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0/25
- 帖子
- 348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0
寤寐有时
睡眠养生
睡眠障碍损害健康
人的一生至少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它是人们劳作之后的主要休息方式。近年,国内外许多医学心理学专家们提醒大家,临床上很多病症都与睡眠质量差有关,应把睡眠好坏纳入衡量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标准。有关临床资料统计表明:在我国,至少有35%的人失眠,17%的人失眠症状相当严重,而睡眠局限在“浅睡眠”的人的比例则高达77.3%。有媒体报道,上海市约有40%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妇女的人数是男性的1.5倍。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占到四分之三。连儿童也没有逃脱睡眠障碍的黑手,有高达46.7%的儿童有梦呓、磨牙、鼾症、梦魇、夜惊、遗尿、梦游等症状。
现代科学提示,睡眠是大脑皮层发生广泛抑制的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睡眠时伴有呼吸、心跳、血压、肌张力、基础代谢谢率、内分泌激素和多种神经肽与介质的改变,使身体各组织、器官处于休息恢复状态,以消除疲劳。若夜寐不宁、梦魂萦绕、整夜难能合眼,常“夜半三更盼天明”,天长日久,则有损健康,导致病魔缠身、寿命减短。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推出的《睡出健康来》一书介绍:不良睡眠除了诱发精神错乱之外,还与感冒、抑郁症、糖尿病、肥胖、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有关。因此,明代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强调:“夜卧早起,以合养生之道。”
最新研究发现,人体长期睡眠不足或处于紧张状态,会使神经——内分泌的应激调控系统被激活并逐渐衰竭而发生调节紊乱。病理解剖发现,长期睡眠不良者的血管硬化明显,口径变窄,严重影响供血而使一些器官的功能发生障碍,机体的各类代谢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白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明显降低,从而对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还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如果连续两个晚上不睡觉,他的血压会升高;如果每晚只睡4小时,其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减少;连续如此一周就足以使健康人出现糖尿病前驱症状。睡眠时间不足还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造成肥胖。英国科学家发现,彻夜不眠会大大增加发生胃肠道溃疡的可能性,这是由于在睡眠过程中,某种具有帮助调节胃肠道功能的蛋白质最为活跃。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证实,有过一次心脏病发作的人和没有心脏病病史的人相比,有更高比例的人长时间工作,每晚睡眠时间也少于5小时。其结论是: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的人患心脏病的机会比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下的人要高出2倍,一周内就算只有2夜平均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也会比正常人高2~3倍。
因此,要提倡健康睡眠。中国睡眠研究会指出,提倡健康睡眠必须注意睡眠卫生,包括不在床上消磨时间,不强迫自己睡觉,避免睡前进行体育活动、喝咖啡或浓茶,在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睡前不吃太多食物,不长时间午睡等。
睡眠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认为,睡眠在养生中的作用在于“调神”。为什么睡眠能调神益寿呢?古人是这样解释的:“神有事,亦则有休”;人能安寐,“静则神藏”,则可致寿,反之,失之安寐,“躁则消亡”,就有损年命。据有关文献报道,人可以在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不吃饭而不死,但10~14天不睡眠就要死亡,可见睡眠在生命活动中是何等重要。无怪乎我国古代养生家曾将睡眠养生法喻之为益寿延年之“仙方”——“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正道出了此间真谛。
那么,怎样才能睡出健康长寿,什么样的睡眠才合乎于养生之道呢?
