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胡光医师医案中常用的董氏奇穴
(资料来源:董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一、手指部
1.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解剖: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9.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主治:治全身骨肿。
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手术:针深二分。
二、手掌部
1.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肩背痛(特效)、肺炎(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2.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运用: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
3.上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
解剖: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三分至五分深。
4.大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陷处。
解剖: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取之。
手术: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注意:孕妇禁针。
5.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头昏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手术:用一寸五分针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注意:孕妇禁针。
6.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
解剖: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肾脏性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7.下白穴(中白之倒马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一寸五分。
解剖:肾肝分支交错神经。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8.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耳鸣特效。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9.腕顺二穴
部位: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处。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亦即在腕顺一穴后一寸之处。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注意:腕顺一穴与二穴以一次用一穴为宜。
10.手解穴
部位: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之处。
解剖:肾脏敏感神经。
主治:主解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停针十至廿分钟即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三、小臂部
1.其门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两寸处。
解剖: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当桡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处是穴。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2.其角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其门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同其门穴。
3.其正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同其门穴。
运用: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针)。
4.肠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
解剖:有尺骨动脉之背枝及尺骨神经,肝之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肝炎之肠炎、头昏眼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与筋腱之间,距腕豆骨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至五分。
5.肝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六寸。
解剖:此处与总指伸筋,岐出前膊骨间动脉之分枝,肝支神经。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六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针下后立止肝痛,将针向右旋转,胸闷即解;将针向左旋转,肠痛亦除。
运用: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单用左手穴,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6.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尖一寸五分陷中。
解剖: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枝;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乾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四分至七分。
运用:禁忌双手用穴。
7.人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里侧,去腕横纹四寸。
