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7/13
- 帖子
- 3150
- 获得点赞
- 22
- 声望
- 38
中医名家网
近来,有很多网友在网上讨论“如何从零起步学中医”、“怎样自学成为中医师”等问题,特别是最初学习中医的时候,到底该怎样入手呢?
建议最多的是,先从四大经典读起,《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事实上,老一代的中医名家也大多数都这样学习的。不把《伤寒论》背得滚瓜烂熟,就不能算迈进中医的门槛。——那么,一个当代人学习中医,是否仍然要遵守这样的“千年之规”呢?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大家看到那么多喜欢中医的网友们,都在试图攻读《伤寒论》,但是有多少人坚持到底,把伤寒论上百条方剂能够灵活运用呢?——那么攻读《内经》、《伤寒》的朋友们,又有多少人坚持到底,能够每个条文都能脱口而出呢?我曾经追踪过很多自学中医的朋友,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不过百分之一而已!
这就是当前严峻的真实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看看一个类似的情况:
在清代以前,要成为文学家,必须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甚至要求每位学子能够熟读熟背四书五经。然后才能开始学习写作。——而到了现代、当代,如果你想走向文学之路,那么,你可以阅读、体味你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而不必非要让你先从“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开始。
再如,如果你想开车,直接进驾校上车学习,而不必像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学生一样,从汽车机械、电子控制等课程学起。真很象是很多年前要学习计算机,必须先从复杂、专业的计算机“数学语言”学起一样。
所以,也有很多中医名家,比如《名老中医之路》中很多中医名家,建议学习中医不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简易的《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学起,最后才学习《伤寒论》、《皇帝内经》。他们的观点是:古人学习中医,大多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学起,那么,古人就特别主张先将《伤寒》、《内经》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就像现在社会中,很多小孩子要将很多首唐诗宋词背得滚观烂熟一样)。——反过来,如果你已经是成人了,再让你背诵唐诗宋词,你可能会觉得难度很大。不过,如果你喜爱文学,喜爱传统文化,那么,你又可能对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反复玩味,渐熟于心。虽不能说倒背如流,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融入你的血液,会让你在写作、行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闪现东方文化的内蕴和光芒。——而这,和学习中医的经典著作,有着本质的契合和一致。
举例来说,著名老中医赵金铎回忆自己学习中医的道路:“下定决心,立志学医。从何学起呢?我去请教本家的一位祖父,老人淡淡地对我说;‘你先去熟读《内经》吧。’听了他的话,找了本《黄帝内经》闭门死读起来,风雪严寒、烈日酷暑,无一日辍止。怎奈自己文识浅陋,其中大部分章节,百思不解。为了解难释疑,使我想到本族伯父、老中医赵洛款。其人正直,学术造诣亦深。一日冒昧前往请教,言学医之志,敬请指示门径。老人听后很诚恳地对我说::医之为术,易学难精,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依你的条件,开始自学《内经》是不实际的,应先读一些比较通俗、实际的著作。他当即将案头上的《古今医鉴》送给我,让我用心熟读。
——方法一变,耳目全新,因这些书文字较为通俗,且内容多涉临证实际,故兴趣油然而生,学思也大大地长进了。后来又在业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读了四部经典著作。
所以,当代很多中医名家建议:除非你从小学习中医,或者有着类似李阳波先生那样的天资禀赋(刘力红的老师李阳波学习中医,先从最难的伤寒、内经入手),你可以在学习之初就从《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学起(类似于学习电脑,先从计算机数学入手一样)。——对于一般的中医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还是遵循“从易到难,逐步跨越”的学习方式为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你迷失在《伤寒》、《内经》的大量难一读懂的大量条文里,才能让你不再是“三分钟热血”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能够让你能够“从零起步”,迅速在三年之内接近于中医大夫的平均水准。
近来,有很多网友在网上讨论“如何从零起步学中医”、“怎样自学成为中医师”等问题,特别是最初学习中医的时候,到底该怎样入手呢?
