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10/18
- 帖子
- 6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中国医学常识
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
阳-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
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等。
阴阳互根
对立着的两面,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阴阳消长
阴阳对立、依存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不断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变化中。
阴阳转化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性:
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为阳,躯干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器官的功能属阳,形体属阴。
五行学说
五行属性归类: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发展过程 气候 季节 方位 脏 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酸 青 生 风 春 东 木 肝 胆 眼 筋 怒
苦 赤 长 暑 夏 南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甘 黄 化 湿 长夏 中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辛 白 收 燥 秋 西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咸 黑 藏 寒 冬 北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五行的相生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克生。
附:人之五行分类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眼、舌、口、鼻、耳、前阴、后阴)、五志等,连结成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包。
五脏
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着明显的脉络。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肝:肝藏血。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与喉咙、声音有关。(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肾:藏精气,主生殖,发育。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司二阴。
命门: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肚脐后面遥遥相对,脊椎骨上面)。命门即是肾阳, 『肾无此即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即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 脾胃无此则不能蒸化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 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六腑
胆:附于肝,与肝相连,和肝共同发挥疏泄作用。胆内贮藏〝精汁〞(胆汁)。因胆汁清净,又称为〝中精之腑〞。 临床上对惊悸、胆怯、失眠,多梦等证,常由胆来治疗。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连小肠。分上、中、下三部。上口为贲门,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称为下脘: 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主要功能是受纳和熟腐水谷。
小肠:上连于胃,下通大肠。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吸收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华部分, 归之于脾,转输五脏。同时将糟粕中的水液,渗入膀胱,杂檅下送大肠。小肠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大肠:上端接小肠,交换之处称阑门;下端为肛门。生理功能是传泻糟糪粕。
膀胱:位于小腹,接受由肾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总称。因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人体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脏腑的概括, 有〝孤腑〞、〝外腑〞之别称。主要功能是运行水液,敷布原气,主持诸气,司人体气化以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变, 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变,下焦病主要指肝肾的病变。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火)与
