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琢磨出一个方子,有不足之处请大家帮忙修改

在路上0759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9/07/11
帖子
153
获得点赞
0
声望
0
病因是萎缩胃炎加胃黏膜增生
症状是舌红,少苔,中间有直裂纹,大便干,3.4天一次,从查找的资料分析是属于阴亏型,根据网友提供的方子和我从资料里查找的,组成这个方子,感谢哪位网友,
方子,,北沙参15,麦冬12,枸杞子15,生地12,川(木东)子10,白芍20,乌梅15,石(角斗)15,灸甘草6,酒丹参15,太子参15,黄芪20,鸡内金20,玉蝴蝶6,凤凰衣6,生蒲黄10,五灵脂10,白芨12,小茴香3,莪术12,郁李仁9火麻仁12,
请大家看看需要什么改进的,剂量,药物,加入小茴香不知道行不行,想想这方偏凉所以加了小茴香,本来是想加干姜的,但想想干姜太热了
 
脾阴亏损,参苓白术散去陈皮、砂仁加芦根、生谷芽、枸杞;还有一法是吃黄芪建中汤.吃到舌裂纹消失可以考虑使用朱良春先生"胃安散".
 
有道理,也有阳虚存在的可能.这个要从脉象及其他症状来定.
 
辨的这么清楚,药还这么多,说明楼主还是没辨清楚
 
回复各位朋友,这个方子里有一个方子是一贯煎,我在这个一贯煎基础上加了活血化淤的药物,之所以认为是阴虚是结合医院里配出的方子也全是阴药,寒药
这是医院里的方子一诊,,,成药阿拉坦五味丸2盒,7天药量,中药,太子参15,石(角斗)18,黄连3,制吴茱萸3,炒白芍12,灸甘草5,延胡索12,川楝子10,生瓦楞子15,预知子20,佛手10,玫瑰花8,蒲公英30,白及12,丹参24,-北沙参20,玄参12,白花蛇草30,刺猬皮15,炒蜂房10
 
悬壶先生能否详解一下吃黄芪建中汤直到舌裂纹消失,谢谢!
 
如果病因是萎缩胃炎加胃黏膜增生

可以用-《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原方原量

麦门冬汤-《金匮要略》卷上。

【来源】《金匮要略》卷上。
【组成】麦门冬60克 半夏9克 人参6克 甘草4克 粳米6克 大枣12枚
【用法】上六味药,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分三次温服。
【功用】清养肺胃,降逆下气。
【主治】肺痿。肺胃津伤,虚火上炎,咳唾涎沫,气逆而喘,咽干口燥,舌干红少苔,脉虚数者。
【方论】方中重用麦门冬滋养肺胃,清降虚火为君;人参益气生津为臣;半夏降逆化痰为佐;甘草、大枣、粳米益胃气,生津液为使。诸药合用,使肺胃气阴得复,则虚火平,逆气降,痰涎清,咽喉利,咳喘自愈。


不建议用黄芪建中汤.

黄芪建中汤阴虚内热者忌用。


-----


以上仅供参考.
 
你这个方子够牛的,杂合了不少方子,我都看到朱良春的方子在里面了
 
没必要让吃那么多的药。你已经辩证好是阴分不足了,丹参15,太子参15,黄芪20,五灵脂10,白芨12,小茴香3,枸杞子15,白芍20,乌梅15,我不知道用这什么意思。而且用量很多,都是十几克,这只是我个人的认识。希望多多指教
 
一般还是考虑脾阴不足,如果是阳虚气不化津而不能上呈的话,脉象多见极沉细无力.如果确属脾阴虚的话,我所说的两个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是用药不能全部使用阴柔,这样就失于呆钝,不利于药物发挥作用.开处方时黄芪建中汤中以饴糖为君,黄芪白芍大枣为臣,桂枝为使,有流动之性,更容易使药物发挥作用,炙甘草也可以用,缓中且使药物作用在中焦.
以上都是考虑没有痰湿瘀这些病理产物的情况下,可以直接补的方案.可能至少需要两三月,裂纹才能消失,也许时间还会更长.但是如果方案正确的话,至少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看到裂纹在减少.
 