建议最多的是,先从四大经典读起,《内经》、《伤寒》、《金匮》、《温病》。事实上,老一代的中医名家也大多数都这样学习的。不把《伤寒论》背得滚瓜烂熟,就不能算迈进中医的门槛。——那么,一个当代人学习中医,是否仍然要遵守这样的“千年之规”呢?
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大家看到那么多喜欢中医的网友们,都在试图攻读《伤寒论》,但是有多少人坚持到底,把伤寒论上百条方剂能够灵活运用呢?——那么攻读《内经》、《伤寒》的朋友们,又有多少人坚持到底,能够每个条文都能脱口而出呢?我曾经追踪过很多自学中医的朋友,真正能够坚持下来的不过百分之一而已!
这就是当前严峻的真实状态!
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看看一个类似的情况:
在清代以前,要成为文学家,必须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甚至要求每位学子能够熟读熟背四书五经。然后才能开始学习写作。——而到了现代、当代,如果你想走向文学之路,那么,你可以阅读、体味你所喜欢的作家的作品,而不必非要让你先从“熟读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开始。
再如,如果你想开车,直接进驾校上车学习,而不必像清华大学汽车系的学生一样,从汽车机械、电子控制等课程学起。真很象是很多年前要学习计算机,必须先从复杂、专业的计算机“数学语言”学起一样。
所以,也有很多中医名家,比如《名老中医之路》中很多中医名家,建议学习中医不妨“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先从简易的《医学三字经》、《汤头歌诀》等学起,最后才学习《伤寒论》、《皇帝内经》。他们的观点是:古人学习中医,大多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学起,那么,古人就特别主张先将《伤寒》、《内经》背得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就像现在社会中,很多小孩子要将很多首唐诗宋词背得滚观烂熟一样)。——反过来,如果你已经是成人了,再让你背诵唐诗宋词,你可能会觉得难度很大。不过,如果你喜爱文学,喜爱传统文化,那么,你又可能对于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反复玩味,渐熟于心。虽不能说倒背如流,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髓已经融入你的血液,会让你在写作、行文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闪现东方文化的内蕴和光芒。——而这,和学习中医的经典著作,有着本质的契合和一致。
举例来说,著名老中医赵金铎回忆自己学习中医的道路:“下定决心,立志学医。从何学起呢?我去请教本家的一位祖父,老人淡淡地对我说;‘你先去熟读《内经》吧。’听了他的话,找了本《黄帝内经》闭门死读起来,风雪严寒、烈日酷暑,无一日辍止。怎奈自己文识浅陋,其中大部分章节,百思不解。为了解难释疑,使我想到本族伯父、老中医赵洛款。其人正直,学术造诣亦深。一日冒昧前往请教,言学医之志,敬请指示门径。老人听后很诚恳地对我说::医之为术,易学难精,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依你的条件,开始自学《内经》是不实际的,应先读一些比较通俗、实际的著作。他当即将案头上的《古今医鉴》送给我,让我用心熟读。
——方法一变,耳目全新,因这些书文字较为通俗,且内容多涉临证实际,故兴趣油然而生,学思也大大地长进了。后来又在业师的指导下,由浅入深地读了四部经典著作。
所以,当代很多中医名家建议:除非你从小学习中医,或者有着类似李阳波先生那样的天资禀赋(刘力红的老师李阳波学习中医,先从最难的伤寒、内经入手),你可以在学习之初就从《皇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学起(类似于学习电脑,先从计算机数学入手一样)。——对于一般的中医学习者(特别是成人学习者),还是遵循“从易到难,逐步跨越”的学习方式为好。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你迷失在《伤寒》、《内经》的大量难一读懂的大量条文里,才能让你不再是“三分钟热血”或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能够让你能够“从零起步”,迅速在三年之内接近于中医大夫的平均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