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2/26
- 帖子
- 6715
- 获得点赞
- 247
- 声望
- 63
- 年龄
- 62
《素问》“皮(骨盾)”小考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金 栋
【摘要】 “皮骨盾”一词,见于《素问•长刺节论》。历代《内经》注家解释不一,或曰“皮腯”,或曰“皮骨舌”,亦有认为是“皮髓”者,其分歧的关键主要是对“骨盾”字的注释不一。通过小考并参阅历代医家的相关注释及《汉语大字典》的解释后认为,“骨盾”字当读腾,音tneg,既非腯(tu 突),也非“骨舌”(kuo 括)。“皮骨盾”者,指脐下皮肉坚(肥)厚之处。
【关键词】 皮骨盾;骨舌;腯
1 经文 《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
2 疑义 经文“皮骨盾”一词,历代医家注释不一。如唐•王冰注:“皮骨盾,谓脐下同身寸之五寸横约文。”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释音,‘皮骨盾’作‘皮骨舌’,苦末反,是‘骨舌’误作‘骨盾’也。及遍寻《篇》《韵》中无骨盾字,只有骨舌字。‘骨舌’,骨端也。皮骨舌者,盖谓脐下横骨之端也。全元起本作‘皮髓’,元起注云:‘脐旁埵起也’。亦未为得。”[1]明•张介宾《类经•针刺类》云:“骨盾字,遍考《韵》《篇》皆无,全元起本作‘髓’字,于义亦未为得。《新校正》云当作皮骨舌,骨盾字误也,其说近理。释义云:骨舌,骨端也。骨舌,音括。”[2]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按:旧本《新校正》因韵书无‘骨盾’字,遂欲以‘骨舌’字易之。按:‘骨舌’,音括。《灵枢•师传篇》有‘骨舌骨有余,以候骨曷骬’,则‘骨舌’字,信可训为骨端也,但以此代‘骨盾’字未安。愚意《内经》中有应用肉旁者,每以骨旁代之;有应用骨旁者,每以肉旁代之。故近有《同文录》,膀有骨旁,腘有骨国,则骨盾可作腯……‘皮骨盾’,原非穴名,愚意自少腹之皮肥厚以下,尽其少腹内取穴而止。王注谓皮腯在脐下同身寸之五寸,则是曲骨穴也。夫既曰曲骨,则当言为以上,不宜言以下也。”[3]清•张志聪《素问集注》云:“‘骨盾’作腯,肌厚也。谓下至少腹间,视皮之肌厚处,即下针取之。”[4]清•高士宗《素问直解》云:“骨盾,腯同,音突……腯,肥厚也。”[5]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云:“桂山先生曰:按骨盾,字书无所考。熊音,徒骨切。盖以为腯字,腯,音突。马说本此。志、高并同。张注仍《新校正》,今从之。”[6]桂山先生指丹波元简《素问识》。
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皮骨盾”释义有三 :(1)指脐下五寸横约文,如王冰。(2)指脐下横骨之端,如《新校正》、张介宾等。(3)指脐下皮肉肥厚处,如全元起(脐旁埵起亦肥厚之义)、马莳、张志聪、高士宗、桂山先生(丹波元简)等。而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医籍字典》认为,骨盾,音(tu)凸,上述三义皆录而释之。而现今互联网的注释亦音凸(tu 突),义指脐下五寸横约文。妥否?
