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328
- 获得点赞
- 3
- 声望
- 18
什么是中医的真本领、好东西?
回答经方婆婆YL…质疑之三
一、明理得道与中医三级概念
学习中医、中华文化的至高境界是“明理得道”,道者--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绝对真理),理者--学问--客观规律在人脑的主观反映(二次再创造--相对真理)。人脑反映者思维所是,即心理活动,故佛家言:“心本无生,因境而有”境不同则心理活动也必然不同,“一切唯心所造,唯心所是”。虽‘道’是客观过程(无对错),‘理’是主观再创造(有对错),然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在于明理、讲理,在于通过主观反映客观。此古人言:“心是存理载道的,道理不足就是命不足,就是天理空虚。就是缺德。”故“好汉不档讲理人”。
道有大道、中道、小道,即天道、地道、人道,理有‘气’理(‘天’理)、‘物’理(‘地’理)‘情’理(‘人’理)。大道=天道=气理(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反映为理、类似于哲学、第二维度科学,放之四海皆准);中道=地道=物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反映为理、类似于自然科学、第一维度科学,具有特定定义域、坐标系);小道=人道=情理(人类把握客观规律的技术方法--反映为理、类似于科技方法与社会伦理,常伴随着场景、认识…的不同而不同)。因为小规律须服从大规律,故《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就中医而言,中医一级概念是大道=天道之理;二级概念是中道=地道之理;三级概念是小道=人道之理。此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对传统中医理论概念有一个三级分类:
一级概念范畴
【明理】 道(太极元气阴阳合而为道)气(精气神)、数、序、势、象等 基础理论概念
(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 系统信息控制、跨学科科学思想 因不易理解而易被抛弃
二级概念范畴
【定法】 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应用理论概念
(辨证施治方法) 系统信息控制模型分类 因机械对应而易被曲解
三级概念范畴
【合于术数】 摄生、诊道、治道、方剂、本草、针灸等 治法理论概念
(中医技法方药) 系统信息控制、具体方法和手段 因功利主义而易被异化
二、与西医相比较,中医核心构建在于哲学部分
与西医相比较,中医之所以更聪明、更智慧,核心构建在于其哲学部分,即明理得道的“道物协同承接”。此中医的好东西西医没有,赖有有此则中医比西医更符合“天理”,更符合“人理”,甚至更符合“物理”。仔细体察,从古到今历代大师首先都是一个哲学大师,即便是当今的诸多前卫高科技,也鲜有不有赖于此东方“哲学”构建之启示!明白中医哲学部分“道物协同承接”是中医好东西的核心构建则明白:传统中医和中医理论是圣贤之理--哲学(人文科学、前卫跨系统第二维度科学)与老百姓的技--经验(自然科学、技术第一维度科学)相结合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哲学(理)自然科学(法)技术方法(方技)的统一,三部分混成合一(道物协同承接)明显优于任何只强调一个部分的“先进”,故相对于“现代概念中的单一科学”(自然科学)而言,中医理论具有潜科学、前科学、超科学性,之所以中医才伟大、骄傲而鹤立鸡群!由此倘若不明白中医哲学部分对于整个中医理论的重要性,囿于“师门技术”,或囿于“自然科学”,叫嚷:“中医只是经验技术”,“不要用哲学代替自然科学”,又如何明白掌握中医的真本领、好东西呢?
此当年中西汇通派祝味菊曾言:“中医有愈病之事实,允宜有科学之真理。凡无原理、原则可寻之经验,必有原理、原则可寻。收集各种确切之经验,综合而成系统之学说,科学之与哲学,犹辅车之两轮相依,不可偏废也。医学为种种学问之综合,别成一系之学术,融含科学与哲学而自成境界,非科学所能包括,亦非哲学所能范畴也。科学分析诚为医学不可缺少之要素,而一般之规律仍是滥觞于哲学。科学知识仅各种现象内之部分统一,哲学则赅括一切学说而得其完全之统一。因于各门科学之发展,哲学观念亦随时因之而有变迁。反之,因于哲学之启示,科学研究亦因之而有戈获。医学建筑于哲学与科学之间,医学诚为自然科学之一环,然未尝叛离哲学。若使中医而非自然科学,亦应列入人文科学;若谓中医属于哲学,当是实用哲学,而非空想哲学。吾人观察疾病,可以引用科学仪器和工具,而综合诊断,则非哲学联贯之天才,不为功也。医学而能把握科学、哲学两面,则现实与逻辑各得其全,所谓真善美也。”当今哲学界、科学界有一句名言:“善于在宗教与科学之间构架桥梁者,是明天理、开天目的伟人。”爱因斯坦如此认为,若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如此认为,今天团结九大宗教门派提倡“和谐拯救危机”的净空法师还是如此认为!
