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年春,余友赵某母病外感(即西医学所谓“上感”),其往日曾闻余言:荆防败毒散用之得当可治不少疾病,尤为风寒外
感之的方。又其人曾习李士材、陈修园之学,加之近年来“火神派”学说风靡一时,素崇姜、附等温热药物,而恶寒凉滋腻之品。未即细查,即投以荆防败毒散原方加党参、干姜各15克,药服一剂,急邀余往。
余至,赵母言:药服一剂,额上即出一包,约枣核大。现感心慌乏力颇甚,口干咽燥,胃中亦感胀满,颇以为苦。余视之果然,诊其脉弦细而数,按之无力,舌红少津。余乃言:“此必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设当时用荆防败毒散去羌、独,加芩、翘、蒡、菊,何至如是。羌、独、荆、防伍用,,已属辛燥伤阴劫液,复合党参、干姜温补助火,无异抱薪救火。党参、干姜此即半个理中汤,脾胃虚寒之人服此,恰若仙丹。今误投于此,壮火食气,气怯神疲,已成气阴两虚之证。”其父亦知医,闻余言要余处方。
余举笔凝思,乃仿生脉散意而扩充之。书方于下:黄芪20克、党参15克、玄参15克、花粉15克、山萸肉18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枳壳10克、枣仁12克、茯神12克、生甘草8克。
方解:方中党 参、黄芪、当归、白芍、花粉、山萸肉相伍,共奏益气养阴之功。丹参、玄参、花粉、生甘草流通气血,解毒消痈。丹参、枳壳行气消胀,又为余之经验。枣仁、茯神 养心安神。
药服三剂,诸症均减。便又续服三剂,病将愈。第三次取药时因枣仁缺货,余言:夜交藤亦可安神,可代枣仁。不料药服一煎,即电告余曰:心慌颇甚,是否枣仁与夜交藤互调所致。余忽悟明代医家缪仲淳先生曰:枣仁可大补心血。此由误汗伤及阴血,心失所养。夜交藤无益心血之力。即令其拣出夜交藤,加入枣仁。次日早即电告:果然如此,加入枣仁即不心慌。守方续服六剂而愈。
余叹曰:“古人言:三折肱为良医,信不误也。”枣仁与夜交藤同为养心安神药,不想调此一味竟有功败垂成之虞,后细研枣仁功用,临证用之,时有出人意料之效。益知“药有个性之特长”,不可便以所谓同类药妄代,免致影响疗效。
感之的方。又其人曾习李士材、陈修园之学,加之近年来“火神派”学说风靡一时,素崇姜、附等温热药物,而恶寒凉滋腻之品。未即细查,即投以荆防败毒散原方加党参、干姜各15克,药服一剂,急邀余往。
余至,赵母言:药服一剂,额上即出一包,约枣核大。现感心慌乏力颇甚,口干咽燥,胃中亦感胀满,颇以为苦。余视之果然,诊其脉弦细而数,按之无力,舌红少津。余乃言:“此必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设当时用荆防败毒散去羌、独,加芩、翘、蒡、菊,何至如是。羌、独、荆、防伍用,,已属辛燥伤阴劫液,复合党参、干姜温补助火,无异抱薪救火。党参、干姜此即半个理中汤,脾胃虚寒之人服此,恰若仙丹。今误投于此,壮火食气,气怯神疲,已成气阴两虚之证。”其父亦知医,闻余言要余处方。
余举笔凝思,乃仿生脉散意而扩充之。书方于下:黄芪20克、党参15克、玄参15克、花粉15克、山萸肉18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枳壳10克、枣仁12克、茯神12克、生甘草8克。
方解:方中党 参、黄芪、当归、白芍、花粉、山萸肉相伍,共奏益气养阴之功。丹参、玄参、花粉、生甘草流通气血,解毒消痈。丹参、枳壳行气消胀,又为余之经验。枣仁、茯神 养心安神。
药服三剂,诸症均减。便又续服三剂,病将愈。第三次取药时因枣仁缺货,余言:夜交藤亦可安神,可代枣仁。不料药服一煎,即电告余曰:心慌颇甚,是否枣仁与夜交藤互调所致。余忽悟明代医家缪仲淳先生曰:枣仁可大补心血。此由误汗伤及阴血,心失所养。夜交藤无益心血之力。即令其拣出夜交藤,加入枣仁。次日早即电告:果然如此,加入枣仁即不心慌。守方续服六剂而愈。
余叹曰:“古人言:三折肱为良医,信不误也。”枣仁与夜交藤同为养心安神药,不想调此一味竟有功败垂成之虞,后细研枣仁功用,临证用之,时有出人意料之效。益知“药有个性之特长”,不可便以所谓同类药妄代,免致影响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