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1/01/22
- 帖子
- 5428
- 获得点赞
- 987
- 声望
- 113
- 年龄
- 79
7、董廷瑶(1903年生,上海市著名中医儿科专家、主任医师)
7-1、【温脐散】
〔组成〕 肉桂1.5克 公丁香1.5克 广木香1.5克 麝香0.15克
〔主治〕小儿肠麻痹
〔用法〕本方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覆敷脐上,外扎纱布。2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如未见转气,可再敷一次,必可见功,屡用屡验。
〔典型案例〕陶某,男,11个月。因脾常不足,泄利6天,脾更虚惫,腹部胀满,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高热干渴,恶心呕吐,气促如鼓,叩之 ,舌红口燥、药入即吐。此属脾气虚惫,症情危急,急于外敷【温脐散】,希获转机。2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频转,腹部稍软,续敷一次,次日复诊,患儿气机舒缓,便
下稀溏而通畅,腹部柔软,形神转佳,热度退净,舌质转淡,苔薄腻。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时露睛。是为脾阳虚衰,即予附子理中汤主之。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广木香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二剂。三诊时泄利已 ,腹软溲长,便仍溏软,舌淡而洁。中焦阳气未复,尚须温扶。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剂。药后便下转原、纳和神振, 续以温扶而安。
8、锺一棠(1915年6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8-1【沙参银菊汤】
〔组成〕南北沙参各15克 银花20克 菊花10克 薄荷6克(后下)杏仁10克 清甘草2克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喉痒咽痛,咳嗽或气急,舌质偏红,脉数。
〔用法〕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约5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6分钟即可;二汁加冷水约400毫升煮沸5分钟,勿过煮。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茶饮服。
〔加减〕1.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元参20克,桔梗6克,蝉衣10克;2.肺热偏盛、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银、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3.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15克、象贝15克;4.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包)15克、地龙10克;5.宿有痰饮去薄荷,加半夏20克、茯苓18克、芦根20克。
〔典型病例〕包某,男,3岁,1991年11月6日初诊。患儿平素容易感冒发热,常需注射青、链霉素或氨 青霉素等一周以上方能控制。近二日又发热咽痛、咳嗽频作,稍气促,今呕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红、脉细数。因哭闹不能打针而求治中医。查:咽峡充血,左侧扁桃体Ⅰ大,测体温39.6℃。诊断:急性气管炎。证属风热咳嗽。治宜疏风散热,清肺止咳。处方:北沙参10克、银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黄芩8克、前胡8克、生甘草2克。4剂。嘱将药置热水瓶中沸水泡服。11月13日复诊,患儿母诉,服药2剂热即退至37.8℃, 心除。4剂药后即不发热,咳嗽大减,胃纳增。又自服原方3剂,诸症皆除,惟晚间偶有余嗽,舌洁、脉细,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参10克、麦冬8克,3剂以巩固。
9、李介鸣(1916~1992,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主任医师)
9-1【温阳益气复脉汤】
〔组成〕 人参15克 黄耆20克 北细辛6-15克 制附片10克 炙麻黄6克麦冬12克 丹参18克 五味子12克 桂枝10克 甘草10克
〔主治〕心肾阳虚,心阳不运所致脉象迟滞结代、心悸怔忡、胸憋气短等症。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窦综合征以缓慢为主者,及窦性心动过缓(单纯性)。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煎。
〔加减〕1.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敛气,去附子、麻黄、桂枝、减细辛用量;2.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黄、檀香活血行气;3.胸憋者加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或用菖蒲、郁金解郁理气;4.头晕者加菖蒲、磁石开窍通阳;5.气喘者加重人参用量,补元固脱。