解剖:此处与桡骨近关节处之上侧,有桡骨动脉枝,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支神经,心分枝神经。
主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取穴:手平伸、掌心侧向上,从腕部横纹上行四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针深五分治气喘、治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患右用左穴,患左散右穴。)针深一寸治心脏病、心跳。
8.地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中部肉缘,距人士穴三寸。
解剖:此处为肱桡骨肌内缘,屈拇长肌外缘,正中神经之分支,桡骨神经与后臂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感冒、头疼、肾亏、心脏病。
取穴:手平伸,掌向上,去腕横纹七寸,即距人士穴后三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位。
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9.天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
解剖:肱桡骨肌外侧,为桡骨神经、后臂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发胀。
取穴: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
运用:天士、地士、人士三穴配灵骨穴双手同时用针为治哮喘之特效针。
四、大臂部
1.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膊动脉,腋窝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五、足趾部
1.上瘤穴
部位:在足底后跟前缘正中央。
解剖:后脑(小脑)总神经。
主治:脑瘤、脑积水(大头瘟)、小脑痛、脑神经痛、体弱。
取穴:平卧,当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注意:针深过量(超过五分)会引起心中不安,忌之。
六、小腿部
1.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2.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处。
解剖:同正筋穴。
主治:同正筋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同正筋穴。
运用: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3.正士穴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4.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5.二重穴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
解剖:同一重穴。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一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6.三重穴
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同一重穴。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7.腑肠穴
部位:在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主治:同四花下穴。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用细毫针)。
运用:通常与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
8.天皇穴
部位: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五分。
解剖: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
取穴:当膝下内辅骨下陷中,在胫骨头之内侧,去膝关节二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不宜灸、孕妇禁针。
9.天皇副穴(肾关)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酸骨痛、鼻骨痛、头晕。
取穴:当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胫骨之内侧。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
10.地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骨七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梦遗、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七寸处是穴。
手术:针与脚成四十五度扎入,针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注意:孕妇禁针。
11.人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
解剖:肾之分支神经。
主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六分至一寸二分。
注意:孕妇禁针。
12.侧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五分至一寸深。
13.侧下三里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
解剖:同侧三里穴。
主治:同侧三里穴。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14.外三关穴
部位: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
取穴:当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之中点又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七、大腿部
1.通关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心脏性之风湿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2.通山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二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3.通天穴