3 释疑与考证 据经文分析,王冰注“脐下同身寸之五寸横约文”,显然义理难通。马莳云:“王冰谓皮腯在脐下同身寸之五寸,则是曲骨穴也。夫既曰曲骨,则当言为以上,不宜言以下也。”而《新校正》谓“脐下横骨之端”,亦失公允。胡天雄《素问补识》云:“详考其义,既云‘刺皮骨盾以下’,以骨盾与皮连词,则骨端之说自然不能成立。林校‘皮骨舌者,谓脐下横骨之端’,与下句‘至少腹而止’更相枘凿。”[7]清•张琦《素问释义》云:“ 按经曰‘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不得指脐下五寸,并不得云脐下横骨之端,当以全氏义为得矣。”故马莳等注释为“皮肉肥厚处”,当与经旨相吻。
按:骨盾,确有其字,乃一方言用字,音腾 teng。《汉语大字典•》云:“骨盾,teng,《吴下方言考》音腾。方言。皮肉坚厚处。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佳韵》:‘骨盾,音腾。《素问》: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骨盾,皮肉坚厚处,谓脐下也。吴中谓皮厚曰厚骨盾骨盾,谶颜厚者曰骨盾皮’。”金栋先生据此考证后认为,骨盾当读腾 teng音[8,9]。至此,“皮骨盾”一词,其音义焕然冰释。此与马莳等所注之义虽吻合,但不读“腯”tu音,亦非“骨舌”字。
又按:皮骨盾,《太素•杂刺》作“腹脐”。腹脐即肚脐,其下皮肉多坚(肥)厚,与骨盾字之义相吻。刺肚脐以下,皮肉坚(肥)厚处,至少腹而止,语义明了。故《素问补识》所云:“原文当从《太素》为是。”[7]
“皮骨盾”一词,主要是历代注家对“骨盾”字认识不一。因《新校正》语“遍寻《篇》《韵》等字书中无‘骨盾’字,只有‘骨舌’字”而致众说不一。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10]收录此字时,也无读音,是据《新校正》作“骨舌”释。
5 结语 综上所述,皮骨盾,指脐下皮肉坚(肥)厚处。骨盾,音腾,teng ,非读腯tu音,亦非“骨舌”字。此句之义指“病在少腹(小肠)有积,刺肚脐以下皮肉坚(肥)厚处之穴位,至少腹而止”,如此始合经旨。
参考文献
[1]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30-331
[2] 张介宾.类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54
[3]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453-454
[4] 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458
[5]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61
[6] 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274
[7] 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36-337,337
[8] 金栋.骨盾字音义辨疑[J].四川中医,1992,(2):5
[9] 金栋.内经词典若干注音辨析[J].杏苑中医文献杂志,1993,(3):22
[10]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77
2009-12-27.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062450) 金 栋
【摘要】 “皮骨盾”一词,见于《素问•长刺节论》。历代《内经》注家解释不一,或曰“皮腯”,或曰“皮骨舌”,亦有认为是“皮髓”者,其分歧的关键主要是对“骨盾”字的注释不一。通过小考并参阅历代医家的相关注释及《汉语大字典》的解释后认为,“骨盾”字当读腾,音tneg,既非腯(tu 突),也非“骨舌”(kuo 括)。“皮骨盾”者,指脐下皮肉坚(肥)厚之处。
【关键词】 皮骨盾;骨舌;腯
1 经文 《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
2 疑义 经文“皮骨盾”一词,历代医家注释不一。如唐•王冰注:“皮骨盾,谓脐下同身寸之五寸横约文。”宋•林亿等《新校正》云:“按释音,‘皮骨盾’作‘皮骨舌’,苦末反,是‘骨舌’误作‘骨盾’也。及遍寻《篇》《韵》中无骨盾字,只有骨舌字。‘骨舌’,骨端也。皮骨舌者,盖谓脐下横骨之端也。全元起本作‘皮髓’,元起注云:‘脐旁埵起也’。亦未为得。”[1]明•张介宾《类经•针刺类》云:“骨盾字,遍考《韵》《篇》皆无,全元起本作‘髓’字,于义亦未为得。《新校正》云当作皮骨舌,骨盾字误也,其说近理。释义云:骨舌,骨端也。骨舌,音括。”[2]明•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云:“按:旧本《新校正》因韵书无‘骨盾’字,遂欲以‘骨舌’字易之。按:‘骨舌’,音括。《灵枢•师传篇》有‘骨舌骨有余,以候骨曷骬’,则‘骨舌’字,信可训为骨端也,但以此代‘骨盾’字未安。愚意《内经》中有应用肉旁者,每以骨旁代之;有应用骨旁者,每以肉旁代之。故近有《同文录》,膀有骨旁,腘有骨国,则骨盾可作腯……‘皮骨盾’,原非穴名,愚意自少腹之皮肥厚以下,尽其少腹内取穴而止。王注谓皮腯在脐下同身寸之五寸,则是曲骨穴也。夫既曰曲骨,则当言为以上,不宜言以下也。”[3]清•张志聪《素问集注》云:“‘骨盾’作腯,肌厚也。谓下至少腹间,视皮之肌厚处,即下针取之。”[4]清•高士宗《素问直解》云:“骨盾,腯同,音突……腯,肥厚也。”[5]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云:“桂山先生曰:按骨盾,字书无所考。熊音,徒骨切。盖以为腯字,腯,音突。马说本此。志、高并同。张注仍《新校正》,今从之。”[6]桂山先生指丹波元简《素问识》。
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对“皮骨盾”释义有三 :(1)指脐下五寸横约文,如王冰。(2)指脐下横骨之端,如《新校正》、张介宾等。(3)指脐下皮肉肥厚处,如全元起(脐旁埵起亦肥厚之义)、马莳、张志聪、高士宗、桂山先生(丹波元简)等。而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文献研究所编《中国医籍字典》认为,骨盾,音(tu)凸,上述三义皆录而释之。而现今互联网的注释亦音凸(tu 突),义指脐下五寸横约文。妥否?
