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9/02/22
- 帖子
- 289
- 获得点赞
- 0
- 声望
- 0
- 年龄
- 58
推拿手法
第一部分: 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1 成人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手段,故称为“法”。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作用层次、手法的特点及手法的注意事项。其次应该细心揣摩练习,达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手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①缓解肌肉痉挛;②放松止痛;③活血祛瘀;④消除肿胀;⑤温通经络;⑥疏通狭窄;⑦分解粘连;⑧滑利关节;⑨整复错位。我们又可把①至④概括为放松作用;⑤可以概括为温通作用;⑥至⑧可概括为助动作用;⑨可概括为整复作用。以下成人按摩推拿手法部分按这四种作用,将手法分为放松类手法、温通类手法、助动类手法、整复类手法共四类,进行论述。
2 小儿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小儿推拿学形成于明朝,是按摩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同时又具有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较快,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小儿推拿与成人按摩推拿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小儿推拿手法的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不可竭力攻伐。
小儿推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推法,揉法次数较多;摩法时间长;掐法则重快少;
2.小儿推拿的手法常和穴位结合在一起,如补脾经;
3.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后使用;
4.小儿推拿在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姜汁,滑石粉以滑润皮肤,提高疗效;
5.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线状面状;
6.小儿推拿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但习惯上推拿左手;
7.小儿推拿操作顺序是先头面,其次上肢,再次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
第二部分:推拿的手法
一、整复类手法
1 按法
(1)普通按法:以掌着力于一定部位,垂直向下按压。本法多与其他手法结合应用,如与揉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揉;与摩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摩。
(2)背部按法:以两掌重叠置于背部正中,先嘱患者用力吸气,再嘱患者用力呼气,医生双手也随之向下按压,至呼气末,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交叉分压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患者的右侧,右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右侧(靠近脊柱),左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左侧(略远离脊柱),两手交叉,待患者呼气末,分别向外下方瞬间用力(左手之力大于右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4)按动脉法:以拇指或掌按于人体大动脉干上并持续一段时间,至肢体远端有凉感,或麻木感,或蚁走感,或有邪气下行感时,将拇指或掌轻轻抬起,使热气传至肢体远端。
2 拔伸法
(一)颈部拔伸法
①颈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侧后方,腹部顶住患者的背部,用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下颌,反复用力,缓慢向后上方拔伸患者颈部。
②颈部仰卧位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另一手置于患者下颌处,两手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③颈部端提法:患者坐于低凳上,两腿向前伸直,两手置于大腿上。医生站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托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先缓慢向上拔伸,并维持一定牵引力,待患者颈部相对放松时,瞬间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二)腰部拔伸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肩部。医生双手托住患者的两个踝关节。医生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患者的腰部。
(三)肩部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患侧的前方,双手握住患者腕部(患者手掌朝里),逐渐向上拔伸患肢。拔伸过程中,也可瞬间加大拔伸的力量。
(四)手指拔伸法
医生一手拿住患者的腕部,另一手手握空拳,拇指盖于拳眼,食中两指夹住患者的指端,然后迅速地拔伸,并能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
(五)膝关节拔伸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握患肢足部。先使患侧膝关节屈曲,然后迅速拔伸,使患膝伸直。如此反复进行数次。
3 牵拉法
牵拉法是使肌肉或神经根受牵拉的方法。如使颈部极度屈曲牵拉颈肩部肌肉;使膝、髋关节极度屈曲对腰背肌进行牵拉;肩关节上举、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可牵拉臂丛,分解颈部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踝关节极度背伸、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曲,可牵拉坐骨神经,分解腰部神经根与椎间盘的粘连;患者俯卧,将患者膝关节极度屈曲,以牵拉股神经及股四头肌。
4 扳法
(1)颈部扳法
①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右后方,用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先使患者头部前屈至要扳动椎骨的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头向左侧屈、面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医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颌,待患者放松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亦可用肘夹住患者下颌做此扳法。
②颈部侧扳法:以头向右侧屈受限为例。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肘压患者的左肩,右手从患者头后钩住患者的颈部,左手置于患者头侧(左耳上方)。先使患者头右侧屈至最大限度,然后瞬间用力,加大侧屈(5~10),随即松手。
③颈部仰卧位扳法:以棘突向左偏歪为例。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双手置于患者颈后,以一手食中两指置于偏歪的棘突,然后使患者颈部前屈,至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的颈部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2)胸部扳法
①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用两手托住患者两肘。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手向后上托至最大限度,嘱患者头后伸,待患者放松后,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②胸椎对抗复位法
胸椎对抗复位法一: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医生两手从患者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握住前臂的下段。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前臂及手向后上方提拉,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胸椎对抗复位法二:本法亦可嘱患者坐于床上进行操作。
