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脾胃内伤发热及论治

李海泉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7/14
帖子
950
获得点赞
11
声望
38
年龄
44
脾胃内伤发热及论治契

母亲09年正月病发而三月病重,求医若干而病竟越重。遂自为母寻方,不畏成败,不避诟詈。以赤子之诚甘为母赴难而已。所寻之方用之先有薄效而后竟不灵。渐悟中医当辩证论治之理。遂立志自学中医,为母治病。今世信息之发达,已非先贤习医之所能比也。内事咨于百度,而外事问于谷歌。百度谷歌二者,吾之管仲诸葛也!识药味,解经方,习医案,探四诊皆耐百、谷之助也。余所学,非系统之学习。特有的而放矢,专寻脾胃噎膈之学说,先则用其方,渐则能微明病理而习其学说,仿其辩证推理而自立治疗之方。母之病,病杂而反复,眼花缭乱矣!病每重,则反思用药之得失,订正药方之正谬。母之用方至今已更换二三十数矣。病如水火,不敢稍有懈怠。昼有工作以糊口,习医唯有夜也,故有几方为天将拂晓而成。勤学于先贤,苦思于医理,寝食之时不曾稍辍,梦寐之中尚在寻药。期间,余初为人父,忙碌自不在言下,而所幸吾妻一家皆至情至性之人,主动担负起哺育幼子之责而不劳烦于吾母,恐其病而不堪劳累也。余之心思多在母亲及中医之上,于妻子之关爱难免过少。然吾妻竟未有微词,甘担养育之责。母亲病重时,常太息灰心,谓药苦甚,难治也,不如不治。吾妻知之乃谓其曰:“子为汝寻药,常通宵难眠,困苦如此,仍不忍辍。汝竟忍辍否?”,此后,母亲愈病之信心固坚,对余信任而决不疑矣。娶妻如此,何其幸也!或感于天地,或精诚而石开。母亲之病,竟日渐起色,至今日已无大碍矣。此诚颇多慰藉。余于中医而言,乃误入桃源者。然其风光足以让人流连不已。余素驽钝而中医博大精深,历时半年有余尚觉不曾入其门户矣。然愚者千虑亦有一得,今将吾之所得拟得小文,以做这半年心血之总结。不惧砖瓦,望各位前辈同学砸之。
因余之病例仅母亲一人,临床经验乏也。其中所论难免偏颇,错漏,望多指正。

成都龙泉 李海铨
2009-11-12

正文

内伤发热原于内复伤于内,此发热当与外感生热严格分开。李东垣著《内外伤辩惑论》便因痛心于当世庸医,不辨内外,妄用汗、下之剂复损其表,使虚者愈虚,甚至不治而荼毒人命。故其立方“补中益气汤”更是罗列出数十种加减,以应病情,以合四季,以疗内伤之病。愚窃以为该方当推为治疗内伤第一方!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后天之本。肾之五行为水,然人之先天之火却孕育其中所谓命门之火是也,阴中胎阳,阴极化阳自然所化生也。人之气机左升则阴化为阳,温煦三焦;阳气右旋下沉则阳降而为阴,恰如天之降下甘露以润泽天下。内伤之中十有六七为脾胃之伤,脾胃为伤,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左升右降之枢纽不行,于下则生寒生湿(淤久反生热-其根源在于气郁生热,甚者阴极格阳),津液不运,水泽为患。于上则生热,甚者壮热大热。此时津液难布,中焦上焦皆为烈火,脾土竟成泥淖矣。成上实下虚之状也。寒湿久积势必伤肾,肾纳阴中之火,伤甚则不纳,不纳则沿冲脉上逆为患,而发奔豚。因寒湿为患,上彻至心,势迫神窍,寒湿为水之性,主恐。故奔豚发作,使人惊恐莫名,痛苦欲死。奔豚发生之前常做脐下悸。源于,湿阻脉络而此时逆气欲发迫使部分寒之水汽进入膀胱,而有悸。待脉络一通,则奔豚之患发矣。仲景治此欲发之奔豚,乃用桂枝加桂方,寒者温之故也。而奔豚已作乃用奔豚汤,不用桂枝加桂汤。何也?因寒湿已入膀胱,不在经络,奔豚之发命门火热,如再用热品唯恐助其热耳。如肾之阴火沿阳明胃经上逆至胸下,则生心下悸。心下悸,必下利。因寒湿之气循胃之脉络而入胃,入胃后经大小肠排出体外,故生下利。下利后,经脉为通,逆气又当为患矣!治此逆气之法与治奔豚同理(因阳明性燥,若逆气已生则热甚,切忌勿用桂枝加桂汤,用之有吐血之危险)。手三阳由手走头,足三阳由头走足,而此时之气机,足之阳脉,竟由足走头,由下至上,逆矣!!!肝性发散,今气郁而无处可散,郁久而生热,热而伤胃灼肺,肺胃收敛下行之令难行,则火更旺矣。有压迫就有反抗,火郁愈久反抗愈烈,由此,肝亢之气生矣,内风生焉!肝亢为患,横行上逆,甚者直冲颠顶。头顶为百会穴,诸阳所会,今为逆气所犯,气机遂更乱矣!至乱之时,可使逆气入手之三阳,逆冲掌心,积于喉咽遂生瘰疬,如此种种杂病怪病生焉。内伤之病,峥嵘各异,而其本源却在脾土肾水。因土为四象之母,万物之母,土之制约却在于水,土之好坏皆以水论之:水穷,则土干,干极则土崩瓦解,阴阳离散;水涝则土为泥沼,只生恶臭,脏气腐焉。唯水富足而无涝之时,万物润泽,生机勃勃然。故疗内伤,脾肾治其本,而肝肺治其标矣!

