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医攻博”
“非医攻博”是新世纪中医界的一件大事,是邓铁涛等多位中医泰斗反复酝酿和论证后发起的。
从2002年开始,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所中医药大学开始公开招收“非医攻博”专业研究生,其中广中医招生人数最多,每年招收20人,北中医不知什么原因,从06年开始,暂停招生。
至今,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有做临床的、有做科研的、有留校教书的、有到政府部分的、也有转回老本行的。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医界必然引起一番争论,媒体上不时可以看到相关报道,而探索“非医攻博”教学模式的专业论文也发表了不少,邓铁涛老先生更是写文章表明自己的个人观点,鼓舞了不知多少热爱中医的青年人!
2北大中医社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走在文化阵营的前线,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科学的日新月异,文化的兴衰更替,当今社会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国学热、中医热。北大校园也是重要的前沿阵地之一,北大国学社、北大中医社等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在200多个社团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十佳。
北大中医社平时会举办很多活动:名师讲座(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名中医、养生家)、沙龙、读书会、学习班(伤寒、三字经、金匮、经络、正骨、脉法等)、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甚至本校老师、校外人士也积极参加。特别是中医讲座,达到场场爆满、学生站在过道听讲座的程度。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热心传统中医事业的教授,举出清代医学大家徐灵胎的例子,来勉励北大学子成“当代儒医”。
3我的中医路
本人是北大02级物理系的学生,报考了0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专业并已被录取。报考“非医攻博”,是个偶然,也是个必然。
本人爱好武术,高中时从一些武术杂志上开始接触一些零零星星的中医知识,爱不释手,曾花掉积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从某旧书摊背回一麻袋过期《武林》杂志,回家遭到父亲一顿痛骂。
因竞赛报送到北大物理系,却累垮了身子,休学回家呆了一年。索性买回一大堆中医书在家胡乱啃,又到某中医亲戚家住了3个月,耳濡目染了很多神奇的事情。康复回京后,偶遇同仁堂坐诊王大夫,谈起练武,性情相投,周末有空便常去侍诊。但一切出于爱好,从没有想过要转行专业学医,也没听说过什么“非医攻博”。
学业兴趣方面,并不喜欢物理,而是喜欢生物。北大有着很好的自由学术氛围,跨系听课选课很方便,所以,大学四年下来,也是半个生物系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野外生态学专业,最崇拜的人是在秦岭深山研究大熊猫17年的潘文石教授,投入时间最多的是北大山鹰社的登山活动。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这条路并没有走通。
工作了,从野外圈子渐渐淡出,而传统文化圈子渐渐打开,业余生活的重心放在了武术和中医。碰巧,从一个师兄弟那里听来一个名词——“非医攻博”,豁然开朗。在朋友们的支持下,辞职考研。
4北大的“准中医人”
无独有偶,在考研的同一考试楼,碰到北大的一位武友,中文系的,是中医世家,北大武协刚卸任的会长,他报考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现已被录取。
更巧的事情,一位在信息科学系读博的山友,最近来找我,聊人体经络,他的导师最近对人体经络系统很感兴趣,想从信息网络的角度来做点研究。短短两个小时,我给他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人体经络,而他脑子转得飞快,从他的专业角度,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让我也觉得受益匪浅。
前不久,端午佳节,我正式拜同仁堂王大夫为师,和我同时拜师的还有两个女孩。一位是北大生物系的博士生,因母亲重病,极其孝顺,而立志学中医;另一位是个小学生,她父亲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的,热衷传统文化和佛法,把女儿当作中医苗子培养。
据我所知,北大中医社中,已涌现出一大批热爱中医的青年人。有些人从一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中医,把中医学习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做,不断参加各种名师授课的学习班,找一切机会实践。我刚做过一个小范围的短信调查:“如果北京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专业将恢复招生,你会报考或者认真考虑报考吗?”,结果,一个小时之内,就有六七个人认真地回复“会”!