入寐之法 首在清心
《老老恒言》说:若求安寐之法,“大抵以清心为要。”宋·邵康节《能寐吟》指出:“行于无事则能寐”;姚止庵在《内经》注释中谓:“盖心无所慕,则情无所钟,坦然而卧,帖然而安矣。”故古人一贯强调睡眠应“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何以清心?大要有以下二点:
(1)清心之法,可“操”可“纵” 《老老恒言》解释说:“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除此法外,对因虚而失眠者,睡前于榻上配合“卧式内养功,”以清心、澄神,更为合宜。
(2)以动求静,亦可清心
《紫岩隐书》云:“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盖行则身劳,劳则思息,动极而返于静,亦有其理。”并进一步指出:“行千步是以动求静。”中医认为,睡前散步,或练太极养、形意拳、行步功等皆能祛实邪,对实证失眠者有良益。
睡不厌踡
觉不厌舒
“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是前人对人们在立、坐、卧时形体姿式的科学要求。而古人对睡卧的姿式则尤有考究。
《千金要方》记载,孔子非常注重睡眠养生,说“孔子不尸卧(睡眠时不象僵尸那样挺得笔直)……睡不厌踡,觉不厌舒。”《寿世仙丹》则更一步地说明:“踡者,曲膝踡腹,以左右肋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眠是也。”并强调要“睡则必侧。”
宋·陈希夷《安睡诀》还介绍了一则“五龙盘珠法”的科学睡眠姿式。要求是: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腹脐(或伸入两股间),上面腿伸,下面腿缩(一般屈至120度)。这种睡眠姿势的要领在于踡曲、放松、侧身而卧。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舒展脾胃,开润心肺,使形体安泰,心安气和,气息调匀,呼吸归根,从而达到迅速入眠之目的。现代医学认为,符合生理要求的睡眠姿式是以右侧卧为佳。因为心脏位于左侧,右侧卧可避免压迫心脏,又利于胃肠蠕动排空,有助消化,因而能睡得安稳、舒适、自然。而仰卧、伏卧、左侧卧,皆不足取。
睡眠养生 务在调神
中医心理摄生的理论认为,神以形为物质基础;神形统一,形与神俱,而同臻寿分;神形之中,神为主导。故睡眠养生应以调神、养神、御神为要务。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五点:
(1)四时起居有序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十分重视睡眠在调神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人们起居有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夏三月,此为蕃莠……晚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定;冬三月,此为封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这是四时起卧的一般规律与要求。在《太上老君养生诀》中对人的起居要求是“早起勿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还应提及的是,老年人每天最好有1~2小时的午睡。古代养生家有“睡好子午觉”之说,即时辰中夜半子时和白天的午时要保证优质睡眠。特别是老年人具有“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的情况者,可用适当午睡的办法帮助解决。不少老人习惯于起早活动,上午学习闲谈或做些家务,到了午间,常会感到精力、体力不支。所以,老年人在活动了一上午之后,美美地睡个午觉,自然会有利于精力和体力的恢复,不仅如此,午睡还可减少高血压脑液血发病的机会。按时就寝和起床,是起居有常的要求之一。故《寿世保元》说:“坐卧顺时,勿令身怠,可以延年。”
(2)掌握时间规律
