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10/07/07
- 帖子
- 18225
- 获得点赞
- 357
- 声望
- 113
- 年龄
- 47
丁香为桃金娘科常绿乔木植物丁香 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 的花蕾。习称公丁香。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海南省也有栽培。通常于9月至次年3月,花蕾由绿转红时采收,晒干。生用。
【采制】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性状】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用于胃寒呕吐,呃逆。本品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治虚寒呃逆,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加丁香柿蒂汤。治胃寒呕吐,可与半夏、生姜同用。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可与白术、砂仁等同用,加丁香散。
2.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可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用于肾虚阳痿,宫冷,本品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5~6g。
【使用注意】 畏郁金。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述
1.《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2.木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β-石竹烯等。本品内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减轻恶心呕吐,缓解腹部气胀,为芳香健胃剂。丁香油酚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其水或醇提取液对猪蛔虫有麻醉和杀灭作用。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绿脓、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对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在体外,丁香对流感病毒PR8株有抑制作用。
附药 母丁香
为丁香的成熟果实,又名鸡舌香。性味功效与公丁香相似,但气味较淡,功力较逊。用法用量与公丁香同。
丁香 《中国药典》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英文名】 FLOS CARYOPHYLLI
【来源】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性状】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鉴别】
(1) 本品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细胞 1列,有较厚角质层。皮层外侧散有2~3 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 150~200 μM;其下有 20 ~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形细胞间隙。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含众多细小草酸钙簇晶。粉末暗红棕色。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花粉粒众多,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 副合沟。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 4~26μM,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含黄色油状物。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 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 含16μl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于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性味】辛,温。
【归经】归脾、胃、肺、肾经。
【功能主治】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用法用量】 1~3g。
【注意】不宜与郁金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母丁香 《*辞典》
【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 Mǔ Dīnɡ Xiānɡ
【别名】鸡舌香(《抱朴子》),亭炅独生(《酉阳杂俎)),雌丁香(《本草蒙筌》)。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实。果实将成熟时采收,晒干。
【性状】干燥果实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3厘米,直径约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带有土红色粉末,粗糙,多细皱纹,上端宿萼有4裂片。质坚脆,破之常纵裂为2瓣,内藏少数种子(因种子来成熟,故多已干瘪,不易察见)。气微香,味辛辣。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微温。"
②《药性论》:"味辛,无毒。"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治暴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齿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②陶弘景:"疗恶核毒肿。’
