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4/10
- 帖子
- 11228
- 获得点赞
- 80
- 声望
- 38
- 年龄
- 54
岩是发生于体表的恶性肿物的统称,为外科疾病中最凶险者。因其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而得名。古代“癌”、“岩”、“岩”、“岩”等字义相同且通用:其临床特点是:多发于中老年人,局部肿块坚硬,高低不平,皮色不变,推之不移,溃烂后如翻花石榴子,色紫恶臭,疼痛剧烈,难于治愈,预后不良,故有绝症之称。本章所讨论的舌菌、茧唇、失荣、乳岩、肾岩是属于外科范畴的岩病,属西医恶性肿瘤范畴。
关于本类疾病的记述,远在隋唐以前的文献就已出现,如《肘后备急方》云:“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小品方》也有“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作石痈”等记载,不过多以“石痈”称之。岩作为病名,始见于宋代文献,如《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云:“癌或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赘,……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古代医籍中,除少数称本病为“癌”外,宋元以来,多以“岩”立名,如“乳岩”、“肾岩”、“舌岩”等。此外尚有不以“癌”、“岩”命名者,如“失荣”、“茧唇”、“石疽”等。总之,历代医家对本病有诸多的描述与论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关于本类疾病的记述,远在隋唐以前的文献就已出现,如《肘后备急方》云:“若发肿至坚而有根者名曰石痈。”《小品方》也有“痈结肿,坚如石,或如大核,色不变,或作石痈”等记载,不过多以“石痈”称之。岩作为病名,始见于宋代文献,如《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云:“癌或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赘,……毒根深藏,穿孔透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症令人昏迷。”古代医籍中,除少数称本病为“癌”外,宋元以来,多以“岩”立名,如“乳岩”、“肾岩”、“舌岩”等。此外尚有不以“癌”、“岩”命名者,如“失荣”、“茧唇”、“石疽”等。总之,历代医家对本病有诸多的描述与论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