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7877
- 获得点赞
- 859
- 声望
- 113
头痛病是指由于外感与内伤,致使脉络拘急或失养,清窍不利所引起的以头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头痛既是一种常见病证,也是一个常见症状,可以发生于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有时亦是某些相关疾病加重或恶化的先兆。
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偏头痛,一般人群发病率达5%,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4。相当数量的病人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气血食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金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日臻完善。《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火。《普济方》认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人于脑中,则令人头痛。”明·《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另外,文献有头风之名,实际仍属头痛。正如《证治准绳·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西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证候特征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本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尤其偏头痛,一般人群发病率达5%,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患病率为985.2/10万,30岁以下发病者逐年增长,男女患病率之比约为1:4。相当数量的病人尤其久治不愈者,往往求治于中医。
我国对头痛病认识很早,在殷商甲骨文就有“疾首”的记载,《内经》称本病为“脑风”、“首风”,《素问·风论》认为其病因乃外在风邪寒气犯于头脑而致。《素问·五脏生成》还提出“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上实”的病机。汉·《伤寒论》在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厥阴病篇章中较详细地论述了外感头痛病的辨证论治。隋,《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可致头痛。宋·《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对内伤头痛已有较充分的认识,认为“有气血食厥而疼者,有五脏气郁厥而疼者”。金元以后,对头痛病的认识日臻完善。《东垣十书》指出外感与内伤均可引起头痛,据病因和症状不同而有伤寒头痛、湿热头痛、偏头痛、真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气血俱虚头痛、厥逆头痛等,还补充了太阴头痛和少阴头痛,从而为头痛分经用药创造了条件。《丹溪心法》认为头痛多因痰与火。《普济方》认为:“气血俱虚,风邪伤于阳经,人于脑中,则令人头痛。”明·《古今医统大全·头痛大法分内外之因》对头痛病进行总结说:“头痛自内而致者,气血痰饮、五脏气郁之病,东垣论气虚、血虚、痰厥头痛之类是也;自外而致者,风寒暑湿之病,仲景伤寒、东垣六经之类是也。”另外,文献有头风之名,实际仍属头痛。正如《证治准绳·头痛》所说:“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皆当验其邪所从来而治之。”
西医学中的偏头痛,还有国际上新分类的周期性偏头痛、紧张性头痛、丛集性头痛及慢性阵发性偏头痛等,凡符合头痛证候特征者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