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A 艾叶

花香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7775
获得点赞
82
声望
38
年龄
44
9.jpg
10.jpg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来源] 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 的干燥叶。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45~120cm。茎具明显棱条,上部分支,被白色短绵毛。单叶,互生,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有柄,羽状深裂,上面暗绿色密布小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绒毛;茎顶部叶全缘或3裂。头状花序排列成复总状,总苞卵形,4~5层,密被灰白色丝状绒毛;外层雌性花,花冠筒状,顶端2~3裂,内层两性花,花冠喇叭筒状,长约2mm。瘦果长圆形、无冠毛。花期7~10月。

[药材性状] 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开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疏生蛛丝状柔毛及白色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有短柄。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采集地] 成都市荷花池市场。

[功能主治] 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衄血,吐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症。
 
由版主最后编辑:
【药用】本品为菊科植物艾(栽培品)的叶。(少数带茎)
【性味与归经】苦、辛,温。归肝、脾、肾经。
【功效】温经止血,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 用于咯血、衄血、便血、月经过多、妊娠漏红等病症。
艾叶温经止血,主要用于虚寒性的出血病症,对妇女崩漏尤为临床常用,可配当归、阿胶等药应用。对于血热妄行的的咯血、衄血,也可用鲜艾叶配合凉血止血的鲜生地、侧柏叶、鲜荷叶等药同用。(即四生丸)
2. 用于经行腹痛等症。
艾叶辛温散寒,对虚寒性的月经不调、腹痛等症,有散寒止痛的作用,可配合吴茱萸、当归、香附等药同用。
【处方用名】陈艾炭(炒至黑色为度,用以止血)
生艾叶、蕲艾(生用,用以散寒止痛)
艾绒(捣制成绒,用以烧灸)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 艾叶性温而辛香,能暖气血而温经脉,逐寒湿而止冷痛,《金匮要略》的胶艾汤用以治崩漏下血,《本草纲目》认为是治经带的药品。因此,本品在妇科方面应用较多。
2. 总的来说,艾叶所治的病症,以下焦虚寒为主,如寒冷腹痛,经寒不调,都是取它散寒的功效。在止血方面,在临床上也是用于虚寒性的出血病症为主,所以,从温经止血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有点类似炮姜的功效。
3. 艾叶捣制成绒,为针灸常用的料品。用以烧针,则热气内注,具有温熙气血的作用。
【方剂举例】胶艾汤《金匮要略》艾叶、阿胶、川芎、当归、芍药、地黄、甘草。
治妇女冲任虚损,崩中漏下等症。
 
摘《用药心得十讲》:
艾叶味苦辛,性温。临床应用时分为两种:
1.艾叶:有温中祛寒,温暖子宫,调经,安胎等作用。对腹中冷痛,小腹寒痛以及子宫寒冷,久不受孕,虚寒性痛经等,可配合当归、干姜、炒白芍、肉桂、小茴香、吴萸、香附等同用。
2.艾炭:艾叶炒炭后则主用于止血,对于下元虚寒而致的月经过多,崩漏(子宫出血),以及孕妇受寒、腹中疼痛、胎动不安等症,可配合当归、白芍、熟地、阿胶、棕炭、益母草、桑寄生、川断炭等同用。
将艾叶捣成绒状,名艾绒,功用与艾叶相同,但较优于艾叶。艾绒又是做艾卷或艾炷(用于针灸)的原料。
用量一般2.5~6克;用于止血时,可用艾炭15~30克。
阴虚有血热者不宜用。
 
小孩子肚子痛,可以取新鲜的艾叶汁喂给小孩子喝就可以止痛。
 
概述: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别名:蕲艾。

药性类别:收敛止血药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

功能与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用法与用量: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临床应用:

1.四生丸(《阳氏家藏方》)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舌红或绛,脉弦数。生荷叶9g,生艾叶9g,生柏叶12g,生地黄15g,研末成丸,水煎服。方中艾叶凉血止血,散瘀滞,为臣药。

2.艾叶单味煎汤外洗,治皮肤湿疮疥癣。

3.艾叶鲜品搓绒,塞鼻内,治鼻衄。
 
【出处】
出自1.《本草经集注》。
2.《名医别录》:艾叶,生田野。三月采,暴干作煎,勿令见风。
3.《本草图经》:艾叶,旧不着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处处有之。以复道者为佳。云此种灸百病尤胜。初春布地生苗,茎类蒿而叶背白,以苗短者为佳。采叶暴干,经陈久方可用。
4.《纲目》:艾叶,《本草》不着土产,但云生田野,宋时以汤阴、复道者为佳,四明者图形,近代惟汤阴者谓之北艾,四明者谓之海艾。自成

【拼音名】ài Yè

【英文名】Argy Wormwood Leaf, Ai Ye, Aiye, Argyi Leaf, Chinese mugwort leaf, Folium Artemisiae Argyi, Artemesia,ARTEMISIA ARGYI,Artemisia leaf,Artemisiae Argyi Folium,Chinese mugwort leaf,dried leaf of artemisi

【来源】
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A. argyi Levl. Et Vant. Var .incana Pamp.]
采收和储藏:培育当年9月,第2年6月花未开时割取地上部分,摘取叶片嫩梢,晒干。

【原形态】艾 多年生草本,高50-120cm。全株密被白色茸毛,中部以上或仅上部有开展及斜升的花序枝。叶互生,下部叶在花期枯萎;中部叶卵状三角形或椭圆形,长6-9cm,宽4-8cm,基部急狭或渐狭成短或稍长的柄,或稍扩大而成托叶状;叶片羽状或浅裂,侧裂片约2对,常楔形,中裂片又常三,裂片边缘有齿,上面被蛛丝状毛,有白色密或疏腺点,下面被白色或灰色密茸毛;上部叶渐小,三裂或不分裂,无柄。头状花序多数,排列成复总状,长约3mm,直径2-3mm,花后下倾;总苞片形;总苞片4-5层,边缘膜质,背面被绵毛;花带红色,多数,外层雌性,内层两性。瘦果常几达1mm,无毛。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荒地林缘。
资源分布: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旱,耐荫。以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壤土栽培为宜。
栽培技术 用分株繁殖。3-4月挖掘株丛,分株栽种,按行株距33cm×33cm开穴,每穴栽3-4株,填土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每年中耕除草,施肥2-3次,可结合收获后进行,一般在5、7、9月,施肥以人畜粪肥为主。栽培3-4年后,老株要重新栽种。

