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学中医有捷径

诚信中药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7/13
帖子
3150
获得点赞
22
声望
38
中医名家网

近来,有很多网友在网上讨论“如何从零起步学中医”、“怎样自学成为中医师”等问题,特别是最初学习中医的时候,到底该怎样入手呢?
建议最多的是,先从四大经典读起,《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事实上,老一代的中医名家也大多数都这样学习的。不把《伤寒论》背得滚瓜烂熟,就不能算迈进中医的门槛。——那么,一个当代人学习中医,是否仍然要遵守这样的“千年之规”呢?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大家看到那么多喜欢中医的网友们,都在试图攻读《伤寒论》,但是有多少人坚持到底,把伤寒论上百条方剂能够灵活运用呢?——那么攻读《内经》、《伤寒》的朋友们,又有多少人坚持到底,能够每个条文都能脱口而出呢?我曾经追踪过很多自学中医的朋友,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不过百分之一而已!
这就是当前严峻的真实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看看一个类似的情况:
在清代以前,要成为文学家,必须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甚至要求每位学子能够熟读熟背四书五经。然后才能开始学习写作。——而到了现代、当代,如果你想走向文学之路,那么,你可以阅读、体味你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而不必非要让你先从“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开始。
再如,如果你想开车,直接进驾校上车学习,而不必像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学生一样,从汽车机械、电子控制等课程学起。真很象是很多年前要学习计算机,必须先从复杂、专业的计算机“数学语言”学起一样。
所以,也有很多中医名家,比如《名老中医之路》中很多中医名家,建议学习中医不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简易的《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学起,最后才学习《伤寒论》、《皇帝内经》。他们的观点是:古人学习中医,大多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学起,那么,古人就特别主张先将《伤寒》、《内经》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就像现在社会中,很多小孩子要将很多首唐诗宋词背得滚观烂熟一样)。——反过来,如果你已经是成人了,再让你背诵唐诗宋词,你可能会觉得难度很大。不过,如果你喜爱文学,喜爱传统文化,那么,你又可能对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反复玩味,渐熟于心。虽不能说倒背如流,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融入你的血液,会让你在写作、行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闪现东方文化的内蕴和光芒。——而这,和学习中医的经典著作,有着本质的契合和一致。
举例来说,著名老中医赵金铎回忆自己学习中医的道路:“下定决心,立志学医。从何学起呢?我去请教本家的一位祖父,老人淡淡地对我说;‘你先去熟读《内经》吧。’听了他的话,找了本《黄帝内经》闭门死读起来,风雪严寒、烈日酷暑,无一日辍止。怎奈自己文识浅陋,其中大部分章节,百思不解。为了解难释疑,使我想到本族伯父、老中医赵洛款。其人正直,学术造诣亦深。一日冒昧前往请教,言学医之志,敬请指示门径。老人听后很诚恳地对我说::医之为术,易学难精,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依你的条件,开始自学《内经》是不实际的,应先读一些比较通俗、实际的著作。他当即将案头上的《古今医鉴》送给我,让我用心熟读。
——方法一变,耳目全新,因这些书文字较为通俗,且内容多涉临证实际,故兴趣油然而生,学思也大大地长进了。后来又在业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读了四部经典著作。
所以,当代很多中医名家建议:除非你从小学习中医,或者有着类似李阳波先生那样的天资禀赋(刘力红的老师李阳波学习中医,先从最难的伤寒、内经入手),你可以在学习之初就从《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学起(类似于学习电脑,先从计算机数学入手一样)。——对于一般的中医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还是遵循“从易到难,逐步跨越”的学习方式为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你迷失在《伤寒》、《内经》的大量难一读懂的大量条文里,才能让你不再是“三分钟热血”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能够让你能够“从零起步”,迅速在三年之内接近于中医大夫的平均水准。
 
多谢转帖,请在转帖前把文章编辑好
 
回复 1# 诚信中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也挺好啊,晒网的时候可以加深对鱼的理解!至少这比较适合俺!
 
好好学习!谢谢!
 
不知诚信哥是否经营中药?
 
又是一篇初学者必读的好文。
 
回复 6# xzyz2009


是的,有什么指示?
 
回复 9# 诚信中药

我是想如果买药时从你哪儿进点。你QQ是多少
 
可以有捷径,还须用心比人真。自有术法来与我。
 
中医理论在创新中发展

(文章来源:《健康报》2010年4月28日第5版中医周刊)
金 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中医经典著作主要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温病条辨》。中医的四部经典永远是中医的精髓,历代著名医家无不熟读经典,奉为圭臬,至今仍是学习中医的必读教材。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过去是经典的东西,若干年后可能会发生变化,有些内容或许在新的时代已经不合时宜。

中医理论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正是基于其不断的理论变革和创新。从金元四大家到明清以及现代,各代医家虽有尊经崇古的传统,但也绝非一味因循古人、划地自限,批判和创新的风气也令人欣喜。

《黄帝内经》的贡献在于其吸收阴阳五行以及变易思想,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虽也有临床观察描述,但绝非思想主流。东汉医家张仲景著的《伤寒论》与《黄帝内经》不同,更多地重视临床和实践,确立了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的基本思维路线。金元四大家更是不拘泥传统,针对北宋官家推行的依据张仲景《伤寒论》标准药方,滥用温燥药方医治瘟病的弊端,大胆提出治疗瘟疫的药方和治则,开创了温病新学科。明清时期,革新创新的风气依然不辍,《伤寒论》继续受到质疑,医家继续探索瘟病的诊治法则,终于形成了完整的温病学理论体系和有效的临床经验,并在医学界产生了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之争的局面。(转引自:周然,李俊. 全面把握中医本质 实现中医创新发展[N]. 中国中医药报,2010-3-29)

经典之文字终究古奥难懂,特别是《内经》,学习起来非常费劲,系统庞杂,不易掌握和理解。所以依拙见还是应该首读中医高校教材为最佳。因为教材比较系统而全面,相对来说比较客观、公正而合理,是规范的版本、登堂入室的敲门砖、理想的学习工具,不至于走偏。但教材并非尽善尽美,也有许多缺陷和不足,所以有每5年一个轮回的教材重新编写。

读了教材,对中医理论有粗浅的了解后,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文化功底再读经典和医史文献。
 
路是很多条的,但贵在坚持
 
初学者先读《内经》、《伤寒》是不实际的。我对此深有感触。
 
我是先从简单的开始看的,同时也在看内经,我发现虽然很多都看不懂,不过却可明了一些顺应自然,处事平和之理,对个人修养也是有好处的。
 
我是一个乡镇西医医生,从业数年,深感基层西医治疗之不足,虽然很想学习中医,却总觉无处下手,今日读此文章,颇受教益,感谢楼主。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