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8808
- 获得点赞
- 68
- 声望
- 10
- 年龄
- 54
主张“治未病”的人的虚伪性
写作说明:本文只是论述“治未病”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现在一些人以治未病为招牌来表现自己,从古人的东西中找出只言片语证明自己是“上医”实在不应当!至于他们说防治疾病的问题,我的疑问是:古人的东西中预防疾病的资料太多,为何不谈?独独选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这样的观点愚弄人们?主张治未病的人无法治愈疾病,大家称为上医;那么可以治愈疾病的人就是下医。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我们要论证无法治愈疾病同时偷换概念标榜是上医者的虚伪。
一般认为“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表明自己是圣人,是上医;只是断章取义的解释“治未病” 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而没有对这句话进行完整的解释:正是这种原因,圣人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治疗没有发生的疾病;不治疗已经混乱的,治疗没乱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按照上面的解释正符合主张“治未病”人的口味,目前叫唤最凶的就是无能的中医与现代医学心血管、糖尿病领域的人!他们无法治愈疾病,又想保持自己的脸面;只好找出一个理由证明自己伟大:自己是高明的医生,搞防治疾病。无耻之极!!
有人生病圣人不给人家治疗,圣人实在有些不象话了!很显然这是有点问题的。原因出在哪里?
很简单引用者在引用的时候断章取义了!完整的引用是“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大意是:阴阳是世界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根本;违背它就有灾害发生,顺从它就没有疾病发生;明白了就是得道了!道,圣人遵循它的规律行事,愚蠢的人[佩戴]将它置于身体以外[不按照它的规律行事]。遵循阴阳规律就生存,违背它就灭亡。遵循它可以治疗,违背它就混乱。违反规律的就是叛逆,内部就要发生格斗[阴阳混乱]。是内格原因引起的疾病,圣人也无法治愈因此不治疗,只能治疗没有发生内格的疾病;不治疗阴阳已经混乱的疾病,治疗阴阳没乱的疾病;就是这个道理。一旦内格疾病生成再使用药物治疗,身体内部已经发生混乱再治疗,就像口渴再挖井,再铸在工具,不已经晚了吗?--注意以上这些的重点正是谈防治!应当遵循阴阳四时的规律,只要遵循就可以身体健康,否则就要灭亡。 上下文连贯起来与断章取义的理解存在天壤之别!圣人并不是不治疗疾病,只是不治疗已经无法治愈的疾病。圣人治疗疾病也并不是治疗没有疾病的人,而是治疗阴阳没有混乱的疾病。有些人一味的腔调“治未病” 就是调养是养生。那么“圣人不治已病”又如何解释?
上述观点最好的证据就是:“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扁鹊绝对应当称为圣人吧!为何不给齐桓侯治疗?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治愈这种疾病;开始的时候为何要给齐桓侯治疗,因为这种疾病还没有发展到无法治愈的地步!
证明上述观点正确的另外证据是:“《难经*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难经》也应当是中医的经典吧,并且这里的“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是一些人最津津乐道的主题。实际上这里的未病并不是没有疾病,而是疾病还没有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上医就已经预见到问题可能发展的方向进行有效的治疗了。--这同上面的解释以及扁鹊的做法是一样的。一般的医生看到肝病不知道已经影响到其他系统,单纯的解决肝脏问题,这就是治已病。
日常医疗中大家也都见过上面提到的病例,单纯一方面的疾病相对容易治疗,现在医学知识丰富了,医生一般会控制并发症。这是正确的方法!但是一旦没有控制,或者控制不好出现并发症;治疗起来难度就非常大!目前医学这样发达尚且如此,几千年以前单纯使用药物、针灸,可以想象治疗这种存在并发症的疾病的难度又有多大!所以古人说“不治已病”并不是不治疗疾病,而是不治疗无法治愈的疾病。非常高明的医生知道治不好的疾病最好不要自找麻烦!