胸椎对抗复位法三:患者站立,两手交叉叩住置于颈后,两肘置于胸前。医生站于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手置于患者两肘前下方并将患者抱紧,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手向后上方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③胸椎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手掌根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背部后伸并且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④胸部提抖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后。医生站在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上肢从上臂之前绕至颈后,并且交叉扣住置于患者颈后。先环旋摇动患者,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上肢迅速向后上方提拉,同时医生胸部向前顶,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⑤仰卧位胸椎整复法:患者先坐于床上,双臂交叉置于胸前。医生一手半握拳,置于患者偏歪棘突的两侧,然后使患者逐渐仰卧于床上,医生胸部抵住患者两臂,并嘱患者呼气,在呼气末的瞬间按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腰部扳法
①腰部侧扳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在下,患侧下肢屈曲在上,健侧上肢置于胸前,患侧上肢置于身后。医生站在患者腹侧,一手置于患侧肩前,另一上肢的前臂尺侧置于患者臀后。医生两手相对用力并逐渐加大患者腰部旋转角度,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加大旋转的角度,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②腰部后伸扳腿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侧方,一手置于对侧大腿下段的前外侧,另一手按压患者腰骶部。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后伸5(~10)。
③腰部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右手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并向右方推;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④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右手置于颈后。一助手固定患者的大腿部。医生坐在患者右后方,左手拇指置于偏歪棘突的右侧,右手从患者右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置于患者颈后。先使患者腰部前屈至所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腰部左侧屈并且右旋至最大限度(以上3个动作在腰部旋转过程中同时进行)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⑤直腰旋转扳法
直腰旋转扳法一:以腰部向右旋转受限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前方,以右腿的外侧顶住患者右大腿的外侧。医生左手置于患者右肩前,右手置于左肩后,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旋转5(~10(,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直腰旋转扳法二:以腰部向右旋转受限为例。医生站在患者的左前方,用两腿夹住患者的左膝部以固定,左手置于患者的左肩后,右手置于患者的右肩前。医生两手协调用力,使患者的腰部右旋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患者腰部右旋的角度。
二、助动类手法
1 摇法 (一)颈部摇法
(1)患者取坐位,颈部放松。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后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做缓慢的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亦可用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后枕部,做缓慢的环旋摇动。
(2)医生站在患者的后方,两手托住患者的头部(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医生用两前臂的尺侧压住患者的肩部。医生两肘与两手相对用力,边向上拔伸,边缓慢地做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二)腰部摇法
(1)患者坐于床边。一助手双手按压患者的大腿以固定。医生站于患者背后,双手从腋下穿过抱住患者,然后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患者站立,弯腰扶住床边。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腹部,另一手扶住患者的腰部,两手相对用力,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三)肩部摇法
以右肩为例。
(1)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左后方,以腹部顶住患者背部,右手托住患者右肘,左手握住患者右手手指或右手的尺侧,使肩关节沿前下=>前上=>后上=>后下=>前下的方向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按患者的右肩,右手握住患者的右腕部,环旋摇动患者的肩关节。亦可用右手托住患者的右肘,环旋摇动患者的肩关节。
(3)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住患者的右肩,右手虎口经患者的腋下握住患者的右前臂下段的桡侧,做前下=>前上=>后上=>后下的摇动,亦可做水平方向的摇动。
(4)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置于患者的右肩后,右手从患者的腋下绕过置于患者的右肩前,医生左右手与右臂协同用力摇动患者的肩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四)前臂摇法
医生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腕部,旋前或旋后摇动患者的前臂。
(五)腕部摇法
医生一手握住患肢前臂下段,另一手五指与患者的五指交叉握住,环旋摇动腕关节。
(六)髋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扶患侧膝部,另一手扶踝;先使膝关节屈曲,同时使患侧髋关节外展、外旋至最大限度,然后使髋、膝关节极度屈曲;再使髋关节极度内收、内旋,最后伸直患侧下肢。
(七)膝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扶膝,一手托踝,环旋摇动膝关节。或者: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侧方,一手扶患者大腿下段的后侧,另一手扶患者的足跟部,环旋摇动患者的膝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八)踝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的足跟部,另一手握患者的前足部,环旋摇动踝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 背法
(一)后伸背法
医生与患者背靠背地站立,医生两肘套住患者两肘(医生两肘在里),以臀部顶住患者腰部,弯腰、屈膝,将患者反背起,先左右水平方向摇动数次,待患者放松后,医生迅速伸膝挺臀,同时加大腰部前屈的角度,随即将患者放下。
(二)侧背法
以腰部右侧屈受限为例。患者站立,右侧上肢置于医生头后。医生站于患者右侧,以左髋顶住患者右髋,左手扶住患者腰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医生右脚向右跨出一步并带动患者做右侧屈,至最大限度时,医生以左髋向左顶患者的右髋,用以加大患者腰部右侧屈的角度。
3 抖法
(一)肩部抖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侧,双手握住患者的手指并使患者肩关节外展,先牵引,在牵引的情况下,做连续、小幅度、均匀、快速的上下抖动并使肩关节抖动的幅度最大。在抖动过程中,可以瞬间加大抖动幅度3至5次,但只加大抖动的幅度,不加大牵引力。
(二)腰部抖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腋下。医生双手托住患者两个踝关节,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患者的腰部,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身体先向前,然后身体后仰,瞬间用力,上下抖动3~5次,使患者腰部抖动的幅度最大。
(三)髋部抖法
患者取侧卧位。医生双手握住患者踝关节,先牵引,在牵引的情况下,做上下、快速的抖动。
4 屈伸法 (一)单纯屈伸法:使患者关节沿冠状轴进行运动的手法,称屈伸法。屈伸法可用于各关节,使关节加大屈伸运动幅度。
