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7/13
- 帖子
- 3150
- 获得点赞
- 24
- 声望
- 38
第一章
医易同源
医学和易学都是中华民族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在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人们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影响和指导下,以日常生活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世界文化作了巨大贡献。
笫一节
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它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祖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了巨大的贡献,有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是我国和世界医学科学史上一颗灿烂明珠。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记载。2000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我国古典医学文献中最为来系统的医籍---《黄帝内经》。它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应用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 诊断,治疗等问题,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向人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养生方法. 告诉人们怎样才能使人通天气. 人气. 地气,然后充满浩然之气,立于天地人之间,建立和蔼之气,达到人体阴阳平行,尽享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许多内容己大大超出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黄帝内经》还有一个很重要部分,就是运气学说。运气学实际上是一种预测学。它可以按人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和自然的物候变化等方法,预测来年天象的变化和相应会流行的疾病,以及人在自然中将得到的灾难祸福,并提供避免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算命术,它对人体气运作出科学精准辩断。《难经》也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其包括生理.病理.
诊断. 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不足,它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它为中华炎黄子孙繁荣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两汉时期,中国医药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150-~219年) 他是经方杰出传人, 他的医药论著很多, 其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者,即集《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等著成的《伤寒杂病论》。该书后经辗转传抄,至宋代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笫一部专书,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根据人体患病后所表现的症状反应于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的六类证候,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证,记载了40多种疾病,262首方剂。它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病因学说所提出“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给后世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响。
总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辨证. 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内径》、《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发展了祖国医学理论。如隋代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笫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三因学说”; 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又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金元时期,更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讹,提倡“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寒凉派。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很大的启示。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 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称他为攻下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提倡“相火论”, 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养阴派。总之,刘、张、李、朱四家,其火热论,攻邪论,补土论,养阴论,立说不同,各有发明,各有创见,但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祖国医学药学的内容,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明代赵献可. 张景岳等提出命门学,为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病、
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华子孙长期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温病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沦》等书,经汉以后历代医家的不断研究、补充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明代吴又可在《温疫沦》中提出,“温疫”
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
,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这温病(特别是温疫)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至清代,温病学的理论日趋完善,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病,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疗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清代医家王清任重视解剖,著《医林改错》,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学方面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对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理论基础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以中西医学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去研究进一步完善、发展提高。
笫二节
易学的形成和发展
易经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杰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它在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帝黄. 将相大臣. 士大夫等作为治国兴邦之本,古代军事家用它指挥. 出兵取胜之道。历法家用它制定历法去指引人们生活和劳作。《易经》的著作是根据太极、河图、洛书描绘出来的。关于河图,洛书,八卦有各种的传说,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领袖伏羲时代,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自洛水,背负洛书,伏羲得到后,就根据河图. 洛书上的阴阳点而画八卦,把河图. 洛书说成天地自然之《易经》自古以来,人们称之为无字天书,是它因为神奇而奥秘的科学理论,在世界文史上绝无前例,千古不解之谜。我在《论太极形成原理与地球》《八卦形成原理》己论述了太极就是地球,八卦就是日月成像。详情请读者查读。《易经》是中华民族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它揭示天文. 地理. 人事发展等全方面. 系统地进行论述,用科学的思想和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唯物证。
二、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园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图之数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三,河图之理
1,河图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旋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图象形之理:河图本是行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取为象,在地成为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3,河图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园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5,河图先天之理: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遂无穷。络书是大禹时代洛出之神龟所背负的图式。元吴澄《易纂言》认为:“洛书者,禹治水时,洛出神龟,背之拆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画,画谓之书。禹则自其一至九之数,以叙洪洪九畴”。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出: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b]作者:河源市紫金县瓦溪中学刘汝腾[/b]
医易同源
医学和易学都是中华民族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在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人们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影响和指导下,以日常生活实践体验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独特理论体系,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世界文化作了巨大贡献。
笫一节
祖国医学的形成和发展
祖国医学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华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它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为祖国人民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了巨大的贡献,有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愧是我国和世界医学科学史上一颗灿烂明珠。祖国医学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疾病和医药卫生记载。2000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我国古典医学文献中最为来系统的医籍---《黄帝内经》。它总结了古代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应用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预防, 诊断,治疗等问题,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黄帝内经》向人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养生方法. 告诉人们怎样才能使人通天气. 人气. 地气,然后充满浩然之气,立于天地人之间,建立和蔼之气,达到人体阴阳平行,尽享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许多内容己大大超出了当时的世界医学水平。《黄帝内经》还有一个很重要部分,就是运气学说。运气学实际上是一种预测学。它可以按人的生活起居饮食习惯和自然的物候变化等方法,预测来年天象的变化和相应会流行的疾病,以及人在自然中将得到的灾难祸福,并提供避免的方法,它不同于一般的算命术,它对人体气运作出科学精准辩断。《难经》也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系秦越人所著,成于汉之前,其内容十分丰富,其包括生理.病理.
