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舌诊法浅议
舌痿指舌体痿软无力, 主筋脉失养。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14 条曰:厥, 脉紧, 不可发汗, 发汗则声乱咽嘶, 舌痿, 声不得前。”本证厥而脉紧, 实为少阴伤寒之证, 法当温里, 而反发汗, 损伤少阴之气, 少阴之脉挟舌本, 汗出津伤, 舌体失养, 故舌痿。
舌不得前是指舌短难伸, 舌本已强, 转动不能。主阳衰寒凝之危侯。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132 条:“⋯⋯此为除中,口虽欲言, 舌不得前。”该证本属阳虚挟饮之证, 误下后, 阳虚已极, 而谷气多入, 遂致胃气将绝之“除中”。此时之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乃因阳绝寒凝, 气已衰脱, 不能运转舌体所致。
口舌生疮《伤寒论》本作“口伤烂赤”, 是指口舌红肿糜烂, 多为火热循经上炎灼伤口舌所致。如335 条云:“⋯⋯厥深者热亦深, 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 而反发汗者, 必口伤烂赤。”本证之热厥为热邪郁伏于里, 本不可汗, 发汗则伤津助阳, 火热上蒸, 因致口伤烂赤。
舌上白苔即舌面铺苔色白, 不燥不腻, 主表证。如230 条:“阳明病, 胁下硬满, 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苔者, 可与小柴胡汤。”本证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 乃少阳气滞津结的标志, 所以不可攻下, 而宜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使汗出而邪解。
舌苔白滑指舌上苔白而滑润, 主寒证。如129 条:“⋯⋯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者, 难治。”本证舌上白苔滑, 乃里阳虚衰的表现, 今元阳不振, 而入结之邪已深, 结邪非攻不去, 而脏虚又不耐其攻, 故而难治。
舌苔水滑《伤寒论》原作“舌上胎滑”, 是指舌苔滑润, 有水欲滴。此乃阳气虚衰, 寒湿内盛之象。如130 条:“脏结无阳证, 不往来寒热, 其人反静, 舌上胎滑者, 不可攻也。”本条脏结之证, 纯阴无阳, 邪结在里, 而不见烦扰, 身反静, 可知其阳气已无力与邪拒争,“舌上胎滑”便是阳气大虚的确据。
舌上苔垢《伤寒论》原作“舌上苔者”, 是指舌上有黄白薄腻苔垢。此乃胃气损伤, 邪热扰于胸膈所致。如221 条:“阳明病⋯⋯若下之, 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 舌上苔者, 栀子豉汤主之。”本证属阳明热证, 误用攻下, 则无形之热反攻于胸膈之间而懊不适, 此时舌苔必薄腻微黄, 或黄白相兼。
舌苔干燥《伤寒论》原作“舌上燥”, 是指舌上有苔, 质燥而伤津。如137 条:“太阳病, 重发汗而复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大陷胸汤主之。”此证是因为太阳病误汗误下, 邪热内传, 与痰水互结胸中, 津液不能上腾, 故舌苔干燥少津。此不同于阳明腑实之舌焦燥起芒刺。
舌燥是指舌上干燥少津, 多由邪热伤津所致。如222 条:“若渴欲饮水, 口干舌燥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本证乃邪热炽盛, 津液损伤严重, 故见舌上干燥少津。
口中和“口中和”是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食而知味。语见《伤寒论》304 条:“少阴病, 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 当灸之, 附子汤主之。”本证虽属少阴病, 但内无邪热, 胃气和降, 故口中和而知味。
口不仁“口不仁”是指语言不利, 食不知味。语见《伤寒论》第219 条:“三阳合病, 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本证因阳明热盛, 伤津耗液, 血脉不利, 舌失濡养, 故口不仁。