(二)屈转伸法:先使关节极度屈曲,再突然使该关节极度伸直。本法用于治疗关节伸直(背伸、后伸)功能受限。如在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致腰部后伸功能受限时,可先使患者腰部前屈,患者手扶床边。医生一手扶患者腹部,另一手扶患者腰部。先使患者腰部极度前屈,在患者放松的情况下,医生一手改放在患者胸部,另一手向前推按患者腰部,两手协调用力,使患者腰部迅速后伸以恢复腰部后伸功能。
(三)伸转屈法:先使关节极度伸直,再突然使该关节极度屈曲。本法用于治疗关节屈曲功能受限。如治疗患者腰部前屈功能受限时,使患者站立,医生站于患者身后,用身体的右侧顶住患者身后,右手置于患者腹部,左手置于患者肩部。当患者放松后,医生用右手虚掌扣打患者小腹部,右肩撞击患者背部,同时左手推按患者背部正中。以上3个动作同时进行,使患者腰部迅速前屈,用以治疗腰部前屈功能受限。
三、温通类手法 1 摩法
(1)掌摩法:以掌置于腹部,做环形而有节律抚摩,亦称摩腹。在摩腹时,常按如下顺序进行摩腹:胃脘部=>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面附着在治疗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抚摩。本法用于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2 擦法
(1)掌擦法:用掌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大,产热低且慢,主要用于腰骶、四肢、肩部。
(2)侧擦法:用手的尺侧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小,产热高且快,主要用于腰骶、肩背及四肢。
(3)鱼际擦法:用大鱼际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小,产热较快,主要用于上肢及颈肩部。
3 推法
(1)掌推法: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推动时应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多用于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
(2)指推法:用指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肌腱及腱鞘部位。
(3)肘推法:用肘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脊柱两侧。
(4)拇指分推法:以两手拇指的桡侧置于前额部位,自前额正中线向两旁分推。
(5)十指分推法:十指微屈,自胸部正中线沿肋间隙向两侧分推,亦称开胸顺气。
(6)鱼际分推法:以两手拇指桡侧及大鱼际着力于腹部,自腹部正中线沿肋弓向两侧分推。
(7)合推法:以两手拇指或掌从施治部位的两边向中间推动称为合推法。
4 抹法
用双手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带动远端,做上下或左右的单方向移动。本法用于前额部。
5 扫散法
医生手指屈曲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做前后方向的快速滑动。
6 点法
以指端着力,持续按压人体的穴位,即为点法,也称点穴。在点穴时也可瞬间用力点按人体的穴位。点穴时可单用拇指点,也可食指或食中指一起点按穴位。在做点法时还可用点穴枪点按人体的一定部位,如足底。
7 捏法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8 捻法
用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桡侧缘夹住治疗部位,做上下快速揉捻。本法用于手指部和耳部。
9 掐法
(1)双手掐法:以两手的拇食指相对用力,挤压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
(2)单手掐法;以单手拇指指端掐按人体的穴位,如掐人中。
10 振法
(1)掌振法:以掌置于一定部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掌振法主要作用于腹部,作用于腰部时也称为颤腰。
(2)指振法:以食中指指端置于穴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本法主要用于百会、膻中、中脘、关元等穴。
11 推桥弓(扫桥弓)
桥弓穴是指翳风至缺盆的连线。推桥弓时应以拇指着力,压力适中,两侧交替,大约1分钟。
12 双鸣天鼓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将两掌按于两耳,两手置于后枕部。医生两掌轻轻用力,按压患者两耳,然后用手指轻弹枕后风池穴数次,然后两掌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
13 刮法
以食指中节的桡侧在患者体表进行单方向的刮称刮法,亦可用刮板(可用穿山甲片、牛角制成的刮板,古时也用钱币)在患者体表做刮法。
四、 放松类手法 1 一指禅推法 (1)指端一指禅推法:以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2)偏峰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指实、紧推、慢移。
(3)罗纹面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本法亦可以用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其余四指附着于肢体的另一侧,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4)跪推法:以拇指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5)蝶推法:以两手同时在患者前额部做偏峰一指禅推法称为蝶推法。
2 滚法
(1)侧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微屈并放松,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2)立滚法: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3 揉法
(1)指揉法:用指端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2)掌揉法:用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3)鱼际揉法: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4)掌根揉法:用掌根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亦可双掌重叠,以掌根着力于一定部位,左右方向地用力按揉。
(5)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侧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6)肘揉法:用尺骨鹰嘴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4 缠法
以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沉肩、垂肘、掌虚,指端贴住治疗部位,靠腕关节和拇指指间关节以每分钟250~300次的频率快速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
5 拿法
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疗部位,即捏而提起称为拿。
6 拨法
(1)拇指拨法:以拇指罗纹面按于施治部位,以上肢带动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神经干等部位。也可以两手拇指重叠进行操作。
(2)掌指拨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
(3)肘拨法:以尺骨鹰嘴着力于施治部位,垂直于肌腹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臀部环跳穴。
7 捋法
(1)拇指捋法: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沿着腱鞘、条索、骨缝、脊柱两侧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腱鞘、条索、骨缝、脊柱两侧。
(2)掌指捋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按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沿着脊柱两侧、肌腹、骨缝走行方向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腹、骨缝、脊柱两侧。
8 搓法
(1)掌搓法:以两手夹住肢体,相对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同时上下往返移动。本法主要用于上肢部。
(2)虎口搓法:以两手虎口置于颈肩部快速搓动,本法用于颈肩部。
9 击法
(1)掌根击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本法用于腰背部。
(2)侧击法:五指伸直分开,腕关节伸直,以手的尺侧(包括第5指和小鱼际)着力,双手交替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也可两手相合,同时击打施治部位。本法用于颈肩、腰背及下肢后侧。