③《蜀本草》:"疗呕逆甚验。"
④《本耳图经》:"疗口臭最良,治气亦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或作栓剂。
【注意】 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②《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附方】
①治暴心气痛:鸡舌香末,酒服一钱。(《肘后方》)
②治胃冷呕逆,气厥不通:母丁香三粒(椎碎),陈橘皮一枚(全者,汤浸去白,焙)。上二味,用水一盏,煎取半盏,去滓热呷。(《圣济总录》)
③治小儿冷疳,面黄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为末,乳汁和蒸二次,姜汤服之。(《卫生易简方》)
④治风冷乘于齿间,发歇疼痛。口气宣露:鸡舌香、射于各一两,麝香(细研)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入麝香再拌和令匀。每用少许揩齿,良久以温汤漱口。(《圣济总录》鸡舌香散)
⑤治龋齿:鸡舌香煮汁含之。(《姚僧坦集验方》)
⑥治妇人难产:母丁香三十六粒.滴乳香三钱六分。为末,同活兔胆和杵千下,丸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颐真堂经验方》如意丹)
⑦治阴冷:母丁香为末,缝纱囊如小指,实末,纳阴中,中病便已。(《本草衍义》)
【临床应用】治疗小儿疝气:取母丁香粉适量撒在独角莲膏药上,贴于患处。每隔1~2天换-次,至病愈为止。观察19例,15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
【摘录】《*辞典》
丁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别名】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实]
【来源】为桃金娘科丁子香属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E. aromatica Baill.;Syzygium aromatica (L) Merr. et Perry],以花蕾和其果实入药。在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将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晒干即成。
【源形态】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细长,向上渐短;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下延至柄,全缘。秋季开花,花有浓香,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红色,管状,先端4浅裂,裂片三角形,肥厚;花冠白色稍带淡紫,基部管状,较萼稍长,先端具4裂片;雄蕊多数;子房下位,顶端有粗厚花柱,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稍有光泽,长方椭圆形,长1~1.5(~2.5)厘米,直径5~8(~12)毫米,先端有肥厚宿存花萼裂片,有香气。种子数粒,长方形。
【生境分布】栽培和野生于热带地区。原产于非洲摩洛哥,现我国广东也有种植。
【栽培】 丁香是热带性植物,性喜温暖潮湿,要求年雨量1,200~1,700毫米,最低温度不低于10℃,温度低于8℃时叶片就出现冻害现象。适宜在肥沃的鲨壤土或粘壤土地栽培,用播种及空中压条繁殖,但以播种繁殖为主。播种前首先剥去果肉,然后将种子按种距3~5寸播下,盖土3~4分。播后浇水,并搭设荫棚,播后10天可出苗,出苗率95%以上。苗期要注意管理,生长半年后,苗高2~3寸,有4~6对真叶时移栽,行株距6~8寸。丁香幼苗根很细弱,移栽时需带土团。移栽培育1年后,苗高1尺以上时,即可移至大田。
【化学成分】花蕾(公丁香)含挥发油(即丁香油)14~20%,油中含丁香酚(eugenol)78~95%、乙酰丁香酚(acetyl eugenol)约3%及少量的丁香烯(caryophyllene)、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荚兰醛;此外,尚含齐墩果酸、鞣质、脂肪油及腊。果实(母丁香)含挥发油2~9%。
【药理作用】
1.丁香水煎剂和丁香油对于猪、犬的蛔虫均有驱除作用,丁香油的效力更大,对于犬的钩虫病也有一定疗效。在体外,丁香水煎剂、乙醇浸剂和乙醚提取物均有麻痹或杀死猪蛔的作用。
2.抑菌试验:本品对于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及丁香酚在试管内对布氏杆菌、鸟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常见治病性皮肤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又因为丁香油及丁香酚对于皮肤无刺激作用,且吸收良好。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温脾胃,降逆气。主治胃寒呕逆,吐泻,脘腹作痛。
【用法用量】 0.5~1.5钱。
【附方】
治胃寒呕逆:丁香1钱,柿蒂2钱。水煎服。
治胃痛:丁香2钱,肉桂、木香、乌药各4钱。攻研细末,每服2克,每日3次。
【备注】 母丁香为丁香的干燥果实。在果实近成熟时采摘。应用与丁香花蕾相似,但药力较弱,功效较差。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丁香 《*辞典》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别名】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源形态】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花芳香,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状,4裂;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1.6厘米,直径6~8毫米,先端宿存萼片。种子长方形。
【生境分布】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状】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性味】
