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5064
- 获得点赞
- 95
- 声望
- 38
作者:王业龙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是伤寒论的核心方剂。具的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作用。其组成为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甘草(6克)水煎服。本方在《伤寒论》衍化的方剂很多,大都不出乎药味的增量变化;加味和减味变化;方剂合并应用变化等。兹就其类方衍化特点归纳如下。
一 桂枝汤药味增量变化
药味的增量变化,是指桂枝汤的药味不变面只增加某药的用量,从而改变方剂的作用或扩大其应范围。如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三方药味完全相同,仅是药量的改变,其作用和用途亦随之改变。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9g)甘草二两(6g)大枣12枚,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剂,适用太阳风寒表虚证。桂枝汤中桂芍等量,而桂枝加桂汤则桂枝重于芍药,重用桂枝配甘草,更佐生姜大枣辛甘化合,旨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适用于心阳虚奔豚证。桂枝加芍药汤,芍药倍于桂枝,虽有解肌祛 风之功,但重在缓急止痛,适用于太阴里虚兼太阳证。柯云伯说:“因表虚未解,阳邪已陷于太阴,故脱芍药以脾调中,而除腹满之腹痛,此用阴和阳法也。”
二 桂枝汤加味变化
桂枝汤的加变化,是以桂枝汤为基础,在药味、主证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兼证不同加入相应的药物,以期达到兼证、主证同治的目的。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葛根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等。桂枝加葛根汤适用于太阳表虚证兼项背强兀兀证,若单用桂枝汤惟恐经输之邪不解,独用葛根汤表虚益甚。 故用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证,加葛根鼓舞胃气上行,升津液以濡经脉。小建中汤虽属桂枝汤加味成,但旨意不在解肌祛风,而主治脾虚心悸腹痛证、具有温中健脾、调补气血的功能。方中以饴糖为主药,倍芍药为辅药,甘温补中,苦平益阴。桂枝佐饴糖则温中,甘温辛苦合用,平补阴阳,故名小建中汤。
三 桂枝汤的减味变化
桂枝汤的减味变化,是指在桂枝汤中减去与病证不相应的药味,从而改变配伍关系,提高疗效。如“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证由太阳病误下后表邪不但不解,反而邪陷胸中,仍须用桂枝汤解表。但芍药有敛阴和营之功,亦有敛邪不散之弊,惟恐有碍胸阳,故弃而不用。方中用桂枝伍生姜解肌祛风,宣通胸阳,其病则愈。《伤寒发微》曹颖甫:“脉促而胸满、气上冲者,阳有余而阴不足也,芍药苦泄伤阴,非阴虚所宜,故去之”。
四 桂枝加减变化
桂枝加减变化,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减去有碍病证的药物,加入相应的药物,调整和改变配伍关系, 以适应兼证的需要和变证立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苓桂甘枣汤等,均属此范畴。枝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适用于脉微胸满恶寒证。本证由太阳病误下后不仅邪陷胸中,而且损及胸阳,与桂枝去芍药汤同中有异,故去芍药酸收之品,加附子温经复阳,以助桂枝解肌祛风之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表虚兼脾虚水停证。本证为太阳病经发汗或误下后致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故方中去桂加茯苓为主药,佐以白 术健脾燥湿利水,生姜辛散外解表邪。
五 桂枝汤的加味及增量变化