〔典型病例〕粟某,男,57岁,住院病人。病史:患者9年前出现胸憋,心悸,届时心率变慢,且眩晕欲仆,日益加重,于1982年9月14日入院。入院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Ⅰ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西医诊断:病窦综合征。1982年9月20日初诊,胸憋时痛,气短怔忡,头晕阵作,面色光白,精神倦怠,舌质胖淡暗,苔薄白,脉沉迟间结。经用【温阳益气复脉汤】治疗1个月后,平时心率均在55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自觉无明显不适,故带方出院。
(注:本方细辛用量较大,最大量可达30克,据观察,一般服药一个半小时即可见心率增加,4小时后逐渐下降,服用大剂量细辛只要用法得当,除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有不良反应。)
10、周仲瑛(1928年生,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0-1【滋胃饮】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 生麦芽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3克玫瑰花3克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2.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3.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4.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
参、山药各10克。
〔典型病例〕卜某,男,38岁。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纳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濡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12克,白芍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晚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11、刘弼臣(1925年6月生,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儿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11-1、〔五草汤〕
〔组成〕:(1)倒叩草30克(2)鱼腥草15克(3)半枝莲15克(4)益母草15克(5)车前草15克(6)白茅根30克
(7)灯蕊草1克。
〔主治〕:小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加减〕:〔五草汤〕不仅对小儿肾炎疗效卓著,而且对泌尿系感染及肾病综合征亦常收到满意的效果。如血尿严重,可加用女贞子10克、旱莲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
〔典型案例〕:
于某,10岁,男,1986年3月1日初诊。半月来下肢生疮,多为脓疱疮,日渐增多,继而逐渐浮肿,尿少色黄,食少神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5-20、白血球10-15,证系毒热内郁,湿毒内陷营分,血郁气滞,毒湿外发于肌肤腠理则为疮疡肿胀,内蓄于膀胱则尿短色赤。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倒叩草30克、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灯蕊草1克、连翘15克、泽泻10克、胆草3克。上药加减服6剂后,症有好转,周身面部浮肿渐消,脓疱渐少,大便干、小便少黄、饮食、神疲、头晕、头痛均有好转,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滑,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2、白血球3-4,湿热渐除。再拟方:苍朮、黄柏各5克、银花10克、连翘6克、旱莲草10克、白藓皮10克、蝉衣3克、炒栀子5克、炒黄芩5克、泽泻6克、猪苓6克、云苓6克、姜皮3克、防风3克、生草3克。此方加减又进12剂后,症状均减、化验尿常规正常。
12、谢谢昌仁(1919年8月生,主任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
12-1、〔消渴方〕
〔组成〕:(1)石膏20克(2)知母10克(3)甘草3克(4)沙参12克(5)麦冬10克(6)石斛12克(7)地黄12克(8)山药12克(9)茯苓12克(10)泽泻12克(11)花粉15克(12)内金6克
〔主治〕: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尿崩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张某,男,45岁,农民。初诊:患者能食善饥已2年余。半月来头昏乏力,嗜睡懒动,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尿糖(+++ +),血糖150㎎%(空腹),肝功能:谷丙转氨 酉每182单位,就诊时症见形体消瘦,能食善饥,每餐可进食稀饭20碗,口渴多饮、尿多、苔中根黄。证属胃热炽盛、伤灼阴津,挟肝经湿热蕴结。治宜清热滋阴为主,佐以清利湿热: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生地12克、丹皮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内金6克、花粉15克、茵陈12克、薏仁12克、石见穿15克,12剂。