【性状】
性状鉴别 叶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溶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工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以叶厚、色青、背面灰白色、绒毛多、质柔软、香气浓郁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绿褐色。①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字形毛,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壁不等长,柄2-4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曲,常断落。②腺毛表面观呈鞋底形,由4或6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③草酸钙簇晶直径3-7μm,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化学成份】1.艾叶含挥发油0.45%-1.00%,从中鉴定出:2-甲基丁醇(2-methylbutanol),2-已烯醛(2-hexenal),顺式-3-已烯-1-醇(cis-3-hexene-1-ol),三环烯(TCMLIBicyclene),α-侧柏烯(α-thujene),α-蒎烯(α-pinene),樟烯(camphene),香桧烯(sabinene),β-蒎烯(β-pinene),1-辛烯-3-醇(1-octen-3-ol),2,4(8)-对-孟二烯[2,4(8)-pinthadi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1,8-桉叶互(1,8-cineole),γ-松油烯(γ-terpinene),蒿属醇(artemisia alcohol),α松油烯(α-terpinene),二甲基苏合香烯(dimethylstyrene),樟脑(camphor),龙脑(borneol),异龙脑(dioborneol),4-松油烯醇(terpinen-4-ol),对-聚伞花-α-醇(p-cymen-α-ol),α-松油醇(α-ter-pineol),顺式辣薄荷醇(cis-pieritol),马革命草烯酮(verbenone),桃金娘醇(myrtenol),反式瓿薄荷醇(TCMLIBans-piperitol),反式午苇醇(TCMLIBans-carveol),顺式-香苇醇(cis-carveol),乙酸-顺式-3-已烯醇酯(cis-3-hexenyl acetet),对-异丙基苯甲醛(p-isopropyl-benzaldehyde),葛缕酮(carvone),香苇烯酮(carvenone),紫苏醛(perillaldehyd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紫苏醇(perilla-al-cohol),香荆芥酚(carvacrol),丁香油酚(eugenol),(王古)(王巴)烯(copaene),β-波旁烯(β-borbonene),β-槛香烯(β-elemene),甲基丁香油酚(methyleugenol),反式-丁香烯(TCMLIBans-caryophyllene),β-金合欢烯(cis-β-farnesene),葎草烯(humulene),β-橄榄烯(β-maaliene),反式-β-金合欢烯(TCMLIBans-β-farnescene),β-芹子烯(β-selinene),γ-衣兰油烯(γ-muurolene),γ-榄香烯(γ-elemene),α-衣兰油烯(α-muurolene),丙酸橙花醇酯(neryl propionate),ξ-荜澄茄烯(ξ-cadinene),丁香烯氧化物(caryophylleneoxide),嗽叭醇(ledol),十五烷醛(pentadecanal),六氢金合欢烯基丙酮(hexehydroarnesylaceton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phthalate),棕样酸(palmitic acid)等60种成分[1],另据报道,从山东崂山产野生艾蒿叶的挥发油中,复写出34种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棕檬烯(limonene),香桧烯,α-及β-蒎烯,乙酸龙脑酯,顺式-β-金合欢烯,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1,8-桉叶素,α-松油烯,异戊基环已烯(isopentylcy-clohexene),龙脑,4-松油烯醇,顺式-辣薄荷醇(cis-piperitol),香茅醇(ciTCMLIBonellol),α-金合欢烯-4-醇-4-醇(oct-7-en-4-ol),甲基异丙基苯(methylisopropyl benzene),1,8-桉叶素,水合樟烯(camphene hydrate),1,4-桉叶素(1,4-cineole),樟脑,龙脑,4-松油烯醇,α-松油醇,反式-香苇醇,葛缕酮,紫苏醛,乙酸龙脑酯,丁香油酚,α-金合欢烯,嗽叭醇,2-N-丙基1,3-二氧戊环(2-N-propyl-1,3-dioxolane),α-水芹烯,芳樟酸,2-四氢吡喃甲醇(2-hydroxy methyl teTCMLIBahydropyran),优葛缕酮(eucarvone),顺式豆薄荷醇,蒿属酮(artemisia ketone),辣薄荷酮(piperitone),异辣薄荷酮(isopipe-ritenone),马鞭草烯酮,2,6,6-三甲基-2,4环庚二烯酮(2,6,6-TCMLIBimethyl-2,4-cycloheptadien-1-one),α-姜黄烯(α-curcumene),二氢猕猴桃内酯(dihydroacinidiolide),羽毛柏烯(widdrene),2,2-二甲基-3-苯基丙酸乙烯酯(vinyl2,2-dimethyl-3-henyl-propi-onate)等32个成分[3]。叶还含黄酮类成分: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eupatilin),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teTCMLIBamethoxyfloxyflavone)[4],成分:柳杉二醇(cryptomeridiol)[5,6],魃蒿内酯(yomogin)[5,7],1-氧代-4β-乙酰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1-oxo-4β-acetoxyeudesma-2,11(13)-dien-12,8β-olide],1-氧代-4α-乙醇氧基桉叶-2,11(13)-二烯-12,8β-内酯[1-oxo-4α-acetoxyeudesam-2,11(13)-dien-12-8β-olide][5];三萜类成分:α-及β-香树脂醇(amyrin),无羁萜(friedelin)[5],α-及β-香树脂醇的乙醇酯(amyrin acetate),羽扇烯酮(lupenone),粘霉烯酮(gluctinone),羊齿烯酮(fernenone),24-亚甲基环木菠萝烷酮)(24-methylenecycloartanone),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3β-四氧基-9β,19-环羊乞求甾-23(E)烯-25,26-二醇[3β-methoxy-9β,19-cycolanost-23-25,26-diol];其他成分: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5],棕榈酸乙酯(ethyl palmitate),油酸乙酯(ethyl oleate),亚油酸乙酯(ethyl linoleate),反式的苯亚甲基丁二酸(phenylitaconic acid)[8]以及镍、钴、铝、铬、硒、铜锌、铁、锰、钙、镁等元素[9]。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1.1.艾叶在体外对炭疽杆菌、α-溶血链球菌、B-溶血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类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葡球菌、枯草杆菌等10种革兰氏阳性嗜气菌皆有抗菌作用。艾叶油4×10(-3)浓度(试管法),对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甲型链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等有抑菌作用。以野艾叶、艾条或艾绒烟熏,可用于室内消毒,与苍术或与菖蒲及雄黄或与苍术、雄黄、白芷等混合烟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以及结核杆菌(人型H37RV)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豚鼠结核经艾灸治疗后,疾病进展较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此外还能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反应,但所增强的程度不如动物获得免疫性时那样显着;豚鼠网状内皮系细胞的吞噬机能与内脏的结核病变是一致的,当肝、脾受到疾病的损害时,吞噬机能即下降。