***让我们结合上面的知识,看看那些主张“治未病”的中医与心血管专家们的虚伪面孔!心血管疾病,上医不会单纯的治疗心脏问题,应当考虑到与心脏相关的器官。在当今中国有几人考虑到心脏以外的器官,并且可以治愈这种疾病哪?---按照目前主张“治未病” 的观点,大意就应当是:心血管疾病是无法治愈的疾病,所以不需要治疗,让病人等死好了!只有这一种情况那些宣传治未病的人才能称为上医!我们姑且假定已经动脉硬化的疾病为古人观点中的已病,那么未发展到动脉硬化以前就是未病,这些主张治未病的人就应当治愈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疾病,才是上医治未病!这样说应当是成立的;问题是现在有人可以治愈高血压、高血脂吗?没有!虽然有人自称可以治愈,但是这是软性人为定义的高低问题,根本无法拿出足以让医学界信服的证据证明。一个常识性的事情就是:如果可以治愈高血压、高血脂,那么也就可以可以治愈动脉硬化了!很显然动脉硬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已病[[人体阴阳已经无法调节的疾病]]!
只有发展到心脏衰竭[阴阳混乱],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其他器官时候,阴阳才无法调节。这个时候心血管疾病无法治愈!就是是神仙也无能为力!!!真正高明的医生不治疗这种疾病,大家只要看看现代医学在治疗上面提到的疾病的态度就明白古人说的上医不治已病的道理是非常科学的。
心脏衰竭没有影响到其他脏器以前都可以治愈,这些治疗都是上医治未病。
请问那些主张治未病的人:你们谁可以治愈动脉硬化?如果可以拿出医学界认可的证据证明自己!
《难经十三难曰》:“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那些以为自己是上医的人,对照标准不要说是上工,就连下工也未必达到!还将自己标榜成高明的医生难道就不怕贻笑大方!被后世遗笑吗?
****我就不明白,中医界现在是怎么了,明明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不愿意接受:根据五行观点,心脏有问题,引起的原因是心母[肝脏]首先出现问题了;心脏不能正常工作,直接相克肺脏所以胸闷;心脏问题进一步严重,反克肾脏;心脏问题直接引起脾脏功能的紊乱。---现代医学研究心衰病人脚部最先水肿;这实际上与中医一致。一旦出现水肿心脏病人基本上无法治愈!
按照以上观点治疗心血管疾病非常简单,完全可以达到上工的治疗标准!并且使冠状动脉内的斑块减退/消失---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应当是现代医学无法达到的水平!
扁鹊生活的时代、《黄帝内径》、《难经》产生的年代一般认为在战国时期,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最初的“治未病”应当是因“治疗阴阳没有混乱的疾病”而不是单纯的养生,或者没有疾病如何防治这样简单?
时间发展到唐朝,出现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他在《千金方诊侯第四》中如下描述“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非其时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吉之,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孙思邈依然强调“逆顺”!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最高明的医生医治国家,国家稳定了,人们生活遵循阴阳法则自然天下太平,身体健康,也就很少有人生病了-多么高尚的情操!中等水平的医生关心医治人的思想,引导病人如何遵循阴阳法则保持身体健康;只有低水平的医生才治疗疾病。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出处大约在此。
“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但是在《千金方治病略例第三》“仲景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知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舌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木闻金声,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万物,回助四傍,善者不见,死则归之,太过则四肢不举,不及则九窍不通,六识闭寒,犹如醉人,四季运转,终而复始,下医诊脉,知病元由,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藏腑之微,此乃为妙也。”
孙思邈认为听病人声音知道疾病的是上医,观察病人颜色知道疾病的是中医,诊脉的是下医。而前人张仲景认为上医通过观察病人颜色知道疾病,中医通过听病人声音知道疾病,下医是通过诊脉。从上面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什么样的病人可以治愈,什么样的人无法治愈表达的已经非常清楚;同样能治疗的应当治疗,不能治疗的不会治疗-当今中国有几人可以做到通过听声音、观察颜色知道病人的疾病哪?古人不会愚蠢到认为高明的医生只是预防,不能治愈疾病,而可以治愈疾病的人是水平低下的医生这种地步!