老年人的睡眠时间每日以多长为宜,中医籍尚未见定论。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活动减少,新陈代谢谢降低,以及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进行性变性,对睡眠的生理需要也相应减少。据国外研究资料,老年人每日总睡眠时间一般只要5~6小时就已足够,大多数健康老年人的睡眠时间也可达7小时以上,而主要是睡眠质量的改变。即其眼快动相睡眠(REM)缩短或减少,REM占睡眠总时间的百分比,由壮年期的18.9%~22%下降至13.5%~15%;非眼快动相睡眠(NREM)中的思睡、浅睡、中睡和深睡四期随着增龄而变浅,即思睡期延长而深睡期往往缺乏。再因老年人常存在某些影响睡眠的躯体因素,例如前列腺肥大所致排尿困难或脑动脉硬化所致脑供血不足等,更可加重入睡困难,睡中多次醒转以及早醒等睡眠障碍。人类在睡眠中身体的一切生命机能减慢,有利于机体进入休息、恢复和重新积累能量的状态。若长期睡眠不足,必然导致身体的衰竭。因此,近年来有些学者主张老年人睡眠时间一般随年龄增长应该延长:60~70岁平均每天睡8小时左右,70~90岁平均每天睡9小时左右为宜。一般地说,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应因人而宜,要积极排除影响睡眠的一切不良因素,不必拘泥于多少时间,睡意朦胧就衾枕,觉醒即起莫恋床。也不可一味贪睡,“多睡则自体软弱,老气昏惰,”伤气损神,亦当戒之。
(3)卧室环境适宜
唐代著名养生家司马承祯在《天隐子养生书》中对居室环境的要求是:“非华堂邃宇,重裀广榻之谓也。在乎……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勿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勿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则疾病生焉”。他还说:“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也就是说,卧室光线要暗一点,空气要流通而暖和,最好开窗睡觉,保持“空气通窗牖” 的良好居室环境,以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既有利于怡神安处,又是重要的养生长寿法之一。同时,睡眠还应顺应季节、外环境来自我调整睡卧方向,孙思邈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尚须注意的是:睡卧勿近炉火、灯光,故《千金要方》云:“卧讫勿留灯烛,令魂魄及六神不安,”并告诫人们:“暮无燃烛行房,暮常护气,”以保养精、气、神,有益于养生延年。
(4)防止依赖药物
许多老年人,为了保证睡眠时间,往往求助于医师或自购安眠药长期服用。由于长期服用安眠药或安定剂而形成药物的依赖性,有的人还会因药物成瘾而损害健康。因此,药物治疗时宜作耐心的心理治疗并交替应用小剂量抗焦虑剂为合适。镇静催眠药有很多种,而下列2种非处方药配合使用则能消除焦虑、紧张、慢性疲劳或某些疾病所引起的烦躁、神经衰弱、思虑过度、失眠等。(1)氯美扎酮:又名芬那露。适用于治疗焦虑和精神紧张,慢性疲劳以及烦躁失眠等。催眠:0.4克,睡前半小时服。(2)谷维素:适用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改善精神神经失调症状等。用法:每次10~20毫克,每天3次,可连续服用3个月。此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西药由于其习惯依赖性和诸多副作用,因而,采取中医药治疗就显得尤有价值。应用中药的效果,在于正确地把握辨证施治。故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养血安神片、枣仁安神颗粒、脑乐静、柏子养心丸等等),切忌懵无所择地自行用药。
睡眠养生要重视睡眠的心理因素,滥用药物无益于健康,故东坡诗曰:“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寿亲养老新书》亦有四句“神授”偈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这些都是说:只要清心调神,自然睡得安宁。