复诊:药后「三多」症状基本消失,复查餐后尿糖阴性,空腹血糖81.5㎎%。前方既效,可不更章。原方15剂。
三诊:「三消」症状已基本消失,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酉每降至40单位以下,舌红少津,苔中根仍黄厚。原方去茵陈、薏仁、石见穿,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8剂。
经治后,消渴症状一直未发,多次检查血糖、尿糖均正常。嘱续服〔六味地黄丸〕及〔消渴方〕以巩固疗效。
7-1、【温脐散】
〔组成〕 肉桂1.5克 公丁香1.5克 广木香1.5克 麝香0.15克
〔主治〕小儿肠麻痹
〔用法〕本方共研细末,熟鸡蛋去壳,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处,覆敷脐上,外扎纱布。2小时后如能肠鸣蠕动,矢气频转,则为生机已得,便畅腹软,转危为安。如未见转气,可再敷一次,必可见功,屡用屡验。
〔典型案例〕陶某,男,11个月。因脾常不足,泄利6天,脾更虚惫,腹部胀满,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高热干渴,恶心呕吐,气促如鼓,叩之 ,舌红口燥、药入即吐。此属脾气虚惫,症情危急,急于外敷【温脐散】,希获转机。2小时后肠鸣连连,矢气频转,腹部稍软,续敷一次,次日复诊,患儿气机舒缓,便
下稀溏而通畅,腹部柔软,形神转佳,热度退净,舌质转淡,苔薄腻。但泄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时露睛。是为脾阳虚衰,即予附子理中汤主之。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淡附片4.5克、广木香3克、茯苓9克、车前子9克(包),二剂。三诊时泄利已 ,腹软溲长,便仍溏软,舌淡而洁。中焦阳气未复,尚须温扶。药用米炒党参5克、土炒白朮6克、炮姜2克、焦甘草3克、煨木香3克、炒石榴皮6克、淡附片4.5克、炒扁豆9克,三剂。药后便下转原、纳和神振, 续以温扶而安。
8、锺一棠(1915年6月生,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院长,主任医师)
8-1【沙参银菊汤】
〔组成〕南北沙参各15克 银花20克 菊花10克 薄荷6克(后下)杏仁10克 清甘草2克
〔主治〕上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伴感染等。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口干,喉痒咽痛,咳嗽或气急,舌质偏红,脉数。
〔用法〕每剂煎2次,头汁用冷水约500毫升先浸泡20分钟,然后煮沸5-6分钟即可;二汁加冷水约400毫升煮沸5分钟,勿过煮。亦可将药物放入热水瓶中,用沸水冲泡1小时后茶饮服。
〔加减〕1.咽喉肿痛者去杏仁,加元参20克,桔梗6克,蝉衣10克;2.肺热偏盛、体温较高可加重沙参、银、菊用量,或改用野菊花15克,或加黄芩15克、蒲公英30克;3.咳嗽较剧去薄荷加前胡15克、象贝15克;4.气急较甚去薄荷、加枇杷叶(包)15克、地龙10克;5.宿有痰饮去薄荷,加半夏20克、茯苓18克、芦根20克。
〔典型病例〕包某,男,3岁,1991年11月6日初诊。患儿平素容易感冒发热,常需注射青、链霉素或氨 青霉素等一周以上方能控制。近二日又发热咽痛、咳嗽频作,稍气促,今呕吐一次,不思食,舌尖红、脉细数。因哭闹不能打针而求治中医。查:咽峡充血,左侧扁桃体Ⅰ大,测体温39.6℃。诊断:急性气管炎。证属风热咳嗽。治宜疏风散热,清肺止咳。处方:北沙参10克、银花8克、野菊花8克、薄荷3克、黄芩8克、前胡8克、生甘草2克。4剂。嘱将药置热水瓶中沸水泡服。11月13日复诊,患儿母诉,服药2剂热即退至37.8℃, 心除。4剂药后即不发热,咳嗽大减,胃纳增。又自服原方3剂,诸症皆除,惟晚间偶有余嗽,舌洁、脉细,上方去野菊花、薄荷,加南沙参10克、麦冬8克,3剂以巩固。
9、李介鸣(1916~1992,北京中医学院名誉教授、主任医师)
9-1【温阳益气复脉汤】
〔组成〕 人参15克 黄耆20克 北细辛6-15克 制附片10克 炙麻黄6克麦冬12克 丹参18克 五味子12克 桂枝10克 甘草10克
〔主治〕心肾阳虚,心阳不运所致脉象迟滞结代、心悸怔忡、胸憋气短等症。包括现代医学的病窦综合征以缓慢为主者,及窦性心动过缓(单纯性)。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煎。
〔加减〕1.有房颤者加珍珠母、百合、琥珀末安神敛气,去附子、麻黄、桂枝、减细辛用量;2.心痛者加元胡、生蒲黄、檀香活血行气;3.胸憋者加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或用菖蒲、郁金解郁理气;4.头晕者加菖蒲、磁石开窍通阳;5.气喘者加重人参用量,补元固脱。
〔典型病例〕粟某,男,57岁,住院病人。病史:患者9年前出现胸憋,心悸,届时心率变慢,且眩晕欲仆,日益加重,于1982年9月14日入院。入院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Ⅰ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40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西医诊断:病窦综合征。1982年9月20日初诊,胸憋时痛,气短怔忡,头晕阵作,面色光白,精神倦怠,舌质胖淡暗,苔薄白,脉沉迟间结。经用【温阳益气复脉汤】治疗1个月后,平时心率均在55次/分。阿托品试验阳性,自觉无明显不适,故带方出院。
