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13
- 帖子
- 3437
- 获得点赞
- 13
- 声望
- 0
- 年龄
- 71
《太素》撰著具体时间新证作者:钱超尘关键词:《太素》 新旧《唐志》 杨守敬题跋 四证
摘要:本文列举四证确证《太素》主要成于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元年(670年)阶段。《旧唐书•经籍志》载杨上善著作79卷,五代杜光庭曾阅杨上善《道德集注真言》20卷,则杨上善著作可知者凡99卷。
《黄帝内经太素》(下简称《太素》)30卷,今存25卷,佚5卷,杨上善撰。
杨上善里籍时代无考。《素问》林亿序:“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谓杨上善为隋人,并称全元起与杨上善为同时人。林亿为北宋校正医书局著名学者,校正医书局所校医书之序多成于林亿之手,尤以《素问新校正》最为医家熟知,故后世多依林亿说称杨上善为隋人。林亿虽精医典,然疏于考证。考《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杨上善以下著作。
1 《老子道德经略论》二卷 杨上善撰
2 《道德经》三卷
3 《略论》三卷
4 《庄子》十卷 杨上善撰
5 《六趣论》六卷 杨上善撰
6 《三教权衡》十卷 杨上善撰
7 《老子》二卷 杨上善撰
8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 杨上善撰
9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杨上善撰
杨上善著作凡79卷,其中老庄著作36卷,《内经》类著作43卷。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杨上善以下著作:
1 杨上善注《老子道德经》二卷
2 又注《庄子》十卷
3 《老子指略论》二卷 注:太子文学
4 杨上善《六趣论》六卷
5 杨上善《道德经略论》三卷
6 又《三教权衡》十卷
7 杨上善注《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
8 又《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新旧唐志皆将杨上善著作列为唐人著作,则杨上善为唐人确切无疑。尤为可贵者,《新唐书•艺文志》于自注中着重指出杨上善官职为“太子文学”,恰好与《黄帝内经太素》每卷卷首“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之“太子文学”合。
清末杨守敬(1839~1915年)《日本访书志》及《访书志题跋》对杨上善时代进行深入考证,《题跋》收于1982 年台湾中央图书馆编印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题跋》云:
《黄帝内经太素》存二十三卷,二十四册,唐杨上善撰,日本影钞古写本,全幅35.8×23.7,清光绪间杨守敬手书记。
右钞本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二十三卷又零残一卷。按李廉(1488~1566)《医史》、徐春甫《医统》并云杨上善隋大业中为太医侍御,述《内经》为《太素》。顾《隋志》无其书,新旧《唐志》始著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书录解题》皆不著录……日本藤原佐世《见在书目》有此书,盖唐代所传本。日本文政间(1818~1829),医官小岛尚质闻尾张藩士浅井正翼就仁和寺书库钞本得二十余卷,亟使书(手)杉本望云就录之(杨守敬注:“原为卷子本,今改为蝴蝶装”)以归,自后乃有传抄本(杨守敬注:“皆影钞本”)。按《黄帝素问》王冰所注,次第与全元起本不同,说者谓全本是原书真面。今以杨本校之,亦与全本不合。则知全本八卷、杨之三十卷、王之二十四卷各遵所闻,均与《汉志》九卷之数不合。盖术家之书,代有增损移易,不可究诘也。但杨上善爵里时代,古书无征,据其每卷首题“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与《医史》所云太医侍御已不同。按《唐六典》“魏置太子文学,自晋之后不置,至后周建德三年置太子文学十人,后废,皇朝显庆中(656~660)始置”,是隋代并无太子文学之官,则上善当为唐显庆以后人。又按此书残卷中“丙主左手之阳明”注云“景丁属阳明者,景为五月”云云,唐人避太祖讳“丙”为“景”,则上善为唐人审矣。《医史》、《医统》之说未足据也。光绪癸未十二月宜都杨守敬记
又按宋高保衡、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序》云:“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则知《医史》、《医统》致误之由。按《南史》王僧孺传有“侍郎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 ”语(杨守敬注:“汲古本误全为金”),则元起亦非隋人,附订于此。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九亦有杨上善其人其书考证,云:“此本每卷有小岛尚质印,楣上又据诸书校订,亦学古亲笔,盖初影本也。是书合《灵枢》、《素问》纂为一书,故其篇目次第与二书皆不合。而上足以证皇甫谧,下足以订王冰,洵医家鸿宝也。”《访书志题跋》当与《日本访书志》互参。[1]