1.2.以小野艾叶烟熏,对于多种致病真菌也有抑菌作用。小野艾水浸剂及煎剂,在试管内对多种致病真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3.野艾的水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α-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宋内氏痢疾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抗真菌作用:艾叶煎液对皮癣真菌的抑菌作用最为微弱(与黄连、黄芩等煎液相比较),在15%浓度时堇色毛癣菌,开始呈抑制,30%浓度时除絮状表皮癣菌、足跖毛癣菌及白色念珠菌依然发育外,其它为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狗山芽胞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均停止发育。曹红烈等亦证明艾叶的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同时,孙迅又测定艾叶烟熏法对许兰氏黄癣菌、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同心性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足跖毛癣菌、趾间毛癣菌、狗小芽胞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申克氏胞于丝菌、斐氏酿母菌等致病性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抗菌作用。
3.平喘作用:3.1.艾叶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也能对抗乙酰胆硷、氯化钡和组织胺引起的气管收缩现象;并增加豚鼠肺灌流量。艾叶油0.5ml/kg灌胃对乙酰胆碱-组胺混合液喷雾法致喘豚鼠有抑制作用,艾叶油2×10(-4)ml/kg对豚鼠离体气管有松弛作用,并能对抗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收缩。艾叶油加吐温-80制成的混悬液能抑制肺组织释放慢反应物质(SRS-A);具有直接拮抗慢反应物质的作用,并能抑制肺组织和气管平滑肌释放慢反应物质;豚鼠以艾叶油一次灌胃后,肺组织内慢反应物质含量降低不明显。1981年有人从艾叶平喘作用较强的中沸点油中分离得到二个平喘作用较强的单体,即α-萜品烯醇和反式-香苇醇;动物实验表明其平喘作用比艾叶油强。艾叶油中分离得的萜品烯醇-4240-300mg/kg灌胃或喷雾给药,α-萜品烯醇80-120mg/kg灌胃,均能对抗组胺与乙酰胆碱引起的豚鼠哮喘,另两成分反式香苇醇(TCMLIBanscarveol)与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也显示有平喘作用。1%α-萜品烯醇吸入,对组胺引发的豚鼠气喘有抑制作用,并可对抗卵白蛋白致敏、攻击引起的豚鼠肺机械功能的改变。
3.2.野艾浸剂对豚鼠支气管有舒张作用。
4.利胆作用:取艾叶油胶囊,用2%叶温配成混悬液(每1ml含艾叶油75μl)。大鼠0.8ml/100g和0.3ml/100g十二指肠注射给药,分别为艾叶油一组和二组。阳性对照组用去氢胆酸(DHC),每片0.25g,配成20%混悬液,0.3ml/100g,十二脂肠给药。四氯化碳中毒组:用四氯化碳1ml/kg灌胃1次,中毒24小时作利胆实验,用艾叶油0.3ml/100g十二指肠给药。对照组用2%吐温0.3ml/100g十二指肠给药。小白鼠分3组,艾叶油组,0.2ml/10g十二指肠给药。去氢胆酸组,5%去氢胆酸0.2ml/10g十二指肠给药。生理盐水组,0.2ml/10g十二指肠给药。实验结果:艾叶油混悬液0.8ml/100g使正常大鼠胆汁流量增加91.5%,与给药前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0.3ml/100g组使正常大鼠胆汁流最增加89%,与药前比较有极显着性差异;去氢胆酸组使大鼠胆汁流量增加83.2%;四氯化碳中毒组大鼠胆汁流量也有明显增加,与正常大鼠比,利胆作用减弱,维持时间短;2%吐温对胆汁流量无明显影响。艾叶油对小鼠也有明显的利胆作用,使其胆汁流量增加26%。
5.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艾叶中β-谷甾醇和5,7-二羟-6,3',4',-三甲氧基黄酮,它们对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显着作用。温瑞兴等研究了艾叶的炮制方法。不同产地的艾叶及其有效成分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艾叶的不同炮制品对血小板聚集率的作用各异。炮制方法对实验结果影响很大,不同方法的炮制产品其实验结果有很大差别。炒炭与醋炒焦的效果较差;炒焦、醋炒炭与生艾叶对血小板聚集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在3个剂量水平上都能极其明显地抑制血小板聚集(p<0.001)。安国艾叶几种不同溶剂提取物中,以醇提物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最为突出,其它两种溶剂(乙酸乙酯、氯仿)提取物也有抑制作用,但不及醇提物效果好。3种不同产地的艾叶醇提水溶部位对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p<0.001)。这两个剂量的效果优于其它两种艾叶。在136mg/ml剂量时,3种艾叶的差异不明显。从艾叶中提取出的两种成分,β-谷甾醇与5,7-二羟基-6,3',4'-三甲氧基黄酮均对血小板聚集有极显着的抑制作用。然而,这两种有效成分相比,β-谷甾醇的作用在0.7、1.35mg/ml剂量时均极其明显地优于后者(p<0.001)。
6.止血作用:艾叶水浸液给兔灌胃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但亦有认为艾叶的止血作用未能证实。艾叶为临床上常用止血药,温经止血常炒炭用,药理实验初步证明:艾叶制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张学兰等对其止血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由实验结果可见,烘品2-5及炒炭品100%水煎液均可明显缩短实验小鼠的凝血及出血时间,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以烘品2(180℃、10分钟)、烘品3(180℃、20分钟)和烘品4(200℃、10分钟)止血作用最为明显,与生品组比较也有显着性差异。其余样品组则无明显止血作用。建议艾叶制炭可改用烘法,以18℃烘10-20分钟及200℃烘10分钟,成品外表焦褐色为佳。
7.对胃肠道及子宫的作用:野艾煎剂可兴奋家兔离体子宫,产生强直性收缩。粗制浸膏对豚鼠离体子宫亦有明显兴奋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对离体兔肠在大量时有抑制作用。
8.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小野艾水浸液对离体蛙心在大量时有抑制作用。从克里米亚的艾蒿Artemisiataurica分离出来的Tauremizin(是一种倍半萜烯内酯),对离体蛙心、猫心和在位猫心均能增强其收缩力,对猫心并能减慢心率,使冠脉血流量增加,有拟肾上腺素的作用。
9.抗过敏作用:艾叶油0.5ml/kg灌胃,对卵白蛋白引起的豚鼠过敏性休克有对抗作用,可降低死亡率。
10.其它作用:大桥秀治报告艾叶主要因其含鞣质,可使因温刺法发热的家兔的体温下降。但其作用剂量已近致死量,故不能作为解热药使用。用小白鼠耳部涂巴豆油引起炎症模型,用艾叶挥发油给小鼠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0.0125g,均有抗炎效果,有效率为57.8%及75.O%;p值均小于0.001。艾叶油亦能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小野艾水浸液对兔耳血管灌流时几无影响,给小鼠腹腔或静脉注射可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Lochett氏法)。大鼠内服有显着利尿作用,毒性中等,可用于临床。

