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13
- 帖子
- 754
- 获得点赞
- 37
- 声望
- 18
1、根据每年运气的变化治疗
自然气候由于有五运太过不及和六气司天在泉的变化,对人体发病有一定的影响。在治疗时应考虑到运气的变化。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气在泉,风 淫 于 内 , 治 以 辛凉,佐 以 苦, 以 甘缓之, 以 辛散之。 热 淫 于 内 , 治 以 咸 寒 ,佐 以 甘苦, 以 酸收之, 以 苦发之。湿 淫 于 内 , 治 以 苦 热 ,佐 以 酸淡, 以 苦燥之, 以 淡泄之。火 淫 于 内 , 治 以 咸 冷,佐 以 苦辛, 以 酸收之, 以 苦发之。燥 淫 于 内 , 治 以 苦温,佐 以 甘辛, 以 苦下之。 寒 淫 于 内 , 治 以 甘 热 ,佐 以 苦辛, 以 咸 写之, 以 辛润之, 以 苦坚之,司天之气,风 淫 所胜,平 以 辛凉,佐 以 苦甘, 以 甘缓之, 以 酸写之。 热 淫 所胜,平 以 咸 寒 ,佐 以 苦甘, 以 酸收之。湿 淫 所胜,平 以 苦 热 ,佐 以 酸辛, 以 苦燥之, 以 淡泄之。湿上甚而 热 , 治 以 苦温,佐 以 甘辛, 以 汗为故而止。火 淫 所胜,平 以 酸冷,佐 以 苦甘, 以 酸收之, 以 苦发之, 以 酸复之, 热 淫 同。燥 淫 所胜,平 以 苦湿,佐 以 酸辛, 以 苦下之。 寒 淫 所胜,平 以 辛 热 ,佐 以 甘苦, 以 咸 写之。”《审视瑶函》也说:“甲已之年为土运,土爱暧而不受 寒 ,宜加温剂 以 助之,戊癸之年为火运,火宜 寒 而不宜 热 ,宜加凉剂 以 解之,子午卯酉年少阴君火,阳明燥金,司天在泉,宜清之,寅申巳亥年,少阳相火,厥阴风木,司天在泉,宜凉剂 以 加之。”《三因极一病方论》根据岁年运客气的变化提出了每年的主用方剂和按时加减法,如辰戊之岁,主用静顺汤,加减法为大寒至春分去附子,加枸杞子,春分至小满,原方加枸杞子,小满至大暑原方去附子、木瓜、干姜,加人参、枸杞子、地榆、白芷、生姜,大暑至秋分原方加石榴皮,秋分至小雪原方不加不减,小雪至大寒原方去牛膝,加当归、芍药、阿胶。如此严格按时用药,表明因时施 治 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
我国名老中医蒲辅周, 于 1954年在石家庄 以 白虎汤为主治疗流脑,取得了满意疗效。1956年,北京流脑大流行,医疗队效仿蒲老的治疗方法治疗却无效果。后请教 于 蒲老,蒲老认为 治 病要了解岁运的变化,1954年天气干燥,暑热偏盛,故用清泄暑邪法能获效,1956年湿气偏盛,暑邪夹湿为患,当清暑泄 热 、通阳利湿法治疗,验之果效。
运气学说既注意到了四时气候往来寒暑的一般特点,也注意到了各个年份在气候上和疾病的共同特点与不同点,而总结出来的一套规律和推算方法,是中医独特的时间治疗学。由于疾病不仅受到时间的影响,还与生活条件、心理状态有密切关系,在运用时需要灵活掌握,不能机械照搬。
2、发病季节不同,治疗有异
《素问·六元政纪大论》就曾指出:“用 寒 远 寒 ,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 热 远 热 , 热 无犯 热 , 寒 无犯 寒 。”的用药原则。指出了用温药勿犯天时之温气,用 热 药勿犯天时之热气,用凉药勿犯天时之凉气,用 寒 药勿犯天时之寒气。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春宜吐、夏宜汗、秋宜下”、“ 白虎汤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等因季立法治疗观点;李东垣根据四季变化不同及发病不同制定了四季时方:“春宜补中益气汤,夏宜清暑益气汤,秋宜升阳益气汤,冬宜神圣复气汤”等等。如感冒,由于发病季节不同,而治疗方法迥异。风寒多见于冬夏,宜用麻黄汤、桂枝汤;风 热 多见于春季及初夏,宜用桑菊饮、银翘散;感冒见于夏季者,常偏暑热,宜用香薷饮、白虎人参汤;感冒见于长夏者,因气候多偏暑湿,方宜用三仁汤、羌活胜湿汤;感冒见于秋季时,因气候多偏燥,方宜用桑杏汤、杏苏散。就是同一证候发病不同季节,用药也不相同。如风寒感冒,冬天辄用麻桂之属辛温散 寒 发汗,夏天气候炎热,腠理疏松,易汗伤津,麻桂就当慎用,宜用荆芥、薄荷发汗力较轻的药物,暑盛则用香薷之属。
3、运用月节律辨证施 治