明白于此则明白,科学泰斗钱学森为何言:“象数学和中医理论蕴含着许多现代系统论思想,……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超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明白于此则明白,当今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为何向整个中西医理论界预告:“中华医道的原理远远超过西医及现代中医学甚至整个近代科学体系。中国古文化正在挑战现代科学,现代科学革命的新挑战与之日益趋近。中医是那神圣的未来科学殿堂,中医文化的源头正是现代前沿科学努力追寻的目标体系。”;明白于此则明白,现代量子生物学代表人物林陆山为何断言:“中华文明的支柱《易经》、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量子生物学基础之上,灿烂的量子生物世界必将引领人类前卫科学发展,使人类认识‘自我’,回答‘我是谁’、‘谁是我’成为可能。”明白于此则明白,武汉 ksjyjs叶苗先生为何断言:“《黄帝内经》生物电磁学必将领导、统帅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笔者戏言,明白于此则中医为何是前科学的、潜科学的、超科学的昭然若揭!明白于此则自然明白:中医、中华文化之伟大!
三、割裂三级联系,当今婆婆常常缺乏正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有三级、理有三级,失其任何一级便失‘整体系统’,便失“道物协同承接”,便失‘辨证施治’之根本!故诸多中医高手皆言:“一个人学习中医,你的理论高度决定了你的临症水平。理论都搞不清楚的话,可能你真是学习了一辈子的中医,却不知道中医是什么一回事。理论高度不够,不是把《黄帝内经》《伤寒论》倒背如流就可以学好的!”不是仅靠几个“方子”几下“秘招”或几个“正统嫡传”,需要理论(明理)指导下实践中的感悟(得道)!
中医理论本就是一个【明理】【定法】【合于术数】、理法方药技并存的广义范畴,并非仅是通常习惯所指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狭义二级概念范畴。不仅把习惯上的中医基础理论(诸二级概念)混同于中医理论是当今中(西)婆婆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病,而且更有甚者,因为自己偏于‘术数’而疏于‘明理’,不懂或不知中华文化、中医理论的核心构建“道物协同承接制”的重要性,老是割裂‘道’和‘物’协同承接的有机联系而‘弃理求术’盛行,类如“中医是实践经验,空谈理论无用…”“中医难以理喻,唯有疗效立足…”“实践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无须理论裸奔…”,“何须与科学接轨,何须硬装系统论榫头…”……在中医界包括各大中医论坛甚嚣尘上极有市场。如此只讲经验技术(弃理求术追求秘方秘技、特效穴位)不要理论、否定中医之浅见,反成当今某些中医掌门婆婆之推崇,倘若以此领导中医、规范中医,那么中医、中华文化真正的好东西--哲学部分“道物协同承接”还能是好东西吗?
然当今领导中医的许多婆婆们因不明“道物协同承接”,用现代单一的自然科学--现代医学寻找物质层面与中医理论的一一对应,跌进了还原论的泥潭,那是“犯傻”;割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只讲经验技术,抛弃理论等于抛弃了中医的核心内核,那是“犯浑”;将中医“经典”中医理论神秘化、偶像化膜拜,那是“犯痴”;为了利益而将技术垄断化、造神化,那是“犯骗”。由此领导中医、培育中医也许还能出几个临床中医实践“大师”和“高手”,但将整个中医事业引向“末法”、引向“生死存亡”却是其必然!
故仅以此文为今天“举世皆醉”的“犯傻”“犯浑”“犯痴”“犯骗”的众多中医婆婆们提个醒,抢救中医还得从中医人建立中医“正见”开始!!!
