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0/25
- 帖子
- 348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0
[font=华文新魏]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font=华文新魏]
公元2世纪以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由于当时传染病不断流行,据《后汉书》记载,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疫,灵帝建宁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185年)之间,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进了医学家们对疾病防治的认识,在从事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最具价值的要推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今河南省南阳市人。青年时期曾跟从同郡张伯祖学医,由于刻苦学习,医术远远超过其师,成为汉代伟大的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张仲景,史书无传,据唐朝甘伯宗《名医传》记载,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故又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生活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东汉末年,当时战火纷飞,灾害连绵,疫病流行。张仲景家族原有二百多人,但从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后,不到十年时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员因疾病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约有十分之七。面对这一残酷事实,张仲景发愤钻研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究《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等医书,收集当时医家及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合他本人的体会,于公元205年左右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名医著。
古代医学知识传播,主要靠师徒、或父子口耳相授,或传抄笔录,终不能广泛流传。《伤寒杂病论》一书历经战乱,医籍内容散乱严重,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使之条贯并且将原书大部分内容得以保存。至北宋时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分析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收载了300多首经方,这些方剂药物配伍精练,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世的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因而有“众方之宗,群方之祖”之称。
[font=华文新魏]“起死回生”话扁鹊[font=华文新魏]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医术精湛、热心为民治病的名医,人称他为扁鹊,其实,他的原名叫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尊称其为“扁鹊”。
扁鹊是齐国卢邑(今山东济南长清县)人,也有认为是勃海郡郑(鄚)(今河北任丘鄚州镇)人。约生于公元前5~4世纪。他年轻时曾跟随擅长医术的长桑君学医。学成之后,长期在民间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齐、越、卫、郑、秦诸国。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深得民心,受到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妒忌而被杀害。但古代人民始终怀念这位杰出的医学家,至今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地,还保留有不少有关扁鹊的纪念遗址。
关于扁鹊的众多传说,大家都听说过 “扁鹊与齐桓公”、“扁鹊诊赵简子”、“起死回生”等故事,也知道“望、闻、问、切”的中医手法始自扁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脉,在当时,扁鹊以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为他写了这样一句话:“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首先倡用切脉诊病的方法,这在诊断学上是一大发明,在世界上也属首创。
扁鹊医技高超,治好过许多危险重病。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有一次,晋国有个叫赵简子的将军病得很沉重,已五日不省人事,朝中上下皆惧,都以为无可救药。但扁鹊诊视之后,发现赵简子心脏还在微微跳动,再按摸病人各部位的脉,也有微弱的搏动,于是断定赵简子并没有死,还可以医治。经过一番治疗,过了两天半,赵简子果然苏醒过来而痊愈。《盐铁论》亦说:“扁鹊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乏而调阳,是以气脉调和而邪气无所留矣”。
