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我所见闻的“非医攻博”生
首先,不得不说我的那位让我知道“非医攻博”四个字的师兄弟。他本科是山东农业大学的,由喜欢武术而喜欢中医,工作一年后,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此人善访民间高人,很有侠士气质,如今,在中医药大学影响了一批人。
很佩服他说的一句话:“一个对中医不感兴趣的中医药大学学生,一个月看一本书,而一个真正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非医攻博学生,一天就能看一本书,同样是学5年,到底谁学得更好?”
像他这样真正热爱中医,立志学好中医的人,各个四所院校都有很多。据说,广中医有人边读博、边开药房、边实践,临床水平比从本科科班出身的人还好。一边读博,一边师承,这不就是目前体制下最好的中医成才模式吗?
邓铁涛老先生说得好:“培养科研型人才不是总目标”“先把非医攻博的博士生培养成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使中医不致断代,比什么都重要”,多出这样的继承人,中医才会永远兴旺不衰。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非医攻博”生,是临时调剂过来学中医的,来之前对中医一无所知。如果进来后,真正对中医有兴趣还好,要是对中医根本没有兴趣,那是一定学不好中医的,毕竟,绝大多数人从小是接受“西方科学教育”长大的,要是这样的话,他们只能算是牺牲品了。即使他们不情愿,但确实白白浪费了国家宝贵的资源和他们自己的时间。
北京中医药大学之所以暂停招生,可能也是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但这难免也有因噎废食之嫌:想挡住不该来的人的同时,也把该来的客人拒之门外!其实,这完全可以通过提高门槛,保证生源质量来解决,广中医现在就是采用这种招生模式。
6“非医攻博”再思考
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把本科非学医的人培养成中医?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建国后,中医一改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变成仿西方的学校教育模式。这半个世纪以来,确实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大力发展中医现代化几十年以后,如今,继承传统中医的呼声越来越响,很多名老中医为此不遗余力。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学校与师承之间,该如何抉择?或者说该如何平衡?中医肯定要原汁原味地继承,才能真正发挥所长;而如何让中医为现代人所认同,又是现代中医必须做的事情。这样,就需要跳出这半个世纪来沿袭的教育模式,另求新路,“非医攻博”于是应运而生了。
国内目前的中学教育模式,让中学生不大可能接触到真正的中医文化,除非有特别的机缘。加上社会的主流观念影响,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学生在高考时不会考虑报考中医药大学,但是,他们在上了大学,视野打开以后,可能慢慢发现,自己更适合学中医。而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医师资格认证体制下,一旦你高考错选专业,就极难回到医学这个行当上来,除非重新参加高考,而这对于一个获得了学士甚至更高学位的人来说,无论对国家还是他自身,都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非医攻博”正是为这些人架起了一座桥梁,所以,此政策一出台,很多人热泪盈眶。这些本科毕业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他们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同时又热爱中医,立志献身中医事业,一旦给他们一个合适的环境,他们会进步得很快。5年下来,一定不会比中医本科毕业生的临床水平差,而在思想上,他们更有优势。从长远来看,无论从事临床还是科研,几十年后,他们必能有较大的成就。由此看来,“非医攻博”是那些名老中医对治中医现状的一剂妙方!
有意思的是,每年都会有好几个山农的学生考上“非医攻博”,据说今年广中医考上了四五个山农的,占了招生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是个明显的信息分布不均现象,“非医攻博”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我问很多中医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很多都不知道有这个专业。并且,我自己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在“非医攻博”出台5年之后,才听说这个名词。
7“非医攻博”预科班
从北京大学中医社的例子可以看出,在非医学院校里,确实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热爱中医,热爱传统文化,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多学科背景。如果给他们良好的土壤,他们一定能够为中医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自古以来,半路出家,由儒转医,终成大家的例子很多。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现代社会,中医同样需要大量这样的人才。
他们的加入,还会产生很多附加效益。比如,某人本科时代在综合性大学上学,他会结交很多不同专业的朋友。毕业后,这些朋友分别从事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而他通过“非医攻博”进入中医领域。几十年后,他成了中医专家,他的朋友成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他和他的朋友由于有以前的共同知识背景,会不断地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说不定,若干年后,中医领域的某重大突破,就来自于量子力学理论;自然科学的某重大突破,就来自于中医的灵感火花。
北大中医社完全可以成为“非医攻博”预科班!
以中医社在北大校园的影响力,与中医有缘的学生,在大一或者大二走进中医的圈子很容易。中医社可以提供很好的中医学习资源和氛围:可以请到很多名师,可以办各种学习班,可以组织临床实习。
大学的学习生活并不是特别紧张,对于一个热爱中医,并且立志从医的北大学生来说,利用三四年课余的时间,参加学习班或单独跟师,只学习中医最核心的东西,完全可以达到普通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的水平。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医药大学攻读“非医攻博”,专业学习中医,假以时日,必成栋梁之材。
现在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利用北京的高校聚集优势,北京中医药大学完全可以扩大“非医攻博”的宣传力度,规范招生和培养模式,让有意报考的其他高校学生早做准备,甚至可以与中医氛围比较浓厚的高校形成一些约定,可以跨校报送研究生。
首先,不得不说我的那位让我知道“非医攻博”四个字的师兄弟。他本科是山东农业大学的,由喜欢武术而喜欢中医,工作一年后,考上了北京中医药大学。此人善访民间高人,很有侠士气质,如今,在中医药大学影响了一批人。
很佩服他说的一句话:“一个对中医不感兴趣的中医药大学学生,一个月看一本书,而一个真正对中医有浓厚兴趣的非医攻博学生,一天就能看一本书,同样是学5年,到底谁学得更好?”
