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0/25
- 帖子
- 348
- 获得点赞
- 1
- 声望
- 0
[font=华文新魏]从神农尝百草说医药起源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科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知识来源于实践,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如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植物对人体有益,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而有些植物对人体有害,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
关于医药的起源,还有一个“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
的美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生活十分艰苦,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瘟疫和伤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但是人们凭借着生存下去的本能,和无尽的智慧,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在这场斗争中,草药的发现对于治疗人们的伤痛和疾病,促进人类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完成这一艰苦的工作的,就是中医史上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神农氏。
神农氏是一位勤劳勇敢、聪明善良的人,他见到人们被疾病和伤痛折磨着,心中很是不安,便下定决心去寻找可以治病救人的药物。他顶烈日、冒酷暑地在山野之间采集各种草木
的花、实、根、叶,细心的观察形状,仔细的品尝味道,并体会服食之后的感受。这些药物,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吃下去以后,有的使人寒冷,有的令人燥热,有的清凉爽口,有的温润滋养;有的能止痛,有的能消肿,有的让人精力倍增,也有的使人呕吐、腹泻,甚至还有的具有强烈的毒性,服食之后,痛苦难当。即使是经常会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药,甚至威胁生命,神农氏依然抱着为民除病的信念,没有一刻耽搁地采摘、服食、品尝和记录。终于有一天,他掌握了几百种草药的性味和功用,把它们带给了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从此,人类的生命得到了更加安全的保护。[/font神农尝百草,不仅是传说,还有较多的文字记载。《淮南子》中就说,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纪纲要》中也有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在原始社会的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巢栖穴窜,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在采集野果、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自然会误食某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也会因食用某些植物而使原来的中毒症状得以缓解。人们就是这样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学会了辨别药物的方法。通过无数次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步认识了哪些植物对身体有益、有治疗作用,哪些植物对身体有害、有毒副作用,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弓箭的发明和应用,逐渐发现一些动物也有治疗作用从而发现了动物药。
神农尝百草虽属历史传说,但有其社会基础。可以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鱼猎时代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神农”无非是这一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尝百草”正是反映了医药起源于劳动实践的认识过程;“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在发现药物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毋容置疑,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
这一时期,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受风雨的侵袭,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还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渐而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医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所谓“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等观点,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和颠倒,而且抹杀了医药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因而是完全错误的。
[font=方正姚体]并非出自神农手笔的《神农本草经》
[font=方正姚体]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传说为神农所作。
《神农本草经》真是神农所作吗?其实不然。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尚无实证加以确定,但它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此已经是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结论。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战国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可谓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场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黄连止痢,大黄通便,黄芩清热,海藻疗瘿,瓜蒂催吐,猪苓利尿,水蛭破瘀,雷丸杀虫,常山截疟等等。这些都已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书中所载药效及包括药物性味、功效、炮制等在内的药物学理论,不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学的重要基础,即使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继续研究,加以发扬。但也应看到,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观点性和知识性的错误,诸如“久服(伏翼)令人喜乐,媚好无忧”,“久服(泽泻)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久服(水银)神仙不死”及称商陆为“杀鬼精物”等,都明显地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在阅读和研究本书时,必须进行历史的和科学的分析。
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传统科技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知识来源于实践,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如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植物对人体有益,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而有些植物对人体有害,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
关于医药的起源,还有一个“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
的美丽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人类的生活十分艰苦,风雨雷电、洪水猛兽、瘟疫和伤病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但是人们凭借着生存下去的本能,和无尽的智慧,战胜了自然界的种种灾难。在这场斗争中,草药的发现对于治疗人们的伤痛和疾病,促进人类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完成这一艰苦的工作的,就是中医史上一位传奇般的人物——神农氏。
神农氏是一位勤劳勇敢、聪明善良的人,他见到人们被疾病和伤痛折磨着,心中很是不安,便下定决心去寻找可以治病救人的药物。他顶烈日、冒酷暑地在山野之间采集各种草木
的花、实、根、叶,细心的观察形状,仔细的品尝味道,并体会服食之后的感受。这些药物,有的酸,有的甜,有的苦,有的辣;吃下去以后,有的使人寒冷,有的令人燥热,有的清凉爽口,有的温润滋养;有的能止痛,有的能消肿,有的让人精力倍增,也有的使人呕吐、腹泻,甚至还有的具有强烈的毒性,服食之后,痛苦难当。即使是经常会遇到可怕的毒性草药,甚至威胁生命,神农氏依然抱着为民除病的信念,没有一刻耽搁地采摘、服食、品尝和记录。终于有一天,他掌握了几百种草药的性味和功用,把它们带给了在病痛中挣扎的人。从此,人类的生命得到了更加安全的保护。[/font神农尝百草,不仅是传说,还有较多的文字记载。《淮南子》中就说,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纪纲要》中也有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在原始社会的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过着“巢栖穴窜,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在采集野果、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自然会误食某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也会因食用某些植物而使原来的中毒症状得以缓解。人们就是这样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学会了辨别药物的方法。通过无数次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步认识了哪些植物对身体有益、有治疗作用,哪些植物对身体有害、有毒副作用,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弓箭的发明和应用,逐渐发现一些动物也有治疗作用从而发现了动物药。
神农尝百草虽属历史传说,但有其社会基础。可以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鱼猎时代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神农”无非是这一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尝百草”正是反映了医药起源于劳动实践的认识过程;“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在发现药物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毋容置疑,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
这一时期,人们为了保护自己不受风雨的侵袭,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还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渐而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医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所谓“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等观点,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和颠倒,而且抹杀了医药的实践性和科学性,因而是完全错误的。
[font=方正姚体]并非出自神农手笔的《神农本草经》
[font=方正姚体]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为我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历代被誉为中药学经典著作,传说为神农所作。
《神农本草经》真是神农所作吗?其实不然。在我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神农本草经》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尚无实证加以确定,但它成书于东汉,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此已经是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结论。
《神农本草经》系统地总结了战国以来医家和民间的用药经验,可谓集东汉以前药物学大成之作。全书分三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简练古朴,成为中药理论精髓。
书中对每一味药的场地、性质、采集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定喘,当归调经,黄连止痢,大黄通便,黄芩清热,海藻疗瘿,瓜蒂催吐,猪苓利尿,水蛭破瘀,雷丸杀虫,常山截疟等等。这些都已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神农本草经》为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书中所载药效及包括药物性味、功效、炮制等在内的药物学理论,不仅成为历代研究本草学的重要基础,即使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值得继续研究,加以发扬。但也应看到,由于受到历史条件和科技水平的限制,书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观点性和知识性的错误,诸如“久服(伏翼)令人喜乐,媚好无忧”,“久服(泽泻)耳目聪明,不饥,延年轻身,面生光,能行水上”,“久服(水银)神仙不死”及称商陆为“杀鬼精物”等,都明显地反映了时代的局限性。因此,在阅读和研究本书时,必须进行历史的和科学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