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黄帝内经》变易求和思维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张其成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内经学》2004年9月

一.变易求和的涵义

所谓变易求和是一种传统的思维方式。变易求和的思维方式不但以运动变化的观点考察一切事物,而且以统一和谐的观点考察事物的运动变化。变易求和思维从属于辩证思维。所谓辩证思维是指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对立两面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一种思维形式。辩证思维包含相成思维、变易思维、求和思维。相成思维把任何事物都看成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包含的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变易思维强调对立两面的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求和思维注重在两极对立、运动变化中把握事物的和谐统一。可以说相成思维是变易思维、求和思维的基础,变易思维、求和思维是相成思维的结果。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变易求和思维一直居于重要地位,它对中医学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中医临床实践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中国哲学史上,变易求和思维的产生渊远流长。首先,道家学说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道家的创始者老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四十二章)说明“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其内部总是包含着阴阳对立的两种势力,正是这两种对立力量的推动,产生了万事万物,由“一”到“二”到“三”到“万物”的过程正是道化万物的过程。老子还提出“反者道之动”的著名命题,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向其对立面转化的过程。庄子也强调事物的变化,将事物生杀盛衰之化视为一个具有连续性、整体性的变动不息的洪流。儒家也把宇宙看成是变动不居的过程。孔子曾说:“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把自然界的变化看成是一个如江河之水流动的连续过程:“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提出“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强调要考察问题的两个方面。作为先秦哲学的集大成者,《易传》表现出更为明显的变易思维特征。如果说《易经》本身就是一部研究“变易”的著作,那么,作为《易经》解释之作的《易传》更是明确的把宇宙规定为一个运动变化的大过程。《周易·系辞传》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认为宇宙的本性就是变动不居的,天地万物均处于运动变化的状态,相反相成,相反的双方、对立的两面(阴与阳,刚与柔)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这一思想直接影响了《黄帝内经》医学体系的形成。

二.变易求和方法的运用

1、运用变易求和思维方法说明人体生命运动变化过程
《内经》认为人体生命是一个生长壮老已的运动变化过程,脏腑经络气血具有升降出入运动机制与规律。《素问·玉版论要》说:“道之至数……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认为有序的运动变化是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神转不回”是说存在于生命体内的“神机”,永远循阴阳消长、五行休王方向有序运转,不可休止,亦不可逆转;“回则不转,乃失其机”是说如果神机逆转则开始疾病过程,乃至于死亡。《内经》还认为,要维持人体生命的正常运转,关键是保持和谐和动态平衡,《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医学的目的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具体表现为阴阳对立统一,气血相辅相成,气机升降出入,以及营卫循环不止。《素问·生气通天论》以“阴平阳秘”的和谐、平衡状态作为健康标准;《素问·五脏别论》强调脏腑藏泻之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以“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作为治疗追求的目标。

2、运用变易求和思维方法说明人体脏腑经络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内经》运用阴阳对立统一、变化和谐的辩证思维方法来说明人体的脏腑经络,反映人体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当时流行的阴阳学说来分析人体内各种关系,并把人体器官概括为五脏六腑,把人体生理功能归结为脏腑阴阳,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之中,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而心肺之中,心又为阳中之阳,肺又是阳中之阴。同样,经络之中经属阴,络属阳;经之中有阴经阳经,络之中有阴络阳络等等依次类推。《内经》的阴阳是多层次的,如天地阴阳,天之阴阳,地之阴阳;身形阴阳,形气阴阳,脏腑阴阳,五脏阴阳等。层次不同,各以对立面为前提,目的是将人的功能活动依性质不同分为不同的对立面,以便从相反功能相互作用的方式上,分析其相成机制和运动变化规律,如气血营卫、脏腑藏泻。

3、运用变易求和思维方法说明病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
《内经》从致病因素与抗病能力双方的对立变化与胜负关系论述疾病发生的机理,认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双方又互为消长,具有相对的性质,提出“生病起于过用”(《素问·经脉别论》)的发病观。从人体各层次机能的紊乱失调以至于衰竭分离认识病理变化,认为阴阳失调、气机升降出入逆乱即人体阴阳的和谐平衡被破坏就会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胜(盛)”字表述了阴阳双方和谐关系的打破。“阴阳胜(盛)衰”理论提纲挈领,有利于对病证的宏观调控。《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是从人体阴阳统一和谐角度说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及病理机制。从气的角度看,《内经》认为血为有形之物质,气为无形之功能。“气主煦之,血主濡之”(《难经·二十二难》)。气以行血,血以载气。在气的生成中,血是生气之源,为气之母;在血的生成中,气能生血。因此,一个健康人必须保持气血的动态平衡,否则,“气血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从气的升降出入来看,《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说明没有升降出入,便没有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过程,也没有自然界生长化收藏的生化过程,升降出入的反常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4、运用变易求和思维方法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
《内经》认为诊断施治必须先审阴阳,阴阳是医道之纲领。如八纲辨证中阴阳是总纲。在纷繁复杂的病理现象中,抽象出阴阳、寒热、虚实、表里、气血、水火、标本、反正等对立统一的关系,认识它们的不同性质及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原则,从而确立不同病症的证治规律。可见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方法始终贯穿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就治疗而言,《内经》依据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治病求本、补泻调整、因势利导等治疗法则和病治从逆、病治异同等具体治法,强调法随病变。《内经》还运用矛盾主次转变的规律,提出病有标本、治有先后缓急的治则。又如补虚泻实治法的实质,就是协调机能活动,使之和谐,维持机体内部的和谐统一。因势利导治法的实质,就是顺应上下浮沉、内外出入的自然趋势而引导病邪外出。

5、运用变易求和思维方法指导疾病的预防与养生
《内经》认为,疾病应以预防为主,人体如能阴阳协调,并与天地间阴阳变化相协调,就可以做到防患病于未然,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是以圣人陈阴阳,经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综上所述,《内经》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诊治过程中,大量运用了变易求和思维的原则,使主观认识符合生命运动的客观变易过程。从变易求和思维本身的性质来看,它与现代系统科学的某些原则较为接近,都强调从组成事物整体的各个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上理解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都强调事物的变化是一个“反复”的转化过程,都注重事物运动变化的平衡、和谐状态。但是,《内经》变易求和思维对组成事物整体的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缺乏明确的科学根据,它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也是笼统的、模糊的,只能说它是朴素的系统变易观。由于将强调事物的变化看成是一个循环反复的封闭性过程,而不是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开放性的变化过程,因而还不是系统科学变化观。变易求和思维既有崇尚变易、崇尚和谐的积极的一面,也有因循保守、安于现状的消极的一面。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