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医学,是发现和利用时间变化对于人体的影响作用,从而有利于确切诊断和治疗的一种医学方法。时间,是空间范围,若不把人体受时间变化的影响所发生的病理反应结合起来,孤立地去看待时间,时间就失去了医疗指导意义。所以,分析研究《伤寒论》之“行其经尽”、“使经不传”、“再经”、“传经”、“过经”、“到经”、“到阴经上”、“经尽”、“到后经中”、“复过一经”等等之“经”的概念,明确“经”之所指,对于指导、运用“经方医学”的医疗实践,具有临床现实意义。例如,“日晡所发潮热”,是阳明病证状,反应了邪气客居在阳明部位。若邪气不在阳明,就没有日晡发热的证状。临证所见到发热的病人,有连续一周以上时间表现为日晡发热,这就证明了,病邪日传一经,不能作为疾病传经的规律性来认识,同时也证明了,《伤寒论》的“行其经尽”,不是“六经行尽”,而是行太阳经尽。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此条所述之伤寒病,吐利并作,其本质是霍乱。今吐利止,邪气虽去,而阴气已伤,故脉微涩,现在只是伤寒病的症状了。“却四五日,至阴经上”是倒装句,是说由太阳经尽后,转到了阴经上四五日。过太阳经而转入阴经上,其前提条件须有胃气弱,若胃气不弱,则邪气不能转到阴经上。
“转经”与“传经”不同,传经是指邪气胜,邪气胜正,不到行其经尽之期,病邪即从太阳经传至阳明或少阳,称作传经。转经,是在疾病延续的过程中,邪气未衰,而正气已弱,当太阳经行其经尽之期,其病不愈,邪气从太阳经转入厥阴经,称作转经。“转入阴必利”,与厥阴病证胃气弱有关。若胃气不弱者,其病仍在太阳经上复作再经。如“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若转入阴,呕吐、下利四五日,厥阴经当为行其经尽之期,不可治其吐、利,须观察之。若是“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胃气来复,“便必硬”,是说阳明胃气来复者,其大便必由溏转硬,不再下利,不是大便结硬难解。“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以阳数七,阴数六,所以,十三日,是由阳经转入阴经上的经尽之期,是伤寒病者在自然规律的当愈之期。
“下利后,当便硬”,是指一般规律:下利后,邪气去,当正气复,故“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进一步明示了阳明胃气来复,则大便由溏转硬,硬则能食,其病乃愈的一般规律。今下利止而反不能食,是还没有过经,待到后经中,颇能食,是经尽正复邪却。“复过一经能食”,复过一经,应是指过了阳经,又过阴经之期的意思。“过之一日当愈”,即由阳经转至阴经上四五日,过之一日,即至十三日,是复过一经之期,行其经尽者,其病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胃气来复。如“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复热四日,虽曰“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也必当其热日渐衰减;若四日至七日其热不衰减者,为邪热不去,到经而邪热不衰减者,必便脓血,如“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所以,到行其经尽之期,正复邪却,阴阳自和者,其病当愈,其人当便硬而能食。若便硬而不能食者,是热邪未去。邪热之气,不属阳明胃气,不能正常消化水谷,故其病不愈。
时间的变化,其规律性对于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痊愈所具有的指导意义,不可忽视。
“384.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此条所述之伤寒病,吐利并作,其本质是霍乱。今吐利止,邪气虽去,而阴气已伤,故脉微涩,现在只是伤寒病的症状了。“却四五日,至阴经上”是倒装句,是说由太阳经尽后,转到了阴经上四五日。过太阳经而转入阴经上,其前提条件须有胃气弱,若胃气不弱,则邪气不能转到阴经上。
“转经”与“传经”不同,传经是指邪气胜,邪气胜正,不到行其经尽之期,病邪即从太阳经传至阳明或少阳,称作传经。转经,是在疾病延续的过程中,邪气未衰,而正气已弱,当太阳经行其经尽之期,其病不愈,邪气从太阳经转入厥阴经,称作转经。“转入阴必利”,与厥阴病证胃气弱有关。若胃气不弱者,其病仍在太阳经上复作再经。如“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若转入阴,呕吐、下利四五日,厥阴经当为行其经尽之期,不可治其吐、利,须观察之。若是“欲似大便,而反失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胃气来复,“便必硬”,是说阳明胃气来复者,其大便必由溏转硬,不再下利,不是大便结硬难解。“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以阳数七,阴数六,所以,十三日,是由阳经转入阴经上的经尽之期,是伤寒病者在自然规律的当愈之期。
“下利后,当便硬”,是指一般规律:下利后,邪气去,当正气复,故“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进一步明示了阳明胃气来复,则大便由溏转硬,硬则能食,其病乃愈的一般规律。今下利止而反不能食,是还没有过经,待到后经中,颇能食,是经尽正复邪却。“复过一经能食”,复过一经,应是指过了阳经,又过阴经之期的意思。“过之一日当愈”,即由阳经转至阴经上四五日,过之一日,即至十三日,是复过一经之期,行其经尽者,其病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胃气来复。如“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复热四日,虽曰“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也必当其热日渐衰减;若四日至七日其热不衰减者,为邪热不去,到经而邪热不衰减者,必便脓血,如“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所以,到行其经尽之期,正复邪却,阴阳自和者,其病当愈,其人当便硬而能食。若便硬而不能食者,是热邪未去。邪热之气,不属阳明胃气,不能正常消化水谷,故其病不愈。
时间的变化,其规律性对于人体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和痊愈所具有的指导意义,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