部位:在通关穴上四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直上四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通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双足只许各取一穴。
4.通肾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上缘。
解剖:肾之神经。
主冶:阳萎、早泄、淋病、肾脏炎、糖尿病、肾亏之头晕腰痛、肾脏性之风湿病、子宫痛、妇科赤白带下。
取穴:当膝盖内侧上缘之陷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5.通胃穴
部位:在通肾穴上二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肾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膝盖内侧上缘之上二寸,即通肾穴之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6.通背穴
部位:在通肾穴之上四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胃穴。
取穴:在通肾穴直上四寸,即通胃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两腿四穴)配针,禁忌三穴同时下针。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其他各症之补针。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妇人流产之补针,连续治疗半月即无流产之虞。
7.明黄穴
部位:在大腿内侧之正中央。
解剖:肝之总神经、心之总神经、心脏之动脉、表层属肾之副神经、中层属肝之神经、深层属心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机能不够引起之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取穴:当大腿内侧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8.天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上三寸。
解剖:同明黄穴。
主治:同明黄穴。
取穴:当明黄穴直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9.其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直下三寸。
解剖:胆总神经,心之支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黄胆病及明黄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明黄穴直下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运用: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同时取穴下针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胀大、肝机能不够引起之各症、脾硬化、舌疮。
10.驷马中穴
部位: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
解剖: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
取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11.驷马上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上二寸。
解剖:同驷马中穴。
主治:同驷马中穴。
取穴:当驷马中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12.驷马下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下二寸。
解剖:同驷马中穴。
主治:同驷马中穴。
取穴:当驷马中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运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单足取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
13.解穴
部位:在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之向前横开三分。
解剖:心脏敏感神经及血管。
主治:扎针后气血错乱、血不归经,下针处起包、疼痛,或是西医注射后引起之疼痛,跌打损伤,精神刺激而引起之疼痛,疲劳过度之疼痛。
取穴:当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之向前横开三分。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下针后将针缓缓转动,病痛解除即取针;留针时间以八分钟为限。如患者晕针不省人事,即将其口张开,以扁针、筷子、汤匙或手指按其舌根,稍用力重压三下,见其欲呕吐时,以凉水洗其头,并以湿毛巾覆盖其头部,令饮凉开水半杯即醒。受刑休克者亦可用此法解之。如患霍乱引起休克,可用凉水洗头,使其恢复知觉,然后用针药治之。
14.失音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之中央点及其下二寸。
解剖:肾神经,喉之主神经。
主治:嗓子哑、失音、喉炎。
取穴:当膝盖内侧之中央点一穴,其下二寸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八、头面部
1.正会穴
部位:在头顶之正中央。
解剖:脑之总神经。
主治:四肢颤抖、各种风症、身体虚弱、小儿惊风、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经失灵、中风不语。
取穴: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行,前垂鼻尖,后垂颈骨正中,另以一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耳尖,此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2.镇静穴
部位:在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
解剖:脑神经。
主治:神经错乱、四肢发抖、两腿酸软、四肢神经麻痹、失眠、小儿梦惊。
取穴:当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针)。
运用:本穴应与正会穴配针,才有疗效。
3.水通穴
部位:在嘴角之下四分。
解剖:肾神经。