(注:本方细辛用量较大,最大量可达30克,据观察,一般服药一个半小时即可见心率增加,4小时后逐渐下降,服用大剂量细辛只要用法得当,除少数人有一过性面红潮热外,未见有不良反应。)
10、周仲瑛(1928年生,南京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10-1【滋胃饮】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 生麦芽10克炙鸡内金5克炙甘草3克玫瑰花3克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或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而不愈、胃酸缺乏者。临床以胃脘隐隐作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为主症。其病机为:胃痛日久不愈,或气郁化火,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加减〕1.口渴甚,阴虚重者加大生地10克;2.伴郁火,脘中烧灼热辣疼痛,痛势急迫,心中懊恼,口苦而燥,加黑山栀6克、黄连5克;3.舌苔厚腻而黄,呕恶频作,湿热留滞者,加黄连、厚朴、佛手各3克;4.津虚不能化气或气虚不能生津,津气两虚,兼见神疲气短、头昏、肢软、大便不畅或便溏者,加太子
参、山药各10克。
〔典型病例〕卜某,男,38岁。胃痛5-6年,时时发作,此次发作持续两周不已。上腹脘部疼痛,痛势烧灼如辣,有压痛,自觉痞闷胀重,纳食不多,食后撑阻不适,口干欲饮,头昏,舌质光红中裂,无苔、脉细。是属胃阴耗伤,胃失濡润,而致纳运不健,胃气失和。治予酸甘化阴,调和胃气。【滋胃饮】加减,药用生地、麦冬各12克,白芍10克,乌梅肉5克、山楂10克、玫瑰花3克,每日一剂,分早晚煎服。药入三剂,脘痛灼热痞胀等症均止,舌苔新生,惟入晚脘部微有闷感,原方再服三剂,症状消失。
11、刘弼臣(1925年6月生,北京中医学院教授、儿科硕士研究生导师)
11-1、〔五草汤〕
〔组成〕:(1)倒叩草30克(2)鱼腥草15克(3)半枝莲15克(4)益母草15克(5)车前草15克(6)白茅根30克
(7)灯蕊草1克。
〔主治〕:小儿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
〔加减〕:〔五草汤〕不仅对小儿肾炎疗效卓著,而且对泌尿系感染及肾病综合征亦常收到满意的效果。如血尿严重,可加用女贞子10克、旱莲草15克,止血效果更佳。
〔典型案例〕:
于某,10岁,男,1986年3月1日初诊。半月来下肢生疮,多为脓疱疮,日渐增多,继而逐渐浮肿,尿少色黄,食少神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滑数。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5-20、白血球10-15,证系毒热内郁,湿毒内陷营分,血郁气滞,毒湿外发于肌肤腠理则为疮疡肿胀,内蓄于膀胱则尿短色赤。治宜: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用:倒叩草30克、鱼腥草15克、半枝莲15克、益母草15克、车前草15克、白茅根30克、灯蕊草1克、连翘15克、泽泻10克、胆草3克。上药加减服6剂后,症有好转,周身面部浮肿渐消,脓疱渐少,大便干、小便少黄、饮食、神疲、头晕、头痛均有好转,舌质稍红、苔薄黄、脉弦滑,化验尿:蛋白+、红血球1-2、白血球3-4,湿热渐除。再拟方:苍朮、黄柏各5克、银花10克、连翘6克、旱莲草10克、白藓皮10克、蝉衣3克、炒栀子5克、炒黄芩5克、泽泻6克、猪苓6克、云苓6克、姜皮3克、防风3克、生草3克。此方加减又进12剂后,症状均减、化验尿常规正常。
12、谢谢昌仁(1919年8月生,主任医师、江苏省名老中医)
12-1、〔消渴方〕
〔组成〕:(1)石膏20克(2)知母10克(3)甘草3克(4)沙参12克(5)麦冬10克(6)石斛12克(7)地黄12克(8)山药12克(9)茯苓12克(10)泽泻12克(11)花粉15克(12)内金6克
〔主治〕: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尿崩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服。
〔典型病例〕:
张某,男,45岁,农民。初诊:患者能食善饥已2年余。半月来头昏乏力,嗜睡懒动,在当地县医院检查发现尿糖(+++ +),血糖150㎎%(空腹),肝功能:谷丙转氨 酉每182单位,就诊时症见形体消瘦,能食善饥,每餐可进食稀饭20碗,口渴多饮、尿多、苔中根黄。证属胃热炽盛、伤灼阴津,挟肝经湿热蕴结。治宜清热滋阴为主,佐以清利湿热:石膏20克、知母10克、甘草4克、生地12克、丹皮6克、茯苓12克、泽泻12克、内金6克、花粉15克、茵陈12克、薏仁12克、石见穿15克,12剂。
复诊:药后「三多」症状基本消失,复查餐后尿糖阴性,空腹血糖81.5㎎%。前方既效,可不更章。原方15剂。
三诊:「三消」症状已基本消失,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酉每降至40单位以下,舌红少津,苔中根仍黄厚。原方去茵陈、薏仁、石见穿,加麦冬10克、石斛12克,8剂。
经治后,消渴症状一直未发,多次检查血糖、尿糖均正常。嘱续服〔六味地黄丸〕及〔消渴方〕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