综上所述应该再加点清中焦之火的药物如:黄连、黄柏
 
推荐一个关于上述病症的方剂,我在临床上使用对上述病症很管用的
黄连10g 黄芩9g 黄柏6g 良姜30g
地丁10g土茯苓10g贝母10g
人参10g白术10g 云苓10g 苡米仁15g
蒲公英15g 香附9g 郁金9g柴胡9g
乌梅12g 白芍12g 甘草6g 厚朴9g
白芨9g 枳实9g
 
11# 花香丁

+版主大人
我这里面确实有老朱的活血化淤的成份,我自己再结合滋阴,
 
悬壶先生的黄芪建中汤小生想不明白为什么有养阴的功能,只有这个白勺有敛阴的作用,其他的是温,热药,另外想请教寒药会伤阴还是伤阳
 
治胃病,最应注意保护津液,护住胃气。“存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胃气”意义重大。
护津液,不可过用辛散香燥之药;保护胃气,不宜过用甘酸滋腻之晶。
我母亲得了食道癌,后来查出还伴有糜烂性胃炎。肠胃病得一塌糊涂,经过半年多的治疗,已经好了很多了。其中药方加加减减换过了几十副。
对这半年来用药总结,得出了一个方子。其主要思想来自《内外伤辩惑论》和《四圣心源》,经过裁剪,得出了下方。

芪薏金方:

生黄芪30g 党参20g
白芍20g 丹皮12g
薏苡仁30g 厚朴10g
半夏20g 五味子10g
生姜15g 大枣12枚
内金10g 炙甘草6g

方解:脾胃为生命之中轴,脾主升而胃主降,有了清阳之升,有了浊阴之降,方有人体内气之阴阳五行,才有了正常的生理活动。
《四圣心源》里认为,内伤之病,尽是土湿。因土之过湿,而清阳不升,清阳不升而浊阴上逆则为病,胃之病在于,清阳下陷而肝胆性本发散,而今无所发,郁而生热从而伤肺胃。气之右旋下沉为阴,又全赖肺之收敛,肺气若不行,则气不自下,病亦不除。
治疗之法,在于平肝胆,敛肺,下气,升清阳,故参照李东垣,“补中益气汤”,升阳之意从而成方。

生芪党参,补中益气。生芪除了补气之外,还有祛腐生生肌之效,对于胃伤的恢复是相当有利的。白芍,丹皮,补肝,柔肝滋养肝阴为主,阴能潜阳。芍药性本阴柔,具有镇痛之效,也有收涩之意,可助肺之收敛。丹皮行血且性凉,行肝胆之血而无生热之虞。可助平肝亢。肝阳亢盛者可用龙胆草泻之,中病即止,不可久服。
五味子,助肺之收敛,与半夏合作,可以敛肺下气,另可入麦冬以滋肺阴,半夏更是下气之上品,亦可化痰清肺。若痰甚,咳嗽,可入炒杏仁,橘红。若肝亢犯顶,或是奔豚上犯,可入 桑白皮20g,保证用量,决不可犹豫。但中病即去之,此为大泻肺气之物。薏苡仁性味甘淡,健胃燥脾之良品,重用之。生姜大枣,和胃止痛补胃阴。内金以助消化。厚朴,所厚者,胃也,食气之积皆可除之。食积,或气痰之积过盛,可以另服槟榔粉,破气下之,中病即停。消化不良,完谷不化,当加焦三仙。炙甘草,坐守中州调和诸药。
如内伤之热大盛,情况危急之时,可将炙甘草换为生甘草,且加大剂量至20g甚至30g。所谓急着缓之,甘草于药物如此,于病情(其根源是缓气缓血)也是如此,重用甘草就是取其中庸而缓病之急,用生甘草是因为甘草本有大泻心火之功。但是甘满生滞,气滞对肠胃病来说尤其不利。当病情缓下后,就当减少甘草用量,再缓图之。

胃寒甚者,入干姜,狗脊

另,三七为行血止血之圣药,而以此为主要原料的“云南白药”更是青出于蓝。如果胃有内出血的情形,可以加服三七粉,或者云南白药。若以麦芽糖煮汤冲服则效果更佳。

我非医生,学医尚不足一年。仅为治疗母亲顽疾而误入桃源者,所学不多,但日夜苦研思虑,寝食亦不辍之。专读各家脾胃之学说,然而,医道高深,至今仍且徘徊于门外。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这点滴之得今献丑拿了出来。望各位前辈多批评。
 
北沙参15,麦冬12,枸杞子15,生地12,川(木东)子10,白芍20,乌梅15,石(角斗)15,灸甘草6,酒丹参15,太子参15,黄芪20,鸡内金20,玉蝴蝶6,凤凰衣6,生蒲黄10,五灵脂10,白芨12,小茴香3,莪术12,郁李仁9火麻仁12,
这个方子临床应用估计有点效果,有点乱有点乱把后面13味去掉,加百合20克,乌药5克怎么样?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