1924年萧延平校注《黄帝内经太素》印刷出版,《例言》云[2]:
杨氏《日本访书志》据本书残卷中丙字避唐太祖讳作景,以为唐人,复据《唐六典》谓隋无太子文学之官,唐显庆中始置,杨氏奉敕撰著称太子文学,当为显庆以后人。余则更有一说,足证明其为唐人者,检本书杨注,凡引老子之言,均称轩辕黄帝。考新旧唐书本纪,追号老子为轩辕黄帝在高宗乾封元年二月,则杨为唐人更无疑义。
萧氏所考更为深入一层。考《旧唐书•高宗纪•下》云:乾封元年二月二十八日下诏追封老子为太上轩辕黄帝,其文曰:“乾封元年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轩辕黄帝。”追封全文载《唐大诏令集》及《道藏》。
杨守敬、萧延平确证杨上善为唐人,是则是矣,然时间尚欠具体。笔者有四说确证杨上善为唐高宗时人,《太素》主要撰著于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元年(670年)间。
其一,唐末杜光庭(850~933年,唐末大中四年~五代后唐长兴三年)《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云:“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3]《道德真经广圣义》6卷,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杜光庭为之序。此序称杨上善为“唐高宗时人”,唐人言唐事,则杨上善为唐初人,无可疑矣。《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载杨上善《道德集注真言》20卷,杜光庭之说可补两唐志之缺。此20卷加上“旧唐志”之79卷,则杨上善之著作凡99卷。
其二,皇帝之命称“敕”,始定于唐高宗显庆(656~660年)中。在古代汉语中,“敕”字词义几经变化。先秦时期,“敕”字用于君臣间之告诫。《史记•乐书》:“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两汉时,词义缩小为长官命令下属,父祖教育子孙之词。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云:“敕者,自上命下之辞。汉时官长行之掾署,祖、父行之子孙,皆曰敕。”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云:“至南北朝则此字唯朝廷专之,而臣下不敢用。故北齐乐陵王百年习书数敕字见杀。”至唐显庆中,“敕”字使用范围愈加缩小,由朝廷专用缩小为皇帝一人专用。宋•孙奕《示儿篇》卷二十三《字说•集字•三》云:“《谈苑》云:《千字文》题云,勑员外郎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勑字乃敕字传写误耳。时帝王命令,尚未称敕,至唐显庆中,始云不经凤阁鸾台,不得称敕。敕之名,始定于此。”[4](按,《说文》:“勑,劳也。从力来声”,音lai,劳徕慰勉之义;“敕,诫也,从束攴声”,音chi。“勑”、“敕”本为两字,隶书俗字以“勑”为“敕”,后皆以“勑”为“敕”,沿用至今,故孙奕称“勑员外郎”之“勑”为“传写误”字)《太素》卷首“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勑撰”之“勑”字(即“敕”字),透露出杨上善奉唐高宗敕命而撰注《太素》信息,恰好与杜光庭称杨上善为“唐高宗时人”吻合。
其三,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诏令改秘书省为兰台。《太素》卷二十二《五节刺》:“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杨上善注:“灵兰之室,皇帝藏书之府。今之兰台,故名者也。”[2]“今之兰台”四字透露出杨上善撰著该卷的具体时间。“兰台”概念在历史上几经变化。战国时期为楚国宫名。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汉代为宫廷藏书之府,班固曾任兰台令史。唐高宗龙朔二年诏改秘书省为兰台,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恢复秘书省之称。《旧唐书》卷二十四《职官》云:“龙朔二年二月甲子改百司及官名。改秘书省为兰台……咸亨元年十二月诏:龙朔二年新改尚书省、百司及仆射以下官名,并依旧。”考杨注既称“今之兰台”,则“今”者,指唐高宗龙朔二年至咸亨元年这8年时间段。因而可以据理考知,杨上善编注《太素》的主要时间段在唐高宗龙朔二年至咸亨元年这8年之间。