主治:肾脏性之风湿病、肾机能不够之疲劳、头晕、眼花、肾虚、腰痛、闪腰、岔气。
取穴:当嘴角直下四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4.水金穴
部位:在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
解剖:肾神经。
主治:同水通穴。
取穴:从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运用:水通、水金两穴均主治肾病,取穴下针时应就发青处针之。
5.鼻翼穴
部位:大鼻翼上端之沟陷中。
解剖:肺、肾、脾神经。
主治:眉酸骨痛、头昏眼花、肾亏之各种神经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脸面麻痹、舌痛、舌硬、舌紧、偏头痛、喉痛。
取穴:当鼻翼中央上端之沟陷中取之。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
(资料来源:董景昌先生著《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
一、手指部
1.还巢穴
部位: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指之侧)正中央。
解剖:肝副神经、肾副神经。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赤白带下、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通鼻气。
取穴:当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一至三分。
注意: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2.心膝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节中央两侧。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肩胛痛。
取穴:当中指背第二节两侧之中央点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3.木火穴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
解剖:正中神经、心脏及肝分支神经。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于治疗高棉国总统龙诺元帅之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当中指背第三节横纹中央点是穴。
手术:横针皮下半分。
注意:第一次限用五分钟,五日后限用三分钟,又五日后限用一分钟。时间及次数均不可多用。
4.胆穴
部位:在中指第一节两侧中点。
解剖:桡尺神经皮下枝,胆神经。
主治:心惊、小儿夜哭。
取穴:当中指第一节两侧之中点,共二穴。
手术:以三棱针扎出血。
5.木穴
部位:在掌面食指之内侧。
解剖: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肝神经。
主治:肝火旺、脾气躁、鹅掌风。
取穴:当掌面食指之内侧,距中央线二分之直线上,上穴距第二节横纹三分三,下穴距第二节横纹六分六,共二穴。
手术:针深半分。
6.眼黄穴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
解剖:尺神经、胆神经。
主治:眼发黄、黄疸病。
取穴:当掌面小指第二节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半分。
7.妇科穴
部位:在大指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正中神经、子宫神经。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均可)、子宫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经痛、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之中央线外开三分,距前横纹三分之一处一穴,距该横纹三分之二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五分针,针深二分,一用两针。
8.制污穴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解剖:桡神经浅支。
主治:久年恶疮、恶瘤开刀后刀口流水不止,不结口。
取穴:当大指背第一节中央线上。
9.五虎穴
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
解剖:桡神经浅支,正中神经,指掌侧固有神经,脾神经。
主治:治全身骨肿。
取穴:当大指掌面第一节之外侧,每二分一穴,共五穴。
手术:针深二分。
二、手掌部
1.重子穴
部位:虎口下约一寸,即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与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
主治:肩背痛(特效)、肺炎(特效)、感冒、咳嗽、气喘(小孩最有效)。
取穴:手心向上,在大指掌骨与食指掌骨之间,虎口下约一寸处是穴位。
2.重仙穴
部位:在大指骨与食指骨夹缝间,离虎口两寸、与手背灵骨穴正对相通。
解剖:有桡骨神经之分布及桡骨动脉,肺分支神经,心细分支神经。
主治:背痛、肺炎、退烧、心跳、膝盖痛。
取穴:当大指骨与食指骨之间,距虎口两寸处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深三至五分。
运用:重子、重仙两穴同时下针,为治背痛之特效针。
3.上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食指与中指叉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
解剖:肺与心细分支神经交错。
主治:眼角发红、坐骨神经痛、胸下(心侧)痛。
取穴:手背向上,距指骨与掌骨接合处下五分,食指骨与中指骨之间是穴。
手术:一寸针,针三分至五分深。
4.大白穴
部位:在手背面,大指与食指叉骨间陷中,即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中间之凹陷处。
解剖:此处为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小儿气喘、发高烧(特效)、肺机能不够引起之坐骨神经痛。
取穴:拳手取穴(拇指弯曲抵食指第一节握拳),当虎口底外开五分处取之。
手术:用一寸针,针四分至六分深,治坐骨神经痛;用三棱针治小儿气喘、发高烧及急性肺炎(特效)。
注意:孕妇禁针。
5.灵骨穴
部位:在手背拇指与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与重仙穴相通。
解剖:第一手背侧骨间筋,有桡骨动脉,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腰痛、脚痛、半面神经麻痹、半身不遂、骨骼胀大、妇女经脉不调、经闭、难产、背痛、耳鸣、耳聋、偏头痛、经痛、头昏脑胀。