(3)指尖击法:两手五指屈曲,以指尖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头部。本法用于头部。
(4)拳击法:以拳面、拳背、拳底有弹性地击打患者的体表。本法用于背部、腰骶、下肢。
(5)桑枝棒击法:医生手握拍打棒的手柄,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的腰背部及下肢的后侧。
10 拍法
五指并拢且微屈,以前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抬,虚掌拍打体表。
11 弹法
医生先用拇指指腹按压住食指的指甲,然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快速地弹出,有弹性地击打患者的头部。
12 梳头栉发
两手十指屈曲,从前至后做梳头动作。
13 摩掌熨目
两掌相互摩擦,搓热后将两手掌心放置在患者两眼上,使眼部有温热舒适感。
第三部分:小儿推拿
一、小儿推拿基础手法
1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
(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
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
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
(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
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
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
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
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龟尾
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
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
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两者统称推肾经。
16 大肠
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自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的桡侧为清,称清大肠。两者统称推大肠。
17 小肠
位于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沿小指尺侧缘处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沿小指尺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小肠。两者统称推小肠。
18 胃经
位于拇指掌侧第一节。
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两者统称推胃经。
19 四横纹
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用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20 板门
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指端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 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本穴还常用割治法治疗疳积。
21 内八卦
本穴为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
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或运八卦
22 二扇门
位于手背第三掌指关节近端两侧凹陷处。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23 外劳宫
位于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24 三关
位于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为大推三关。
25 天河水
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26 六腑
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
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
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
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
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龟尾
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
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
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两者统称推肾经。
16 大肠
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自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的桡侧为清,称清大肠。两者统称推大肠。
17 小肠
位于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沿小指尺侧缘处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沿小指尺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小肠。两者统称推小肠。
18 胃经
位于拇指掌侧第一节。
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两者统称推胃经。
19 四横纹
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用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20 板门
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指端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 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本穴还常用割治法治疗疳积。
21 内八卦
本穴为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
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或运八卦
22 二扇门
位于手背第三掌指关节近端两侧凹陷处。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23 外劳宫
位于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24 三关
位于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为大推三关。
25 天河水
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26 六腑
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三、小儿保健按摩推拿 (不妨每天为您的孩子做做)
小儿保健按摩推拿 小儿保健按摩推拿简单易行,无痛苦,操作方便,具有健脾和胃,增进食欲,强壮身体,预防疾病,使小儿更趋于健康的作用。具体手法如下:
补脾经200~500次;
摩腹2~5分钟;
揉脐3~5分钟;
按揉足三里50~100次;
捏脊3~5次。 四、小儿推拿治疗常见病的处方
第一部分: 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1 成人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手法就是用手或肢体的某些部位,按特定的技巧作用于患者体表,使产生的力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我们将这种特定的技巧称为“手法”。之所以称为“手”是因为:主要以手着力,故统称为“手”。之所以称为“法”是因为:虽然各种手法都来源于日常生活,但又区别于日常生活中的动作,其区别点就在于手法有特定的技巧,是能治病、防病、保健的医疗手段,故称为“法”。古人称:“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法也”。
所有手法都要求持久、有力、均匀、柔和,从而达到深透和渗透的目的。所谓“持久”是指按手法的要求作用一段时间。所谓“有力”是指手法要有一定的力度,达到一定的层次。在用力时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选择适当的力量,力量是可大可小的,大时力量可达肌肉、骨骼;小时仅达皮肤和皮下。也就是说力量并不是越大越好。所谓“均匀”是指手法的力量、速度及操作幅度要均匀。在操作时力量不可时轻时重,速度不可时快时慢,幅度不可时大时小。在改变力量、速度、幅度时要逐渐地、均匀地改变。所谓“柔和”是指手法要轻柔缓和,不使用蛮力、暴力,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所谓“深透”是指每个手法应用完之后,均能使该部位浅层组织和深层组织得到充分放松。所谓“渗透”是指一些手法产生的效果是从浅层组织渗透到深层组织,如应使按摩法产生的热逐渐渗透到深层组织,这称为“透热”。