脾(土)
心主血,藏神。脾主运化,统血。
脾气不足,血的生化来源缺乏─心血不足,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唇舌色淡。
脾虚不能统血─血不循经。
心气虚弱─脾运失健,食欲不振、肢体倦怠、心血不足、夜不安寐。
心(火)与
肾(水)
水火阴阳相互为用。
心阳不振─水寒不化而反上凌心,心悸、水肿等〝水气凌心〞证。
肾阴不足─心阳独亢,心悸、怔忡、心烦、失眠。
肝(木)与
脾(土)
肝所藏之血 ,有赖脾的滋生:脾的运话,需肝的疏泄协调。
脾运不健─肝血不足、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月经量少色淡。
肝气郁结─脾气壅滞、脘腹胀痛、食减。
肝(木)与
肾(水) 肝藏血,肾藏精。子母之脏。 肝血依赖肾精滋养,肾精得肝血所化之精的填补。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下劫肾阴, 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腰酸、遗精、月经不调。甚至肝风内动、筋肉跳动、肢体麻木。
脾(土)与
肺(金) 脾虚─肺虚,体倦无力、少气、懒言。
脾失健运─水湿不行,聚而成痰、咳嗽、痰多。
肺失通调─脾运不健、湿停中焦、腹胀、水肿,纳呆、便溏。
脾(土)与
肾(水)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肾阳虚弱─影响脾的运作,形体恶寒、肠鸣、腹泻
脾运不健─肾精、肾阳亏虚、腰酸、膝冷、头晕耳鸣,身倦。
肺(金)与
肾(水)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气虚弱─肾不纳气、呼吸不利、动则气喘。
肾阴不足─肺阴虚而见潮热,干咳。
肺阴不足─肺肾阴虚,潮热、盗汗、干咳音嗄、腰酸腿软。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互为表里)
心与小肠 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排尿时前阴灼热等小肠实热证。反之,若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及心,见心烦、舌赤,甚则舌体糜烂。
肝与胆 同主疏泄。肝火旺或胆火盛,都可出现胁痛、口苦、咽干,性躁易怒。肝胆湿热而致的黄疸,既有发黄、口苦之胆汁外溢,有有胁痛、纳呆等肝气郁结表现。
脾与胃 脾运不佳,久则影响胃纳;胃纳失常,亦可影响脾运,临床常见脾胃同病。
肺与大肠 肺有火热之邪,气机壅塞,肃降失职,则可引起大肠实热,壅滞不通,而见便秘不行;反之,若大肠积热,津亏液燥,大便秘结,传导阻滞,亦能影响肺气肃降,出现咳喘。
肾与膀胱 共同完成水津的调节与排泄。膀胱的气化作用决定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盛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能正常代谢谢。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消化功能在胃、小肠与胆的协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肠,同时与大肠、三焦也有关; 排泄功能则在膀胱、大肠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
病因
发病原理
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正气)和外界环境(各种致病因素,即邪气)相互斗争中,邪气处于暂时的优势。
致病因素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伏气)
疫疠: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来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气候的特殊变化及环境卫生不良。
七情:
喜:喜乐过度影响到肺。
怒:不独伤肝,亦可伤及其它脏器。
忧:忧伤肺,亦能伤脾。
思:思虑伤神(心),也能伤脾。
悲:伤心,也有因内脏发生变化,而后产生悲哀症状。
恐:伤肾。肾藏志,心藏神,血不足则志歉,志歉则易恐,恐则神祛。
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饮食和劳逸
房室不洁:**过度,损伤肾中所藏之精气。
创伤和虫兽伤害。
虫积:因饮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以及油腻肥甘之品,致湿停热生,酝酿生虫,久而成积。或误食污秽不洁的食物所致。
中毒:毒蛇猛兽,饮食中毒,药物中毒。
遗传。
痰饮:内脏功能失调,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性产物。一般以质稠浊的叫痰,清稀的称饮。
瘀血:又称蓄血,因气虚、气滞或血寒等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瘀血形成后,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诊法
望诊
望全身
望神
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望色