(5)注意睡眠卫生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节养。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千金要方》云:“……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则令人神惊,夜梦飞物;”又说:“……夜勿过醉饱,食物精思,为劳苦事,有损余,虚损人;”也就是说,要把“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当作睡眠养生的座右铭。睡前勿饮浓茶,“不可频尝无别意,只愁睡少梦君稀;”睡时“勿歌詠、”“勿大语,”消除忧虑、恼怒等不良情绪;卧具、被褥宜柔软、舒适;如果睡前喝杯牛奶,再用温水泡泡脚,您将会感受到“睡前洗脚真一快,倒床不复闻钟鼓”的惬意,这样会更有助于入眠。
总之,养静为摄生首务,安寐为调神要道,得谨养将息之法,殊可以延年。
睡眠养生
睡眠障碍损害健康
人的一生至少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它是人们劳作之后的主要休息方式。近年,国内外许多医学心理学专家们提醒大家,临床上很多病症都与睡眠质量差有关,应把睡眠好坏纳入衡量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标准。有关临床资料统计表明:在我国,至少有35%的人失眠,17%的人失眠症状相当严重,而睡眠局限在“浅睡眠”的人的比例则高达77.3%。有媒体报道,上海市约有40%以上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中,妇女的人数是男性的1.5倍。40岁至60岁的中老年人占到四分之三。连儿童也没有逃脱睡眠障碍的黑手,有高达46.7%的儿童有梦呓、磨牙、鼾症、梦魇、夜惊、遗尿、梦游等症状。
现代科学提示,睡眠是大脑皮层发生广泛抑制的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睡眠时伴有呼吸、心跳、血压、肌张力、基础代谢谢率、内分泌激素和多种神经肽与介质的改变,使身体各组织、器官处于休息恢复状态,以消除疲劳。若夜寐不宁、梦魂萦绕、整夜难能合眼,常“夜半三更盼天明”,天长日久,则有损健康,导致病魔缠身、寿命减短。据中国睡眠研究会推出的《睡出健康来》一书介绍:不良睡眠除了诱发精神错乱之外,还与感冒、抑郁症、糖尿病、肥胖、中风、心脏病和癌症的发生有关。因此,明代养生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就强调:“夜卧早起,以合养生之道。”
最新研究发现,人体长期睡眠不足或处于紧张状态,会使神经——内分泌的应激调控系统被激活并逐渐衰竭而发生调节紊乱。病理解剖发现,长期睡眠不良者的血管硬化明显,口径变窄,严重影响供血而使一些器官的功能发生障碍,机体的各类代谢谢产物不能及时排出体外,白细胞数量减少,免疫功能明显降低,从而对健康产生严重不良影响。
还有研究显示,一个人如果连续两个晚上不睡觉,他的血压会升高;如果每晚只睡4小时,其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减少;连续如此一周就足以使健康人出现糖尿病前驱症状。睡眠时间不足还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造成肥胖。英国科学家发现,彻夜不眠会大大增加发生胃肠道溃疡的可能性,这是由于在睡眠过程中,某种具有帮助调节胃肠道功能的蛋白质最为活跃。他们的另一项研究证实,有过一次心脏病发作的人和没有心脏病病史的人相比,有更高比例的人长时间工作,每晚睡眠时间也少于5小时。其结论是:每周工作超过60小时的人患心脏病的机会比每周工作40小时以下的人要高出2倍,一周内就算只有2夜平均睡眠不足5小时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也会比正常人高2~3倍。
因此,要提倡健康睡眠。中国睡眠研究会指出,提倡健康睡眠必须注意睡眠卫生,包括不在床上消磨时间,不强迫自己睡觉,避免睡前进行体育活动、喝咖啡或浓茶,在固定时间睡觉和起床,睡前不吃太多食物,不长时间午睡等。
睡眠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中医认为,睡眠在养生中的作用在于“调神”。为什么睡眠能调神益寿呢?古人是这样解释的:“神有事,亦则有休”;人能安寐,“静则神藏”,则可致寿,反之,失之安寐,“躁则消亡”,就有损年命。据有关文献报道,人可以在一个月或更长时间不吃饭而不死,但10~14天不睡眠就要死亡,可见睡眠在生命活动中是何等重要。无怪乎我国古代养生家曾将睡眠养生法喻之为益寿延年之“仙方”——“华山处士如容见,不觅仙方觅睡方”正道出了此间真谛。
那么,怎样才能睡出健康长寿,什么样的睡眠才合乎于养生之道呢?