还有一次,扁鹊在虢国(现在的陕西省一带),听到虢国王太子病死,就连忙赶到王宫去。扁鹊问知他死不到半日,还未入棺,进去仔细一看王太子的“尸体”,发现太子还有微弱的呼吸,两腿内侧还有微温,大腿根部的脉搏还在跳动,便断定太子是假死之“尸蹶症。”扁鹊让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百会穴)针刺之。不一会,太子苏醒过来。又让其弟子子豹为其煎煮汤药,更替着热熨太子两胁之下。太子终于睁开了双眼,坐了起来,再经过内服汤药二十余天而复原。 扁鹊医德高尚,从不炫耀自己的医术,有人称他能将死人治活时,他说:“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他一生反对巫医,明确指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表现出了可贵的科学态度,深受人民爱戴。
扁鹊不仅医术精,而且谦恭诚实,医德高尚,堪为后学者奉之为楷模。对于扁鹊在中医史上的历史地位,司马迁很明确地说:“扁鹊言医,守数精明,为方者宗,后世循序,弗能易也。”中医经典著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看当为托名,非扁鹊所著名。《难经》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也是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font=ˎ̥]
[font=华文新魏]“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约公元145~208),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本名华。字元化。华佗只是他的绰号,系梵语“阿伽佗”的译音,意思是药神。因其医术高明,故时人尊称他为华佗。华佗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他,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自幼喜欢读书,曾游学徐州,通晓经史,喜爱医术。他重视品德修养,鄙薄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人。其家乡的最高地方长官陈圭曾推举他为孝廉,朝廷的太尉黄琬也曾征召他到京里做官,但都被他回绝了。他携着药囊,往来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以高超的医术解除人民的疾苦。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于外科,被后人誉为“外科鼻祖”。他发明的全身麻醉术,比欧美各国提前了1600多年,在世界医学史上倍受尊崇。五脏六腑之疾,若针、药不能治者,则开刀治之。开刀前,他让病人服用“麻沸散”,病人便如酒醉般完全失去知觉,随即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如果是肿瘤就割去,如果病在肠胃就截断,除去疾秽,洗涤后加以缝合,在伤口上敷以药膏。过四五天后,伤口就会愈合。1个月左右,即可恢复正常。据此可知,华佗在1800多年前,已能进行腹腔肿物的摘除和肠胃手术。只可惜他当时使用的“麻沸散”早已失传。据现代人考证,可能是用曼陀罗花等药物制成的。
史籍记载,华佗用药物和针灸治病,经常是用药不过数种、针灸取穴只是几处,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不仅如此,华佗还是一名能运用http://www.2137c.com/pro/link.asp?i...b]漆叶青黏散,活到100多岁。这三个均成为有名望的医家,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
公元2世纪以前,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更由于当时传染病不断流行,据《后汉书》记载,在光武建成13~26年(公元37~50年)之间,曾有7次大疫,灵帝建宁4年到中平2年(公元17l~185年)之间,曾有5次大疫,因此也就促进了医学家们对疾病防治的认识,在从事医疗实践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著作,其中最具价值的要推医学家张仲景的著作——《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今河南省南阳市人。青年时期曾跟从同郡张伯祖学医,由于刻苦学习,医术远远超过其师,成为汉代伟大的医学家,被后人称为“医圣”。张仲景,史书无传,据唐朝甘伯宗《名医传》记载,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故又有“张长沙”之称。
张仲景生活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东汉末年,当时战火纷飞,灾害连绵,疫病流行。张仲景家族原有二百多人,但从建安纪年(公元196年)以后,不到十年时间,就有三分之二的人员因疾病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约有十分之七。面对这一残酷事实,张仲景发愤钻研医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研究《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辨证》等医书,收集当时医家及劳动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结合他本人的体会,于公元205年左右写出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名医著。
