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诊余札记:风药的历史渊源和应用

孙曼之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8
帖子
197
获得点赞
16
声望
0
诊余札记:风药的历史渊源和应用

风药的应用,如果从马王堆医书算起,至少有两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了。在早期的本草学著作中,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以及稍后的《雷公炮炙论》中对于风药都有详细的记载。《金匮要略》里薯蓣丸一方可以说是用风药治疗劳损病的滥觞,是风药治病的祖方。此后风药的应用越来越多,如《小品方》等著作即而常见之品。隋唐时代,风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用药的主流,这一点可以从《千金方》的用药就可知道。至宋代集诸家方剂大成的《局方》更是如此。《局方》是后世时方之祖,我们今天常用的基本方剂,大部分都是从《局方》而来,可以说,风药是传统中医治疗杂病和外感病证的基本用药。
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随着这一类药物的广泛应用,风药辛燥耗气耗津的副作用,也就逐渐显现出来。金元时代朱丹溪首先对于风药的滥用提出了批判,在中医发展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后的张景岳继承了朱丹溪的观点,而他对于养阴补精方法又有及其精到的见解,以至于造成了明清时代治疗方法和用药向柔腻养阴方向的转变,事实上,清初时期,当时的医学大家们包括以经方研究出名的尤在泾以及当时的名医如高鼓峰等人。都已经善于应用补阴方法,从而蔚然成为一时期风气,
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了清代乾嘉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导致了滋阴清热的用药方法大行于世,清代以后的医家们视风药和经方中的麻黄桂枝等温热药物以及辛热回阳的药物姜附等如虎狼。
这种用药风气延续到了清末民初,当时编写的新式中医教材,同样继承了温病学家的偏见,对于风药的用药也视为畏途。
新中国成立以后,继承了民国时期新式中医教材的、带有中西医汇通特色的中医院校统编教材,对于风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完全茫然不知,例如,传统疏肝解郁的药物是风药,而现今的教材却把柴胡的功能归结为“疏肝解郁”,以至于后来的学医者都只知道柴胡是唯一的疏肝解郁药物,而不知道这是毫无根据的说法,也不知道本来传统的疏肝解郁的中药,究竟应该是什么药物了。由于以上这些原因,目前能够运用风药于临床病证治疗的中医人员寥寥无几,大多素中医学者对于风药曾经在中医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完全不了解,这是很可惜的。
那么,风药究竟有什么功能呢?风药,顾名思义,性味辛温,正如肝木之性,具有升发疏风除湿功能,这也是顺遂木性的表现,因此,凡是风邪闭郁,情志抑郁,肝气郁结,经脉的营卫气血郁滞,肝胆郁热,伏热闭郁,寒热起伏,甚至于跌打损伤,疼痛麻木,都可以用风药宣通发泄。由于风药辛温善泄,轻悍性动,所以往往具有很快的疗效。
古人善用风药治愈危证大病者,多不胜举,如俞嘉言用局方败毒散即逆流挽舟法治愈周信川痢疾危证案。又如,谢谢映庐治疗许先庭廷之孙,反张直视,已无生机,谢谢氏视其“满头疖毒,概已黶陷,惟左脑大疖,尚隐隐若红”,于是断定此子生机在此,遂予疏风清热之法,终于挽回败局。我的医疗实践可以举出一例:前多年忽然接到我的一位弟子电话,告知昨天突然心率每分钟二百多次,天旋地转不敢睁眼且伴发烧,立即紧急入院,今日病情仍然不减,闻讯后即往返二百多公里,至晚上为之处疏风透热之方一剂,次日早晨来电话告知:昨晚凌晨药服一煎,今天查房心率降至80,体温正常,当即出院。由此可见,风药之应用,岂能以寻常二字视之!
由于以上种种原因,今天的中医已经不明白风药究竟有何用处了,对于我常用的风药处方,有一些同道视以为诧异或者旁门左道,以为中医本不应如此,这是由于他们对于中医史不了解的缘故。他们不知道,风药治病本来就是源于经方,是中医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只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方法和经验已经几乎成为绝响而已。
明清以来的医家们,在批评辛燥药物的耗津伤阴的同时,也不分青红皂白的摒弃了中医辩证施治的一个重要方面。今日中医临床疗效的日益下降局面,与这种僵化的定向思维定势不无关系。我们今天学习中医,一定要全面的继承中医的传统精华,努力避免这种偏颇倾向,才能够不断地提高疗效。
 
讲的好啊!
我有二问:
一是风邪开泄性燥伤阴,为啥祛风药还多是温性的?是不是必须配合养阴药用?
二是您说的传统的疏肝解郁药都有哪些?
敬请开示!
 