其四,《太素》注凡释“治”字皆改为字“理”或“疗”,以避高宗李治之名讳。如《太素》卷十九《知要道》“夫治国者,夫唯道焉”,注:“理国,安人也。针道,存身也。安人之与存身,非道不成,故通两者混然为一也。两者通道,故身国两理耳。”[2]《太素》注以“疗”代“治”者,俯拾皆是,如卷十四《四时脉诊》“脉不实坚为难治”,杨注:“脱血而脉不实不坚,难疗也。”卷三《阴阳》:“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五脏半死半生也。”杨注:“善者,谓上工善知声色形脉之候,妙识本标,故疗皮毛,能愈脏腑之病,亦疗脏腑,能除皮毛之疾。故病在皮毛,疗于皮毛;病在五脏,疗于五脏;或病浅而疗浅,或病深而疗深,或病浅而疗深,或病深而疗浅,皆愈者,斯为上智十全者也。”[2]
以上4事,皆与唐高宗有关,因而可知杨上善非隋人。林亿称“隋杨上善”乃疏于考证。林之误说,遗误千年。19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太素》竖排精装本“出版说明”云:“关于本书撰著人杨上善是什么朝代的人,因为正史没有记载,近人有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隋人,有的说是唐人,我们姑从林亿、李廉、徐春甫等人的说法,称为隋人。”
确考一个医学家的生活时代不是一件细事,而是事关全局的大事。现在我们已经知晓杨上善为唐初人,撰注《太素》时间段主要在662年至670年间,因而可以考知,《太素》杨上善注中大量丰富的中医理论代表了唐初以前我国中医理论所达到的水平,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太素》注中有许多哲学思想和哲学论述,是研究中古时期我国哲人研究老庄的宝贵资料。如“一分为二”这一哲学术语,据今所知,最早见于《太素》卷十九《知针石》注[2]。 “太子文学”之职能,据唐•杜佑《通典》卷三十《职官》类第十二项云,“文学掌分知经济、侍奉文章、总缉经籍、缮写装染之功,笔札给用之数,皆料度之。”[5]任太子文学者,文化功底深厚,等等。由此可见,《太素》注中的训诂、音韵、俗字是研究中古时期传统语言学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杨守敬题跋[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45,44.
2 杨上善撰,萧延平校注.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365,317,253,327.
3 杜光庭.道藏(第14册)[G].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309~565.
4 孙 奕.示儿篇.见:丛书集成初编[G].上海:商务印书馆(解放前出版)
5 杜 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1:8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钱超尘
摘要:本文列举四证确证《太素》主要成于唐高宗李治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元年(670年)阶段。《旧唐书•经籍志》载杨上善著作79卷,五代杜光庭曾阅杨上善《道德集注真言》20卷,则杨上善著作可知者凡99卷。
《黄帝内经太素》(下简称《太素》)30卷,今存25卷,佚5卷,杨上善撰。
杨上善里籍时代无考。《素问》林亿序:“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谓杨上善为隋人,并称全元起与杨上善为同时人。林亿为北宋校正医书局著名学者,校正医书局所校医书之序多成于林亿之手,尤以《素问新校正》最为医家熟知,故后世多依林亿说称杨上善为隋人。林亿虽精医典,然疏于考证。考《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杨上善以下著作。
1 《老子道德经略论》二卷 杨上善撰
2 《道德经》三卷
3 《略论》三卷
4 《庄子》十卷 杨上善撰
5 《六趣论》六卷 杨上善撰
6 《三教权衡》十卷 杨上善撰
7 《老子》二卷 杨上善撰
8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 杨上善撰
9 《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杨上善撰
杨上善著作凡79卷,其中老庄著作36卷,《内经》类著作43卷。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杨上善以下著作:
1 杨上善注《老子道德经》二卷
2 又注《庄子》十卷
3 《老子指略论》二卷 注:太子文学
4 杨上善《六趣论》六卷
5 杨上善《道德经略论》三卷
6 又《三教权衡》十卷
7 杨上善注《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