【毒性】毒性:艾叶油小鼠灌胃LD50为2.47ml/kg,腹腔注射为1.12ml/kg。艾叶所含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作用,引起发热潮红,口服能刺激胃肠道分泌,口服干艾叶3-5g可增进食欲,但大剂量可引起胃肠道急性炎症,产生大量恶心呕吐,若大量吸收后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过度兴奋,出现谵妄、惊厥及肝损害等。由于神经反射性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妊娠时甚至流产。

【炮制】
1.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
2.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
3.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4.《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5.《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治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着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性味】味辛;苦;性温

【归经】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湿止痒。主吐血;衄血;吃力血;便血;便血;崩漏;妊娠下血;月经不调;痛经;胎动不安;心腹冷痛;泄泻久痢;霍乱转筋;带下;湿疹;疥癣;痔疮;痈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工捣敷;或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注意】
1.阴虚血热者及宿有失血病者慎用。
2.《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附方】胶艾汤《金匮要略》:治血虚寒滞,月经过多。香艾丸《圣济总录》:止痢定痛。艾姜汤《世医得效方》:下痢脓血。艾附暖宫丸《沈氏遵生书》:阳虚寒盛、冲任失养。《四生丸》妇人良方:凉血止血。

【各家论述】
1.《本草图经》:近世有单服艾者,或用蒸木瓜丸之,或作汤空腹饮之,甚补虚羸。然亦有毒,其毒发热气冲上,狂躁不能禁,至攻眼有疮出血者,诚不可妄服也。
2.朱震亨:艾,生寒熟温,生捣汁服可止血。《本草》止言其温,不言其热。其性入火灸,则气下行,入药服,则气上行。
3.《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苏恭言其生寒,苏颂言其有毒,一则见其能止诸血,一则见其热气上冲,遂谓其性寒、有毒,误矣。盖不知血随气而行,气行则血散,热因久服,致火上冲之故尔。夫药以治病,中病则止。若素有虚寒痼冷,妇人湿郁滞漏之人,以艾和归、附诸药治其病,夫何不可,而乃妄意求嗣,服艾不辍,助以辛热,药性久偏,致使火燥,是谁之咎欤?于艾何尤!艾附丸治心腹、少腹诸痛,调女人诸病,颇有深功;胶艾汤治虚痢及妊娠产后下血,尤着奇效。老人丹田气弱,脐腹畏冷者,以熟艾入布袋兜其脐腹,妙不可言。寒湿脚气,亦宜以此夹入袜内。
4.《本草汇言》: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开关窍,醒一切沉涸伏匿内闭诸疾。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瘰疬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汤饮中,温中除湿,调经脉,壮子宫,故妇人方中多加用之。
5.《本草正》: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
6.《本草正义》:古人灸法,本无一症不可治,艾之大用,惟此最多,故《别录》以冠主治之前,其作煎以下,则汤液之治疗也。止吐血者宜生用,取其辛开以疏经络之壅,然温升之性,必与上溢之症不合,古人有四生丸之制,以柏叶、荷叶、生地之清肃下降者为主,而反佐以艾叶之辛温,欲其同气相求,易于桴应,非艾之一味可以止上升之吐衄也。其止下利,则以里寒泄泻而言,辛温升举,固其所宜。下部gu疮,则湿热生虫之恙,苦温燥湿,又能杀虫,是其专职。妇人下血,则中气虚寒,下焦无摄纳之权,以致血行失道,无故妄下,《金匮》胶艾汤温经升举,固阴和阳,是其正治,非血热妄行之下血也。生肌肉者,虚羸之人,血少形癯,得此以温养之,则气血旺而肌自丰;亦有溃疡气血两虚,阳和不运,则新肌不长,艾能温煦以和脉络,而肌肉易长,若热多烁液者,非其治也。
7.《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8.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9.《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10.《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11.《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12.《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13.《珍珠囊》:温胃。
14.《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15.《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16.《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摘录】《中华本草》
 
【出处】《本草经集注》

【拼音名】ài Yè

【别名】艾(《诗经》),又名:冰台(《尔稚》),艾蒿(《尔雅》郭璞注),医草(《别录》),灸草(《埤雅》),蕲艾(《蕲艾传》),黄草(《纲目》),家艾(《医林纂要》),甜艾(《本草求原》),草蓬、艾蓬、狼尾蒿子、香艾、野莲头、阿及艾。