诊断. 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不足,它与《黄帝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它为中华炎黄子孙繁荣昌盛作出巨大贡献。
两汉时期,中国医药学有了显著的进步和发展,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150-~219年) 他是经方杰出传人, 他的医药论著很多, 其中价值最高、影响最大者,即集《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法》等著成的《伤寒杂病论》。该书后经辗转传抄,至宋代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方论》两部。《伤寒论》是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笫一部专书,为祖国医学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伤寒论》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根据人体患病后所表现的症状反应于病位(表、里、半表半里)的六类证候,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证,记载了40多种疾病,262首方剂。它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病因学说所提出“千般疢难,
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 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给后世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响。
总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辨证. 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内径》、《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历代医家都从不同角度发展了祖国医学理论。如隋代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医学笫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三因学说”; 宋代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又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金元时期,更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的是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后人称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以火热立讹,提倡“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生火” 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寒凉派。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很大的启示。张从正认为病由邪生,“邪去则正安” 攻邪祛病,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后世称他为称他为攻下派。李杲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的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后世称他为补土派。朱丹溪提倡“相火论”, 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世称他为养阴派。总之,刘、张、李、朱四家,其火热论,攻邪论,补土论,养阴论,立说不同,各有发明,各有创见,但都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祖国医学药学的内容,促进了医学理论的发展。明代赵献可. 张景岳等提出命门学,为祖国医学的藏象学说增加了新的内容。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病、
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华子孙长期与外感热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温病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沦》等书,经汉以后历代医家的不断研究、补充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明代吴又可在《温疫沦》中提出,“温疫”
的病原“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
,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这温病(特别是温疫)的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至清代,温病学的理论日趋完善,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病,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疗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清代医家王清任重视解剖,著《医林改错》,改正古医书在人体解剖学方面的错误,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对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理论基础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祖国医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以中西医学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去研究进一步完善、发展提高。