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辛,热。"
【归经】
入胃、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能主治】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②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
③《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附方】
①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②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③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④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⑤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⑥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⑦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⑧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癣: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观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体癣及足癣患者,一般在治疗1天后症状即见消退,2天后患处开始有皮屑脱落。病史较长或曾经其它癣药治疗而不能控制者,则于治疗后2~3天症状才开始消退,一般经3~5天亦能治愈。但有20%左右治愈后仍反复发作。一法用1:10的丁香煎液外涂,每日1~3次,治疗数种皮肤霉菌病共31例,结果8例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有效病例通常在涂药后3~7日痒感减轻,炎症减退,落屑减少,以后局部症状逐渐好转。治疗期中如中断用药,效果多不明显或无效。疗效与病原苗未见明显关系,曾对6例治愈患者进行短期随访,1例于1个月后复发,6例经2~12月观察未见复发。
【摘录】《*辞典》
丁香根 《*辞典》
【出处】《开宝本草》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Gēn
【来源】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根。
【性味】《纲目》:"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开宝本草》:"疗风热毒肿。"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熏洗。
【摘录】《*辞典》
丁香露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Lù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干燥花蕾的蒸馏液。
【性味】气烈,味微辛。
【功能主治】治寒澼,胃痛。
【用法用量】内服:隔水炖温饮1~2两。
【摘录】《*辞典》
丁香树皮 《*辞典》
【出处】《海药本草》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Shù Pí
【别名】丁皮(《纲目》),丁香皮(《本草求原》)。
【来源】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树皮。
【性味】《纲目》:"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治中寒脘腹痛胀,泄泻,齿痛。
①《海药本草》:"治齿痛。"
②《纲目》:"心腹冷气诸病,方家用代丁香。"
③《本经逢原》:"治腹胀、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摘录】《*辞典》
丁香油 《*辞典》
【出处】《药性考》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Yóu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丁香)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古代则多为母丁香所榨出之油)。
【性状】为淡黄或无色得澄明油状物,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气。露置空气中或贮存日久,则渐渐浓厚而色变综黄。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或冰醋酸中。比重为1.038~1.060。
【性味】《纲目拾遗》:"味甘辛,性大热。"
【功能主治】
暖胃,温肾。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①《药性考》:"壮阳暖肾。治疝痛阴寒。"
②王殿翔《生药学》:"用于肠胃多气、绞痛,消化不良,恶心与呕吐;风湿痛,神经痛,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以少许滴入汤剂中或和酒坎。外用:涂擦患处。
【附方】
①治胃寒呃逆呕吐甚者:丁香油,擦透中脘。
②治受寒胃痛:丁香油好酒和服。
③暖丹田,除水泻:丁香油涂暖脐膏贴。
④散臌痞:丁香油涂脐。
⑤治痹痛:丁香油擦痛处。
⑥治口臭:丁香油揩牙。
⑦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姜汤服。(①方以下出《纲目拾遗》)
⑧治虫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许,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内。(江苏)
【摘录】《*辞典》
丁香枝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Zhī
【来源】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枝。