取穴:拳手取穴,在拇指食指叉骨间,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接合处,距大白穴一寸二分,与重仙穴相通。
手术:用一寸五分针至二寸针,针深可透过重仙穴(过量针)。
注意:孕妇禁针。
6.中白穴(又名鬼门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
解剖: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脏病之腰痛、腰酸、背痛、头晕、眼散光、疲劳、肾脏性之坐骨神经痛、足外踝痛、四肢浮肿。
取穴:拳手取穴,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7.下白穴(中白之倒马穴)
部位:在手背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接连处一寸五分。
解剖:肾肝分支交错神经。
主治:牙齿酸、肝微痛、以及中白穴主治各症。
取穴:拳手取穴,当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距指骨与掌骨一寸五分,(即中白穴后一寸)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8.腕顺一穴
部位: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肾亏之头痛、眼花、坐骨神经痛、疲劳、肾脏炎、四肢骨肿、重性腰两边痛、背痛。(女人用之效更大,两手不宜同时用)。耳鸣特效。
取穴: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二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9.腕顺二穴
部位:在小指掌骨外侧,距手腕横纹一寸五分处。
解剖:此处为小指外转筋,有腕骨背侧动脉与支脉,尺骨神经,肾分支神经。
主治:鼻出血以及腕顺一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小指掌骨外侧,距手横纹一寸五分是穴,亦即在腕顺一穴后一寸之处。
手术:针深二至四分。
注意:腕顺一穴与二穴以一次用一穴为宜。
10.手解穴
部位: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之处。
解剖:肾脏敏感神经。
主治:主解晕针与下针后引起之麻木感及气血错乱之刺痛。
取穴:手心向上,在小指掌骨与无名指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触及掌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停针十至廿分钟即解,或以三棱针出血即解。
三、小臂部
1.其门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两寸处。
解剖:此处有短伸拇筋,头静脉,桡骨动脉枝,后下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肺支神经。
主治:妇科经脉不调,赤白带下,大便脱肛,痔疮痛。
取穴:当桡骨之外侧,距手腕横纹后两寸处是穴。
手术:臂侧放,针斜刺约与皮下平行,针入二至五分。
2.其角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四寸处。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其门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同其门穴。
3.其正穴
部位:在桡骨之外侧,手腕横纹后六寸处。
解剖:同其门穴。
主治:同其门穴。
取穴:在其门穴后四寸,即其角穴后二寸处取之。
手术:同其门穴。
运用:其门、其角、其正三穴同用(即一用三针)。
4.肠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三寸。
解剖:有尺骨动脉之背枝及尺骨神经,肝之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肝炎之肠炎、头昏眼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尺骨之内侧与筋腱之间,距腕豆骨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至五分。
5.肝门穴
部位:在尺骨之内侧,距腕豆骨六寸。
解剖:此处与总指伸筋,岐出前膊骨间动脉之分枝,肝支神经。
主治:急性肝炎(特效)。
取穴:手抚胸取穴,当尺骨之内侧中部,距腕豆六寸处取之。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针下后立止肝痛,将针向右旋转,胸闷即解;将针向左旋转,肠痛亦除。
运用:肠门穴与肝门穴同时使用,可治肝炎引起之肠炎。单用左手穴,禁忌双手同时取穴。
6.心门穴
部位:在尺骨鹰嘴突起之上端,去肘尖一寸五分陷中。
解剖:在二头膊筋间,有下尺骨副动脉,桡骨神经枝;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心脏炎、心跳胸闷、呕吐、乾霍乱。
取穴:手抚胸取穴,在下尺骨内侧陷处,距肘尖一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四分至七分。
运用:禁忌双手用穴。
7.人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里侧,去腕横纹四寸。
解剖:此处与桡骨近关节处之上侧,有桡骨动脉枝,外膊皮下神经,桡骨神经之皮下枝,肺支神经,心分枝神经。
主治:气喘、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
取穴:手平伸、掌心侧向上,从腕部横纹上行四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针深五分治气喘、治手掌及手指痛、肩臂痛、背痛(患右用左穴,患左散右穴。)针深一寸治心脏病、心跳。
8.地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中部肉缘,距人士穴三寸。
解剖:此处为肱桡骨肌内缘,屈拇长肌外缘,正中神经之分支,桡骨神经与后臂神经之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心分支神经。
主治:气喘、感冒、头疼、肾亏、心脏病。
取穴:手平伸,掌向上,去腕横纹七寸,即距人士穴后三寸,当前臂桡骨内侧是穴位。
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
9.天士穴
部位: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
解剖:肱桡骨肌外侧,为桡骨神经、后臂神经及正中神经分布区,有桡骨动脉,头静脉,肺支神经,肾之副神经。
主治:气喘、鼻炎、臂痛、感冒、胸部发胀。
取穴:在前臂桡骨之后部内侧,距地士穴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
运用:天士、地士、人士三穴配灵骨穴双手同时用针为治哮喘之特效针。