手法是防病、治病、保健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良好的效果,首先必须熟练掌握每个手法的操作、动作要领、作用及作用层次、手法的特点及手法的注意事项。其次应该细心揣摩练习,达到由生到熟,由熟到巧,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
手法的作用可以概括为:①缓解肌肉痉挛;②放松止痛;③活血祛瘀;④消除肿胀;⑤温通经络;⑥疏通狭窄;⑦分解粘连;⑧滑利关节;⑨整复错位。我们又可把①至④概括为放松作用;⑤可以概括为温通作用;⑥至⑧可概括为助动作用;⑨可概括为整复作用。以下成人按摩推拿手法部分按这四种作用,将手法分为放松类手法、温通类手法、助动类手法、整复类手法共四类,进行论述。
2 小儿按摩推拿手法总论
小儿推拿学形成于明朝,是按摩推拿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小儿具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同时又具有抵抗力差,容易发病,传变较快,易趋康复的病理特点,因此小儿推拿与成人按摩推拿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小儿推拿手法的要求是:轻快,柔和,平稳,着实,适达病所,不可竭力攻伐。
小儿推拿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推法,揉法次数较多;摩法时间长;掐法则重快少;
2.小儿推拿的手法常和穴位结合在一起,如补脾经;
3.掐拿捏等重手法多在最后使用;
4.小儿推拿在操作时常用一些介质,如姜汁,滑石粉以滑润皮肤,提高疗效;
5.小儿推拿的穴位有点状,线状面状;
6.小儿推拿的穴位一般不分男女,但习惯上推拿左手;
7.小儿推拿操作顺序是先头面,其次上肢,再次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
第二部分:推拿的手法
一、整复类手法
1 按法
(1)普通按法:以掌着力于一定部位,垂直向下按压。本法多与其他手法结合应用,如与揉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揉;与摩法结合应用称为按摩。
(2)背部按法:以两掌重叠置于背部正中,先嘱患者用力吸气,再嘱患者用力呼气,医生双手也随之向下按压,至呼气末,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交叉分压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于患者的右侧,右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右侧(靠近脊柱),左手掌根置于脊柱的左侧(略远离脊柱),两手交叉,待患者呼气末,分别向外下方瞬间用力(左手之力大于右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4)按动脉法:以拇指或掌按于人体大动脉干上并持续一段时间,至肢体远端有凉感,或麻木感,或蚁走感,或有邪气下行感时,将拇指或掌轻轻抬起,使热气传至肢体远端。
2 拔伸法
(一)颈部拔伸法
①颈部拔伸法: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侧后方,腹部顶住患者的背部,用一手托住患者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下颌,反复用力,缓慢向后上方拔伸患者颈部。
②颈部仰卧位拔伸法: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后枕部,另一手置于患者下颌处,两手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③颈部端提法:患者坐于低凳上,两腿向前伸直,两手置于大腿上。医生站于患者侧后方,一手托后枕部,用另一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先缓慢向上拔伸,并维持一定牵引力,待患者颈部相对放松时,瞬间向上用力,拔伸患者颈部。
(二)腰部拔伸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肩部。医生双手托住患者的两个踝关节。医生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患者的腰部。
(三)肩部拔伸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患侧的前方,双手握住患者腕部(患者手掌朝里),逐渐向上拔伸患肢。拔伸过程中,也可瞬间加大拔伸的力量。
(四)手指拔伸法
医生一手拿住患者的腕部,另一手手握空拳,拇指盖于拳眼,食中两指夹住患者的指端,然后迅速地拔伸,并能听到一声清脆的响声。
(五)膝关节拔伸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足跟,另一手握患肢足部。先使患侧膝关节屈曲,然后迅速拔伸,使患膝伸直。如此反复进行数次。
3 牵拉法
牵拉法是使肌肉或神经根受牵拉的方法。如使颈部极度屈曲牵拉颈肩部肌肉;使膝、髋关节极度屈曲对腰背肌进行牵拉;肩关节上举、肘关节伸直、腕关节背伸可牵拉臂丛,分解颈部神经根与周围组织的粘连;使踝关节极度背伸、膝关节伸直、髋关节屈曲,可牵拉坐骨神经,分解腰部神经根与椎间盘的粘连;患者俯卧,将患者膝关节极度屈曲,以牵拉股神经及股四头肌。
4 扳法
(1)颈部扳法
①颈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右后方,用左手拇指顶住偏歪棘突的右侧,先使患者头部前屈至要扳动椎骨的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头向左侧屈、面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然后医生用手托住患者下颌,待患者放松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亦可用肘夹住患者下颌做此扳法。
②颈部侧扳法:以头向右侧屈受限为例。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肘压患者的左肩,右手从患者头后钩住患者的颈部,左手置于患者头侧(左耳上方)。先使患者头右侧屈至最大限度,然后瞬间用力,加大侧屈(5~10),随即松手。
③颈部仰卧位扳法:以棘突向左偏歪为例。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双手置于患者颈后,以一手食中两指置于偏歪的棘突,然后使患者颈部前屈,至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的颈部向左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2)胸部扳法
①扩胸牵引扳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用两手托住患者两肘。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手向后上托至最大限度,嘱患者头后伸,待患者放松后,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②胸椎对抗复位法
胸椎对抗复位法一: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部。医生站在患者身后,用一侧膝关节顶住偏歪的棘突,医生两手从患者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握住前臂的下段。医生膝关节向前顶,两前臂及手向后上方提拉,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胸椎对抗复位法二:本法亦可嘱患者坐于床上进行操作。
胸椎对抗复位法三:患者站立,两手交叉叩住置于颈后,两肘置于胸前。医生站于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手置于患者两肘前下方并将患者抱紧,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手向后上方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③胸椎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以右手掌根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背部后伸并且旋转,至最大限度时,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④胸部提抖法:患者取坐位,两手交叉扣住置于颈后。医生站在患者身后,胸部顶住患者背部,两上肢从上臂之前绕至颈后,并且交叉扣住置于患者颈后。先环旋摇动患者,待患者放松后,医生两上肢迅速向后上方提拉,同时医生胸部向前顶,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⑤仰卧位胸椎整复法:患者先坐于床上,双臂交叉置于胸前。医生一手半握拳,置于患者偏歪棘突的两侧,然后使患者逐渐仰卧于床上,医生胸部抵住患者两臂,并嘱患者呼气,在呼气末的瞬间按压,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3)腰部扳法