古代医学知识传播,主要靠师徒、或父子口耳相授,或传抄笔录,终不能广泛流传。《伤寒杂病论》一书历经战乱,医籍内容散乱严重,到了公元3世纪时,经过晋代医家王叔和的整理,把伤寒和杂病划分开来加以编排,使之条贯并且将原书大部分内容得以保存。至北宋时又经过医官孙奇、林亿等人的校正,成为今天我们可以读到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
《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它系统分析了伤寒病的病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书中收载了300多首经方,这些方剂药物配伍精练,主治明确,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的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的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的依据。后世的不少药方都是从它发展变化而来,因而有“众方之宗,群方之祖”之称。
[font=华文新魏]“起死回生”话扁鹊[font=华文新魏]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医术精湛、热心为民治病的名医,人称他为扁鹊,其实,他的原名叫秦越人。“扁鹊”一词原本为古代传说中能为人解除病痛的一种鸟,秦越人医术高超,百姓敬他为神医,尊称其为“扁鹊”。
扁鹊是齐国卢邑(今山东济南长清县)人,也有认为是勃海郡郑(鄚)(今河北任丘鄚州镇)人。约生于公元前5~4世纪。他年轻时曾跟随擅长医术的长桑君学医。学成之后,长期在民间行医,足迹遍及当时的齐、越、卫、郑、秦诸国。由于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深得民心,受到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妒忌而被杀害。但古代人民始终怀念这位杰出的医学家,至今在河北、河南、陕西、山东等地,还保留有不少有关扁鹊的纪念遗址。
关于扁鹊的众多传说,大家都听说过 “扁鹊与齐桓公”、“扁鹊诊赵简子”、“起死回生”等故事,也知道“望、闻、问、切”的中医手法始自扁鹊,他尤其擅长望诊和切脉,在当时,扁鹊以切脉技术高超名扬天下。连司马迁在《史记》中也为他写了这样一句话:“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扁鹊首先倡用切脉诊病的方法,这在诊断学上是一大发明,在世界上也属首创。
扁鹊医技高超,治好过许多危险重病。据《史记·扁鹊传》记载,有一次,晋国有个叫赵简子的将军病得很沉重,已五日不省人事,朝中上下皆惧,都以为无可救药。但扁鹊诊视之后,发现赵简子心脏还在微微跳动,再按摸病人各部位的脉,也有微弱的搏动,于是断定赵简子并没有死,还可以医治。经过一番治疗,过了两天半,赵简子果然苏醒过来而痊愈。《盐铁论》亦说:“扁鹊抚息脉而知疾所由生,阳气盛则损乏而调阳,是以气脉调和而邪气无所留矣”。
还有一次,扁鹊在虢国(现在的陕西省一带),听到虢国王太子病死,就连忙赶到王宫去。扁鹊问知他死不到半日,还未入棺,进去仔细一看王太子的“尸体”,发现太子还有微弱的呼吸,两腿内侧还有微温,大腿根部的脉搏还在跳动,便断定太子是假死之“尸蹶症。”扁鹊让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百会穴)针刺之。不一会,太子苏醒过来。又让其弟子子豹为其煎煮汤药,更替着热熨太子两胁之下。太子终于睁开了双眼,坐了起来,再经过内服汤药二十余天而复原。 扁鹊医德高尚,从不炫耀自己的医术,有人称他能将死人治活时,他说:“越人非能生死人,此自当生者。”他一生反对巫医,明确指出“信巫不信医者不治”,表现出了可贵的科学态度,深受人民爱戴。
扁鹊不仅医术精,而且谦恭诚实,医德高尚,堪为后学者奉之为楷模。对于扁鹊在中医史上的历史地位,司马迁很明确地说:“扁鹊言医,守数精明,为方者宗,后世循序,弗能易也。”中医经典著作《难经》,相传为秦越人所作,但从内容看当为托名,非扁鹊所著名。《难经》补充了《黄帝内经》的不足,也是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
[font=ˎ̥]
[font=华文新魏]“外科鼻祖”华佗
华佗(约公元145~208),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本名华。字元化。华佗只是他的绰号,系梵语“阿伽佗”的译音,意思是药神。因其医术高明,故时人尊称他为华佗。华佗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后世每以“华佗再世”、“元化重生”称誉他,足见其影响之深远。
据《三国志·魏书·方技传》记载,华佗自幼喜欢读书,曾游学徐州,通晓经史,喜爱医术。他重视品德修养,鄙薄那些追逐功名利禄的人。其家乡的最高地方长官陈圭曾推举他为孝廉,朝廷的太尉黄琬也曾征召他到京里做官,但都被他回绝了。他携着药囊,往来于江苏、安徽、山东、河南等地,以高超的医术解除人民的疾苦。
华佗行医,并无师传,主要是精研前代医学典籍,在实践中不断钻研、进取。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尤其擅长于外科,被后人誉为“外科鼻祖”。他发明的全身麻醉术,比欧美各国提前了1600多年,在世界医学史上倍受尊崇。五脏六腑之疾,若针、药不能治者,则开刀治之。开刀前,他让病人服用“麻沸散”,病人便如酒醉般完全失去知觉,随即刳破腹背,抽割积聚。如果是肿瘤就割去,如果病在肠胃就截断,除去疾秽,洗涤后加以缝合,在伤口上敷以药膏。过四五天后,伤口就会愈合。1个月左右,即可恢复正常。据此可知,华佗在1800多年前,已能进行腹腔肿物的摘除和肠胃手术。只可惜他当时使用的“麻沸散”早已失传。据现代人考证,可能是用曼陀罗花等药物制成的。
史籍记载,华佗用药物和针灸治病,经常是用药不过数种、针灸取穴只是几处,就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不仅如此,华佗还是一名能运用http://www.2137c.com/pro/link.asp?i...b]漆叶青黏散,活到100多岁。这三个均成为有名望的医家,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