桂枝汤的加味及增量变化,是在桂枝的基础上加重辅药用量的同时,又加入治疗兼证的药物。“如发汗后,身体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条)本证,是由于太阳病发汗太过而伤及营血所致。从文中看,只突然“身疼痛,脉沉迟”的症状,无表证存在的迹象,但从方药来看,虽然发汗表证依然未解,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重芍药生姜滋养营血,宣通阳气,另加人参益气养营,气血平调,身痛自止。
六 方剂合并应用变化
方剂合并应用变化,是以桂枝汤为主药不变,与其他方剂合用,并取各方中一定的用量,分别以所取的用量而命名。如麻桂各半各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及柴胡桂枝汤。麻桂各半汤主治太阳表实汗出不彻证治。本证处于表邪逗留肌表,欲解不解,郁而不达,正气欲复之际,所以出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身必痒”等证。因无汗不得独用桂枝,寒少不得专用麻黄,故两方相合,并凑辛温轻剂,微发其汗则愈。本方名曰“桂麻各半汤”,实际并非各半,而只取两方的三分之一的用量。曹颖甫说:“营热内张,毛孔外塞,则其身必痒,故宜麻桂各半汤,以期肌表双解,则一汗而愈。”
桂枝二麻黄一汤,适用于太阳表郁不解证。本方取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两方相拍,故云“桂枝二麻黄一汤”,今约而并非如此,而是取桂枝汤十二分之五,取麻黄汤九分之二,二汤取相合,再解其肌,微发其汗。本证与前者病情相似,但无面色赤、身痒等证,为表邪不甚,比上证更轻,故麻黄用得更少。柯韵伯曰:“邪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之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之峻攻,故桂枝三分之二,麻黄 三分之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
桂枝二越婢一汤,主治表郁内热证。其病机因汗出不彻、卫阳拂郁,内热相扰所致,故用桂枝汤配麻黄小发其汗,以解外邪,用越婢清透郁热,便使其得汗而解。关于其用量问题,亦各不符实,仍是取桂枝的四分之一,取越婢汤的八分之一用量。
柴胡桂枝汤主治太少合病,以柴胡汤和少阳,桂枝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从而达到太少双解,其用量各取二分之一相合而成。柯韵伯云:“此太少并病之轻者,故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解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结……故方中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为双解少阳之剂。”
桂枝汤出自《伤寒论》。是伤寒论的核心方剂。具的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的作用。其组成为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大枣(3枚) 甘草(6克)水煎服。本方在《伤寒论》衍化的方剂很多,大都不出乎药味的增量变化;加味和减味变化;方剂合并应用变化等。兹就其类方衍化特点归纳如下。
一 桂枝汤药味增量变化
药味的增量变化,是指桂枝汤的药味不变面只增加某药的用量,从而改变方剂的作用或扩大其应范围。如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三方药味完全相同,仅是药量的改变,其作用和用途亦随之改变。桂枝汤中的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9g)甘草二两(6g)大枣12枚,共奏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之剂,适用太阳风寒表虚证。桂枝汤中桂芍等量,而桂枝加桂汤则桂枝重于芍药,重用桂枝配甘草,更佐生姜大枣辛甘化合,旨在温通心阳,平冲降逆,适用于心阳虚奔豚证。桂枝加芍药汤,芍药倍于桂枝,虽有解肌祛 风之功,但重在缓急止痛,适用于太阴里虚兼太阳证。柯云伯说:“因表虚未解,阳邪已陷于太阴,故脱芍药以脾调中,而除腹满之腹痛,此用阴和阳法也。”
二 桂枝汤加味变化