色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以鲜明、荣润、含蓄为佳。
望形体
观察病人体质强弱和体形的肥瘦,以及头、背、腰、膝、骨的异常表现。有〝肥人多湿〞,〝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劳嗽〞之说。
望姿态
观察病人坐、卧、行、立的动态。
望局部
望头面部
头、发、面、目、鼻、耳、口、唇、齿、咽喉、颈项。
望躯干四肢
胸、腹、背、腰、四肢、皮肤、二阴。
头:诸阳之会,内藏脑髓,是精明之府,为肾所主。
头形过大或过小 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囱门高突 邪火上攻,或脑髓有病
囱门逾期不合,颈项软而不能立 肾气不足、髓海空虚
阴阳学说
阴阳对立
阳-天、昼、外、动、热、男、气、火的、向上的、明亮的、亢进的、强壮的等。
阴-地、夜、内、静、寒、女、味、水的、向下的、黑暗的、衰退的、虚弱的等。
阴阳互根
对立着的两面,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阴阳消长
阴阳对立、依存关系不是静止不变的。不断处于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变化中。
阴阳转化
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向相反的方向变化。
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性:
上为阳,下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四肢为阳,躯干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器官的功能属阳,形体属阴。
五行学说
五行属性归类: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味 五色 发展过程 气候 季节 方位 脏 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酸 青 生 风 春 东 木 肝 胆 眼 筋 怒
苦 赤 长 暑 夏 南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甘 黄 化 湿 长夏 中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辛 白 收 燥 秋 西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咸 黑 藏 寒 冬 北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五行的相生相克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不是绝对的。相生之中,寓有相克;相克之中,也寓有相克生。
附:人之五行分类
脏腑学说
脏腑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联系五体、五官九窍(眼、舌、口、鼻、耳、前阴、后阴)、五志等,连结成一个「五脏系统」的整体。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包。
五脏
心: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心包络:亦称心包,是包裹在心脏外围的一层衣膜,膜上分布着明显的脉络。护卫心脏,传导心主的命令。
肝:肝藏血。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促进消化吸收。肝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 肝气通于目, 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
脾:主运化,主统血,主肌肉、四肢。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主肃降,通调水道。开窍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与喉咙、声音有关。(金实不鸣,金破不鸣)。
肾:藏精气,主生殖,发育。主滋养和温煦各脏腑组织。主水。主纳气。 主骨、生髓、充脑,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司二阴。
命门:部位在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肚脐后面遥遥相对,脊椎骨上面)。命门即是肾阳, 『肾无此即无以作强,而技巧不出矣;膀胱无此即三焦之气不化而水道不行; 脾胃无此则不能蒸化水谷,而五味不出矣,肝胆无此则将军无决断而谋虑不出矣; 大小肠无此则变化不行,而二便闭矣;心无此则神明昏,而万事不能应矣』。
六腑
胆:附于肝,与肝相连,和肝共同发挥疏泄作用。胆内贮藏〝精汁〞(胆汁)。因胆汁清净,又称为〝中精之腑〞。 临床上对惊悸、胆怯、失眠,多梦等证,常由胆来治疗。
胃:位于膈下,上接食道,下连小肠。分上、中、下三部。上口为贲门,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称为下脘: 上下脘之间名为中脘。主要功能是受纳和熟腐水谷。
小肠:上连于胃,下通大肠。主要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吸收具有营养作用的精华部分, 归之于脾,转输五脏。同时将糟粕中的水液,渗入膀胱,杂檅下送大肠。小肠的功能,往往概括在脾的功能中。
大肠:上端接小肠,交换之处称阑门;下端为肛门。生理功能是传泻糟糪粕。
膀胱:位于小腹,接受由肾和三焦下注的水液,有贮藏和排泄小便的作用。