【来源】为菊科植物艾的干燥叶。春、夏二季,花未开、叶茂盛时采摘,晒干或阴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45~120厘米。茎直立,圆形,质硬,基部木质化,被灰白色软毛,从中部以上分枝。单叶,互生;茎下部的叶在开花时即枯萎;中部叶具短柄,叶片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具粗锯齿,上面暗绿色,稀被白色软毛,并密布腺点,下面灰绿色,密被灰白色绒毛;近茎顶端的叶无柄,叶片有时全缘完全不分裂,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花序总状,顶生,由多数头状花序集合而成;总苞苞片4~5层,外层较小,卵状披针形,中层及内层较大,广椭圆形,边缘膜质,密被绵毛;花托扁平,半球形,上生雌花及两性花10余朵;雌花不甚发育,长约1厘米,无明显的花冠;两性花与雌花等长,花冠筒状,红色,顶端5裂;雄蕊5枚,聚药,花丝短,着生于花冠基部;花柱细长,顶端2分叉,子房下位,1室。瘦果长圆形。花期7~10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路旁、草地、荒野等处。亦有栽培者。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多有生产。

【性状】干燥的叶片,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叶片略呈羽状分裂,裂片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面灰绿色,生有软毛,下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微苦辛。以下面灰白色、绒毛多、香气浓郁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挥发油,油中主要为Ⅰ,8-桉叶精、α-侧柏酮(α-thujo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β-丁香烯(β-caryophyllene)、莰烯、樟脑、藏茴香酮、反式苇醇(transcarveol)、Ⅰ-α-松油醇(Ⅰ-α-terpineol)。

【炮制】
艾叶:拣去杂质,去梗,筛去灰屑。艾绒:取晒干净艾叶碾碎成绒,拣去硬茎及叶柄,筛去灰屑。艾炭:取净艾叶置锅内用武火炒至七成变黑色,用醋喷洒,拌匀后过铁丝筛,未透者重炒,取出,晾凉,防止复燃,三日后贮存。(每艾叶100斤,用醋15斤)
①《本草衍义》:干捣筛去青滓,取白,入石硫黄,为硫黄艾,灸家用。得米粉少许,可捣为末,入服食药。
②《纲目》:凡用艾叶,须用陈久者,治令细软,谓之熟艾,若生艾灸火,则伤人肌脉。拣取净叶,扬去尘屑,入石臼内木杵捣熟,罗去渣滓,取白者再捣,至柔烂如绵为度,用时焙燥,则灸火得力。入妇人丸散,须以熟艾,用醋煮干捣成饼子,烘干再捣为末用,或以糯糊和作饼,及酒炒者皆不佳。洪氏《容斋随笔》云,艾难著力,若入白茯苓三、五片同碾,即时可作细末,亦一异也。

【性味】
苦辛,温。
①《别录》:味苦,微温,无毒。
②《唐本草》:生寒,熟热。
③《纲目》:苦而辛,生温,熟热。

【归经】
入脾、肝、肾经。
①《纲目》:入足太阴、蹶阴、少阴经。
②《本草新编》:入脾、肾、肺三经。
③《本草再新》:入心、肾二经。

【功能主治】
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治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
①《别录》: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下部匿疮,妇人漏血。利阴气,生肌肉,辟风寒,使人有子。
②陶弘景:捣叶以灸百病,亦止伤血。汁又杀蛔虫。苦酒煎叶疗癣。
③《药性论》:止崩血,安胎止腹痛。止赤白痢及五藏痔泻血。长服止冷痢。又心腹恶气,取叶捣汁饮。
④《唐本草》:主下血,衄血,脓血痢,水煮及丸散任用。
⑤《食疗本草》:金疮,崩中,霍乱,止胎漏。
⑥《日华子本草》:止霍乱转筋,治心痛,鼻洪,并带下。
⑦《珍珠囊》:温胃。
⑧《履巉岩本草》:治咽喉闭痛热壅,饮食有妨者,捣汁灌漱。
⑨《王好古》:治带脉为病,腹胀满,腰溶溶如坐水中。
⑩《纲目》:温中,逐冷,除湿。
⑾《本草正》:辟风寒涅,瘴疟。
⑿《本草再新》:调经开郁,理气行血。治产后惊风,小儿脐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注意】
阴虚血热者慎用。
①《纲目》:苦酒、香附为之使。
②《本草备要》:血热为病者禁用。
③《本经逢原》:阴虚火旺,血燥生热,及宿有失血病者为禁。

