等,故言“传”,乃相乘之名也。正如吴昆《内经吴注》所云:“言传者,亦是相乘之异名耳。”
五、病候训释例
《灵枢•热病》篇云:“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曰:热而痉者死。热而痉者(按:此四字原文无,据《甲乙经•卷七•第一》和《太素•卷二十五•热病说》而加)腰折、瘛疭、齿噤齘也。”此乃热极生风之“痉”病也。其表现为:腰折(角弓反张)、瘛疭(手足抽搐)、齿噤齘(牙关紧闭、咬牙切齿)。《说文•疒部》:“痉,强急也。”《正字通》:“其证卒口噤、背反张而瘛疭。” 又《素问•大奇论》云:“脉至如喘,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厥乃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如《素问•厥论》所云:“厥……或令人暴不知人。”张志聪《灵枢集注》云:“厥,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卒不知人,此名为厥。” 再《灵枢•痈疽》篇云:“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状如牛领之皮。”、“故名曰痈……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此言痈、疽皮色厚薄之异候也。痈、疽皆化脓性之恶疮,其中大而浅在体表肌肉者为痈,故皮色光泽明亮而薄,属阳证;深在筋骨髓者为疽,故皮色晦暗无光而坚厚,属阴证。
六、腧穴部位训释例
《素问•骨空论》云:“大风汗出,灸譩譆(噫嘻)。譩譆在背下夹脊旁三寸所。”譩譆乃膀胱经穴,在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又《素问•刺疟论》云:“刺舌下两脉出血……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五输穴凡六十一穴,在《灵枢•本输》篇中对五输穴部位训释多达五十九穴,唯大肠府之二间、三间未在正文训释,如原文云:“肺出少商。少商者,手大指指端内侧也……溜于鱼际。鱼际者,手鱼也……注入太渊。太渊,鱼后一寸陷者中也。”七、脉象训释例
《素问•大奇论》云:“脉至如丸,滑不直手,按之不可得也。”以“按之不可得”释“不直手”。滑而不直手,圆活流利,似于无形,此大肠之真脏脉也。 又同篇云:“脉至如偃刀。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偃刀脉系肾之真脏脉也,其脉象为浮取小急而沉取坚大急。 再《素问•平人气象论》云:“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人以胃气为本,人之死生,全赖胃气之有无,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脉象亦然。此系展转递训。
八、经脉训释例
《灵枢•玉版》篇云:“胃之所出气血者,经遂也。经遂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胃乃水谷气血之海、气血生化之源,气血出于中焦,由胃上注于太阴而后行于十二经脉之中,内贯五脏六腑,即五脏六腑大络中之气血出于中焦胃(脾)。如《灵枢•营卫生会》亦云:“中焦……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故独得行于经遂。” 又《灵枢•邪客》篇云:“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以心主之脉释心之包络。
九、治法训释例
《灵枢•禁服》篇云:“陷下则徒灸之。陷下者,脉血结于中,中有著血,血寒,故宜灸之。”陷下之机理乃血结寒凝,故宜用灸法温通之。 又同篇云:“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所谓经治者,饮药,亦用灸刺。”以服药、艾灸与针刺法训释“经”(治)。
十、组织器官名称训释例
《灵枢•癫狂》云:“治癫疾者……灸穷骨二十壮。穷骨者,骶骨也。”《素问•刺热》篇王冰注:“脊节之谓椎,脊穷之谓骶。”清•沈彤《释骨》云:“[脊椎]:末节曰尻骨,曰骶骨,曰脊骶,亦曰骶,曰尾屈,曰橛骨,曰穷骨。”骶骨系正名,此以正名释异名。 又《灵枢•根结》篇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
200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