四、中医发展的瓶颈,根本在于哲学
作为一个经学大师(一个中医理论家、实践家)应该知道,当今中科院哲学大师刘长林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中医发展的瓶颈,根本在于哲学而不在于科学。”【当然更不在于技术】。用一个当代哲学家的明锐预言:“当今科学界关于复杂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的研究方兴未艾。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传统中医文化的特色就是非线性复杂思维的结果。因此,这种复杂系统的(非线性)探究方式,不仅能战胜自然科学(第一维度科学)和人文科学(哲学、第二维度科学)之间的隔阂,而且缩小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距离,同样也拉近中西医学之间的距离(中西结合)在思维整合的平台之上,运用非线性复杂思维去追求多样化统一势在必行。”事实上伴随着当今前卫科学的突飞猛进,近几年兴起的生命科学与非生命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研究,已使参与中医与中医理论研究的学科明显地扩容,其中哲学层面的人文关怀、系统自组织跨学科学科直接参与,……已使中医和中医理论的哲学、第二维度科学“特质”不断凸显。不明白于此,跟不上于此,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当今中医婆婆们因缺乏如此中医哲学“正见”,自然缺少此类能跟上时代发展的理论家和哲学家。最多的却是喜欢“闭关自守”“唯我独大”“技术至上”的实践家。虽然尽管回眸当今非主流的民间中医(包括保健品)能够拿得出手的、治疗众多癌症、治疗现代西医束手疑难卓有成效、理法方药言之凿凿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当代中医的症结并非技术不行,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恰恰在于因众多在位“举手投足”即影响中医大势的婆婆们喜欢、推崇“技术至上”,将自己技术(包括医案经验)过于要求后辈膜拜,结果此等中医门外汉或初工见地【对患者而言,能治好病就是一切;对医者而言,只有技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一个庸工。此好比使用计算机,不会编写程序、不懂根本道理,唯有跟着别人后面学技术-撵,能不被人超越吗?】在唯有自己师门“技术”井底之蛙的鼓噪下,在中医界、中医理论界此多‘见地’常常“独占鳌头”,由是乎,让中医婆婆“举世皆醉”的“犯傻”“犯浑”“犯痴”“犯骗”不断!让拥有成功案例的民间中医被围剿不断!神仙骗子不断!窝里斗不断!后辈中医迷惑否定中医不断!此不明“道物协同承接”之理论,唯有“医案”实践能有用吗?不能明理沟通,谁都可以踏上一脚,以为用几个言之凿凿的医案就能证明自己、证明中医之伟大,岂不是太过天真?上述大道八宝用疗效得到的“神话”正在遭受“骗子”围剿,岂不是最现成的实例?您说靠写几个医案有用吗?
时代不同了,导致今天的中医界症结、中医的发展瓶颈,对于个人、特别是初学中医者也许仍然是技术--实践(医好病人)为上,仍然得不断注重对“医案”技术的学习;但对于整个中医事业、整个中医界领导层的婆婆们而言,却更贵在理论的突破,贵在多一点具有哲学思维的第二维度跨学科科学知识融入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多一点中医“正见”,才能让整个中医事业与时俱进,不被历史的潮流所遗弃!就此意义而言,今天我们中医界的“哲学家”们是否离开当今的哲学--第二维度科学太远了?太过注重实践中的“医案”了吗?是否有点“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取法乎中始得其下,只研治疾小术,不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难窥医学堂奥。”之嫌?
今天中医界公认的中医成才之路“发皇古义、博采众方、融会新知、独辟蹊径。”这个历代医家发展中医之共识,同样在提示和要求后学中医之辈: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通过发皇古义(学‘理’明理),博采众方(与大量医‘术’相结合),融会新知(与时俱进、师古而不泥古),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独特的系统控制模型-辨证施治方法),而发展中医。因为只有新的系统控制模型、新的辨证施治方法的建立,中医核心构建(法)的与时俱进,才是中医理论(理)和中医实践(术)相结合,真正展开其第二科学维度(系统控制方法)翅膀,孕育着新的生产力、创造新的社会效应时代到来的标志。
可叹的是,当今某些缺乏“哲学”正见,囿于自己师门和经验秘方秘技的掌门婆婆,顽固的以为中医就是“几张方子、几个穴位”而已,技术决定一切,既排斥“科学”,更排斥“哲学”,眼中只有那么几个方子或穴位,狭义理解中医的“好东西”,于是一旦遇上自己不明白、看不懂的就自然将之与“西化中医”或“迷信”、“怪力乱神”挂了钩,说什么“中医何须硬装科学之榫头”,“怪力乱神圣人孔子不肖”。此倘若是一名临床大师按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方法照样看病治病,大概无关大局?但由此井底之见地领导中医、规划发展中医,又怎能不是当今中医之悲哀!哲学家黑格尔就说过:“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不知医者不为哲,否则永远也讲不到位,能认识什么是中医的真本领、好东西吗?