另外在《千金方诊侯第四》中:“ 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 ,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古代医家已经知道疾病,有些不治自愈,有些须治而愈,有些虽治难愈,有些真死不治。实在是太伟大了!这才是为何“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根源,因为有的疾病根本就无法治愈何必再浪费时间,让病人痛苦!这是一种非常人道的精神。
《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中写道: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发展到孙思邈时候,《千金方诊侯第四》“史记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壹不治也,轻身重财,贰不治也,衣食不能适,叁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肆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生候尚存,形色未改,病未入腠 ,针药及时,能将节调理,委以良医,病无不愈。”
这就是时代前进的结果,扁鹊认为的六类情况非常难治疗,除四、五不治是疾病本身严重以外,其他几种情况都是病人的思想问题,我就是不给你治疗。但是孙思邈认为只要还能治疗的话,有良医开导是可以治愈的。一旦发展到无法医治的地步还是不应当治疗的。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大声疾呼“治未病”,实际上根本就不懂什么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论一些人多高明,你能超过扁鹊、孙思邈? 我看当今中国很难找到几个!一些人极力宣传的主要目是标榜自己是圣人,是上医!这本身就是非常荒唐的事情!
那些希望在人们心目中成为高明医生的人对照一下标准看看是否可以称的上“上医”!
如果这样不好理解的话,我们不妨学习下面的文章: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扁鹊这样伟大的人尚且谦虚地知道还有比自己更高明的医生,为何今天并不怎么样的医生一定要将自己吹嘘成上医哪?!
这是当今中医的悲哀!
写作说明:本文只是论述“治未病”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现在一些人以治未病为招牌来表现自己,从古人的东西中找出只言片语证明自己是“上医”实在不应当!至于他们说防治疾病的问题,我的疑问是:古人的东西中预防疾病的资料太多,为何不谈?独独选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 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这样的观点愚弄人们?主张治未病的人无法治愈疾病,大家称为上医;那么可以治愈疾病的人就是下医。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我们要论证无法治愈疾病同时偷换概念标榜是上医者的虚伪。
一般认为“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很多情况下人们为了表明自己是圣人,是上医;只是断章取义的解释“治未病” 就是调养、调摄尚未患病的机体,防患于未然,防止疾病发生。而没有对这句话进行完整的解释:正是这种原因,圣人不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而治疗没有发生的疾病;不治疗已经混乱的,治疗没乱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按照上面的解释正符合主张“治未病”人的口味,目前叫唤最凶的就是无能的中医与现代医学心血管、糖尿病领域的人!他们无法治愈疾病,又想保持自己的脸面;只好找出一个理由证明自己伟大:自己是高明的医生,搞防治疾病。无耻之极!!
有人生病圣人不给人家治疗,圣人实在有些不象话了!很显然这是有点问题的。原因出在哪里?
很简单引用者在引用的时候断章取义了!完整的引用是“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大意是:阴阳是世界万物的发生、发展、灭亡的根本;违背它就有灾害发生,顺从它就没有疾病发生;明白了就是得道了!道,圣人遵循它的规律行事,愚蠢的人[佩戴]将它置于身体以外[不按照它的规律行事]。遵循阴阳规律就生存,违背它就灭亡。遵循它可以治疗,违背它就混乱。违反规律的就是叛逆,内部就要发生格斗[阴阳混乱]。是内格原因引起的疾病,圣人也无法治愈因此不治疗,只能治疗没有发生内格的疾病;不治疗阴阳已经混乱的疾病,治疗阴阳没乱的疾病;就是这个道理。一旦内格疾病生成再使用药物治疗,身体内部已经发生混乱再治疗,就像口渴再挖井,再铸在工具,不已经晚了吗?--注意以上这些的重点正是谈防治!应当遵循阴阳四时的规律,只要遵循就可以身体健康,否则就要灭亡。 上下文连贯起来与断章取义的理解存在天壤之别!圣人并不是不治疗疾病,只是不治疗已经无法治愈的疾病。圣人治疗疾病也并不是治疗没有疾病的人,而是治疗阴阳没有混乱的疾病。有些人一味的腔调“治未病” 就是调养是养生。那么“圣人不治已病”又如何解释?