8 又《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
新旧唐志皆将杨上善著作列为唐人著作,则杨上善为唐人确切无疑。尤为可贵者,《新唐书•艺文志》于自注中着重指出杨上善官职为“太子文学”,恰好与《黄帝内经太素》每卷卷首“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之“太子文学”合。
清末杨守敬(1839~1915年)《日本访书志》及《访书志题跋》对杨上善时代进行深入考证,《题跋》收于1982 年台湾中央图书馆编印的《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题跋真迹》,《题跋》云:
《黄帝内经太素》存二十三卷,二十四册,唐杨上善撰,日本影钞古写本,全幅35.8×23.7,清光绪间杨守敬手书记。
右钞本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二十三卷又零残一卷。按李廉(1488~1566)《医史》、徐春甫《医统》并云杨上善隋大业中为太医侍御,述《内经》为《太素》。顾《隋志》无其书,新旧《唐志》始著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书录解题》皆不著录……日本藤原佐世《见在书目》有此书,盖唐代所传本。日本文政间(1818~1829),医官小岛尚质闻尾张藩士浅井正翼就仁和寺书库钞本得二十余卷,亟使书(手)杉本望云就录之(杨守敬注:“原为卷子本,今改为蝴蝶装”)以归,自后乃有传抄本(杨守敬注:“皆影钞本”)。按《黄帝素问》王冰所注,次第与全元起本不同,说者谓全本是原书真面。今以杨本校之,亦与全本不合。则知全本八卷、杨之三十卷、王之二十四卷各遵所闻,均与《汉志》九卷之数不合。盖术家之书,代有增损移易,不可究诘也。但杨上善爵里时代,古书无征,据其每卷首题“通直郎守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敕撰注”与《医史》所云太医侍御已不同。按《唐六典》“魏置太子文学,自晋之后不置,至后周建德三年置太子文学十人,后废,皇朝显庆中(656~660)始置”,是隋代并无太子文学之官,则上善当为唐显庆以后人。又按此书残卷中“丙主左手之阳明”注云“景丁属阳明者,景为五月”云云,唐人避太祖讳“丙”为“景”,则上善为唐人审矣。《医史》、《医统》之说未足据也。光绪癸未十二月宜都杨守敬记
又按宋高保衡、林亿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序》云:“隋杨上善纂而为《太素》,时则有全元起者始为之训解”,则知《医史》、《医统》致误之由。按《南史》王僧孺传有“侍郎全元起欲注《素问》访以砭石 ”语(杨守敬注:“汲古本误全为金”),则元起亦非隋人,附订于此。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卷九亦有杨上善其人其书考证,云:“此本每卷有小岛尚质印,楣上又据诸书校订,亦学古亲笔,盖初影本也。是书合《灵枢》、《素问》纂为一书,故其篇目次第与二书皆不合。而上足以证皇甫谧,下足以订王冰,洵医家鸿宝也。”《访书志题跋》当与《日本访书志》互参。[1]
1924年萧延平校注《黄帝内经太素》印刷出版,《例言》云[2]:
杨氏《日本访书志》据本书残卷中丙字避唐太祖讳作景,以为唐人,复据《唐六典》谓隋无太子文学之官,唐显庆中始置,杨氏奉敕撰著称太子文学,当为显庆以后人。余则更有一说,足证明其为唐人者,检本书杨注,凡引老子之言,均称轩辕黄帝。考新旧唐书本纪,追号老子为轩辕黄帝在高宗乾封元年二月,则杨为唐人更无疑义。
萧氏所考更为深入一层。考《旧唐书•高宗纪•下》云:乾封元年二月二十八日下诏追封老子为太上轩辕黄帝,其文曰:“乾封元年二月己未次亳州,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轩辕黄帝。”追封全文载《唐大诏令集》及《道藏》。
杨守敬、萧延平确证杨上善为唐人,是则是矣,然时间尚欠具体。笔者有四说确证杨上善为唐高宗时人,《太素》主要撰著于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至咸亨元年(670年)间。
其一,唐末杜光庭(850~933年,唐末大中四年~五代后唐长兴三年)《道德真经广圣义序》云:“太子司议郎杨上善,高宗时人,作《道德集注真言》二十卷。”[3]《道德真经广圣义》6卷,著录于《新唐书•艺文志》,杜光庭为之序。此序称杨上善为“唐高宗时人”,唐人言唐事,则杨上善为唐初人,无可疑矣。《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载杨上善《道德集注真言》20卷,杜光庭之说可补两唐志之缺。此20卷加上“旧唐志”之79卷,则杨上善之著作凡99卷。