回答经方婆婆YL…质疑之三
一、明理得道与中医三级概念
学习中医、中华文化的至高境界是“明理得道”,道者--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绝对真理),理者--学问--客观规律在人脑的主观反映(二次再创造--相对真理)。人脑反映者思维所是,即心理活动,故佛家言:“心本无生,因境而有”境不同则心理活动也必然不同,“一切唯心所造,唯心所是”。虽‘道’是客观过程(无对错),‘理’是主观再创造(有对错),然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思维、在于明理、讲理,在于通过主观反映客观。此古人言:“心是存理载道的,道理不足就是命不足,就是天理空虚。就是缺德。”故“好汉不档讲理人”。
道有大道、中道、小道,即天道、地道、人道,理有‘气’理(‘天’理)、‘物’理(‘地’理)‘情’理(‘人’理)。大道=天道=气理(宇宙间的根本规律--反映为理、类似于哲学、第二维度科学,放之四海皆准);中道=地道=物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反映为理、类似于自然科学、第一维度科学,具有特定定义域、坐标系);小道=人道=情理(人类把握客观规律的技术方法--反映为理、类似于科技方法与社会伦理,常伴随着场景、认识…的不同而不同)。因为小规律须服从大规律,故《道德经》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就中医而言,中医一级概念是大道=天道之理;二级概念是中道=地道之理;三级概念是小道=人道之理。此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对传统中医理论概念有一个三级分类:
一级概念范畴
【明理】 道(太极元气阴阳合而为道)气(精气神)、数、序、势、象等 基础理论概念
(一元论阴阳数理秩序演化) 系统信息控制、跨学科科学思想 因不易理解而易被抛弃
二级概念范畴
【定法】 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 应用理论概念
(辨证施治方法) 系统信息控制模型分类 因机械对应而易被曲解
三级概念范畴
【合于术数】 摄生、诊道、治道、方剂、本草、针灸等 治法理论概念
(中医技法方药) 系统信息控制、具体方法和手段 因功利主义而易被异化
二、与西医相比较,中医核心构建在于哲学部分
与西医相比较,中医之所以更聪明、更智慧,核心构建在于其哲学部分,即明理得道的“道物协同承接”。此中医的好东西西医没有,赖有有此则中医比西医更符合“天理”,更符合“人理”,甚至更符合“物理”。仔细体察,从古到今历代大师首先都是一个哲学大师,即便是当今的诸多前卫高科技,也鲜有不有赖于此东方“哲学”构建之启示!明白中医哲学部分“道物协同承接”是中医好东西的核心构建则明白:传统中医和中医理论是圣贤之理--哲学(人文科学、前卫跨系统第二维度科学)与老百姓的技--经验(自然科学、技术第一维度科学)相结合与时俱进的产物,是哲学(理)自然科学(法)技术方法(方技)的统一,三部分混成合一(道物协同承接)明显优于任何只强调一个部分的“先进”,故相对于“现代概念中的单一科学”(自然科学)而言,中医理论具有潜科学、前科学、超科学性,之所以中医才伟大、骄傲而鹤立鸡群!由此倘若不明白中医哲学部分对于整个中医理论的重要性,囿于“师门技术”,或囿于“自然科学”,叫嚷:“中医只是经验技术”,“不要用哲学代替自然科学”,又如何明白掌握中医的真本领、好东西呢?
此当年中西汇通派祝味菊曾言:“中医有愈病之事实,允宜有科学之真理。凡无原理、原则可寻之经验,必有原理、原则可寻。收集各种确切之经验,综合而成系统之学说,科学之与哲学,犹辅车之两轮相依,不可偏废也。医学为种种学问之综合,别成一系之学术,融含科学与哲学而自成境界,非科学所能包括,亦非哲学所能范畴也。科学分析诚为医学不可缺少之要素,而一般之规律仍是滥觞于哲学。科学知识仅各种现象内之部分统一,哲学则赅括一切学说而得其完全之统一。因于各门科学之发展,哲学观念亦随时因之而有变迁。反之,因于哲学之启示,科学研究亦因之而有戈获。医学建筑于哲学与科学之间,医学诚为自然科学之一环,然未尝叛离哲学。若使中医而非自然科学,亦应列入人文科学;若谓中医属于哲学,当是实用哲学,而非空想哲学。吾人观察疾病,可以引用科学仪器和工具,而综合诊断,则非哲学联贯之天才,不为功也。医学而能把握科学、哲学两面,则现实与逻辑各得其全,所谓真善美也。”当今哲学界、科学界有一句名言:“善于在宗教与科学之间构架桥梁者,是明天理、开天目的伟人。”爱因斯坦如此认为,若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如此认为,今天团结九大宗教门派提倡“和谐拯救危机”的净空法师还是如此认为!