口苦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 为少阳主症之一。如263 条:“少阳之为病, 口苦, 咽干, 目眩也。”亦有属燥热蒸腾上冲所致者, 如189 条:“阳明中风, 口苦咽干⋯⋯”口苦一症总的来说, 多因邪热上蒸或表邪化热所致
舌痿指舌体痿软无力, 主筋脉失养。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14 条曰:厥, 脉紧, 不可发汗, 发汗则声乱咽嘶, 舌痿, 声不得前。”本证厥而脉紧, 实为少阴伤寒之证, 法当温里, 而反发汗, 损伤少阴之气, 少阴之脉挟舌本, 汗出津伤, 舌体失养, 故舌痿。
舌不得前是指舌短难伸, 舌本已强, 转动不能。主阳衰寒凝之危侯。如《伤寒论译释》载“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第132 条:“⋯⋯此为除中,口虽欲言, 舌不得前。”该证本属阳虚挟饮之证, 误下后, 阳虚已极, 而谷气多入, 遂致胃气将绝之“除中”。此时之口虽欲言、舌不得前, 乃因阳绝寒凝, 气已衰脱, 不能运转舌体所致。
口舌生疮《伤寒论》本作“口伤烂赤”, 是指口舌红肿糜烂, 多为火热循经上炎灼伤口舌所致。如335 条云:“⋯⋯厥深者热亦深, 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 而反发汗者, 必口伤烂赤。”本证之热厥为热邪郁伏于里, 本不可汗, 发汗则伤津助阳, 火热上蒸, 因致口伤烂赤。
舌上白苔即舌面铺苔色白, 不燥不腻, 主表证。如230 条:“阳明病, 胁下硬满, 不大便而呕, 舌上白苔者, 可与小柴胡汤。”本证舌上白苔者为邪未入腑, 乃少阳气滞津结的标志, 所以不可攻下, 而宜小柴胡汤和解枢机, 使汗出而邪解。
舌苔白滑指舌上苔白而滑润, 主寒证。如129 条:“⋯⋯名曰脏结, 舌上白胎滑者, 难治。”本证舌上白苔滑, 乃里阳虚衰的表现, 今元阳不振, 而入结之邪已深, 结邪非攻不去, 而脏虚又不耐其攻, 故而难治。
舌苔水滑《伤寒论》原作“舌上胎滑”, 是指舌苔滑润, 有水欲滴。此乃阳气虚衰, 寒湿内盛之象。如130 条:“脏结无阳证, 不往来寒热, 其人反静, 舌上胎滑者, 不可攻也。”本条脏结之证, 纯阴无阳, 邪结在里, 而不见烦扰, 身反静, 可知其阳气已无力与邪拒争,“舌上胎滑”便是阳气大虚的确据。
舌上苔垢《伤寒论》原作“舌上苔者”, 是指舌上有黄白薄腻苔垢。此乃胃气损伤, 邪热扰于胸膈所致。如221 条:“阳明病⋯⋯若下之, 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 心中懊, 舌上苔者, 栀子豉汤主之。”本证属阳明热证, 误用攻下, 则无形之热反攻于胸膈之间而懊不适, 此时舌苔必薄腻微黄, 或黄白相兼。
舌苔干燥《伤寒论》原作“舌上燥”, 是指舌上有苔, 质燥而伤津。如137 条:“太阳病, 重发汗而复下之, 不大便五六日, 舌上燥而渴⋯⋯大陷胸汤主之。”此证是因为太阳病误汗误下, 邪热内传, 与痰水互结胸中, 津液不能上腾, 故舌苔干燥少津。此不同于阳明腑实之舌焦燥起芒刺。
舌燥是指舌上干燥少津, 多由邪热伤津所致。如222 条:“若渴欲饮水, 口干舌燥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本证乃邪热炽盛, 津液损伤严重, 故见舌上干燥少津。
口中和“口中和”是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食而知味。语见《伤寒论》304 条:“少阴病, 得之一二日, 口中和, 其背恶寒者, 当灸之, 附子汤主之。”本证虽属少阴病, 但内无邪热, 胃气和降, 故口中和而知味。
口不仁“口不仁”是指语言不利, 食不知味。语见《伤寒论》第219 条:“三阳合病, 腹满身重,难以转侧, 口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本证因阳明热盛, 伤津耗液, 血脉不利, 舌失濡养, 故口不仁。
口苦是指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 为少阳主症之一。如263 条:“少阳之为病, 口苦, 咽干, 目眩也。”亦有属燥热蒸腾上冲所致者, 如189 条:“阳明中风, 口苦咽干⋯⋯”口苦一症总的来说, 多因邪热上蒸或表邪化热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