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伤寒论》系列探讨之十 症状、六病提纲与辨证

菟丝子

闻名全坛
正式会员
注册
2011/11/01
帖子
18268
获得点赞
102
声望
0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不同在于,它重视望闻问切四诊,一个高明的中医,通过四诊这种原始的手段全面搜集患者的病情资料,结合辨证思维,就可以识病源,知病理,定处方。这样一门古老医学,不借助现代医学的先进的检研手段,至今仍然能够在临床上发挥着巨大效用,常常不为一些所谓具有现代西方科学头脑的人士所理解。这种现象也不能不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医学奇迹!

通过四诊搜集得来的资料就是症状,由此可见症状在中医诊断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研究《伤寒论》,症状是一个很重要的切入点。

《伤寒论》对于六病的探讨,其条文排列,除了六病病机的内在规律之外,症状也是一个重要环节,症状还是方证之间联系的纽带。把症状列为一个专题,把有关相同或者类似症状的条文搜集起来归类加以探讨,以寻找医圣辨证论治的真谛,其作用不可低估。

成无己的《伤寒论明理论》在这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很好的参考。 《伤寒论明理论》共列举了有关六病的50个症状,与《注解伤寒论》一样,仍然采用以经解经的方法,从病因病机,类证鉴别,方药治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发,对于我们理解六病有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六病虽然远远不止于这50个症状,但这提示我们可以以这50个症状为基础,为线索,加以扩大和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这是一个很重要也是很繁杂的一个工作,有待于以后继续探讨。

分析症状是为了辨证乃至施治服务的。在分析症状时,结合六经提纲,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六经提纲是根据什么提出的?六经提纲所涉及的症状和六病诸多症状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在辨证论治的过程中,六经提纲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所谓六经提纲,也就是六病本证。六经提纲的说法,来源于清代研究伤寒的大家柯琴。他认为,凡六病篇的第一条(阳明病篇在第二条),点明了本经病的证侯特点,在论述六病时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在临床六经分证之时,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因此称之为六经提纲。

但是,医圣六经提纲是依据什么提炼出来的?六经提纲所涉及的症状和六病其它症状相比较有什么不同呢?

前人已经提出,《伤寒论》六经,不同于《黄帝内经》之六经,但二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却是不容置疑的。为了学习的直观起见,把有关论述列举如下:

先看六经提纲: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再看《素问·热论》:伤寒
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下面试一一比较:

太阳病提纲比《素问·热论》少了“腰脊强”,多了“脉浮,恶寒”。头项痛,腰脊强皆为太阳经脉所过,经气不畅所致病。因为太阳属表,故加脉浮;太阳为巨阳,护卫一身之表,又太阳为寒水司令,感受寒邪同气相求,故发病首当其冲,正邪相争,故加恶寒。加此两点,作为太阳病表证特点以及与其它个病之辨别要点。

阳明属胃显然,《伤寒论》六经主要联系足六经,与手经联系则少。胃家实一语,点名了阳明病作为三阳之里证,与太阳为表,少阳半表半里自是不同。《素问·热论》 “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可以视之为阳明经证,而“胃家实”则是阳明腑证,本质。经证多由太阳少阳传变而来,病仍在表,腑证则在里,为阳明病本质特点,故把腑证作为提纲。

少阳主胆,经脉贯胸络耳,但是少阳病提纲但言“口苦,咽干,目眩”,并不提“胸胁疼痛,耳聋”,这是为何?这应该结合六气气化理论来理解。少阳为风木,经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少阳本火标阳,木从火化,感受风邪,入少阳则很快化热,这是少阳病之本质特点。故提纲但言“口苦,咽干,目眩” 。从《伤寒论》有关条文看,胸胁疼多为太阳之邪传入少阳时出现的症状,故为传经症,而非少阳本证。(有关这一点,可以结合后面将有关于小柴胡汤的系列探讨加以说明)

太阴为里,为三阴之首,病位在脾。故太阴提纲为脾病症状:腹满或疼,食不下,利。太阴阳明同为土脏,阳明为实热,太阴为虚寒。比较两病提纲,病机特点一目了然。再比较《素问·热论》“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在《伤寒论》太阴病是自利不渴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而此处“溢干”与之大相径庭,却是为何?其原因有待思考。但是这更加说明了,《伤寒论》之六经不能等同于《素问·热论》之六经,二者不可混淆。

《伤寒论》独重阳气,全书反映了“崇阳抑阴”的哲学思想。从三阳到三阴,显示了病邪逐渐深入,人体阳气逐渐馈乏的病理过程。病至少阴,少阴为枢,阳气胜则病情向愈回归至太阴,阳气再伤则病邪传至厥阴。“少阴之上,热气治之”,然而少阴本热而标阴。故《素问·热论》“ 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此言其热。而《伤寒论》言“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此言其阴盛阳衰。因为阳气受伤的虚寒之象,是少阴病的本质,故作为提纲。当然,少阴病篇亦分寒化热化之证,这也正说明了《伤寒论》与《素问·热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厥阴为阴尽之意。阴尽则阳升。厥阴一脏,为伤寒之邪传至人体之最后阶段,或生或死,在此一搏。《素问·热论》“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仍只从经络言,只叙述其表象。 厥阴本阴而标阳,木从火化,故而《伤寒论》厥阴提纲有“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之热象;病邪入里,阳气消亡,又有“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之寒象。寒热错杂,厥热胜复,此为厥阴病病机要点。

比较六经提纲和《素问·热论》有关伤寒六日传变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六经是不能等同于经络的。六经严格来讲应该称之为六病,六经提纲是六经病之总纲,是对于六病病机的高度概括。它不能等同于经络,但是确实以经络为基础,与经络关系密切。

后世金元时代医家王好古著《医垒元戎》一书,外延了六经提纲,扩大了六经辩治的应用范围,把临床许多杂症也类归入六经范围进行治疗。其实质是在仲景六经提纲的基础上,加上了十二经脉所过病证。但是其分证基础,仍不能离开六经提纲。

六经提纲是医圣以足三阴三阳六条经络为基础 ,结合了相关脏腑,气化理论,实具有形而上之特点,是对于六病本质的高度概括,这实在是医圣的伟大创举。

在六经提纲里面,涉及到了伤寒六病的最为重要的症状,对于六经分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临床辩治疾病,就是从这些症状入手,分析病机,先看其属于六经何经,再看其属于何经何证,最后确定方药治疗。由症状,到提纲,最后辨证施治,这是我们学习研究《伤寒论》的一个基本过程,也是解决临床问题的最后要求。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