明白于此则明白,科学泰斗钱学森为何言:“象数学和中医理论蕴含着许多现代系统论思想,……从这一点上看,中医理论是前科学(超前科学),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自然科学。”;明白于此则明白,当今中国科学院中医研究院傅景华老师为何向整个中西医理论界预告:“中华医道的原理远远超过西医及现代中医学甚至整个近代科学体系。中国古文化正在挑战现代科学,现代科学革命的新挑战与之日益趋近。中医是那神圣的未来科学殿堂,中医文化的源头正是现代前沿科学努力追寻的目标体系。”;明白于此则明白,现代量子生物学代表人物林陆山为何断言:“中华文明的支柱《易经》、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量子生物学基础之上,灿烂的量子生物世界必将引领人类前卫科学发展,使人类认识‘自我’,回答‘我是谁’、‘谁是我’成为可能。”明白于此则明白,武汉 ksjyjs叶苗先生为何断言:“《黄帝内经》生物电磁学必将领导、统帅现代分子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笔者戏言,明白于此则中医为何是前科学的、潜科学的、超科学的昭然若揭!明白于此则自然明白:中医、中华文化之伟大!
三、割裂三级联系,当今婆婆常常缺乏正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道有三级、理有三级,失其任何一级便失‘整体系统’,便失“道物协同承接”,便失‘辨证施治’之根本!故诸多中医高手皆言:“一个人学习中医,你的理论高度决定了你的临症水平。理论都搞不清楚的话,可能你真是学习了一辈子的中医,却不知道中医是什么一回事。理论高度不够,不是把《黄帝内经》《伤寒论》倒背如流就可以学好的!”不是仅靠几个“方子”几下“秘招”或几个“正统嫡传”,需要理论(明理)指导下实践中的感悟(得道)!
中医理论本就是一个【明理】【定法】【合于术数】、理法方药技并存的广义范畴,并非仅是通常习惯所指的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狭义二级概念范畴。不仅把习惯上的中医基础理论(诸二级概念)混同于中医理论是当今中(西)婆婆普遍存在的一种常见病,而且更有甚者,因为自己偏于‘术数’而疏于‘明理’,不懂或不知中华文化、中医理论的核心构建“道物协同承接制”的重要性,老是割裂‘道’和‘物’协同承接的有机联系而‘弃理求术’盛行,类如“中医是实践经验,空谈理论无用…”“中医难以理喻,唯有疗效立足…”“实践检验真理唯一标准,无须理论裸奔…”,“何须与科学接轨,何须硬装系统论榫头…”……在中医界包括各大中医论坛甚嚣尘上极有市场。如此只讲经验技术(弃理求术追求秘方秘技、特效穴位)不要理论、否定中医之浅见,反成当今某些中医掌门婆婆之推崇,倘若以此领导中医、规范中医,那么中医、中华文化真正的好东西--哲学部分“道物协同承接”还能是好东西吗?
然当今领导中医的许多婆婆们因不明“道物协同承接”,用现代单一的自然科学--现代医学寻找物质层面与中医理论的一一对应,跌进了还原论的泥潭,那是“犯傻”;割裂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只讲经验技术,抛弃理论等于抛弃了中医的核心内核,那是“犯浑”;将中医“经典”中医理论神秘化、偶像化膜拜,那是“犯痴”;为了利益而将技术垄断化、造神化,那是“犯骗”。由此领导中医、培育中医也许还能出几个临床中医实践“大师”和“高手”,但将整个中医事业引向“末法”、引向“生死存亡”却是其必然!
故仅以此文为今天“举世皆醉”的“犯傻”“犯浑”“犯痴”“犯骗”的众多中医婆婆们提个醒,抢救中医还得从中医人建立中医“正见”开始!!!