【功能主治】《纲目》:"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摘录】《*辞典》
【采制】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性状】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性味归经】 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
【应用】
1.用于胃寒呕吐,呃逆。本品功能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为治胃寒呕逆之要药。治虚寒呃逆,常与柿蒂、党参、生姜等同用,加丁香柿蒂汤。治胃寒呕吐,可与半夏、生姜同用。治脾胃虚寒之吐泻、食少,可与白术、砂仁等同用,加丁香散。
2.用于胃寒脘腹冷痛,可与延胡索、五灵脂、橘红等同用。
3.用于肾虚阳痿,宫冷,本品有温肾助阳起痿之功,可与附子、肉桂、淫羊藿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1.5~6g。
【使用注意】 畏郁金。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述
1.《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
2.木品含挥发油。油中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乙酰丁香油酚、β-石竹烯等。本品内服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减轻恶心呕吐,缓解腹部气胀,为芳香健胃剂。丁香油酚有局部麻醉止痛作用。其水或醇提取液对猪蛔虫有麻醉和杀灭作用。其煎剂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绿脓、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及丁香油酚对致病性真菌有抑制作用。在体外,丁香对流感病毒PR8株有抑制作用。
附药 母丁香
为丁香的成熟果实,又名鸡舌香。性味功效与公丁香相似,但气味较淡,功力较逊。用法用量与公丁香同。
丁香 《中国药典》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英文名】 FLOS CARYOPHYLLI
【来源】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llata Thunb.的干燥花蕾。当花蕾由绿色转红时采摘,晒干。
【性状】本品略呈研棒状,长1~2cm。花冠圆球形,直径0.3~0.5cm,花瓣4,复瓦状抱合,棕褐色至褐黄色,花瓣内为雄蕊和花柱,搓碎后可见众多黄色细粒状的花药。萼筒圆柱状,略扁,有的稍弯曲,长0.7~1.4cm,直径0.3~0.6cm,红棕色或棕褐色,上部有4枚三角状的萼片,十字状分开。质坚实,富油性。气芳香浓烈,味辛辣、有麻舌感。
【鉴别】
(1) 本品萼筒中部横切面:表皮细胞 1列,有较厚角质层。皮层外侧散有2~3 列径向延长的椭圆形油室,长 150~200 μM;其下有 20 ~50个小型双韧维管束,断续排列成环,维管束外围有少数中柱鞘纤维,壁厚,木化。内侧为数列薄壁细胞组成的通气组织,有大形细胞间隙。中心轴柱薄壁组织间散有多数细小维管束,薄壁细胞含众多细小草酸钙簇晶。粉末暗红棕色。纤维梭形,顶端钝圆,壁较厚,花粉粒众多,极面观三角形,赤道表面观双凸镜形,具3 副合沟。草酸钙簇晶众多,直径 4~26μM,存在于较小的薄壁细胞中。油室多破碎,分泌细胞界限不清,含黄色油状物。
(2) 取本品粉末0.5g,加乙醚 5ml,振摇数分钟,滤过,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丁香酚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 含16μl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 5μl ,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9:1) 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 5%香草醛硫酸溶液,于105 ℃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炮制】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性味】辛,温。
【归经】归脾、胃、肺、肾经。
【功能主治】温中降逆,补肾助阳。用于脾胃虚寒,呃逆呕吐,食少吐泻,心腹冷痛,肾虚阳痿。
【用法用量】 1~3g。
【注意】不宜与郁金同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母丁香 《*辞典》
【出处】《雷公炮炙论》
【拼音名】 Mǔ Dīnɡ Xiānɡ
【别名】鸡舌香(《抱朴子》),亭炅独生(《酉阳杂俎)),雌丁香(《本草蒙筌》)。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果实。果实将成熟时采收,晒干。
【性状】干燥果实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约2~3厘米,直径约0.6~1厘米。外表呈褐色,或带有土红色粉末,粗糙,多细皱纹,上端宿萼有4裂片。质坚脆,破之常纵裂为2瓣,内藏少数种子(因种子来成熟,故多已干瘪,不易察见)。气微香,味辛辣。
【性味】 辛,温。
①《别录》:"微温。"
②《药性论》:"味辛,无毒。"
【功能主治】
温中,散寒。治暴心气痛,胃寒呕逆,风冷齿痛,牙宣,口臭,妇人阴冷,小儿疝气。
①《别录》:"疗风水毒肿。去恶气,疗霍乱心痛。"
②陶弘景:"疗恶核毒肿。’
③《蜀本草》:"疗呕逆甚验。"
④《本耳图经》:"疗口臭最良,治气亦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研末。外用:研末调敷或作栓剂。
【注意】 热证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②《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附方】
①治暴心气痛:鸡舌香末,酒服一钱。(《肘后方》)
②治胃冷呕逆,气厥不通:母丁香三粒(椎碎),陈橘皮一枚(全者,汤浸去白,焙)。上二味,用水一盏,煎取半盏,去滓热呷。(《圣济总录》)
③治小儿冷疳,面黄腹大,食即吐者:母丁香七枚,为末,乳汁和蒸二次,姜汤服之。(《卫生易简方》)