3 释疑与考证 据经文分析,王冰注“脐下同身寸之五寸横约文”,显然义理难通。马莳云:“王冰谓皮腯在脐下同身寸之五寸,则是曲骨穴也。夫既曰曲骨,则当言为以上,不宜言以下也。”而《新校正》谓“脐下横骨之端”,亦失公允。胡天雄《素问补识》云:“详考其义,既云‘刺皮骨盾以下’,以骨盾与皮连词,则骨端之说自然不能成立。林校‘皮骨舌者,谓脐下横骨之端’,与下句‘至少腹而止’更相枘凿。”[7]清•张琦《素问释义》云:“ 按经曰‘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不得指脐下五寸,并不得云脐下横骨之端,当以全氏义为得矣。”故马莳等注释为“皮肉肥厚处”,当与经旨相吻。
按:骨盾,确有其字,乃一方言用字,音腾 teng。《汉语大字典•》云:“骨盾,teng,《吴下方言考》音腾。方言。皮肉坚厚处。清•胡文英《吴下方言考•佳韵》:‘骨盾,音腾。《素问》:刺皮骨盾以下,至少腹而止。骨盾,皮肉坚厚处,谓脐下也。吴中谓皮厚曰厚骨盾骨盾,谶颜厚者曰骨盾皮’。”金栋先生据此考证后认为,骨盾当读腾 teng音[8,9]。至此,“皮骨盾”一词,其音义焕然冰释。此与马莳等所注之义虽吻合,但不读“腯”tu音,亦非“骨舌”字。
又按:皮骨盾,《太素•杂刺》作“腹脐”。腹脐即肚脐,其下皮肉多坚(肥)厚,与骨盾字之义相吻。刺肚脐以下,皮肉坚(肥)厚处,至少腹而止,语义明了。故《素问补识》所云:“原文当从《太素》为是。”[7]
“皮骨盾”一词,主要是历代注家对“骨盾”字认识不一。因《新校正》语“遍寻《篇》《韵》等字书中无‘骨盾’字,只有‘骨舌’字”而致众说不一。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10]收录此字时,也无读音,是据《新校正》作“骨舌”释。
5 结语 综上所述,皮骨盾,指脐下皮肉坚(肥)厚处。骨盾,音腾,teng ,非读腯tu音,亦非“骨舌”字。此句之义指“病在少腹(小肠)有积,刺肚脐以下皮肉坚(肥)厚处之穴位,至少腹而止”,如此始合经旨。
参考文献
[1] 王冰注解,林亿补注.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330-331
[2] 张介宾.类经[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754
[3] 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453-454
[4] 张志聪.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458
[5] 高士宗.黄帝素问直解[M].第3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361
[6] 日本•伊泽裳轩.素问释义[M]. 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1274
[7] 胡天雄.素问补识[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336-337,337
[8] 金栋.骨盾字音义辨疑[J].四川中医,1992,(2):5
[9] 金栋.内经词典若干注音辨析[J].杏苑中医文献杂志,1993,(3):22
[10]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577
200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