四、中医发展的瓶颈,根本在于哲学
作为一个经学大师(一个中医理论家、实践家)应该知道,当今中科院哲学大师刘长林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中医发展的瓶颈,根本在于哲学而不在于科学。”【当然更不在于技术】。用一个当代哲学家的明锐预言:“当今科学界关于复杂思维和非线性思维的研究方兴未艾。复杂性和非线性是物质、生命和人类社会的进化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传统中医文化的特色就是非线性复杂思维的结果。因此,这种复杂系统的(非线性)探究方式,不仅能战胜自然科学(第一维度科学)和人文科学(哲学、第二维度科学)之间的隔阂,而且缩小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距离,同样也拉近中西医学之间的距离(中西结合)在思维整合的平台之上,运用非线性复杂思维去追求多样化统一势在必行。”事实上伴随着当今前卫科学的突飞猛进,近几年兴起的生命科学与非生命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研究,已使参与中医与中医理论研究的学科明显地扩容,其中哲学层面的人文关怀、系统自组织跨学科学科直接参与,……已使中医和中医理论的哲学、第二维度科学“特质”不断凸显。不明白于此,跟不上于此,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当今中医婆婆们因缺乏如此中医哲学“正见”,自然缺少此类能跟上时代发展的理论家和哲学家。最多的却是喜欢“闭关自守”“唯我独大”“技术至上”的实践家。虽然尽管回眸当今非主流的民间中医(包括保健品)能够拿得出手的、治疗众多癌症、治疗现代西医束手疑难卓有成效、理法方药言之凿凿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当代中医的症结并非技术不行,也不是没有人才!而恰恰在于因众多在位“举手投足”即影响中医大势的婆婆们喜欢、推崇“技术至上”,将自己技术(包括医案经验)过于要求后辈膜拜,结果此等中医门外汉或初工见地【对患者而言,能治好病就是一切;对医者而言,只有技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一个庸工。此好比使用计算机,不会编写程序、不懂根本道理,唯有跟着别人后面学技术-撵,能不被人超越吗?】在唯有自己师门“技术”井底之蛙的鼓噪下,在中医界、中医理论界此多‘见地’常常“独占鳌头”,由是乎,让中医婆婆“举世皆醉”的“犯傻”“犯浑”“犯痴”“犯骗”不断!让拥有成功案例的民间中医被围剿不断!神仙骗子不断!窝里斗不断!后辈中医迷惑否定中医不断!此不明“道物协同承接”之理论,唯有“医案”实践能有用吗?不能明理沟通,谁都可以踏上一脚,以为用几个言之凿凿的医案就能证明自己、证明中医之伟大,岂不是太过天真?上述大道八宝用疗效得到的“神话”正在遭受“骗子”围剿,岂不是最现成的实例?您说靠写几个医案有用吗?
时代不同了,导致今天的中医界症结、中医的发展瓶颈,对于个人、特别是初学中医者也许仍然是技术--实践(医好病人)为上,仍然得不断注重对“医案”技术的学习;但对于整个中医事业、整个中医界领导层的婆婆们而言,却更贵在理论的突破,贵在多一点具有哲学思维的第二维度跨学科科学知识融入中医理论和中医实践,多一点中医“正见”,才能让整个中医事业与时俱进,不被历史的潮流所遗弃!就此意义而言,今天我们中医界的“哲学家”们是否离开当今的哲学--第二维度科学太远了?太过注重实践中的“医案”了吗?是否有点“取法乎上始得其中,取法乎中始得其下,只研治疾小术,不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难窥医学堂奥。”之嫌?
今天中医界公认的中医成才之路“发皇古义、博采众方、融会新知、独辟蹊径。”这个历代医家发展中医之共识,同样在提示和要求后学中医之辈:要做一个好医生,必须通过发皇古义(学‘理’明理),博采众方(与大量医‘术’相结合),融会新知(与时俱进、师古而不泥古),独辟蹊径(建立自己独特的系统控制模型-辨证施治方法),而发展中医。因为只有新的系统控制模型、新的辨证施治方法的建立,中医核心构建(法)的与时俱进,才是中医理论(理)和中医实践(术)相结合,真正展开其第二科学维度(系统控制方法)翅膀,孕育着新的生产力、创造新的社会效应时代到来的标志。
可叹的是,当今某些缺乏“哲学”正见,囿于自己师门和经验秘方秘技的掌门婆婆,顽固的以为中医就是“几张方子、几个穴位”而已,技术决定一切,既排斥“科学”,更排斥“哲学”,眼中只有那么几个方子或穴位,狭义理解中医的“好东西”,于是一旦遇上自己不明白、看不懂的就自然将之与“西化中医”或“迷信”、“怪力乱神”挂了钩,说什么“中医何须硬装科学之榫头”,“怪力乱神圣人孔子不肖”。此倘若是一名临床大师按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方法照样看病治病,大概无关大局?但由此井底之见地领导中医、规划发展中医,又怎能不是当今中医之悲哀!哲学家黑格尔就说过:“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不知医者不为哲,否则永远也讲不到位,能认识什么是中医的真本领、好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