入寐之法 首在清心
《老老恒言》说:若求安寐之法,“大抵以清心为要。”宋·邵康节《能寐吟》指出:“行于无事则能寐”;姚止庵在《内经》注释中谓:“盖心无所慕,则情无所钟,坦然而卧,帖然而安矣。”故古人一贯强调睡眠应“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何以清心?大要有以下二点:
(1)清心之法,可“操”可“纵” 《老老恒言》解释说:“操者,如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之类,使心有所着,乃不纷驰,庶可获寐;纵者,任其心游思于杳渺无朕之区,亦可渐入朦胧之境。最忌者,心欲求寐则寐愈难。盖醒与寐交界关头,断非意想所及,惟忘乎寐,则心之或操或纵,皆通睡乡之路。”除此法外,对因虚而失眠者,睡前于榻上配合“卧式内养功,”以清心、澄神,更为合宜。
(2)以动求静,亦可清心
《紫岩隐书》云:“每夜入睡时,绕室行千步,始就枕……盖行则身劳,劳则思息,动极而返于静,亦有其理。”并进一步指出:“行千步是以动求静。”中医认为,睡前散步,或练太极养、形意拳、行步功等皆能祛实邪,对实证失眠者有良益。
睡不厌踡
觉不厌舒
“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是前人对人们在立、坐、卧时形体姿式的科学要求。而古人对睡卧的姿式则尤有考究。
《千金要方》记载,孔子非常注重睡眠养生,说“孔子不尸卧(睡眠时不象僵尸那样挺得笔直)……睡不厌踡,觉不厌舒。”《寿世仙丹》则更一步地说明:“踡者,曲膝踡腹,以左右肋侧卧,修养家所谓狮子眠是也。”并强调要“睡则必侧。”
宋·陈希夷《安睡诀》还介绍了一则“五龙盘珠法”的科学睡眠姿式。要求是:东首而寝,侧身而卧,如龙之蟠,如犬之曲,一手曲肱枕头,一手直摩腹脐(或伸入两股间),上面腿伸,下面腿缩(一般屈至120度)。这种睡眠姿势的要领在于踡曲、放松、侧身而卧。认为只有如此,才能舒展脾胃,开润心肺,使形体安泰,心安气和,气息调匀,呼吸归根,从而达到迅速入眠之目的。现代医学认为,符合生理要求的睡眠姿式是以右侧卧为佳。因为心脏位于左侧,右侧卧可避免压迫心脏,又利于胃肠蠕动排空,有助消化,因而能睡得安稳、舒适、自然。而仰卧、伏卧、左侧卧,皆不足取。
睡眠养生 务在调神
中医心理摄生的理论认为,神以形为物质基础;神形统一,形与神俱,而同臻寿分;神形之中,神为主导。故睡眠养生应以调神、养神、御神为要务。具体说来,应注意以下五点:
(1)四时起居有序
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就十分重视睡眠在调神中的重要作用,要求人们起居有时。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此谓发陈……夜卧早起,以使志生;夏三月,此为蕃莠……晚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此谓容平……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定;冬三月,此为封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这是四时起卧的一般规律与要求。在《太上老君养生诀》中对人的起居要求是“早起勿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还应提及的是,老年人每天最好有1~2小时的午睡。古代养生家有“睡好子午觉”之说,即时辰中夜半子时和白天的午时要保证优质睡眠。特别是老年人具有“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的情况者,可用适当午睡的办法帮助解决。不少老人习惯于起早活动,上午学习闲谈或做些家务,到了午间,常会感到精力、体力不支。所以,老年人在活动了一上午之后,美美地睡个午觉,自然会有利于精力和体力的恢复,不仅如此,午睡还可减少高血压脑液血发病的机会。按时就寝和起床,是起居有常的要求之一。故《寿世保元》说:“坐卧顺时,勿令身怠,可以延年。”
(2)掌握时间规律
