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7
- 获得点赞
- 82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杨××,男,27 岁。
初诊:1977 年 3 月 26 日。
主诉:肇于舌爛,继则阴囊及包皮糜爛,终则兩目红赤疼痛,如此反復发作已近三月,刻下正处间歇期间。西医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
诊查:舌体肥胖,未見溃疡,包皮、阴囊皮肤呈斑狀暗红色泽改变。舌有黄苔,脉來弦劲有力。
辨证:邪伏厥阴,故病在兩目、前阴;火鬱心脾,用乃口腔糜腐。刻在间歇期间,故而病亦在韬晦阶段。诊之脉弦有力,显然邪毒有待机蠢动之象。舌有黄苔,亦证明蕴热未清。至于舌体肥胖,则绝非脾虚見征。
治法:可按"舍舌从证"之旨而不究,故以清心泻肝之法。佐以补益,取张洁古扶正自能邪去之意耳。
处方:胡黄連1.2克 夏枯草9克 柴胡3克 银花9克 茵陈12克 太子參9克 当归9克 朱茯苓9克 蓮子9克 枸杞子9克 碧玉散15 克(包煎)五剂
二诊:4月11日。进药十五剂,曩者至多间隔二十天必发,现二十二天症狀未作。舌苔薄黄,舌质红润而胖,脉平有弦意。病在肝脾心三经,固无疑义。证及脉舌,仍以实证为主;苔黄有热,质红怀火,舌体之胖,可能由脾热之蒸。脉弦平者,肝经之火,仍泄而未彻,微功已建,宜从前法步进。
处方:柴胡 4.5 克 菊花 12 克 胡黄連 1.5 克 甘中黄 1.5 克(包煎) 煅人中白 6 克 滑石 18克 丹皮9克 茵陈12克 太子參9克 元參9克 五剂
三诊:5 月 27 日。迩來间日服药未辍,平稳未发已有近三月。
舌薄白苔,质色正常,脉平。求其巩固,可从脾经着眼,盖毕竟主症在口,口为脾窍之故也。古云:"丸缓汤药",刻下以丸缓图,归脾丸口服。
处方:归脾丸 100 克,日二次,每次 9 克。
1977 年 6 月 18 日來信云:已離寧返家,"一直很好",因当地无此丸药,要求处一煎药方,以资续服。方以归脾汤化裁。
1977 年 7 月 25 日,再函告"至今没有发作"。
[点评]白塞氏综合征又名口、眼、生殖器综合征,表现?口腔损害、虹膜睫体狀体炎和生殖器痛性溃疡,病程呈周期性加剧和缓解。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狐惑病,前人有"蚀于喉?惑"、"蚀于阴为狐"的记载。根据"目属于肝"、"肝脉络阴器"、"脾开窍干口"、"舌为心之苗"的理論,干老认为本病的病机是湿热蕴毒客于肝脾心三经,与虚火交炽上炎而为患。本桉患者肇于舌爛,继则阴蚀、目赤、脉弦苔黄,乃湿热蕴结三经所致,治当清泄肝、脾、心,使邪去而正安。方中曾用甘中黄、人中白二味,此药多年來少薇人用,其实甘中黄、人中白善清血分之热,其渗透力强,既有苦寒药之力,又似甘寒药无流弊,对慢性病患者无克伐之害。另外学具有"骨肉"之情,远非"草木无情"之品难与人体揉合。
初诊:1977 年 3 月 26 日。
主诉:肇于舌爛,继则阴囊及包皮糜爛,终则兩目红赤疼痛,如此反復发作已近三月,刻下正处间歇期间。西医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
诊查:舌体肥胖,未見溃疡,包皮、阴囊皮肤呈斑狀暗红色泽改变。舌有黄苔,脉來弦劲有力。
辨证:邪伏厥阴,故病在兩目、前阴;火鬱心脾,用乃口腔糜腐。刻在间歇期间,故而病亦在韬晦阶段。诊之脉弦有力,显然邪毒有待机蠢动之象。舌有黄苔,亦证明蕴热未清。至于舌体肥胖,则绝非脾虚見征。
治法:可按"舍舌从证"之旨而不究,故以清心泻肝之法。佐以补益,取张洁古扶正自能邪去之意耳。
处方:胡黄連1.2克 夏枯草9克 柴胡3克 银花9克 茵陈12克 太子參9克 当归9克 朱茯苓9克 蓮子9克 枸杞子9克 碧玉散15 克(包煎)五剂
二诊:4月11日。进药十五剂,曩者至多间隔二十天必发,现二十二天症狀未作。舌苔薄黄,舌质红润而胖,脉平有弦意。病在肝脾心三经,固无疑义。证及脉舌,仍以实证为主;苔黄有热,质红怀火,舌体之胖,可能由脾热之蒸。脉弦平者,肝经之火,仍泄而未彻,微功已建,宜从前法步进。
处方:柴胡 4.5 克 菊花 12 克 胡黄連 1.5 克 甘中黄 1.5 克(包煎) 煅人中白 6 克 滑石 18克 丹皮9克 茵陈12克 太子參9克 元參9克 五剂
三诊:5 月 27 日。迩來间日服药未辍,平稳未发已有近三月。
舌薄白苔,质色正常,脉平。求其巩固,可从脾经着眼,盖毕竟主症在口,口为脾窍之故也。古云:"丸缓汤药",刻下以丸缓图,归脾丸口服。
处方:归脾丸 100 克,日二次,每次 9 克。
1977 年 6 月 18 日來信云:已離寧返家,"一直很好",因当地无此丸药,要求处一煎药方,以资续服。方以归脾汤化裁。
1977 年 7 月 25 日,再函告"至今没有发作"。
[点评]白塞氏综合征又名口、眼、生殖器综合征,表现?口腔损害、虹膜睫体狀体炎和生殖器痛性溃疡,病程呈周期性加剧和缓解。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狐惑病,前人有"蚀于喉?惑"、"蚀于阴为狐"的记载。根据"目属于肝"、"肝脉络阴器"、"脾开窍干口"、"舌为心之苗"的理論,干老认为本病的病机是湿热蕴毒客于肝脾心三经,与虚火交炽上炎而为患。本桉患者肇于舌爛,继则阴蚀、目赤、脉弦苔黄,乃湿热蕴结三经所致,治当清泄肝、脾、心,使邪去而正安。方中曾用甘中黄、人中白二味,此药多年來少薇人用,其实甘中黄、人中白善清血分之热,其渗透力强,既有苦寒药之力,又似甘寒药无流弊,对慢性病患者无克伐之害。另外学具有"骨肉"之情,远非"草木无情"之品难与人体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