四、大臂部
1.肩中穴
部位:当后臂肱骨之外侧,去肩骨缝二寸五分。
解剖:此处为三角筋部,头静脉后,有回旋上膊动脉,腋窝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膝盖痛(特效针)、皮肤病(颈项皮肤病有特效)、小儿麻痹、半身不遂、心跳、血管硬化、鼻出血、肩痛。
取穴:手臂下垂,自肩骨向下二寸半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左肩痛扎右穴;右肩痛扎左穴。
五、足趾部
1.上瘤穴
部位:在足底后跟前缘正中央。
解剖:后脑(小脑)总神经。
主治:脑瘤、脑积水(大头瘟)、小脑痛、脑神经痛、体弱。
取穴:平卧,当足底后跟硬皮之前缘正中央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注意:针深过量(超过五分)会引起心中不安,忌之。
六、小腿部
1.正筋穴
部位:在足后跟筋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
解剖:脊椎骨总神经,脑之总神经。
主治:脊椎骨闪痛、腰脊椎痛、颈项筋痛及扭转不灵、脑骨胀大、脑积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足底三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针透过筋效力尤佳),体壮可坐姿扎,体弱者应侧卧扎。
2.正宗穴
部位:在正筋穴上二寸处。
解剖:同正筋穴。
主治:同正筋穴。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筋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同正筋穴。
运用:正筋、正宗两穴相配用针。
3.正士穴
部位:在正宗穴上二寸处。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脊椎骨总神经。
主治:肩背痛、腰痛、坐骨神经痛。
取穴:当足后跟筋之正中央上,距正宗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4.一重穴
部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
解剖:心之分支神经,肺之分支神经,脾神经。
主治:甲状腺肿大(心脏病引起)、眼球突出、扁桃腺炎、口歪眼斜(面神经麻痹)、偏头痛、痞块、肝病、脑瘤、脑膜炎。
取穴:当外踝尖直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5.二重穴
部位:在一重穴上二寸。
解剖:同一重穴。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一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6.三重穴
部位:在二重穴直上二寸。
解剖:同一重穴。
主治:同一重穴。
取穴:当二重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二寸。
运用: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时下针(即所谓回马针),为治上述各症之特效针。
7.腑肠穴
部位:在四花下穴直上一寸半。
解剖:六腑神经、肺之副神经、肾之副神经、心脏之副神经。
主治:同四花下穴。
取穴:当四花下穴直上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用细毫针)。
运用:通常与四花下穴之配穴,效力迅速,但不单独用针。
8.天皇穴
部位:在胫骨头之内侧陷中,去膝关节二寸五分。
解剖:肾之神经、六腑神经、心之分支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反胃(倒食症)、肾脏炎、糖尿病、小便蛋白质。
取穴:当膝下内辅骨下陷中,在胫骨头之内侧,去膝关节二寸五分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不宜灸、孕妇禁针。
9.天皇副穴(肾关)
部位:在天皇穴直下一寸五分。
解剖:六腑神经。
主治:胃酸过多、倒食症、眼球歪斜、散光、贫血、癫痫病、神经病、眉酸骨痛、鼻骨痛、头晕。
取穴:当天皇穴直下一寸半、胫骨之内侧。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治胃酸过多、倒食症为天皇穴之配针。
10.地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距内踝骨七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肾脏炎、四肢浮肿、糖尿病、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梦遗、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子宫瘤、月经不调、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七寸处是穴。
手术:针与脚成四十五度扎入,针深一寸至一寸八分。
注意:孕妇禁针。
11.人皇穴
部位:在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
解剖:肾之分支神经。
主治:淋病、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腰脊椎骨痛、脖子痛、头晕、手麻、糖尿病、小便蛋白质、小便出血、肾脏炎、肾亏之腰痛。
取穴:当胫骨之内侧后缘,距内踝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六分至一寸二分。
注意:孕妇禁针。
12.侧三里穴
部位:在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
解剖:肺之分支神经,牙神经。
主治:牙痛、面部麻痹。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四花上穴向外横开一寸五分处是穴。
手术:五分至一寸深。
13.侧下三里
部位:在侧三里穴直下二寸。
解剖:同侧三里穴。
主治:同侧三里穴。
取穴:在腓骨前缘,即侧三里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侧三里穴与侧下三里穴同时取用,但单足取穴―――治左取右穴;治右取左穴。
14.外三关穴
部位:在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之直线上。
解剖:肺之神经。
主治:扁桃腺炎、瘤、癌、喉炎、腮腺炎、肩臂痛、各种瘤。
取穴:当外踝尖与膝盖外侧高骨连线之中点一穴,中点与该高骨之中点又一穴,中点与外踝之中点又一穴,共三穴。
手术:针深一寸至一寸半。
七、大腿部
1.通关穴
部位:在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心脏病、心包络(心口)痛、心两侧痛、心脏性之风湿病、头晕、眼花、心跳、胃病、四肢痛、脑贫血。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膝盖横纹上五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2.通山穴