④治风冷乘于齿间,发歇疼痛。口气宣露:鸡舌香、射于各一两,麝香(细研)一分。上二味,捣罗为散,入麝香再拌和令匀。每用少许揩齿,良久以温汤漱口。(《圣济总录》鸡舌香散)
⑤治龋齿:鸡舌香煮汁含之。(《姚僧坦集验方》)
⑥治妇人难产:母丁香三十六粒.滴乳香三钱六分。为末,同活兔胆和杵千下,丸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颐真堂经验方》如意丹)
⑦治阴冷:母丁香为末,缝纱囊如小指,实末,纳阴中,中病便已。(《本草衍义》)
【临床应用】治疗小儿疝气:取母丁香粉适量撒在独角莲膏药上,贴于患处。每隔1~2天换-次,至病愈为止。观察19例,15例痊愈,3例好转,1例无效。
【摘录】《*辞典》
丁香 《全国中草药汇编》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别名】公丁香[花蕾]、母丁香[果实]
【来源】为桃金娘科丁子香属植物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 Thunb.[E. aromatica Baill.;Syzygium aromatica (L) Merr. et Perry],以花蕾和其果实入药。在花蕾开始呈白色,渐次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可采集。将采得的花蕾除去花梗晒干即成。
【源形态】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细长,向上渐短;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下延至柄,全缘。秋季开花,花有浓香,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红色,管状,先端4浅裂,裂片三角形,肥厚;花冠白色稍带淡紫,基部管状,较萼稍长,先端具4裂片;雄蕊多数;子房下位,顶端有粗厚花柱,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稍有光泽,长方椭圆形,长1~1.5(~2.5)厘米,直径5~8(~12)毫米,先端有肥厚宿存花萼裂片,有香气。种子数粒,长方形。
【生境分布】栽培和野生于热带地区。原产于非洲摩洛哥,现我国广东也有种植。
【栽培】 丁香是热带性植物,性喜温暖潮湿,要求年雨量1,200~1,700毫米,最低温度不低于10℃,温度低于8℃时叶片就出现冻害现象。适宜在肥沃的鲨壤土或粘壤土地栽培,用播种及空中压条繁殖,但以播种繁殖为主。播种前首先剥去果肉,然后将种子按种距3~5寸播下,盖土3~4分。播后浇水,并搭设荫棚,播后10天可出苗,出苗率95%以上。苗期要注意管理,生长半年后,苗高2~3寸,有4~6对真叶时移栽,行株距6~8寸。丁香幼苗根很细弱,移栽时需带土团。移栽培育1年后,苗高1尺以上时,即可移至大田。
【化学成分】花蕾(公丁香)含挥发油(即丁香油)14~20%,油中含丁香酚(eugenol)78~95%、乙酰丁香酚(acetyl eugenol)约3%及少量的丁香烯(caryophyllene)、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荚兰醛;此外,尚含齐墩果酸、鞣质、脂肪油及腊。果实(母丁香)含挥发油2~9%。
【药理作用】
1.丁香水煎剂和丁香油对于猪、犬的蛔虫均有驱除作用,丁香油的效力更大,对于犬的钩虫病也有一定疗效。在体外,丁香水煎剂、乙醇浸剂和乙醚提取物均有麻痹或杀死猪蛔的作用。
2.抑菌试验:本品对于葡萄球菌及结核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油及丁香酚在试管内对布氏杆菌、鸟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常见治病性皮肤真菌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又因为丁香油及丁香酚对于皮肤无刺激作用,且吸收良好。
【性味】辛,温。
【功能主治】温脾胃,降逆气。主治胃寒呕逆,吐泻,脘腹作痛。
【用法用量】 0.5~1.5钱。
【附方】
治胃寒呕逆:丁香1钱,柿蒂2钱。水煎服。
治胃痛:丁香2钱,肉桂、木香、乌药各4钱。攻研细末,每服2克,每日3次。
【备注】 母丁香为丁香的干燥果实。在果实近成熟时采摘。应用与丁香花蕾相似,但药力较弱,功效较差。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丁香 《*辞典》
【出处】《药性论》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别名】丁子香(《齐民要术》),支解香、雄丁香(《本草蒙筌》),公丁香(《本草原始》)。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源形态】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明显;叶片长方卵形或长方倒卵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狭窄常下展成柄,全缘。花芳香,成顶生聚伞圆锥花序,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色,长管状,先端4裂,裂片三角形;花冠白色,稍带淡紫,短管状,4裂;雄蕊多数,花药纵裂;子房下位,与萼管合生,花柱粗厚,柱头不明显。浆果红棕色,长方椭圆形,长1~1.6厘米,直径6~8毫米,先端宿存萼片。种子长方形。
【生境分布】分布马来群岛及非洲,我国广东、广西等地有栽培。主产于坦桑尼亚、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广东有少数出产。
【性状】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气强烈芳香,味辛。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性味】
辛,温。
①《开宝本草》:"味辛,温,无毒。"
②《纲目》:"辛,热。"
【归经】
入胃、脾、肾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
②《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脾、胃、肾四经。"
【功能主治】
温中,暖肾,降逆。治呃逆,呕吐,反胃,泻痢,心腹冷痛,痃癖,疝气,癣疾。
①《药性论》:"治冷气腹痛。"
②《海药本草》:"主风疳匿,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