桂枝汤的加变化,是以桂枝汤为基础,在药味、主证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兼证不同加入相应的药物,以期达到兼证、主证同治的目的。如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桂枝加葛根汤、小建中汤、桂枝加大黄汤等。桂枝加葛根汤适用于太阳表虚证兼项背强兀兀证,若单用桂枝汤惟恐经输之邪不解,独用葛根汤表虚益甚。 故用桂枝汤治疗太阳表证,加葛根鼓舞胃气上行,升津液以濡经脉。小建中汤虽属桂枝汤加味成,但旨意不在解肌祛风,而主治脾虚心悸腹痛证、具有温中健脾、调补气血的功能。方中以饴糖为主药,倍芍药为辅药,甘温补中,苦平益阴。桂枝佐饴糖则温中,甘温辛苦合用,平补阴阳,故名小建中汤。
三 桂枝汤的减味变化
桂枝汤的减味变化,是指在桂枝汤中减去与病证不相应的药味,从而改变配伍关系,提高疗效。如“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本证由太阳病误下后表邪不但不解,反而邪陷胸中,仍须用桂枝汤解表。但芍药有敛阴和营之功,亦有敛邪不散之弊,惟恐有碍胸阳,故弃而不用。方中用桂枝伍生姜解肌祛风,宣通胸阳,其病则愈。《伤寒发微》曹颖甫:“脉促而胸满、气上冲者,阳有余而阴不足也,芍药苦泄伤阴,非阴虚所宜,故去之”。
四 桂枝加减变化
桂枝加减变化,是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减去有碍病证的药物,加入相应的药物,调整和改变配伍关系, 以适应兼证的需要和变证立方。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苓桂甘枣汤等,均属此范畴。枝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适用于脉微胸满恶寒证。本证由太阳病误下后不仅邪陷胸中,而且损及胸阳,与桂枝去芍药汤同中有异,故去芍药酸收之品,加附子温经复阳,以助桂枝解肌祛风之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表虚兼脾虚水停证。本证为太阳病经发汗或误下后致脾阳不运,水湿内停,故方中去桂加茯苓为主药,佐以白 术健脾燥湿利水,生姜辛散外解表邪。
五 桂枝汤的加味及增量变化
桂枝汤的加味及增量变化,是在桂枝的基础上加重辅药用量的同时,又加入治疗兼证的药物。“如发汗后,身体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62条)本证,是由于太阳病发汗太过而伤及营血所致。从文中看,只突然“身疼痛,脉沉迟”的症状,无表证存在的迹象,但从方药来看,虽然发汗表证依然未解,故用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加重芍药生姜滋养营血,宣通阳气,另加人参益气养营,气血平调,身痛自止。
六 方剂合并应用变化
方剂合并应用变化,是以桂枝汤为主药不变,与其他方剂合用,并取各方中一定的用量,分别以所取的用量而命名。如麻桂各半各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及柴胡桂枝汤。麻桂各半汤主治太阳表实汗出不彻证治。本证处于表邪逗留肌表,欲解不解,郁而不达,正气欲复之际,所以出现“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身必痒”等证。因无汗不得独用桂枝,寒少不得专用麻黄,故两方相合,并凑辛温轻剂,微发其汗则愈。本方名曰“桂麻各半汤”,实际并非各半,而只取两方的三分之一的用量。曹颖甫说:“营热内张,毛孔外塞,则其身必痒,故宜麻桂各半汤,以期肌表双解,则一汗而愈。”
桂枝二麻黄一汤,适用于太阳表郁不解证。本方取桂枝汤二分,麻黄汤一分,两方相拍,故云“桂枝二麻黄一汤”,今约而并非如此,而是取桂枝汤十二分之五,取麻黄汤九分之二,二汤取相合,再解其肌,微发其汗。本证与前者病情相似,但无面色赤、身痒等证,为表邪不甚,比上证更轻,故麻黄用得更少。柯韵伯曰:“邪稽留于皮毛肌肉之间,固非桂枝之可解,已经汗过,又不宜麻黄之峻攻,故桂枝三分之二,麻黄 三分之一合而服之,再解其肌,微开其表,审发汗于不发之中。”
桂枝二越婢一汤,主治表郁内热证。其病机因汗出不彻、卫阳拂郁,内热相扰所致,故用桂枝汤配麻黄小发其汗,以解外邪,用越婢清透郁热,便使其得汗而解。关于其用量问题,亦各不符实,仍是取桂枝的四分之一,取越婢汤的八分之一用量。
柴胡桂枝汤主治太少合病,以柴胡汤和少阳,桂枝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从而达到太少双解,其用量各取二分之一相合而成。柯韵伯云:“此太少并病之轻者,故取桂枝之半,以解太阳未解之邪,取柴胡之半,以解少阳之微结……故方中以柴胡冠桂枝之前,为双解少阳之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