其二,皇帝之命称“敕”,始定于唐高宗显庆(656~660年)中。在古代汉语中,“敕”字词义几经变化。先秦时期,“敕”字用于君臣间之告诫。《史记•乐书》:“太史公曰:余每读《虞书》,至于君臣相敕,维是几安,而股肱不良,万事堕坏。”两汉时,词义缩小为长官命令下属,父祖教育子孙之词。顾炎武《金石文字记》云:“敕者,自上命下之辞。汉时官长行之掾署,祖、父行之子孙,皆曰敕。”清•席世昌《席氏读说文记》云:“至南北朝则此字唯朝廷专之,而臣下不敢用。故北齐乐陵王百年习书数敕字见杀。”至唐显庆中,“敕”字使用范围愈加缩小,由朝廷专用缩小为皇帝一人专用。宋•孙奕《示儿篇》卷二十三《字说•集字•三》云:“《谈苑》云:《千字文》题云,勑员外郎散骑侍郎周兴嗣次韵。勑字乃敕字传写误耳。时帝王命令,尚未称敕,至唐显庆中,始云不经凤阁鸾台,不得称敕。敕之名,始定于此。”[4](按,《说文》:“勑,劳也。从力来声”,音lai,劳徕慰勉之义;“敕,诫也,从束攴声”,音chi。“勑”、“敕”本为两字,隶书俗字以“勑”为“敕”,后皆以“勑”为“敕”,沿用至今,故孙奕称“勑员外郎”之“勑”为“传写误”字)《太素》卷首“太子文学臣杨上善奉勑撰”之“勑”字(即“敕”字),透露出杨上善奉唐高宗敕命而撰注《太素》信息,恰好与杜光庭称杨上善为“唐高宗时人”吻合。
其三, 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诏令改秘书省为兰台。《太素》卷二十二《五节刺》:“请藏之灵兰之室,不敢妄出也。”杨上善注:“灵兰之室,皇帝藏书之府。今之兰台,故名者也。”[2]“今之兰台”四字透露出杨上善撰著该卷的具体时间。“兰台”概念在历史上几经变化。战国时期为楚国宫名。宋玉《风赋》“楚襄王游于兰台之宫”,汉代为宫廷藏书之府,班固曾任兰台令史。唐高宗龙朔二年诏改秘书省为兰台,高宗咸亨元年(670年)恢复秘书省之称。《旧唐书》卷二十四《职官》云:“龙朔二年二月甲子改百司及官名。改秘书省为兰台……咸亨元年十二月诏:龙朔二年新改尚书省、百司及仆射以下官名,并依旧。”考杨注既称“今之兰台”,则“今”者,指唐高宗龙朔二年至咸亨元年这8年时间段。因而可以据理考知,杨上善编注《太素》的主要时间段在唐高宗龙朔二年至咸亨元年这8年之间。
其四,《太素》注凡释“治”字皆改为字“理”或“疗”,以避高宗李治之名讳。如《太素》卷十九《知要道》“夫治国者,夫唯道焉”,注:“理国,安人也。针道,存身也。安人之与存身,非道不成,故通两者混然为一也。两者通道,故身国两理耳。”[2]《太素》注以“疗”代“治”者,俯拾皆是,如卷十四《四时脉诊》“脉不实坚为难治”,杨注:“脱血而脉不实不坚,难疗也。”卷三《阴阳》:“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五脏半死半生也。”杨注:“善者,谓上工善知声色形脉之候,妙识本标,故疗皮毛,能愈脏腑之病,亦疗脏腑,能除皮毛之疾。故病在皮毛,疗于皮毛;病在五脏,疗于五脏;或病浅而疗浅,或病深而疗深,或病浅而疗深,或病深而疗浅,皆愈者,斯为上智十全者也。”[2]
以上4事,皆与唐高宗有关,因而可知杨上善非隋人。林亿称“隋杨上善”乃疏于考证。林之误说,遗误千年。1965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太素》竖排精装本“出版说明”云:“关于本书撰著人杨上善是什么朝代的人,因为正史没有记载,近人有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隋人,有的说是唐人,我们姑从林亿、李廉、徐春甫等人的说法,称为隋人。”
确考一个医学家的生活时代不是一件细事,而是事关全局的大事。现在我们已经知晓杨上善为唐初人,撰注《太素》时间段主要在662年至670年间,因而可以考知,《太素》杨上善注中大量丰富的中医理论代表了唐初以前我国中医理论所达到的水平,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太素》注中有许多哲学思想和哲学论述,是研究中古时期我国哲人研究老庄的宝贵资料。如“一分为二”这一哲学术语,据今所知,最早见于《太素》卷十九《知针石》注[2]。 “太子文学”之职能,据唐•杜佑《通典》卷三十《职官》类第十二项云,“文学掌分知经济、侍奉文章、总缉经籍、缮写装染之功,笔札给用之数,皆料度之。”[5]任太子文学者,文化功底深厚,等等。由此可见,《太素》注中的训诂、音韵、俗字是研究中古时期传统语言学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 杨守敬.日本访书志•杨守敬题跋[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45,44.
2 杨上善撰,萧延平校注.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1,365,317,253,327.
3 杜光庭.道藏(第14册)[G].上海:文物出版社、上海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1983:309~565.
4 孙 奕.示儿篇.见:丛书集成初编[G].上海:商务印书馆(解放前出版)
5 杜 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81:829.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钱超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