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解读《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原本

菟丝子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01
帖子
18268
获得点赞
102
声望
0
浏览中国思想史就不难发现,春秋到西汉这个历史时段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盛世,从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到百川汇流,逐渐形成以黄老学术体系为骨架的无所不包的意识形态,直到近代西方思潮对它进行整体冲击之前,一直作为中国思想的基础和背景而存在。从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际,各种知识思想有逐渐融合沟通的趋向,而西汉初期占尽政治优势的黄老之学,“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史记・太史公自序》),建构了一个庞大而严密的学术体系。这个学术体系的终极依据是起源于“天”的“道”,自然、社会与人被囊括在一个由“一”(道、太极、太一)、“二”(阴阳两仪)、“三”(天地人三才)、“四”(四方、四象、四时)、“五”(五行)、“八”(八卦)、“十二”(十二月)乃至“二十四”(节气)等构成的有序格局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恰在此时期的《黄帝内经》,其思想体系与黄老学术体系具有极为接近的一致性,甚至可以说,《黄帝内经》是黄老学术思想落实在医药方技上的产物。《黄帝内经》同样以“天”、“道”作为理论体系的终极依据,所以相信“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灵枢・经别》)。
因此,了解春秋至西汉这段历史时期存在的学术思想,将有助于深入理解《黄帝内经》和中医理论,而“治未病”就是极好的切入点之一。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治未病”的内容有三处:
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②《素问・刺热篇》“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③《灵枢・逆顺》“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下工,刺其方袭者也,与其形之盛者也,与其病之与脉相逆者也。故曰: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仔细阅读这三段内容就会发现,三者所论并非处于同一层面,其中①是未病先防,属于养生的层面;②和③是及早施治,属于医疗的层面。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这两个层面具有本质性的差别,就像0与1、“无”与“有”的差别一样。
《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在于详细讨论疾病诊治,但这些都是针对道德日衰、逆于生乐、不知持本的“今时之人”,不得已而为之的补偏救弊之法,“当今之世不然,忧患缘其内,苦形伤其外,又失四时之从,逆寒暑之宜,贼风数至,虚邪朝夕,内至五脏骨髓,外伤空窍肌肤”(《素问・移精变气论篇》),“必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也”(《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这很有些像老子所痛恶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第十八章》)。老子向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第八十章》)的上古“小国寡民”社会。《黄帝内经》也很是向往“上古之世”,“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内无眷暮之累,外无伸官之形,此恬淡之世,邪不能深入也。故毒药不能治其内,针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素问・移精变气论篇》);即便道德稍衰的中古之世,《黄帝内经》认为也比当今之世好得多,因为上古为而不服的汤液在中古之世能够“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而当今之世“小病必甚,大病必死”,不得不“必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了。唐代整理编次《黄帝内经素问》的王冰肯定非常明了这一点。或许有黄老之学作为整个社会意识形态背景的影响,更主要的是王冰本人“弱龄慕道,夙好养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首重摄生,故有今天所见卷篇次序。
关于养生范畴的未病先防,主要集中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散见于其他各篇,是讨论其他各种问题不言而喻的前提,大体包括精神、形体、饮食起居、房中和导引几个方面。关于医疗范畴的及早施治,因与今天主流医学思想比较接近,故为中医学术界热心关注和比附,然而常常忽略《黄帝内经》论述及早施治的前提认识:气是世界万物的构成基础,万物皆为气聚成形的产物;人也不例外,“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有“黄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灵枢・决气》);各种疾病也不例外,“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藏而有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故“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灵枢・官能》)的阶段是及早施治之所及,“上工,刺其未生者也”说的就是这种意思;色脉变化可以很敏感地反映气的变动,所以“上古使僦贷季,理色脉而通神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时、八风、六合,不离其常,变化相移,以观其妙,以知其要。欲知其要,则色脉是矣”(《素问・移精变气论篇》),由此不难理解“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上工救其萌牙,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素问・八正神明论篇》),“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的意思。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有生动的案例,“扁鹊过齐,齐桓公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痛,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同样包含有及早施治的思想,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前面“上工平气”是着眼于病邪正气说的,而“善治者治皮毛”重在强调肌体病变层次,司马迁记述扁鹊见齐桓公事,不禁感慨道:“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早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