清华等其他学校的同学,还有一些刚工作的毕业生,也有为了学中医愿意辞职的。我最近正参加一个经络治疗学习班,助教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参加完第一期学习班后,就辞职留在老师的诊所了,这种勇气,实在令人钦佩。
“非医攻博”是新世纪中医界的一件大事,是邓铁涛等多位中医泰斗反复酝酿和论证后发起的。
从2002年开始,北京、广州、上海、南京四所中医药大学开始公开招收“非医攻博”专业研究生,其中广中医招生人数最多,每年招收20人,北中医不知什么原因,从06年开始,暂停招生。
至今,第一批学生已经毕业,有做临床的、有做科研的、有留校教书的、有到政府部分的、也有转回老本行的。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医界必然引起一番争论,媒体上不时可以看到相关报道,而探索“非医攻博”教学模式的专业论文也发表了不少,邓铁涛老先生更是写文章表明自己的个人观点,鼓舞了不知多少热爱中医的青年人!
2北大中医社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之一,自五四运动以来,一直走在文化阵营的前线,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科学的日新月异,文化的兴衰更替,当今社会掀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国学热、中医热。北大校园也是重要的前沿阵地之一,北大国学社、北大中医社等传统文化类学生社团,在短短的三四年时间内迅速发展壮大,在200多个社团中脱颖而出,被评为十佳。
北大中医社平时会举办很多活动:名师讲座(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名中医、养生家)、沙龙、读书会、学习班(伤寒、三字经、金匮、经络、正骨、脉法等)、社会实践等。这些活动深受学生喜爱,甚至本校老师、校外人士也积极参加。特别是中医讲座,达到场场爆满、学生站在过道听讲座的程度。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位热心传统中医事业的教授,举出清代医学大家徐灵胎的例子,来勉励北大学子成“当代儒医”。
3我的中医路
本人是北大02级物理系的学生,报考了08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专业并已被录取。报考“非医攻博”,是个偶然,也是个必然。
本人爱好武术,高中时从一些武术杂志上开始接触一些零零星星的中医知识,爱不释手,曾花掉积攒了几个月的零花钱,从某旧书摊背回一麻袋过期《武林》杂志,回家遭到父亲一顿痛骂。
因竞赛报送到北大物理系,却累垮了身子,休学回家呆了一年。索性买回一大堆中医书在家胡乱啃,又到某中医亲戚家住了3个月,耳濡目染了很多神奇的事情。康复回京后,偶遇同仁堂坐诊王大夫,谈起练武,性情相投,周末有空便常去侍诊。但一切出于爱好,从没有想过要转行专业学医,也没听说过什么“非医攻博”。
学业兴趣方面,并不喜欢物理,而是喜欢生物。北大有着很好的自由学术氛围,跨系听课选课很方便,所以,大学四年下来,也是半个生物系学生。最感兴趣的是野外生态学专业,最崇拜的人是在秦岭深山研究大熊猫17年的潘文石教授,投入时间最多的是北大山鹰社的登山活动。但是,因为各方面的原因,这条路并没有走通。
工作了,从野外圈子渐渐淡出,而传统文化圈子渐渐打开,业余生活的重心放在了武术和中医。碰巧,从一个师兄弟那里听来一个名词——“非医攻博”,豁然开朗。在朋友们的支持下,辞职考研。
4北大的“准中医人”
无独有偶,在考研的同一考试楼,碰到北大的一位武友,中文系的,是中医世家,北大武协刚卸任的会长,他报考了广州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现已被录取。
更巧的事情,一位在信息科学系读博的山友,最近来找我,聊人体经络,他的导师最近对人体经络系统很感兴趣,想从信息网络的角度来做点研究。短短两个小时,我给他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人体经络,而他脑子转得飞快,从他的专业角度,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问题,让我也觉得受益匪浅。
前不久,端午佳节,我正式拜同仁堂王大夫为师,和我同时拜师的还有两个女孩。一位是北大生物系的博士生,因母亲重病,极其孝顺,而立志学中医;另一位是个小学生,她父亲是北大历史系毕业的,热衷传统文化和佛法,把女儿当作中医苗子培养。
据我所知,北大中医社中,已涌现出一大批热爱中医的青年人。有些人从一二年级就开始接触中医,把中医学习当作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做,不断参加各种名师授课的学习班,找一切机会实践。我刚做过一个小范围的短信调查:“如果北京中医药大学非医攻博专业将恢复招生,你会报考或者认真考虑报考吗?”,结果,一个小时之内,就有六七个人认真地回复“会”!
清华等其他学校的同学,还有一些刚工作的毕业生,也有为了学中医愿意辞职的。我最近正参加一个经络治疗学习班,助教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参加完第一期学习班后,就辞职留在老师的诊所了,这种勇气,实在令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