部位:在通关穴直上二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八分。
3.通天穴
部位:在通关穴上四寸。
解剖:心之总神经。
主治:同通关穴。
取穴:当大腿正中线之股骨上,距通关穴直上四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注意:通关、通山、通天三穴不能双足六穴同时下针,仅通各取一穴至二穴下针,高血压者双足只许各取一穴。
4.通肾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上缘。
解剖:肾之神经。
主冶:阳萎、早泄、淋病、肾脏炎、糖尿病、肾亏之头晕腰痛、肾脏性之风湿病、子宫痛、妇科赤白带下。
取穴:当膝盖内侧上缘之陷处是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5.通胃穴
部位:在通肾穴上二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肾穴,又治背痛。
取穴:在膝盖内侧上缘之上二寸,即通肾穴之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6.通背穴
部位:在通肾穴之上四寸。
解剖:肾之神经。
主治:同通胃穴。
取穴:在通肾穴直上四寸,即通胃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五分至一寸。
运用: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二穴(两腿四穴)配针,禁忌三穴同时下针。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其他各症之补针。通肾、通胃、通背三穴可任取一穴为治疗妇人流产之补针,连续治疗半月即无流产之虞。
7.明黄穴
部位:在大腿内侧之正中央。
解剖:肝之总神经、心之总神经、心脏之动脉、表层属肾之副神经、中层属肝之神经、深层属心之神经。
主治:肝硬化、肝炎、骨骼胀大、脊椎长芽骨(脊椎骨膜炎)、肝机能不够引起之疲劳、腰酸、眼昏、眼痛、肝痛、消化不良、白血球症(特效)。
取穴:当大腿内侧之中央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8.天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上三寸。
解剖:同明黄穴。
主治:同明黄穴。
取穴:当明黄穴直上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五分。
9.其黄穴
部位:在明黄穴直下三寸。
解剖:胆总神经,心之支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黄胆病及明黄穴主治各症。
取穴:当明黄穴直下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寸五分至二寸。
运用:天黄、明黄、其黄三穴同时取穴下针主治肝炎、肝硬化、骨骼胀大、肝机能不够引起之各症、脾硬化、舌疮。
10.驷马中穴
部位: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
解剖:肺之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
主治:肋痛、背痛、肺机能不够之坐骨神经痛及腰痛、肺弱、胸部被打击后而引起之胸背痛、肋膜炎、鼻炎、耳聋、耳鸣、耳炎、面部神经麻痹、眼发红、哮喘、半身不遂、牛皮癣、皮肤病。
取穴: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11.驷马上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直上二寸。
解剖:同驷马中穴。
主治:同驷马中穴。
取穴:当驷马中穴直上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12.驷马下穴
部位:在驷马中穴下二寸。
解剖:同驷马中穴。
主治:同驷马中穴。
取穴:当驷马中穴直下二寸处是穴。
手术:针深八分至二寸五分。
运用:治肋痛、背痛、坐骨神经痛单足取上、中、下三穴,其余各症两脚六针同时取之。
13.解穴
部位:在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之向前横开三分。
解剖:心脏敏感神经及血管。
主治:扎针后气血错乱、血不归经,下针处起包、疼痛,或是西医注射后引起之疼痛,跌打损伤,精神刺激而引起之疼痛,疲劳过度之疼痛。
取穴:当膝盖骨外侧上角直上一寸之向前横开三分。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运用:下针后将针缓缓转动,病痛解除即取针;留针时间以八分钟为限。如患者晕针不省人事,即将其口张开,以扁针、筷子、汤匙或手指按其舌根,稍用力重压三下,见其欲呕吐时,以凉水洗其头,并以湿毛巾覆盖其头部,令饮凉开水半杯即醒。受刑休克者亦可用此法解之。如患霍乱引起休克,可用凉水洗头,使其恢复知觉,然后用针药治之。
14.失音穴
部位:在膝盖内侧之中央点及其下二寸。
解剖:肾神经,喉之主神经。
主治:嗓子哑、失音、喉炎。
取穴:当膝盖内侧之中央点一穴,其下二寸处一穴,共二穴。
手术:针深三分至五分。
八、头面部
1.正会穴
部位:在头顶之正中央。
解剖:脑之总神经。
主治:四肢颤抖、各种风症、身体虚弱、小儿惊风、眼斜嘴歪、半身不遂、神经失灵、中风不语。
取穴:正坐,以细绳竖放头顶中行,前垂鼻尖,后垂颈骨正中,另以一绳横放头顶,左右各垂耳尖,此两绳在头顶之交叉点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三分。
2.镇静穴
部位:在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
解剖:脑神经。
主治:神经错乱、四肢发抖、两腿酸软、四肢神经麻痹、失眠、小儿梦惊。
取穴:当两眉头之间正中之上三分处是穴。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由上往下扎(即皮下针)。
运用:本穴应与正会穴配针,才有疗效。
3.水通穴
部位:在嘴角之下四分。
解剖:肾神经。
主治:肾脏性之风湿病、肾机能不够之疲劳、头晕、眼花、肾虚、腰痛、闪腰、岔气。
取穴:当嘴角直下四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4.水金穴
部位:在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
解剖:肾神经。
主治:同水通穴。
取穴:从水通穴向里平开五分处是穴。
手术:针由内向外斜扎,针深一分至五分。
运用:水通、水金两穴均主治肾病,取穴下针时应就发青处针之。
5.鼻翼穴
部位:大鼻翼上端之沟陷中。
解剖:肺、肾、脾神经。
主治:眉酸骨痛、头昏眼花、肾亏之各种神经痛、半身不遂、四肢骨痛、脸面麻痹、舌痛、舌硬、舌紧、偏头痛、喉痛。
取穴:当鼻翼中央上端之沟陷中取之。
手术:针深一分至二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