按:奔豚,逆气,肝亢种种者,皆为内风。内风由何而来?为何而生?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一言蔽之,即“天人相应”也!今论内风,以天地为喻而言之。天地之间,何以有风?气有冷热故而。一处炎热,其气蒸发上行,气已上行,则其位空,此空虚之位定有他地之气涌入而填之。如此涌入之势,则为风。于人体,同理也。内风之生,其本为气之冷热,其本之原为阴阳不谐耳。
内伤发热,无论是大热(温度计可测)还是持续低热(温度计或许可测,但温度偏高不多,或者温度计测不出来,仅仅为病者感觉)其治之本,皆在脾肾。无论壮热低热,气机必然有郁有逆。习东垣之法,效元御之方,愚化裁一方名曰“芪薏金方”,用于治疗脾胃内伤,今做增减以治疗内伤之热。

芪薏金方 原方:

生黄芪30g 党参20g
白芍20g 丹皮12g
薏苡仁30g 厚朴10g
半夏20g 五味子10g
生姜15g 大枣12枚
内金10g 炙甘草6g
(附其方解——已经在论坛中发过
方解:脾胃为生命之中轴,脾主升而胃主降,有了清阳之升,有了浊阴之降,方有人体内气之阴阳五行,才有了正常的生理活动。
《四圣心源》里认为,内伤之病,尽是土湿。因土之过湿,而清阳不升,清阳不升而浊阴上逆则为病,胃之病在于,清阳下陷而肝胆性本发散,而今无所发,郁而生热从而伤肺胃。气之右旋下沉为阴,又全赖肺之收敛,肺气若不行,则气不自下,病亦不除。
治疗之法,在于平肝胆,敛肺,下气,升清阳,故参照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升阳之意从而成方。
生芪党参,补中益气。生芪除了补气之外,还有祛腐生生肌之效,对于胃伤的恢复是相当有利的。白芍,丹皮,补肝,柔肝滋养肝阴为主,阴能潜阳。芍药性本阴柔,具有镇痛之效,也有收涩之意,可助肺之收敛。丹皮行血且性凉,行肝胆之血而无生热之虞。可助平肝亢。肝阳亢盛者可用龙胆草泻之,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五味子,助肺之收敛,与半夏合作,可以敛肺下气,另可入麦冬以滋肺阴,半夏更是下气之上品,亦可化痰清肺。若痰甚,咳嗽,可入炒杏仁,橘红。若肝亢犯顶,或是奔豚上犯,可入 桑白皮20g,保证用量,决不可犹豫。但中病即去之,此为大泻肺气之物。薏苡仁性味甘淡,健胃燥脾之良品,重用之。生姜大枣,和胃止痛补胃阴。内金以助消化。厚朴,所厚者,胃也,食气之积皆可除之。食积,或气痰之积过盛,可以另服槟榔粉,破气下之,中病即停。消化不良,完谷不化,当加焦三仙。炙甘草,坐守中州调和诸药。
当病情急时,比如内热大盛之时,可将炙甘草换为生甘草,且加大剂量至20g甚至30g。所谓急着缓之,甘草于药物如此,于病情(其根源是缓气缓血)也是如此,重用甘草就是取其中庸而缓病之急,用生甘草是因为甘草本有大泻心火之功。但是甘满生滞,气滞对肠胃病来说尤其不利。当病情缓下后,就当减少甘草用量,再缓图之。
胃寒甚者,入干姜,狗脊
另,三七为行血止血之圣药,而以此为主要原料的“云南白药”更是青出于蓝。如果胃有内出血的情形,可以加服三七粉,或者云南白药。若以麦芽糖煮汤冲服则效果更佳。
)