③《日华子本草》:"治口气,反胃,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消痃癖,除冷劳。"
④《开宝本草》:"温脾胃,止霍乱。(治)壅胀,风毒诸肿,齿疳匿。"
⑤《本草蒙筌》:"止气忒、气逆。"
⑥《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
⑦《本草正》:"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除胃寒泻痢,七情五郁。"
⑧《本草汇》:"疗胸痹、阴痛,暖阴户。"
⑨《医林纂要》:"补肝、润命门,暖胃、去中寒,泻肺、散风湿。"
⑩《本草再新》:"开九窍,舒郁气,去风,行水。"
⑾《药材学》:"治慢性消化不良,胃肠充气及子宫疝痛。"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3~1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
①《雷公炮炙论》:"不可见火。畏郁金。"
②李杲:"气血胜者不可服,丁香益其气也。"
③《本草经疏》:"一切有火热证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附方】
①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简要济众方》)
②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一两。同研为细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三、二十丸。(《百一选方》)
③治朝食暮吐:丁香十五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
④治霍乱,止吐:丁香十四枚,以酒五合,煮取二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
⑤治久心痛不止:丁香半两,桂心一两。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一钱。(《圣惠方》)
⑥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
⑦治食蟹致伤:丁香末,姜汤服五分。(《证治要诀》)
⑧治鼻中息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
【临床应用】治癣:丁香16克,加入70%酒精至100毫升,浸48小时后去渣。每日外搽患处3次,观察31例病史在2年以上的体癣及足癣患者,一般在治疗1天后症状即见消退,2天后患处开始有皮屑脱落。病史较长或曾经其它癣药治疗而不能控制者,则于治疗后2~3天症状才开始消退,一般经3~5天亦能治愈。但有20%左右治愈后仍反复发作。一法用1:10的丁香煎液外涂,每日1~3次,治疗数种皮肤霉菌病共31例,结果8例临床痊愈,10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有效病例通常在涂药后3~7日痒感减轻,炎症减退,落屑减少,以后局部症状逐渐好转。治疗期中如中断用药,效果多不明显或无效。疗效与病原苗未见明显关系,曾对6例治愈患者进行短期随访,1例于1个月后复发,6例经2~12月观察未见复发。
【摘录】《*辞典》
丁香根 《*辞典》
【出处】《开宝本草》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Gēn
【来源】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根。
【性味】《纲目》:"辛,热,有毒。"
【功能主治】《开宝本草》:"疗风热毒肿。"
【用法用量】外用:煎水熏洗。
【摘录】《*辞典》
丁香露 《*辞典》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Lù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干燥花蕾的蒸馏液。
【性味】气烈,味微辛。
【功能主治】治寒澼,胃痛。
【用法用量】内服:隔水炖温饮1~2两。
【摘录】《*辞典》
丁香树皮 《*辞典》
【出处】《海药本草》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Shù Pí
【别名】丁皮(《纲目》),丁香皮(《本草求原》)。
【来源】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树皮。
【性味】《纲目》:"辛,温,无毒。"
【功能主治】
治中寒脘腹痛胀,泄泻,齿痛。
①《海药本草》:"治齿痛。"
②《纲目》:"心腹冷气诸病,方家用代丁香。"
③《本经逢原》:"治腹胀、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摘录】《*辞典》
丁香油 《*辞典》
【出处】《药性考》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Yóu
【来源】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干燥花蕾(丁香)经蒸馏所得的挥发油(古代则多为母丁香所榨出之油)。
【性状】为淡黄或无色得澄明油状物,有丁香的特殊芳香气。露置空气中或贮存日久,则渐渐浓厚而色变综黄。不溶于水,易溶于醇、醚或冰醋酸中。比重为1.038~1.060。
【性味】《纲目拾遗》:"味甘辛,性大热。"
【功能主治】
暖胃,温肾。治胃寒痛胀、呃逆、吐泻、痹痛,疝痛,口臭,牙痛。
①《药性考》:"壮阳暖肾。治疝痛阴寒。"
②王殿翔《生药学》:"用于肠胃多气、绞痛,消化不良,恶心与呕吐;风湿痛,神经痛,牙痛。"
【用法用量】内服:以少许滴入汤剂中或和酒坎。外用:涂擦患处。
【附方】
①治胃寒呃逆呕吐甚者:丁香油,擦透中脘。
②治受寒胃痛:丁香油好酒和服。
③暖丹田,除水泻:丁香油涂暖脐膏贴。
④散臌痞:丁香油涂脐。
⑤治痹痛:丁香油擦痛处。
⑥治口臭:丁香油揩牙。
⑦解蟹毒:丁香油一滴,同姜汤服。(①方以下出《纲目拾遗》)
⑧治虫蛀牙痛(非炎症性牙痛):丁香油少许,蘸以小棉球,嵌入蛀孔内。(江苏)
【摘录】《*辞典》
丁香枝 《*辞典》
【出处】《纲目》
【拼音名】 Dīnɡ Xiānɡ Zhī
【来源】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枝。
【功能主治】《纲目》:"治一切冷气,心腹胀满,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
【摘录】《*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