笫二节
易学的形成和发展
易经是祖国传统文化的杰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灵魂。它在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帝黄. 将相大臣. 士大夫等作为治国兴邦之本,古代军事家用它指挥. 出兵取胜之道。历法家用它制定历法去指引人们生活和劳作。《易经》的著作是根据太极、河图、洛书描绘出来的。关于河图,洛书,八卦有各种的传说,相传我国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的领袖伏羲时代,有龙马出自黄河,背负``河图”`有神龟出自洛水,背负洛书,伏羲得到后,就根据河图. 洛书上的阴阳点而画八卦,把河图. 洛书说成天地自然之《易经》自古以来,人们称之为无字天书,是它因为神奇而奥秘的科学理论,在世界文史上绝无前例,千古不解之谜。我在《论太极形成原理与地球》《八卦形成原理》己论述了太极就是地球,八卦就是日月成像。详情请读者查读。《易经》是中华民族祖先聪明智慧的结晶,它揭示天文. 地理. 人事发展等全方面. 系统地进行论述,用科学的思想和唯物主义观点揭示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唯物证。
二、河图之象
河图用十个黑白园点表示阴阳、五行、四象,其图为四方形。如下:
北方:一个白点在内,六个黑点在外,表示玄武星象,五行为水。
东方:三个白点在内,八个黑点在外,表示青龙星象,五行为木。
南方:二个黑点在内,七个白点在外,表示朱雀星象,五行为火。
西方:四个黑点在内,九个白点在外,表示白虎星象,五行为金。
中央:五个白点在内,十个黑点在外,表示时空奇点,五行为土。
(其中,单数为白点为阳,双数为黑点为阴。四象之中,每象各统领七个星宿,共28宿。)以上为《河图》。其中四象,按古人座北朝南的方位为正位就是: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此乃风水象形之源也。
二、河图之数
1,天地之数:河图共有10个数,1,2,3,4,5,6,7,8,9,10。其中1,3,5,7,9,为阳,2、4、6、8、10、为阴。阳数相加为25,阴数相加得30,阴阳相加共为55数。所以古人说:“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即天地之数为55,“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即万物之数皆由天地之数化生而已。
2,万物生存之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所以一为水之生数,二为火之生数,三为木之生数,四为金之生数,五为土之生数。六为水之成数,七为火之成数,八为木之成数,九为金之成数,十为土之成数。万物有生数,当生之时方能生;万物有成数,能成之时方能成。所以,万物生存皆有其数也。
3,五行之数:五行之数即五行之生数,就是水一、火二、木三、金四、土五,也叫小衍之数。一、三、五、为阳数,其和为九,故九为阳极之数。二、四为阴数,其和为六,故六为阴之极数。阴阳之数合而为15数,故化为洛书则纵横皆15数,乃阴阳五行之数也。
4,大衍之数:大衍之数50即五行乘土之成数10;同时也是天地之数的用数。天地之数55,减去小衍之数5得大衍之数50,其中小衍为天地之体数,大衍为天地之用数。所谓“大衍之数50其用49”,就是用大衍之数预测的占筮之法:以一为体,四十九为用,故其用四十又九。
5,天干交合之数:河图之数十,乃十天干之数也。交合之数为:一、六共宗,二、七同道,三、八为朋,四、九为友,五、十同德。正是万物生存之数。所以甲己合为一、六共宗,乙庚合为二、七同道,丙辛合为三、八为朋,丁壬合为四、九为友,戊癸合为五、十同德。十天干经交合之后,化为天干交合之五行,将河图五行之体化为天干五行之用。
6,六甲纳音之数:天地之数55加上五行之数5,合化为60甲子五行纳音之数。十天干之阴阳五行与万物相交,同气相求,同声相应各发出12种声音,无声无音不计,按河图北、东、南、西、中成象五位五行共60纳音。乃天地五行声音之数也。
三,河图之理
1,河图左旋之理:坐北朝南,左东右西,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为五行左旋相生。中心不动,一、三、五、七、九、为阳数左旋;二、四、六、八、十、为阴数左旋;皆为顺时针旋转,为五行万物相生之运行。我们知道,银河系等各星系俯视皆右旋,仰视皆左旋。所以,“生气上转,如羊角而升也”。故顺天而行是左旋,旋天而行是右旋。所以顺生逆死,左旋主生也。
2,河图象形之理:河图本是行星图,其用为地理,故在天取为象,在地成为形也。在天为象乃三垣二十八宿,在地成形则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明堂。天之象为风为气,地之形为龙为水,故为风水。乃天星之运,地形之气也。所以四象四形乃纳天地五行之气也。
3,河图五行之理:河图定五行先天之位,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间土。五行左旋而生,中土自旋。故河图五行相生,乃万物相生之理也。土为德为中,故五行运动先天有好生之德也。
4,河图阴阳之理:土为中为阴,四象在外为阳,此内**阳之理;木火相生为阳,金水相生为阴,乃阴阳水火既济之理;五行中各有阴阳相交,生生不息,乃阴阳互根同源之理;中土为静,外四象为动,乃阴阳动静之理。若将河图方形化为园形,木火为阳,金水为阴,阴土阳土各为黑白鱼眼,就是太极图了。此时水为太阴,火为太阳,木为少阳,金为少阴,乃太极四象也。故河图乃阴阳之用,易象之源也。易卜乃阴阳三才之显也。
5,河图先天之理:什么叫先天?人以天为天,天以人为天,人被天制之时,人是天之属,人同一于天,无所谓人,此时之天为先天;人能识天之时,且能逆天而行,人就是天,乃天之天,故为后天。先天之理,五行万物相生相制,以生发为主。后天之理,五行万物相克相制,以灭亡为主。河图之理,土在中间生合万物,左旋动而相生,由于土在中间,相对克受阻,故先天之理,左行螺旋而生也。又,河图之理为方为静,故河图主静也。
河图之象、之数、之理、至简至易,又深遂无穷。络书是大禹时代洛出之神龟所背负的图式。元吴澄《易纂言》认为:“洛书者,禹治水时,洛出神龟,背之拆文,前九,后一,左三,右七,中五,前之右二,前之左四,后之右六,后之左八。以其拆文如字画,画谓之书。禹则自其一至九之数,以叙洪洪九畴”。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出: 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b]作者:河源市紫金县瓦溪中学刘汝腾[/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