上述观点最好的证据就是:“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闲,不治将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扁鹊绝对应当称为圣人吧!为何不给齐桓侯治疗?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治愈这种疾病;开始的时候为何要给齐桓侯治疗,因为这种疾病还没有发展到无法治愈的地步!
证明上述观点正确的另外证据是:“《难经*七十七难》曰:经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谓也?然: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难经》也应当是中医的经典吧,并且这里的“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是一些人最津津乐道的主题。实际上这里的未病并不是没有疾病,而是疾病还没有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上医就已经预见到问题可能发展的方向进行有效的治疗了。--这同上面的解释以及扁鹊的做法是一样的。一般的医生看到肝病不知道已经影响到其他系统,单纯的解决肝脏问题,这就是治已病。
日常医疗中大家也都见过上面提到的病例,单纯一方面的疾病相对容易治疗,现在医学知识丰富了,医生一般会控制并发症。这是正确的方法!但是一旦没有控制,或者控制不好出现并发症;治疗起来难度就非常大!目前医学这样发达尚且如此,几千年以前单纯使用药物、针灸,可以想象治疗这种存在并发症的疾病的难度又有多大!所以古人说“不治已病”并不是不治疗疾病,而是不治疗无法治愈的疾病。非常高明的医生知道治不好的疾病最好不要自找麻烦!
***让我们结合上面的知识,看看那些主张“治未病”的中医与心血管专家们的虚伪面孔!心血管疾病,上医不会单纯的治疗心脏问题,应当考虑到与心脏相关的器官。在当今中国有几人考虑到心脏以外的器官,并且可以治愈这种疾病哪?---按照目前主张“治未病” 的观点,大意就应当是:心血管疾病是无法治愈的疾病,所以不需要治疗,让病人等死好了!只有这一种情况那些宣传治未病的人才能称为上医!我们姑且假定已经动脉硬化的疾病为古人观点中的已病,那么未发展到动脉硬化以前就是未病,这些主张治未病的人就应当治愈诸如高血压、高血脂疾病,才是上医治未病!这样说应当是成立的;问题是现在有人可以治愈高血压、高血脂吗?没有!虽然有人自称可以治愈,但是这是软性人为定义的高低问题,根本无法拿出足以让医学界信服的证据证明。一个常识性的事情就是:如果可以治愈高血压、高血脂,那么也就可以可以治愈动脉硬化了!很显然动脉硬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已病[[人体阴阳已经无法调节的疾病]]!
只有发展到心脏衰竭[阴阳混乱],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其他器官时候,阴阳才无法调节。这个时候心血管疾病无法治愈!就是是神仙也无能为力!!!真正高明的医生不治疗这种疾病,大家只要看看现代医学在治疗上面提到的疾病的态度就明白古人说的上医不治已病的道理是非常科学的。
心脏衰竭没有影响到其他脏器以前都可以治愈,这些治疗都是上医治未病。
请问那些主张治未病的人:你们谁可以治愈动脉硬化?如果可以拿出医学界认可的证据证明自己!
《难经十三难曰》:“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那些以为自己是上医的人,对照标准不要说是上工,就连下工也未必达到!还将自己标榜成高明的医生难道就不怕贻笑大方!被后世遗笑吗?
****我就不明白,中医界现在是怎么了,明明非常简单的问题就是不愿意接受:根据五行观点,心脏有问题,引起的原因是心母[肝脏]首先出现问题了;心脏不能正常工作,直接相克肺脏所以胸闷;心脏问题进一步严重,反克肾脏;心脏问题直接引起脾脏功能的紊乱。---现代医学研究心衰病人脚部最先水肿;这实际上与中医一致。一旦出现水肿心脏病人基本上无法治愈!
按照以上观点治疗心血管疾病非常简单,完全可以达到上工的治疗标准!并且使冠状动脉内的斑块减退/消失---达到世界一流的水平,应当是现代医学无法达到的水平!
扁鹊生活的时代、《黄帝内径》、《难经》产生的年代一般认为在战国时期,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最初的“治未病”应当是因“治疗阴阳没有混乱的疾病”而不是单纯的养生,或者没有疾病如何防治这样简单?