老年人的睡眠时间每日以多长为宜,中医籍尚未见定论。现代医学认为,老年人由于脑力劳动与体力活动减少,新陈代谢谢降低,以及大脑皮质神经细胞进行性变性,对睡眠的生理需要也相应减少。据国外研究资料,老年人每日总睡眠时间一般只要5~6小时就已足够,大多数健康老年人的睡眠时间也可达7小时以上,而主要是睡眠质量的改变。即其眼快动相睡眠(REM)缩短或减少,REM占睡眠总时间的百分比,由壮年期的18.9%~22%下降至13.5%~15%;非眼快动相睡眠(NREM)中的思睡、浅睡、中睡和深睡四期随着增龄而变浅,即思睡期延长而深睡期往往缺乏。再因老年人常存在某些影响睡眠的躯体因素,例如前列腺肥大所致排尿困难或脑动脉硬化所致脑供血不足等,更可加重入睡困难,睡中多次醒转以及早醒等睡眠障碍。人类在睡眠中身体的一切生命机能减慢,有利于机体进入休息、恢复和重新积累能量的状态。若长期睡眠不足,必然导致身体的衰竭。因此,近年来有些学者主张老年人睡眠时间一般随年龄增长应该延长:60~70岁平均每天睡8小时左右,70~90岁平均每天睡9小时左右为宜。一般地说,老年人的睡眠时间应因人而宜,要积极排除影响睡眠的一切不良因素,不必拘泥于多少时间,睡意朦胧就衾枕,觉醒即起莫恋床。也不可一味贪睡,“多睡则自体软弱,老气昏惰,”伤气损神,亦当戒之。
(3)卧室环境适宜
唐代著名养生家司马承祯在《天隐子养生书》中对居室环境的要求是:“非华堂邃宇,重裀广榻之谓也。在乎……东首而寝,阴阳适中,明暗相半。屋勿高,高则阳盛而明多;屋勿卑,卑则阴盛而暗多。故明多则伤魄,暗多则伤魂。人之魂阳而魄阴,苟伤明暗,则疾病生焉”。他还说:“吾所居室四边皆窗户,遇风即阖,风息即开。……内以安心,外以安目。心目皆安,则身安矣。”也就是说,卧室光线要暗一点,空气要流通而暖和,最好开窗睡觉,保持“空气通窗牖” 的良好居室环境,以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既有利于怡神安处,又是重要的养生长寿法之一。同时,睡眠还应顺应季节、外环境来自我调整睡卧方向,孙思邈说:“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头勿北卧,及墙北亦勿安床。”尚须注意的是:睡卧勿近炉火、灯光,故《千金要方》云:“卧讫勿留灯烛,令魂魄及六神不安,”并告诫人们:“暮无燃烛行房,暮常护气,”以保养精、气、神,有益于养生延年。
(4)防止依赖药物
许多老年人,为了保证睡眠时间,往往求助于医师或自购安眠药长期服用。由于长期服用安眠药或安定剂而形成药物的依赖性,有的人还会因药物成瘾而损害健康。因此,药物治疗时宜作耐心的心理治疗并交替应用小剂量抗焦虑剂为合适。镇静催眠药有很多种,而下列2种非处方药配合使用则能消除焦虑、紧张、慢性疲劳或某些疾病所引起的烦躁、神经衰弱、思虑过度、失眠等。(1)氯美扎酮:又名芬那露。适用于治疗焦虑和精神紧张,慢性疲劳以及烦躁失眠等。催眠:0.4克,睡前半小时服。(2)谷维素:适用于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可改善精神神经失调症状等。用法:每次10~20毫克,每天3次,可连续服用3个月。此药无明显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西药由于其习惯依赖性和诸多副作用,因而,采取中医药治疗就显得尤有价值。应用中药的效果,在于正确地把握辨证施治。故老年人应在医师指导下有针对性地服用中药汤剂或中成药(如养血安神片、枣仁安神颗粒、脑乐静、柏子养心丸等等),切忌懵无所择地自行用药。
睡眠养生要重视睡眠的心理因素,滥用药物无益于健康,故东坡诗曰:“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寿亲养老新书》亦有四句“神授”偈云:“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这些都是说:只要清心调神,自然睡得安宁。
(5)注意睡眠卫生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节养。中医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故《千金要方》云:“……人之当食,须去烦恼,如食五味必不得暴嗔,多则令人神惊,夜梦飞物;”又说:“……夜勿过醉饱,食物精思,为劳苦事,有损余,虚损人;”也就是说,要把“一日之忌暮无饱食;一月之忌,晦无大醉,”当作睡眠养生的座右铭。睡前勿饮浓茶,“不可频尝无别意,只愁睡少梦君稀;”睡时“勿歌詠、”“勿大语,”消除忧虑、恼怒等不良情绪;卧具、被褥宜柔软、舒适;如果睡前喝杯牛奶,再用温水泡泡脚,您将会感受到“睡前洗脚真一快,倒床不复闻钟鼓”的惬意,这样会更有助于入眠。
总之,养静为摄生首务,安寐为调神要道,得谨养将息之法,殊可以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