【附方】
①治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补缺肘后方》)
②治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③治肠炎、急性尿道感染、膀胱炎:艾叶二钱,辣蓼二钱,车前一两六钱。水煎服,每天一剂,早晚各服一次。(江苏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④治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圣济总录》香艾丸)
⑤治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⑥治忽吐血一、二口,或心衄,或内崩:熟艾三鸡子许,水五升,煮二升服。(《千金方》)
⑦治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圣惠方》)
⑧治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千金方》)
⑨治妇人崩中,连日不止:熟艾如鸡子大,阿胶(炒为末)半两,干姜一钱。水五盏,先煮艾、姜至二盏半,入胶烊化,分三服,空腹服,一日尽。(《养生必用方》)
⑩治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出血:艾叶炭一两,蒲黄、蒲公英各五钱。每日一剂,煎服二次。(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肃、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⑿治妊娠卒眙动不安,或但腰痛,或胎转抢心,或下血不止:艾叶一鸡子大,以酒四升,煮取二升,分为二服。(《肘后方》)
⒀治产后腹痛欲死,因感寒起者:陈蕲艾二斤,焙干,捣铺脐上,以绢覆住,熨斗熨之,待口中艾气出,则痛自止。(《杨诚经验方》)
⒁治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钟,煎八分,临卧温服。(《纲目》)
⒂治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仁斋直指方》)
⒃治头风面疮,痒出黄水:艾二两,醋一升,砂锅煎取汁,每薄纸上贴之,一日二、三上。(许国桢《御药院方》)
⒃治湿疹:艾叶炭、枯矾、黄柏等分。共研细末,用香油调膏,外敷。(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肝炎
取艾叶制成注射液,每毫升相当于生药0.5克,每日肌注4毫升,总疗程1~2个月。治疗期间同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123例,其中迁延性肝炎39例,近期治愈28例,显效6例,好转5例;慢性肝炎46例,近期治愈21例,显效19例,好转6例;肝硬化15例,显效3例,好转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2%。
②治疗肺结核喘息症
用10%艾叶液每次30毫升,日服3次,食前半小时服用。临床观察37例,均同时内服异烟肼,3例并发肺原性心脏病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加用毒毛旋花子甙治疗,一般服艾叶液1~1.5月。31例经过上述治疗,气短及咳嗽减轻,喘鸣消失,痰量显著减少,肺部干、湿性罗音减少或消失;其余6例疗效较差或无效。经验证明,以对肺部无严重纤维增生或肺气种存在者效果较佳。
③治疗慢性气管炎
取干艾1斤或鲜艾2斤,洗净、切碎,放入4000毫升水中浸泡4~6小时,煎煮过滤,约得滤液3000毫升,加适量调味剂及防腐剂。日服3次,每次30~60毫升。或制成注射剂,每日2次,每次肌注2~4毫升。治疗154例,近期控制6例,显效21例,好转81例,无效46例。或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毫升,分3~4次口服,10天为一疗程。治疗138例,一个疗程总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显效者占46.37%。还有每日用艾叶2两(干品),红糖5钱,加水煎成100毫升,分3~4次服,1周为一疗程。治疗484例,有效率76.1%。
④治疗急性菌痢
用20%艾叶煎剂,日服4次,每次40毫升,观察21例,均获治愈,平均住院5.5天。治疗过程中同时补充维生素乙、丙,个别病例给予输液。
⑤治疗间日疟
取干艾叶0.5~1两,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过滤,加糖,于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服2天。经治疗53例,控制症状的有效率在89%上下,血内疟原虫阴转率为56.2%.药液须现制现用,每日用1两的疗效较好。
⑥治疗钩蚴皮炎
在局部钩蚴感染24小时内,取直径1.5厘米的艾绒卷,熏烫钩蚴感染部。对于皮疹多而范围广的皮炎,将患部皮肤分区逐一熏烫5分钟。治疗106例,痒感消失者77例,仍有痒感者28例,奇痒者1例。患者一般于晚间艾熏后,即痒止入睡,次晨痒感消失。对照组60例未加治疗,痒感持续时间短则3~4天,长则5~6天,少数皮炎进展为红肿、水泡戒因抓破而溃烂。治疗组呼吸道症状(气急、咳嗽)的出现率为1.88%,对照组为14%。
⑦治疗妇女白带
取艾叶5%煎汤去渣,鸡蛋2个放入汤内煮后吃蛋喝汤,连服5天。
⑧治疗寻常疣
采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

【备注】
本植物的果实(艾实)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同属植物野艾,又名:火艾、五月艾。高45~100厘米。中部叶1~2回羽状分裂,裂片椭圆形、披针形至线形,全缘或有锯齿,叶上面无腺点,近秃净,下面被白色丝状毛;上部叶近乎无柄,裂片狭窄如线.花期9~10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其叶亦可作艾叶用。

【摘录】《*辞典》
 
【拼音名】ài Yè

【英文名】FOLIUM ARTEMISIAE ARGYI

【别名】艾、艾蒿、家艾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艾Artemisia argyi Levl. et Vant. 的干燥叶。夏季花未开时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性状】本品多皱缩、破碎,有短柄。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椭圆状披针形,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锯齿,上表面灰绿色或深黄绿色,有稀疏的柔毛及腺点;下表面密生灰白色绒毛。质柔软。气清香,味苦。

【鉴别】本品粉末绿褐色。非腺毛有两种:一种为T字形毛,顶端细胞长而弯曲,两臂不等长,柄2~4细胞;另一种为单列性非腺毛,3~5细胞,顶端细胞特长而扭曲,常断落。腺毛表面观鞋底形,由 4、6 细胞相对叠合而成,无柄。草酸钙簇晶,直径3~7μm,存在于叶肉细胞中。

【炮制】醋艾炭(艾叶炭):取净艾叶,在锅内炒至大部分成焦黑色,喷米醋,拌匀后取出稍筛;也可喷洒清水扑灭火星,取出晾干,防止复燃。每100kg艾叶,用醋15kg。

【性味】辛、苦,温;有小毒。

【归经】归肝、脾、肾经。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用于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吐血,衄血,崩漏经多,妊娠下血;外治皮肤瘙痒。醋艾炭温经止血。用于虚寒性出血。