该方胎出于东垣之“补中益气汤”,其论曰“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有余,而“甘寒泻其火”则不足,毕竟东垣此方并非为除大热而做。


“芪薏金方”主要针对脾胃病,重在气机之升降。气机升降得行,则热自散,以此入手,亦可除热。

若无食积,去内金,厚朴。生黄芪替换为制黄芪,以增加其补气之功。去薏苡仁而入茯苓加强燥湿之力。去丹皮。若无胃痛,可去掉生姜大枣。党参虽可升阳补气,惜其力弱而不持久,更换为人参10g。入升麻,荷叶(鲜品更好)以助清阳之升,荷叶色青而挺立,出淤泥而不染,岂不恰如泥淖之脾土中升起的勃然生机吗?荷叶梗细而长,但水汽养料一样的能输送给肥大的叶片,可见其上升之力峻。此处替换补中益气汤中之柴胡,以升脾阳。肺气之不敛,使得逆气乱行,入桑白皮20g以下逆气,平奔豚。肝胆之气肆虐,实则泻之,入龙胆草20g,以泻肝气。血为气之本,入生地12g凉血,以缓气之急。入熟地30g以滋阴,滋阴潜阳。入牛膝20以补肾。因牛膝可引药下行,亦可引血引火下行,故重用之。入山药,重用之,以补肾,肾强则可敛火,以水克火故。
如内伤之热大盛,情况危急之时,可将炙甘草换为生甘草,且加大剂量至20g甚至30g。所谓急着缓之,甘草于药物如此,于病情(其根源是缓气缓血)也是如此,重用甘草就是取其中庸而缓病之急,用生甘草是因为甘草本有大泻心火之功。但是甘满生滞,气滞对肠胃病来说尤其不利。当病情缓下后,就当减少甘草用量,再缓图之。若口干甚,可入桔梗12g,久热必伤肺阴,入麦冬以补肺阴

论人参在甘温除热中能否应用的问题。人参为大补元气之品,有人认为峻补生热而反助其害。不用人参而用党参。其实不然,
其一、内伤发热之人,元气必然大伤,如一国之内乱,无论胜负其损者皆自家之兵也。此时必然当补,而其发热之根本也在于内伤,虚者补之,内伤亦补之。此时当补。
其二、人参甘苦,并非燥热之品,其助热也有限度,不足为虑。
其三、方中桑白,龙胆为大泻真气之药。内伤本虚,今不得已而泻之,若不为补,岂不虚之又虚?!
其四、人参除大补之外,也是生津之良品。热则伤津,内伤发热者,无论口干与否,津液必伤,此时不用人参更待何时?!


于是,该方即变为:

制黄芪30g 人参10g
生地12g
桑白皮20g麦冬12g
龙胆草20g 白芍20g
升麻8g荷叶15g
茯苓20g 半夏20g
山药50g 五味子10g
熟地30g 牛膝20g
炙甘草6g

原方已经改得不成样子了,甚至不能叫“芪薏金方”了,但其升清阳,降浊阴之思想仍然存在。
壮热缓和下来后,可去掉桑白龙胆,有补而无破,继续服用几副,巩固疗效。亦可用补中益气汤代之。​
 
后记:昨晚翻看用药记录,突觉应该做一次总结遂成上文。算是对大半年来的总结。
仓促成文而今日略作修改。

文章已经发了上来,而此刻竟突觉疲惫,,,,
 

学中医是这样的了,累啊,学东西就更累了。

砸砖不敢,您半年能悟到这个程度,让人佩服。

仲景说学医的三个目的,就有“上以疗君亲之疾”,您为母学医的原始动力更让人敬佩。
 
LZ 为母学医的精神使人感佩。
 
我也刚学半年多点, 比LZ差多了。 向您学习, 祝您家人早日康复。
 
多谢各位了,我会继续努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