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中药物先煎的机理探讨
作者:张宁作者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关键词】 伤寒论 先煎 张仲景
先煎,是《伤寒论》常用的煎药方法,但为什么先煎,古今看法不尽相同。笔者对此试以麻黄为主作一探讨,希求指正。
麻黄先煎,利于去沫,因为“沫令人烦”。多数医家认为,先煎能够缓解麻黄峻烈之性,去沫是因为沫能够令人产生心烦。但笔者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先煎能够使含有麻黄的方剂功效更显著,组方更合理。去沫更重要的在于沫能令人生厌,难以服用。麻黄先煎去沫法出《伤寒论》,但仲景并没有提到为什么要先煮去沫。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麻黄上沫含麻黄碱,麻黄碱具有兴奋交感神经,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作用,故令人烦。《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篇之竹叶汤“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煎煮扬去沫”。可见在仲景书中不独有麻黄先煮去上沫,亦有附子“煎煮扬去沫”,而且还有百合先泡,去上沫等等。实际上,沫能令人生厌,难以入口饮服,不独麻黄之沫,凡沫均令人难以下咽。不论古人还是今人都是如此,所以沫要去之,它的道理如同“去滓”一样,因为药滓也是难以下咽的。如《金匮玉函经•卷七》言“凡煎药,皆去沫,沫浊难饮,令人烦。”因此笔者认为“沫令人烦”之“烦”字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心烦或心里烦躁,而是恶心的意思。麻黄先煎去沫,能破坏少量麻黄碱,适当减少毒性。煎煮药物时,先煮麻黄去上沫,有利于消除服麻黄汤致胃中不适感,去上沫者减其不足,用其所长也。
《伤寒论》中提出,葛根汤中应先煎麻黄与葛根,后入其他药物。经过研究发现,如此煎法是因为葛根中淀粉先溶于水成胶状,能防麻黄碱的挥发,可以帮助麻黄素溶解,能够形成复合物,且使麻黄素在水中稳定,不易受蒸汽、温度等破坏,所含黄酮又能拮抗麻黄碱拟交感神经收缩血管的作用,减少麻黄毒性。煮药物时,适当先煮麻黄、葛根,去其燥烈之性,使麻黄、葛根药性趋和以达到祛邪舒筋升津而不伤正之效应。[1]由此可见,在仲景方中,麻黄先煎有时并不是要去除燥烈之性,而是要通过方中的配伍来保存其有效成分,以免挥发,以达到组方更科学、功效更突出。
所谓先煎,是将一些药物先放在药锅内15-20min,然后再放入其他的药物同煎。属于先煎的药物主要有2类,一类是矿石和贝类药物,如磁石、生石膏、龙骨、鳖甲等,这些药物不仅需先煎,而且还应打碎,这样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另一类是一些毒性较大的药物,如生附子、生半夏、生乌头、马钱子等,这些药物煎的时间长一些可以减少其毒性。刘渡舟认为,煎煮方法根据药物入煎的顺序,分为先煎、后下2种基本方法。先煎者,多为各方之主药,或者用量较大而又易于加热时间较长者,以使其药性充分析出,突出其功效;或缓和毒性,减轻副作用。后下者,常用于易于析出而加热时间过长会影响其疗效者。后下之目的,减少挥发性药物有效成分的损失;充分利用贵重而量微之药物;避免胶性、糖类溶出过多后影响其他药物有效成分的析出。
在《伤寒论》中有很多药物需要先煎的记载,多为减少该药物或他药的毒性,增加药液中有效成分含量。如蜀漆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常山碱。大黄在大陷胸汤中先煎是为了破坏部分恩醌类化合物,减缓泻下的作用,并使有消炎收敛作用的有效成分尽量煎出。大枣在十枣汤中先煎,以减少大戟,甘遂,芫花对胃的直接刺激。茯苓在苓桂甘枣汤中先煎是因为其量大,保证煎取其有效含量,以发挥宁神利水的功效。瓜蒌先煎取其味厚,导痰气下降而不伤胃。茵陈先煎既保证煎出液清热利胆有效成分的浓度,又可破坏挥发油,缓解对胃肠的刺激。笔者认为先煎其道理是多方面的或因药物质地坚硬,或因质轻量大,不先煮不足以煮透取性,或因不先煮不足以强化气味之效力,或不先煮不足以钝化药物之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