【用法用量】3~9g。外用适量,供灸治或熏洗用。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备注】
(1)本品捣烂如绒,制成艾卷、艾柱,可做灸法之用。
(2)口服大量艾叶制剂后,约半小时即出现中毒症状:喉干口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乃至痉挛(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引起),痉挛发作后全身肌肉弛缓,缺乏张力,甚至瘫痪。由于神经反射及血管本身受损,可招致子宫充血、出血,孕妇甚至流产。亦可引起肝细胞代谢谢障碍,而致中毒性黄疸和肝炎。由于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痊愈后亦常有健忘,幻觉等后遗症。慢性中毒者则有感觉过敏、共济失调、幻想、神经炎、癫痫样痉挛等症状出现。
(3)如遇口服中毒者,首先清洗胃肠道,用骨炭粉吸收,并置病人于安静及光线较暗之房内,避免外来刺激,给予镇静剂,保护肝脏机能,以及其他一般内科常规对症治疗。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为菊科植物艾 Artemisia argyi Lévl. et Vant. 的干燥叶。味苦、辛,性温。入脾、肝、肾经。功能: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主治:
心腹冷痛、泄泻转筋、久痢、吐衄、下血、月经不调、崩漏、带下、胎动不安、痈疡、疥癣。内服:煎汤,3~9g;或入丸、散或捣汁。外用;捣绒作炷或制成艾条熏灸,捣敷、煎水熏洗或炒热温熨。
【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艾含挥发油,为多成分混合物,经分离鉴定的有:萜品烯醇-4(Terpinenol-4)、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蒿醇(Artemisia alcohol)、芳樟醇(Linalool)、樟脑(Camphorae)、龙脑(冰片 Borneol)、桉油素(Cineol,Eucalyptol)以及水芹烯(Phellandrene)、毕澄茄烯(Cadinene)、侧柏醇(Thujyl alcohol)等。
药理作用:
1.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艾叶对炭疽杆菌、α-溶血性链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假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柠檬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等 10 种革兰阳性菌有抗菌作用。
艾叶煎剂对致病性皮肤真菌有微弱的抑菌作用,在5%浓度时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30%浓度时,对许兰黄癣菌、许兰黄癣菌蒙古变种、狗小芽胞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红色毛癣菌、铁锈色毛癣菌、堇色毛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艾叶水浸剂(1:4)对多种致病性皮肤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艾叶油对球菌(白色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甲型及乙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及奈瑟菌)及大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流感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副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艾叶烟熏作为空气消毒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枯草杆菌、产碱杆菌及人型结核杆菌等均有杀灭或抑制作用。对多种致病性真菌也有抑菌作用。艾条烟熏尚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
感染结核杆菌的豚鼠,经艾炷灸治疗后,疾病进展缓慢,病变较轻,尤以病程后期更明显。艾炷灸尚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反应,但增强程度较动物获得免疫性时为弱。
2. 镇静作用艾叶挥发油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能使家兔活动减少。给小鼠灌胃,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但对士的宁、戊四氮和可卡因引起的小鼠惊厥和死亡无保护作用。
3.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豚鼠实验证明:艾叶挥发油能抑制化学物质引起的咳嗽,其镇咳机制主要是抑制延髓的咳嗽中枢,该作用可被可拉明所抵消。酚红法表明:艾叶油给小鼠口服或腹腔注射有祛痰作用。艾叶油能直接松弛豚鼠气管平滑肌,其作用随剂量加大而增强。无论口服或喷雾给药,均能对抗乙酰胆碱或组胺引起的哮喘发作,且作用持久。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其抗过敏和直接作用于气管平滑肌所致。
4. 抗过敏作用艾叶油灌胃,对蛋清所致豚鼠过敏性休克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喷雾给药无效。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或直接对抗过敏介质(组胺及慢反应过敏物质)所致。艾叶油尚能直接抑制慢反应物质、组胺和乙酰胆碱对回肠的收缩反应。
5. 对心脏的作用艾叶油能明显抑制离体蟾蜍心脏的收缩,对心率的影响不大,但可引起房室传导阻滞。浓度加大可使心搏停止。
6. 其他作用艾叶水浸液给兔灌服有促进血液凝固作用。研究表明:炒艾叶炭、醋炒艾叶炭、焖煅艾叶炭能使小鼠凝血时间缩短,它们的鞣质含量均比艾叶高,艾叶油的含量比艾叶低,提示艾叶的止血作用与鞣质含量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亦有报告认为,艾叶止血作用的强弱与其鞣只含量的高低关系不大,艾叶炭止血的有效成分尚待进一步研究。
艾叶煎剂对兔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艾叶油对实验动物有利胆作用;能增强小鼠炎症渗出细胞的吞噬能力。
早年研究报告指出,艾叶因含鞣质,可使因温刺法发热的家兔体温下降。但其作用量已近致死量,故不能作为解热药。
【临床运用】
临床报道:
1. 治疗慢性气管炎a.艾叶60g(干品),红糖15g,加水煎成100ml,分3~4次口服,1周为1个疗程。治疗484例,有效率为76.1 %。〔武汉新医药1971;(3):29〕
b. 用蒸馏法提取艾叶油,制成胶丸或糖衣片服用,每日量0.1~0.3ml,分3~4次口服,10天为1个疗程。治疗138例,1个疗程总有效率81.88%,近期控制加显效者为46.37%。〔湖北卫生1972;(7):4〕
2. 治疗急性菌痢用20%艾叶煎剂,日服4 次,每次40ml。观察21例,均治愈。平均住院5.5天。治疗中同时补充维生素B、C,个别病例给予输液。