如何定义风药?
 
孙老师的倡议很有意义,除了上面二位提的问题,我们还想了解一下风药的层次,什么药只作用于体表,什么药能搜邪外出,还希望老师继续开示
 
孙老师的倡议很有意义,除了上面二位提的问题,我们还想了解一下风药的层次,什么药只作用于体表,什么药能

按中药归经来划分是否可以呢?
 
按中药归经来划分是否可以呢?

按归经划分当然能说明一定问题,如柴胡入少阳,一般认为比麻桂入的层次要深,我们还想知道孙老师用风药有没有独特的认识或经验
 
我最近在读《本事方》,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在宋以前对于风的认识多在于外风说,所以只要见到风象就用祛风的药物,所以有效也有不效者。当然风药的运用绝不限于此,还用来疏调经脉,布达经气,解散郁结等。明清时期的医家对风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分清了内风和外风,这也是在临床上使用风药的成功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他们在风药的运用上其实比宋以前更加精准,谢谢映庐不就是一个典范吗,另外在叶氏医案中用来疏调经脉,布达经气,解散郁结等也并不少见。对于楼主所说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推动了清代乾嘉时期温病学派的兴起,导致了滋阴清热的用药方法大行于世,清代以后的医家们视风药和经方中的麻黄桂枝等温热药物以及辛热回阳的药物姜附等如虎狼。”那也只是对当时医学的一些片面的观点,并非原貌,我们可以从当时所遗留下来的很多医案中去寻找,会得到满意的答案。
 
========
那么,风药究竟有什么功能呢?风药,顾名思义,性味辛温,正如肝木之性,具有升发疏风除湿功能,这也是顺遂木性的表现,因此,凡是风邪闭郁,情志抑郁,肝气郁结,经脉的营卫气血郁滞,肝胆郁热,伏热闭郁,寒热起伏,甚至于跌打损伤,疼痛麻木,都可以用风药宣通发泄。由于风药辛温善泄,轻悍性动,所以往往具有很快的疗效。
========

此论所议,失于以偏概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风药的立意,后人无不本乎内经。风药的方剂,历代循序九宫八风沿袭而成。至于什么风必须使用哪味药的学问,在各家本草就多如牛毛了。

综观大家前面的感想,看到的是几乎对这些中医基本功知之甚少。叹息。
 
我最近在读《本事方》,也在考虑这个问题。在宋以前对于风的认识多在于外风说,所以只要见到风象就用祛风的

 
========
那么,风药究竟有什么功能呢?风药,顾名思义,性味辛温,正如肝木之性,具有升发疏风除湿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风之象,善行而数变

所谓的‘风药’就是把具有此特征的药物集合为一类而统名为‘风药’

对于肌体凝结淤滞的病变,正需要这种特点的药物来恢复气机的升降出入,这就是‘风药’的价值。而凝结淤滞的病位可在表也可在里,所以‘风药’的作用也就不局限在解表上就容易理解了..

且是药三分毒,各类药都有其偏性,风药类也不除外,兴利除弊可矣.,滥用与不用都是一个极端而不可取
 
=========
孙洪彪
风之象,善行而数变

所谓的‘风药’就是把具有此特征的药物集合为一类而统名为‘风药’
============


此定义,不仅在理论上无法成立,而且对于实践也丝毫没有价值。

要想懂得“风药”,起码要先懂得“风”。

而人们的认识误区,往往在于不懂得何谓“风”。
 
===========
梧桐树 请教先生,您给讲讲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14 分钟前
孙洪彪 请教先生 何为风?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半小时前
===========

“风为百病之长”,这句人人皆知的中医术语,却很少有人明白其中含义。

“风”在疾病中的表现,包罗万象。因此学懂“风”、“风药”对于奠定自身的中医基础举足轻重。



譬如说,大麻风、白癜风这些以“风”为关键病机病因的疾病,人们几乎忘却了它们与“风”有关。所以无论如何治疗也不得其要。

因而想掌握“风药”,基本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弄懂“风”的深度和广度。

据我看,当今能全面了解这方面的古中医理论的,已绝迹。
 
很遗憾楼主没有继续展开说明。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