①腰部侧扳法:患者取健侧卧位,健侧下肢伸直在下,患侧下肢屈曲在上,健侧上肢置于胸前,患侧上肢置于身后。医生站在患者腹侧,一手置于患侧肩前,另一上肢的前臂尺侧置于患者臀后。医生两手相对用力并逐渐加大患者腰部旋转角度,至最大限度时,瞬间用力,加大旋转的角度,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②腰部后伸扳腿法: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侧方,一手置于对侧大腿下段的前外侧,另一手按压患者腰骶部。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后伸5(~10)。
③腰部后伸扳肩法:以棘突向左偏为例。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左侧,右手顶住偏歪棘突的左侧,并向右方推;左手置于右肩前。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后伸至最大限度,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两手瞬间用力,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④腰椎定位旋转扳法:以棘突向右偏为例。患者取坐位,右手置于颈后。一助手固定患者的大腿部。医生坐在患者右后方,左手拇指置于偏歪棘突的右侧,右手从患者右上臂之前绕至前臂之后,并且置于患者颈后。先使患者腰部前屈至所要扳动的椎骨棘突开始运动时,再使患者腰部左侧屈并且右旋至最大限度(以上3个动作在腰部旋转过程中同时进行)后,做一个有控制的、稍增大幅度的、瞬间的旋转扳动;同时左手拇指向左推按偏歪的棘突,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⑤直腰旋转扳法
直腰旋转扳法一:以腰部向右旋转受限为例。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前方,以右腿的外侧顶住患者右大腿的外侧。医生左手置于患者右肩前,右手置于左肩后,两手相对用力,使患者腰部向右旋转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旋转5(~10(,听到弹响即表明复位。
直腰旋转扳法二:以腰部向右旋转受限为例。医生站在患者的左前方,用两腿夹住患者的左膝部以固定,左手置于患者的左肩后,右手置于患者的右肩前。医生两手协调用力,使患者的腰部右旋至最大限度后,瞬间用力,加大患者腰部右旋的角度。
二、助动类手法
1 摇法 (一)颈部摇法
(1)患者取坐位,颈部放松。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后枕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下颌,做缓慢的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亦可用肘夹住患者的下颌,另一手托住患者的后枕部,做缓慢的环旋摇动。
(2)医生站在患者的后方,两手托住患者的头部(拇指在后,其余四指在前),医生用两前臂的尺侧压住患者的肩部。医生两肘与两手相对用力,边向上拔伸,边缓慢地做环旋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二)腰部摇法
(1)患者坐于床边。一助手双手按压患者的大腿以固定。医生站于患者背后,双手从腋下穿过抱住患者,然后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患者站立,弯腰扶住床边。医生站在患者的侧后方,一手扶住患者的腹部,另一手扶住患者的腰部,两手相对用力,环旋摇动患者的腰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三)肩部摇法
以右肩为例。
(1)患者取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左后方,以腹部顶住患者背部,右手托住患者右肘,左手握住患者右手手指或右手的尺侧,使肩关节沿前下=>前上=>后上=>后下=>前下的方向摇动,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按患者的右肩,右手握住患者的右腕部,环旋摇动患者的肩关节。亦可用右手托住患者的右肘,环旋摇动患者的肩关节。
(3)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扶住患者的右肩,右手虎口经患者的腋下握住患者的右前臂下段的桡侧,做前下=>前上=>后上=>后下的摇动,亦可做水平方向的摇动。
(4)医生站在患者的右后方,左手置于患者的右肩后,右手从患者的腋下绕过置于患者的右肩前,医生左右手与右臂协同用力摇动患者的肩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四)前臂摇法
医生一手托住患者的肘关节,另一手握住患者的腕部,旋前或旋后摇动患者的前臂。
(五)腕部摇法
医生一手握住患肢前臂下段,另一手五指与患者的五指交叉握住,环旋摇动腕关节。
(六)髋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两下肢伸直。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扶患侧膝部,另一手扶踝;先使膝关节屈曲,同时使患侧髋关节外展、外旋至最大限度,然后使髋、膝关节极度屈曲;再使髋关节极度内收、内旋,最后伸直患侧下肢。
(七)膝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站在患侧,一手扶膝,一手托踝,环旋摇动膝关节。或者: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站在患者的侧方,一手扶患者大腿下段的后侧,另一手扶患者的足跟部,环旋摇动患者的膝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八)踝部摇法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一手托患者的足跟部,另一手握患者的前足部,环旋摇动踝关节,并使其摇动的范围逐渐加大。
2 背法
(一)后伸背法
医生与患者背靠背地站立,医生两肘套住患者两肘(医生两肘在里),以臀部顶住患者腰部,弯腰、屈膝,将患者反背起,先左右水平方向摇动数次,待患者放松后,医生迅速伸膝挺臀,同时加大腰部前屈的角度,随即将患者放下。
(二)侧背法
以腰部右侧屈受限为例。患者站立,右侧上肢置于医生头后。医生站于患者右侧,以左髋顶住患者右髋,左手扶住患者腰部,右手握住患者右手,医生右脚向右跨出一步并带动患者做右侧屈,至最大限度时,医生以左髋向左顶患者的右髋,用以加大患者腰部右侧屈的角度。
3 抖法
(一)肩部抖法
患者取坐位。医生站在患侧,双手握住患者的手指并使患者肩关节外展,先牵引,在牵引的情况下,做连续、小幅度、均匀、快速的上下抖动并使肩关节抖动的幅度最大。在抖动过程中,可以瞬间加大抖动幅度3至5次,但只加大抖动的幅度,不加大牵引力。
(二)腰部抖法
患者取俯卧位。一助手固定患者腋下。医生双手托住患者两个踝关节,两臂伸直,身体后仰,与助手相对用力,牵引患者的腰部,待患者腰部放松后,医生身体先向前,然后身体后仰,瞬间用力,上下抖动3~5次,使患者腰部抖动的幅度最大。
(三)髋部抖法
患者取侧卧位。医生双手握住患者踝关节,先牵引,在牵引的情况下,做上下、快速的抖动。
4 屈伸法 (一)单纯屈伸法:使患者关节沿冠状轴进行运动的手法,称屈伸法。屈伸法可用于各关节,使关节加大屈伸运动幅度。
(二)屈转伸法:先使关节极度屈曲,再突然使该关节极度伸直。本法用于治疗关节伸直(背伸、后伸)功能受限。如在治疗急性腰部软组织损伤致腰部后伸功能受限时,可先使患者腰部前屈,患者手扶床边。医生一手扶患者腹部,另一手扶患者腰部。先使患者腰部极度前屈,在患者放松的情况下,医生一手改放在患者胸部,另一手向前推按患者腰部,两手协调用力,使患者腰部迅速后伸以恢复腰部后伸功能。
(三)伸转屈法:先使关节极度伸直,再突然使该关节极度屈曲。本法用于治疗关节屈曲功能受限。如治疗患者腰部前屈功能受限时,使患者站立,医生站于患者身后,用身体的右侧顶住患者身后,右手置于患者腹部,左手置于患者肩部。当患者放松后,医生用右手虚掌扣打患者小腹部,右肩撞击患者背部,同时左手推按患者背部正中。以上3个动作同时进行,使患者腰部迅速前屈,用以治疗腰部前屈功能受限。
三、温通类手法 1 摩法
(1)掌摩法:以掌置于腹部,做环形而有节律抚摩,亦称摩腹。在摩腹时,常按如下顺序进行摩腹:胃脘部=>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
(2)指摩法:以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指面附着在治疗部位上,做环形而有节律抚摩。本法用于面部、胸部或某些穴位。
2 擦法
(1)掌擦法:用掌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大,产热低且慢,主要用于腰骶、四肢、肩部。
(2)侧擦法:用手的尺侧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小,产热高且快,主要用于腰骶、肩背及四肢。
(3)鱼际擦法:用大鱼际着力于施治部位,做往返直线快速擦动。本法接触面积小,产热较快,主要用于上肢及颈肩部。
3 推法
(1)掌推法:用掌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推动时应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本法多用于背部、胸腹部、季肋部、下肢部。
(2)指推法:用指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肌腱及腱鞘部位。
(3)肘推法:用肘着力于治疗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推动。本法用于脊柱两侧。
(4)拇指分推法:以两手拇指的桡侧置于前额部位,自前额正中线向两旁分推。
(5)十指分推法:十指微屈,自胸部正中线沿肋间隙向两侧分推,亦称开胸顺气。
(6)鱼际分推法:以两手拇指桡侧及大鱼际着力于腹部,自腹部正中线沿肋弓向两侧分推。