月用药施 治 此法是根据病情选择在一个月中的某几日进行药物治疗,常用 于 妇女经、带、胎、产等疾病的治疗。《素问·八正神明论》强调“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廓空无 治 ,是谓得时而调之”,认为月生之时,机体气血空虚,不可施用散瘀之剂,应施 以 补益气血剂;月满之时,气血充盛,不应峻补,应施 以 散瘀、祛邪之 治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完整的对月经病、带下病及不孕症等妇科疾患的时间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月经诸病,都主张在月经来潮前7日开始治疗,至行经时终止。这是因为这段时间,冲脉任脉之经血下注胞宫,胞宫气血逐充盈,功能旺盛,此时投药治疗能借胞宫功能旺盛之时增强抗病能力,排邪外出,有利于调整月经节律。
4、运用日节律辨证治疗
根据昼夜变化择时用药是中医时间治疗学一大特点,并在这方面积祟了丰富的经验,古人早已发现在自然环境周期变化影响下,人体阴阳气血的消长盛衰昼夜变化,因而用药也应根据昼夜节律加减、调整, 以 取得最佳疗效。明·薛己《校注妇人良方》认为,补中健脾的补中益气汤,益肾壮阳的金匮肾气丸,益气之六君子汤等温阳、益肾、健脾方药,应在清晨、上午服用效果最佳;《证 治 准绳》载“鸡鸣散”有祛湿化浊、行气解郁、通络除滞等功效,应在平旦鸡鸣时服用最好,又如“泽漆汤” 治 咳喘病脾虚不适、水饮 内 滞者,宜“温服五合,至夜尽”;“菌陈五苓散” 治 黄疸病湿重 于 热 者,应“先食服方寸匕,日三服”;“十枣汤” 治 悬饮症要在“平旦服”,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指出:“早用温肾阳之药,晚用补脾气之品,晨滋肾阴,午健脾阳,早服摄纳下焦,暮进纯甘清燥。”俱是遵循昼夜节律,选择最佳用药时机,根据不同证型,在不同的时辰投入不同剂量的药物, 以 得“天地之旺时而祛邪”的目的。
5、根据病位择时用药
5.1病位在四肢者
宜清晨空腹服,早起后人体四肢血脉流畅,有利于药力抵达病所,被人体迅速吸收,发挥疗效。
5.2病位在腰以上者
宜饭后服药,饭后服药可减少药液渗入大肠,利于药力上浮而接近病灶。
5.3病位在腰以下者
宜饭前服药,饭前服药药物不被饮食阻滞,有利于药性迅速下沉吸收抵达病处。
5.4病位在骨髓者
宜夜晚(约21时~23时)服药,此时人体代谢谢活动,气血运行趋缓,药物在体内代谢谢也相对趋缓,药效相对延长,有利于肾脏和骨髓吸收。
6、根据药性、功效择时服药
中药具有 寒 、 热 、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临床用药时, 热 性、温性药宜乘药液温 热 时服下; 寒 性、凉性药宜药液冷却后饮服,此服药之法,取其“ 寒 则 热 之, 热 则 寒 之”之理,即 寒 性病用温性、 热 性药而 热 服之, 以 加强药物的温性而提高疗效; 热 性病用 寒 性、凉性药而冷服; 以 达到更好的降温和泻火作用。
6.1发汗解表药宜午前服,午前为人体阳中之阳分,此时可以发汗,增强药效。王好古在《此事难知》中说:“汗无太早,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谓当日午以前为阳之分,当发其汗。午后阴之分也,不当发汗。故曰汗无太早,汗不厌早,是为善攻。”
6.2益气升阳药宜午前服,午前为阳气升发向上之际,投 以 升浮之药,有利于阳气的提升和祛除病邪;
6.3催吐药宜清晨服,此时服药借阳气上升外达之机,加强药物上达外透之力,使邪外出。
6.4利水渗湿药宜清晨服用,此时人体胃 内 已基本排空,投 以 利水药物便于体内吸收,加之人体此时阳气渐渐升发,有助 于 气化水湿, 以 增强药效;
6.5驱虫药和泻下药宜午后、晚上或入睡时空腹服,根据寄生虫的活动特点,结合人体阴阳消长和自然界阴阳节律,此时用驱虫药可促使虫体与病邪随大便而出;
6.6滋养阴血药宜入夜空腹服,21时~23时人体肾脏最为空虚,补阴极宜,同时,空腹服药也有利于被人体迅速吸收;
6.7安神药宜临睡前服, 以 保证患者较快入睡。
7、六经病的最佳服药时间
张仲景《伤寒论》中提出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的欲解向愈时间,分别是该经是旺盛之时,此时投药能借经气旺盛之时驱邪外出。六经病欲解时的“上”应作“前”理解。如“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未前面的时辰为巳午。因未时阳气渐衰,巳不是太阳主时,再加上服药后还有吸收发挥作用的过程,未时服药已不最佳时间。因此,六经病的最佳服药时间是:太阴病为巳午时,阳明病为申酉时,少阳病为寅卯时,太阳病为亥子时,少阴病为子丑时,厥阴病为丑寅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