三焦:上中下三焦的总称。因它不是一个具体的脏器,而是人体胸腹之上中下三部及其所在脏腑的概括, 有〝孤腑〞、〝外腑〞之别称。主要功能是运行水液,敷布原气,主持诸气,司人体气化以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病理上,上焦病包括心、肺的病变, 中焦病包括脾、胃的病变,下焦病主要指肝肾的病变。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火)与
脾(土)
心主血,藏神。脾主运化,统血。
脾气不足,血的生化来源缺乏─心血不足,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唇舌色淡。
脾虚不能统血─血不循经。
心气虚弱─脾运失健,食欲不振、肢体倦怠、心血不足、夜不安寐。
心(火)与
肾(水)
水火阴阳相互为用。
心阳不振─水寒不化而反上凌心,心悸、水肿等〝水气凌心〞证。
肾阴不足─心阳独亢,心悸、怔忡、心烦、失眠。
肝(木)与
脾(土)
肝所藏之血 ,有赖脾的滋生:脾的运话,需肝的疏泄协调。
脾运不健─肝血不足、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月经量少色淡。
肝气郁结─脾气壅滞、脘腹胀痛、食减。
肝(木)与
肾(水) 肝藏血,肾藏精。子母之脏。 肝血依赖肾精滋养,肾精得肝血所化之精的填补。精血同源,肝肾同源。
肾阴不足─肝阳偏亢, 下劫肾阴, 头晕、头痛、目眩、耳鸣、腰酸、遗精、月经不调。甚至肝风内动、筋肉跳动、肢体麻木。
脾(土)与
肺(金) 脾虚─肺虚,体倦无力、少气、懒言。
脾失健运─水湿不行,聚而成痰、咳嗽、痰多。
肺失通调─脾运不健、湿停中焦、腹胀、水肿,纳呆、便溏。
脾(土)与
肾(水)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肾阳虚弱─影响脾的运作,形体恶寒、肠鸣、腹泻
脾运不健─肾精、肾阳亏虚、腰酸、膝冷、头晕耳鸣,身倦。
肺(金)与
肾(水)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肾气虚弱─肾不纳气、呼吸不利、动则气喘。
肾阴不足─肺阴虚而见潮热,干咳。
肺阴不足─肺肾阴虚,潮热、盗汗、干咳音嗄、腰酸腿软。
脏与腑之间的关系(互为表里)
心与小肠 心经实火可'移热于小肠',引起尿少、尿赤,排尿时前阴灼热等小肠实热证。反之,若小肠有热,亦可循经上炎及心,见心烦、舌赤,甚则舌体糜烂。
肝与胆 同主疏泄。肝火旺或胆火盛,都可出现胁痛、口苦、咽干,性躁易怒。肝胆湿热而致的黄疸,既有发黄、口苦之胆汁外溢,有有胁痛、纳呆等肝气郁结表现。
脾与胃 脾运不佳,久则影响胃纳;胃纳失常,亦可影响脾运,临床常见脾胃同病。
肺与大肠 肺有火热之邪,气机壅塞,肃降失职,则可引起大肠实热,壅滞不通,而见便秘不行;反之,若大肠积热,津亏液燥,大便秘结,传导阻滞,亦能影响肺气肃降,出现咳喘。
肾与膀胱 共同完成水津的调节与排泄。膀胱的气化作用决定于肾气的盛衰,肾气充盛则膀胱开合有度,水液能正常代谢谢。
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消化功能在胃、小肠与胆的协同作用下完成;吸收功能主要在小肠,同时与大肠、三焦也有关; 排泄功能则在膀胱、大肠和三焦共同作用而完成。
病因
发病原理
人体内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和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即正气)和外界环境(各种致病因素,即邪气)相互斗争中,邪气处于暂时的优势。
致病因素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伏气)
疫疠: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来致病因素,形成的主要原因为气候的特殊变化及环境卫生不良。
七情:
喜:喜乐过度影响到肺。
怒:不独伤肝,亦可伤及其它脏器。
忧:忧伤肺,亦能伤脾。
思:思虑伤神(心),也能伤脾。
悲:伤心,也有因内脏发生变化,而后产生悲哀症状。
恐:伤肾。肾藏志,心藏神,血不足则志歉,志歉则易恐,恐则神祛。
惊: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饮食和劳逸
房室不洁:**过度,损伤肾中所藏之精气。
创伤和虫兽伤害。
虫积:因饮食不慎,恣食生冷瓜果以及油腻肥甘之品,致湿停热生,酝酿生虫,久而成积。或误食污秽不洁的食物所致。
中毒:毒蛇猛兽,饮食中毒,药物中毒。
遗传。
痰饮:内脏功能失调,津液凝聚而成的病理性产物。一般以质稠浊的叫痰,清稀的称饮。
瘀血:又称蓄血,因气虚、气滞或血寒等原因,使血液运行不畅,或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消散。瘀血形成后,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诊法
望诊
望全身
望神
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望色
色是脏腑气血的外在表现。以鲜明、荣润、含蓄为佳。
望形体
观察病人体质强弱和体形的肥瘦,以及头、背、腰、膝、骨的异常表现。有〝肥人多湿〞,〝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瘦人多劳嗽〞之说。
望姿态
观察病人坐、卧、行、立的动态。
望局部
望头面部
头、发、面、目、鼻、耳、口、唇、齿、咽喉、颈项。
望躯干四肢
胸、腹、背、腰、四肢、皮肤、二阴。
头:诸阳之会,内藏脑髓,是精明之府,为肾所主。
头形过大或过小 先天不足,肾精亏损
囱门高突 邪火上攻,或脑髓有病
囱门逾期不合,颈项软而不能立 肾气不足、髓海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