〔浙江医学1960;(3):142〕
3. 治疗急性阿米巴痢疾艾灸大肠俞(双)、关元、神阙、足三里(双),治疗6例,全部治愈。〔新医学1974;(5):248〕
4. 治疗间日疟艾叶(干品)15~30g,切碎,用文火煎2小时左右,过滤,加糖,于发作前2小时顿服,连服2天。治疗53例,症状控制有效率为89%,血内疟原虫阴转率为56.2%。药液须现制现用,每日用 30g 的疗效较好。〔山东医刊1962;(5):22〕
5. 治疗冻疮艾叶、细辛、当归、生姜、花椒各60g,桂枝、苏木各100g,樟脑30g,辣椒6枚。将上药置75%酒精(或白酒)3000ml内浸泡7天,备用。
使用时用棉签蘸药液反复涂擦患处,日3次。治疗93例,其中用药2天痊愈者6例,用药3天痊愈者59例,用药4~5天痊愈者28例。〔新疆中医药1989;(4):24〕
6. 治疗寻常疣鲜艾叶擦拭局部,每日数次,至疣自行脱落为止。治疗12例,最短3天,最长10天即行脱落。〔山东医药1972;(8):66〕
7. 治疗阴囊瘙痒证(绣球风)艾叶、千里光各30g,加水浓煎后,温洗患处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避免局部搔抓和用肥皂、热水擦洗。治疗20例(病程短者3个月,长者32年),用药1~2个疗程后,除2例无效外,其余皮损、瘙痒均消除或减轻。〔浙江中医杂志1984;19(3):141〕
8. 治疗闭经艾叶30g,肉桂、小茴香、川芎各12g,乌药15g。共研细末。先将食盐250g置锅内炒热,再倒入药末,混匀炒热,用布包好热熨于小腹部。每次20分钟,早晚各1次。1剂药可连用4次。对于寒性闭经一般1剂即可见效。也可用于寒性痛经。〔基层医刊1984;(5):36〕
9. 治疗小儿阴缩艾叶100g,放锅内炒热,再用白酒、水各25g,拌炒至艾叶湿润、不灼手为度。敷会阴、阴囊及少腹近耻骨部,疼痛和拘急剧烈者,加针刺三阴交(强刺不留针),阴缩可在15~30分钟复常。治疗25例,均1次取效。〔新中医1990;(3):17〕
10. 治疗小儿腹泻艾叶5g,生姜2g。随证加减。水煎服,日1剂。治疗116例,痊愈92例,好转15例,无效9例。〔广西中医药1988;(6):44〕
方剂选用:
1. 治疗卒心痛:白艾成熟者三斤,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若为客气所中者,当吐出虫物。(《补缺肘后方》)
2. 治疗脾胃冷痛:白艾末煎汤服二钱。(《卫生易简方》)
3. 治疗气痢腹痛,睡卧不安:艾叶(炒)、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等分。上二味捣罗为末,酒煮烂饭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
(《圣济总录》香艾丸)
4. 治疗湿冷下痢脓血,腹痛,妇人下血:干艾叶四两(炒焦存性),川白姜一两(炮)。上为末,醋煮面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
(《世医得效方》)艾姜汤)
5. 治疗粪后下血:艾叶、生姜。煎浓汁,服三合。(《备急千金要方》)
6. 治疗盗汗不止:熟艾二钱,白茯神三钱,乌梅三个。水一盅,煎八分,临卧温服。(《本草纲目》)
7. 治疗痈疽不合,疮口冷滞:以北艾煎汤洗后,白胶熏之。(《仁斋直指方》)
8. 治疗妇人白带淋沥:艾叶(杵如绵,扬去尘末并梗,酒煮一周时)六两,白术、苍术各三两(俱米泔水浸,晒干炒),当归身(酒炒)二两,砂仁一两。共为末,每早服三钱,白汤调下。(《本草汇言》)
9. 治疗鼻血不止:艾灰吹之,亦可以艾叶煎服。(《太平圣惠方》)
配伍效用:
艾叶配伍当归、熟地 艾叶温经止血散寒;当归补血;熟地养血补精。三者为伍,有补血养血、温经止血散寒之功效,用于治疗胞宫寒冷所致之月经不调、冲任不固之崩漏等。
艾叶配伍黄芪、党参 艾叶温经止血;黄芪、党参补脾益气。三药伍用,有益气补脾、温经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气不摄血之崩漏等症。
艾叶配伍香附 艾叶温经散寒止血;香附疏肝理气止痛。二者伍用,有疏肝理气、散寒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肝郁挟寒之月经不调、心腹疼痛及男子少腹、睾丸冷痛等。
艾叶配伍棕榈炭 艾叶温经散寒止血;棕榈炭收敛止血。二者伍用,有温经散寒、收敛止血之功效,用于治疗出血、崩漏证属虚寒者。
【注意事项】
宜忌:阴虚血热者慎用。
毒副作用:艾叶油给小鼠灌胃和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47ml/kg和1.12ml/kg;艾叶煎剂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23g/kg。给兔腹腔注射艾叶油2ml/kg,10分钟后开始出现镇静,随后翻正反射消失,呼吸减慢,最后死亡。
临床应用本品,偶可见到口燥、咽干、腹胀、胃部不适、头昏等,不需处理可自行消失。
亦曾有报告,一女性因治疗目的服用艾水约 500ml(浓度未明)而致死。报告认为干艾叶约需 100g左右才能致死,药用量一般不能超过10g,超过此量2~3倍,即有中毒之可能。
局部外用,艾的挥发油对皮肤有轻度刺激性,可引起发热、潮红等,偶可使肢体末端发生颤抖、麻痹。口服可刺激胃肠道,使其分泌增加,故用药量(干艾叶)3~5g 可增加食欲,大量时则引起胃肠急性炎症,产生恶心、呕吐等症状。经肠吸收后,由门静脉达肝脏,可使肝细胞代谢谢障碍,发生中毒性黄疸和肝炎。但最显著的作用在中枢神经系统,药用量可兴奋皮层及皮层下中枢(主要是运动中枢、血管收缩中枢、其次为呼吸中枢等),故能引起痉挛、止血等现象。由于神经反射性的变化以及血管壁本身受损,又可引起子宫充血、出血,在妊妇甚至流产。
本品中毒症状,一般表现为早期有咽喉干燥、胃肠不适或疼痛、恶心、呕吐,继而全身无力、头晕耳鸣、四肢震颤甚至全身痉挛,严重者可致癫痫样惊厥、谵妄、瘫痪。数日后可出现肝肿大、黄疸、胆红素尿。孕妇则易导致子宫出血及流产。
中毒救治:
1. 用1:5 000的高锰酸钾洗胃,硫酸镁导泻,并口服活性炭末20~30g。
2. 出现痉挛性惊厥时,先吸入乙醚,或应用苯巴比妥、硝基安定等。
3. 腹痛腹泻时,用硫酸阿托品1mg皮下或肌肉注射,日3~4次。
4. 出现中毒性肝炎时,用氢化可的松100mg加入10%葡萄糖液500ml中静脉点滴。亦可口服肝泰乐、肝宁、维生素B、维生素C等药物。
5. 其他处理:将病人置于安静暗室内,避免声、光刺激。
6. 中草药治疗:茵陈、板蓝根各30g,山栀子、龙胆草、甘草各9g,车前子(包煎)15g。水煎,出现中毒性肝炎时内服。
【医家论药】
“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纲目》)
“艾叶,暖血温经,行气开郁之药也。开关窍,醒一切沉涸伏匿内闭诸疾。若气血、痰饮、积聚为病,哮喘逆气,骨蒸痞结,瘫痪痈疽,瘰疬结核等疾,灸之立起沉疴。若入服食丸散汤饮中,温中除湿,调经脉,壮子宫,故妇人方中多加用之。”(《本草汇言》)
“艾叶,能通十二经,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于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凡妇人血气寒滞者,最宜用之。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百病,或炒热敷熨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本草正义》
 
我们家种了好多的呀,生命力旺盛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