(7)合推法:以两手拇指或掌从施治部位的两边向中间推动称为合推法。
4 抹法
用双手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以拇指的近端带动远端,做上下或左右的单方向移动。本法用于前额部。
5 扫散法
医生手指屈曲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做前后方向的快速滑动。
6 点法
以指端着力,持续按压人体的穴位,即为点法,也称点穴。在点穴时也可瞬间用力点按人体的穴位。点穴时可单用拇指点,也可食指或食中指一起点按穴位。在做点法时还可用点穴枪点按人体的一定部位,如足底。
7 捏法
(1)三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背伸,拇指横抵于皮肤,食中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捏拿肌肤,两手边捏边交替前进。
(2)二指捏法:两手腕关节略尺偏,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8 捻法
用拇指罗纹面与食指桡侧缘夹住治疗部位,做上下快速揉捻。本法用于手指部和耳部。
9 掐法
(1)双手掐法:以两手的拇食指相对用力,挤压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
(2)单手掐法;以单手拇指指端掐按人体的穴位,如掐人中。
10 振法
(1)掌振法:以掌置于一定部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掌振法主要作用于腹部,作用于腰部时也称为颤腰。
(2)指振法:以食中指指端置于穴位,做连续、快速、上下颤动。本法主要用于百会、膻中、中脘、关元等穴。
11 推桥弓(扫桥弓)
桥弓穴是指翳风至缺盆的连线。推桥弓时应以拇指着力,压力适中,两侧交替,大约1分钟。
12 双鸣天鼓
患者取仰卧位。医生将两掌按于两耳,两手置于后枕部。医生两掌轻轻用力,按压患者两耳,然后用手指轻弹枕后风池穴数次,然后两掌放松。如此反复操作数次。
13 刮法
以食指中节的桡侧在患者体表进行单方向的刮称刮法,亦可用刮板(可用穿山甲片、牛角制成的刮板,古时也用钱币)在患者体表做刮法。
四、 放松类手法 1 一指禅推法 (1)指端一指禅推法:以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
(2)偏峰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偏峰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指实、紧推、慢移。
(3)罗纹面一指禅推法:以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在操作时应注意沉肩、垂肘、悬腕、掌虚、指实、紧推、慢移。本法亦可以用拇指的罗纹面着力于一定部位,其余四指附着于肢体的另一侧,通过指间关节的屈伸和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4)跪推法:以拇指指间关节的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通过腕关节的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5)蝶推法:以两手同时在患者前额部做偏峰一指禅推法称为蝶推法。
2 滚法
(1)侧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微屈并放松,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2)立滚法:用小指、无名指、中指背侧及其掌指关节着力于一定部位,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为支点,肘关节伸直,靠前臂的旋转及腕关节的屈伸,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上。
3 揉法
(1)指揉法:用指端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2)掌揉法:用掌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3)鱼际揉法: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
(4)掌根揉法:用掌根着力于一定的部位,做轻柔缓和的环旋活动;亦可双掌重叠,以掌根着力于一定部位,左右方向地用力按揉。
(5)前臂揉法:用前臂的尺侧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6)肘揉法:用尺骨鹰嘴着力于一定的部位,用力做环旋揉动或左右揉动。
4 缠法
以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沉肩、垂肘、掌虚,指端贴住治疗部位,靠腕关节和拇指指间关节以每分钟250~300次的频率快速摆动,使产生的力持续地作用在治疗部位。
5 拿法
拇指与其余四指对合呈钳形,施以夹力,以掌指关节的屈伸运动所产生的力,捏拿治疗部位,即捏而提起称为拿。
6 拨法
(1)拇指拨法:以拇指罗纹面按于施治部位,以上肢带动拇指,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神经干等部位。也可以两手拇指重叠进行操作。
(2)掌指拨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置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垂直于肌腱、肌腹、条索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腱、肌腹、腱鞘等部位。
(3)肘拨法:以尺骨鹰嘴着力于施治部位,垂直于肌腹往返用力推动。本法用于臀部环跳穴。
7 捋法
(1)拇指捋法:以单手或双手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沿着腱鞘、条索、骨缝、脊柱两侧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腱鞘、条索、骨缝、脊柱两侧。
(2)掌指捋法:以一手拇指指腹置于施治部位,另一手手掌按于该拇指之上,以掌发力,以拇指着力,沿着脊柱两侧、肌腹、骨缝走行方向往返推动。本法用于肌腹、骨缝、脊柱两侧。
8 搓法
(1)掌搓法:以两手夹住肢体,相对用力,作相反方向的快速搓动,同时上下往返移动。本法主要用于上肢部。
(2)虎口搓法:以两手虎口置于颈肩部快速搓动,本法用于颈肩部。
9 击法
(1)掌根击法:手指微屈,腕略背伸,以掌根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本法用于腰背部。
(2)侧击法:五指伸直分开,腕关节伸直,以手的尺侧(包括第5指和小鱼际)着力,双手交替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体表。也可两手相合,同时击打施治部位。本法用于颈肩、腰背及下肢后侧。
(3)指尖击法:两手五指屈曲,以指尖着力,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头部。本法用于头部。
(4)拳击法:以拳面、拳背、拳底有弹性地击打患者的体表。本法用于背部、腰骶、下肢。
(5)桑枝棒击法:医生手握拍打棒的手柄,有弹性、有节律地击打患者的腰背部及下肢的后侧。
10 拍法
五指并拢且微屈,以前臂带动腕关节自由屈伸,指先落,腕后落;腕先抬,指后抬,虚掌拍打体表。
11 弹法
医生先用拇指指腹按压住食指的指甲,然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依次快速地弹出,有弹性地击打患者的头部。
12 梳头栉发
两手十指屈曲,从前至后做梳头动作。
13 摩掌熨目
两掌相互摩擦,搓热后将两手掌心放置在患者两眼上,使眼部有温热舒适感。
第三部分:小儿推拿
一、小儿推拿基础手法
1 推法 (1)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亦可用食中二指面着力作直线推动。
(2)旋推法:以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方向的旋转推动。 (3)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桡侧或指面,自穴位中间向两旁分向推动。
(4)合推法:以拇指桡侧缘自穴位两端向中央推动称合推法。
2 揉法
(1)指揉法:以指端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2)掌揉法:以掌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鱼际揉法:以大鱼际着力于穴位做环旋揉动。
3 按法
以掌根或拇指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称为按法。
4 摩法
以手掌面或食中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上,以腕关节连同前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形移动摩擦。
5 掐法
用指甲重按穴位称掐法。
6 捏法
(1)二指捏:医生两手略尺偏,两手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两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2)三指捏:两手略背伸,两手拇指桡侧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三手指共同捏拿肌肤,边捏边交替前进。
7 运法
以拇指或食中指端在一定穴位上由此往彼作弧形或环形推动,称运法。