像他这样真正热爱中医,立志学好中医的人,各个四所院校都有很多。据说,广中医有人边读博、边开药房、边实践,临床水平比从本科科班出身的人还好。一边读博,一边师承,这不就是目前体制下最好的中医成才模式吗?
邓铁涛老先生说得好:“培养科研型人才不是总目标”“先把非医攻博的博士生培养成当代名老中医的学术继承人,使中医不致断代,比什么都重要”,多出这样的继承人,中医才会永远兴旺不衰。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非医攻博”生,是临时调剂过来学中医的,来之前对中医一无所知。如果进来后,真正对中医有兴趣还好,要是对中医根本没有兴趣,那是一定学不好中医的,毕竟,绝大多数人从小是接受“西方科学教育”长大的,要是这样的话,他们只能算是牺牲品了。即使他们不情愿,但确实白白浪费了国家宝贵的资源和他们自己的时间。
北京中医药大学之所以暂停招生,可能也是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但这难免也有因噎废食之嫌:想挡住不该来的人的同时,也把该来的客人拒之门外!其实,这完全可以通过提高门槛,保证生源质量来解决,广中医现在就是采用这种招生模式。
6“非医攻博”再思考
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的力气,把本科非学医的人培养成中医?这个问题值得思考。
建国后,中医一改传统的师承教育模式,变成仿西方的学校教育模式。这半个世纪以来,确实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大力发展中医现代化几十年以后,如今,继承传统中医的呼声越来越响,很多名老中医为此不遗余力。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学校与师承之间,该如何抉择?或者说该如何平衡?中医肯定要原汁原味地继承,才能真正发挥所长;而如何让中医为现代人所认同,又是现代中医必须做的事情。这样,就需要跳出这半个世纪来沿袭的教育模式,另求新路,“非医攻博”于是应运而生了。
国内目前的中学教育模式,让中学生不大可能接触到真正的中医文化,除非有特别的机缘。加上社会的主流观念影响,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学生在高考时不会考虑报考中医药大学,但是,他们在上了大学,视野打开以后,可能慢慢发现,自己更适合学中医。而遗憾的是,在当前的医师资格认证体制下,一旦你高考错选专业,就极难回到医学这个行当上来,除非重新参加高考,而这对于一个获得了学士甚至更高学位的人来说,无论对国家还是他自身,都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非医攻博”正是为这些人架起了一座桥梁,所以,此政策一出台,很多人热泪盈眶。这些本科毕业生,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了,他们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同时又热爱中医,立志献身中医事业,一旦给他们一个合适的环境,他们会进步得很快。5年下来,一定不会比中医本科毕业生的临床水平差,而在思想上,他们更有优势。从长远来看,无论从事临床还是科研,几十年后,他们必能有较大的成就。由此看来,“非医攻博”是那些名老中医对治中医现状的一剂妙方!
有意思的是,每年都会有好几个山农的学生考上“非医攻博”,据说今年广中医考上了四五个山农的,占了招生人数的四分之一。这是个明显的信息分布不均现象,“非医攻博”的知名度还有待提高。我问很多中医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很多都不知道有这个专业。并且,我自己作为一个中医爱好者,在“非医攻博”出台5年之后,才听说这个名词。
7“非医攻博”预科班
从北京大学中医社的例子可以看出,在非医学院校里,确实有一批这样的人:他们热爱中医,热爱传统文化,同时又具有良好的多学科背景。如果给他们良好的土壤,他们一定能够为中医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自古以来,半路出家,由儒转医,终成大家的例子很多。他们在各个历史时期为中医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在现代社会,中医同样需要大量这样的人才。
他们的加入,还会产生很多附加效益。比如,某人本科时代在综合性大学上学,他会结交很多不同专业的朋友。毕业后,这些朋友分别从事各个不同领域的研究,而他通过“非医攻博”进入中医领域。几十年后,他成了中医专家,他的朋友成了各个领域的专家。他和他的朋友由于有以前的共同知识背景,会不断地进行思想交流和碰撞。说不定,若干年后,中医领域的某重大突破,就来自于量子力学理论;自然科学的某重大突破,就来自于中医的灵感火花。
北大中医社完全可以成为“非医攻博”预科班!
以中医社在北大校园的影响力,与中医有缘的学生,在大一或者大二走进中医的圈子很容易。中医社可以提供很好的中医学习资源和氛围:可以请到很多名师,可以办各种学习班,可以组织临床实习。
大学的学习生活并不是特别紧张,对于一个热爱中医,并且立志从医的北大学生来说,利用三四年课余的时间,参加学习班或单独跟师,只学习中医最核心的东西,完全可以达到普通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的水平。本科毕业后,进入中医药大学攻读“非医攻博”,专业学习中医,假以时日,必成栋梁之材。
现在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比如,利用北京的高校聚集优势,北京中医药大学完全可以扩大“非医攻博”的宣传力度,规范招生和培养模式,让有意报考的其他高校学生早做准备,甚至可以与中医氛围比较浓厚的高校形成一些约定,可以跨校报送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