时间发展到唐朝,出现一个伟大的医学家孙思邈;他在《千金方诊侯第四》中如下描述“夫诊候之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精取其脉,知其逆顺,非其时不用也,深察三部九候而明吉之,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己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於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
孙思邈依然强调“逆顺”!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最高明的医生医治国家,国家稳定了,人们生活遵循阴阳法则自然天下太平,身体健康,也就很少有人生病了-多么高尚的情操!中等水平的医生关心医治人的思想,引导病人如何遵循阴阳法则保持身体健康;只有低水平的医生才治疗疾病。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出处大约在此。
“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但是在《千金方治病略例第三》“仲景曰,凡欲和汤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知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行,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舌者上医相色,色脉与形不得相失,黑乘赤者死,赤乘青者生,中医听声,声合五音,火闻水声,烦闷干惊,木闻金声,恐畏相刑,脾者土也,生育万物,回助四傍,善者不见,死则归之,太过则四肢不举,不及则九窍不通,六识闭寒,犹如醉人,四季运转,终而复始,下医诊脉,知病元由,流转移动,四时逆顺,相害相生,审知藏腑之微,此乃为妙也。”
孙思邈认为听病人声音知道疾病的是上医,观察病人颜色知道疾病的是中医,诊脉的是下医。而前人张仲景认为上医通过观察病人颜色知道疾病,中医通过听病人声音知道疾病,下医是通过诊脉。从上面的描述中也可以看出什么样的病人可以治愈,什么样的人无法治愈表达的已经非常清楚;同样能治疗的应当治疗,不能治疗的不会治疗-当今中国有几人可以做到通过听声音、观察颜色知道病人的疾病哪?古人不会愚蠢到认为高明的医生只是预防,不能治愈疾病,而可以治愈疾病的人是水平低下的医生这种地步!
另外在《千金方诊侯第四》中:“ 地水火风和合成人,凡人火气不调,举身蒸热,风气不调,全身强直,诸毛孔闭塞,水气不调,身体浮肿,气满喘 ,土气不调,四肢不举,言无音声。火去则身冷,风止则气绝,水竭则无血,土散则身裂,然愚医不思脉道,反治其病,使藏中五行共相克切,如火炽然,重加其油,不可不慎,凡四气合德,四神安和,一气不调,百一病生,四神动作,四百四病同时俱发,又云一百一病,不治自愈,一百一病,须治而愈,一百一病,虽治难愈,一百一病,真死不治。”
古代医家已经知道疾病,有些不治自愈,有些须治而愈,有些虽治难愈,有些真死不治。实在是太伟大了!这才是为何“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根源,因为有的疾病根本就无法治愈何必再浪费时间,让病人痛苦!这是一种非常人道的精神。
《史记卷一百五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中写道: “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身可活也。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发展到孙思邈时候,《千金方诊侯第四》“史记曰,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於理,壹不治也,轻身重财,贰不治也,衣食不能适,叁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肆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生候尚存,形色未改,病未入腠 ,针药及时,能将节调理,委以良医,病无不愈。”
这就是时代前进的结果,扁鹊认为的六类情况非常难治疗,除四、五不治是疾病本身严重以外,其他几种情况都是病人的思想问题,我就是不给你治疗。但是孙思邈认为只要还能治疗的话,有良医开导是可以治愈的。一旦发展到无法医治的地步还是不应当治疗的。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大声疾呼“治未病”,实际上根本就不懂什么是“不治已病,治未病”;不论一些人多高明,你能超过扁鹊、孙思邈? 我看当今中国很难找到几个!一些人极力宣传的主要目是标榜自己是圣人,是上医!这本身就是非常荒唐的事情!
那些希望在人们心目中成为高明医生的人对照一下标准看看是否可以称的上“上医”!
如果这样不好理解的话,我们不妨学习下面的文章:
魏文王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若扁鹊者,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於诸侯。」
扁鹊这样伟大的人尚且谦虚地知道还有比自己更高明的医生,为何今天并不怎么样的医生一定要将自己吹嘘成上医哪?!
这是当今中医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