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
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
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
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
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龟尾
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
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
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两者统称推肾经。
16 大肠
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自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的桡侧为清,称清大肠。两者统称推大肠。
17 小肠
位于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沿小指尺侧缘处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沿小指尺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小肠。两者统称推小肠。
18 胃经
位于拇指掌侧第一节。
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两者统称推胃经。
19 四横纹
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用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20 板门
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指端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 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本穴还常用割治法治疗疳积。
21 内八卦
本穴为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
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或运八卦
22 二扇门
位于手背第三掌指关节近端两侧凹陷处。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23 外劳宫
位于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24 三关
位于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为大推三关。
25 天河水
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26 六腑
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二、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小儿按摩推拿常用穴位及操作
1 攒竹(天门)
位于两眉头连线中点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也称开天门。
2 坎宫
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
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或分推坎宫。
3 太阳
位于眉梢与外眦连线中点向后一寸。
用两拇指桡侧推运,称推太阳或运太阳,向眼方向推运为补,向耳方向推运为泻。
4 天柱骨
位于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或用汤匙边蘸水边自上而下刮。
5 腹
位于腹部。
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6 脐
位于肚脐。
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指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7 丹田
位于脐下2-3寸之间。
用揉法揉称揉丹田;用摩法摩称摩丹田。
8. 脊柱
位于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用食中二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9 七节骨
位于第四腰椎至尾椎上端成一直线。
用食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下七节骨; 用拇指桡侧缘自下而上直推称推上七节骨。
10 龟尾
位于尾椎骨端。
用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1 脾经
位于拇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向掌根方向直推亦为补;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两者统称推脾经。
12 肝经
位于食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肝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肝经。两者统称推肝经。
13 心经
位于中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两者统称为推心经。
14 肺经
位于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两者统称推肺经。
15 肾经
位于小指末节罗纹面。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肾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肾经。
两者统称推肾经。
16 大肠
位于食指桡侧缘,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
从食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称补大肠;自虎口直推向食指尖的桡侧为清,称清大肠。两者统称推大肠。
17 小肠
位于小指尺侧缘,自指尖至指根成一直线。
沿小指尺侧缘处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称补小肠;沿小指尺侧缘自指根向指尖直推为清,称清小肠。两者统称推小肠。
18 胃经
位于拇指掌侧第一节。
旋推为补,称补胃经;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两者统称推胃经。
19 四横纹
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掌侧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用拇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四指并拢从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
20 板门
位于手掌大鱼际处。
指端揉板门或运板门;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 反之称横纹推向板门。本穴还常用割治法治疗疳积。
21 内八卦
本穴为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从圆心到中指指根横纹的2/3为半径所作的圆。
用运法,顺时针方向掐运,称运内八卦或运八卦
22 二扇门
位于手背第三掌指关节近端两侧凹陷处。
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二扇门;拇指偏峰按揉,称揉二扇门。
23 外劳宫
位于手背与内劳宫相对处。
用揉法称揉外劳;用掐法称掐外劳。
24 三关
位于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
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推三关;屈患儿拇指,自拇指桡侧推向肘为大推三关。
25 天河水
位于前臂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
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称清天河水;用食中指沾水自总筋处,一起一落弹打如弹琴状,直至洪池,同时一面用口吹气随之,称打马过天河。
26 六腑
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
用拇指面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
三、小儿保健按摩推拿 (不妨每天为您的孩子做做)
小儿保健按摩推拿 小儿保健按摩推拿简单易行,无痛苦,操作方便,具有健脾和胃,增进食欲,强壮身体,预防疾病,使小儿更趋于健康的作用。具体手法如下:
补脾经200~500次;
摩腹2~5分钟;
揉脐3~5分钟;
按揉足三里50~100次;
捏脊3~5次。 四、小儿推拿治疗常见病的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