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浅谈从兵法看中医

白头翁

声名远扬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05
帖子
8808
获得点赞
68
声望
10
年龄
54
“用兵如孙子,策谋三十六。六六三十六,数中有术,术中有数。阴阳燮理,机在其中。机不可设,设则不中。”(《孙膑兵法•序》)
1241934209.jpg
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其《孙膑兵法》广流于世,至今仍引为经典。但把“兵法”和中医联系起来是否太过牵强?非也,用兵如神,直捣黄龙,驱兵抗敌之理其实也详于中医治疗之机。

本篇则借“胃阴虚”来阐述其中隐理。

金元李东垣氏首创脾胃学说, 但偏于升阳治脾, 尚欠完善; 叶氏的养胃阴法正弥补了李氏之不足。叶天士在李东垣《脾胃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胃阴学说”。他对《脾胃论》推崇备至, 认为“脾胃之论,莫详于东垣”, 但同时又认为“东垣之法, 不过详于治脾, 而略于治胃耳”。他从《内经•灵枢•玉版篇》:“人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素问•本神篇》:“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的关于脾胃阴精的基本论点出发, 博采诸家之说, 如《金匮》麦门冬汤滋养肺胃之阴、《伤寒论》三承气汤之攻下以存阴、人参白虎汤之清热救阴、喻嘉言议胃津,制清燥救肺汤等, 结合临床, 阐述了“脾升胃降”、 “救阴必扶胃汁”的至要理论, 创立了“胃阴学说”。《临证指南医案》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叶氏的学术观点和治疗经验,读后使人广开思路, 颇多启示。故,我们在分析“胃阴虚”时多从《临》而发。


胃阴虚为胃的阴液不足所出现的证候。见《类证治裁•脾胃》:“燥在中,必伤脾胃之阴。为热壅,食不下,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食下痛,胃翻便秘,胃热善消水谷。”又称胃阴不足。《临证指南医案》提出导致胃阴虚几种因素:“夫凡遇禀质木火之体,患燥热之症,或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咽干,烦渴不寐,肌燥熇热,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都属胃病也”

无论种种,皆可总结为“正气不力,邪可干也;邪伐太过,正气不存。”用“兵法”的思维来看,正气为我方即施治医师,邪气为敌方即六淫外疠,而邪干之人体则为双方争夺的城池或盘踞地点,就这样的类比来讲,邪气的“智慧”和医师相当,有时甚有过之而无不及,不可小视。敌人会尽一切力量和耍一切伎俩达到目的——侵犯人体;而作为医师在施治用药前则须先敌一步,拆穿其所用伎俩,再图抗邪,以免“助纣为虐”。
 
1、 初次交锋(病因病机)。


(1)在全面侵占人体之前,邪气会派“先前部队”占领“胃家”,造成“胃阴虚”的事实,其最惯常使用的伎俩——兵法“趁火打劫”:“敌之害大,就势取利,刚决柔也。”大意是当对方遇到困难、危机时,就要乘机出兵夺取利益,这是一个果敢决断,趁人之危、制服对手的谋略。胃阴亏虚往往因为自身已亏,外邪复干引起。所谓“己已亏,邪不必力而取之。”


(2)邪气致“胃阴虚”得志后,力图大举进犯,但并不想让医师一眼戳穿而阻其好事,故又使出花招——兵法之“瞒天过海”:“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大意是当防备周密之时,就容易麻痹大意;平时看惯的,往往就不再怀疑了。把秘密诡计隐藏在公开的行动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排斥,非常公开的东西往往蕴藏着非常机密的事。

敌方邪气即“肝风”成功运用了“瞒天过海”之术。其诡计在于咳甚,面白,苔脉之现,一派寒束中上焦之相,唯呕血表露真迹,却又被医师认为寒客胃络导致血溢脉外,误用“清寒理嗽”之重镇之法,结果大逆其道,助邪攻城。医师用浅理推断这些见惯不怪的症状体征,邪气也并不采取标新立异的形式来表达自己,之所谓“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是也。

(3)正解应为:敌方“瞒天过海”,我军欲拦其去路,则须——兵法“欲擒故纵”:“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该呕血病人, 时值春夏之季, 春夏天地气机皆动,肝气正旺,又“劳怒用力”, 伤气动肝,加之“食减过半”, 知胃阴必虚, 木失水涵, 肝升太过, 犯胃贯膈冲咽入肺, 伤血动血后, 风阳更炽, 必咳逆欲呕, 故勿用清寒理嗽,当“镇养胃阴”, 方用生扁豆、沙参、天冬、麦冬、川(石) 斛、茯神;所用扁豆、茯神, 为甘缓以治其急之意。 一元一国学网

总之,该患者呕血势急,若下急药必成“反兵”,当投甘缓之药“紧随勿迫”“兵不血刃”,镇养胃阴,使正充盈,散风阳而后擒。


胃阴虚一般表现为唇燥舌绛、苔剥、口干,喜饮,或不知饥饿,或胃中嘈杂、呕哕,饮食减少,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甚则干呕呃逆,舌中心绛干,脉细数或表现为呕血反复不止,色红量少,胃脘隐痛,不思饮食,低热不退,五心烦热,少寐多梦,乏力消瘦,舌鲜红,少苔,脉细数。但临床上并不一定只有这些症状才源生于胃阴虚,还有更多表象上看和“胃阴虚”并无直接联系的症状比如下唇肿硬疼痛、皲裂脱皮、口腔溃疡的慢性唇炎;臌胀;心烦失眠,神志恍惚,心悸易惊,眩晕健忘之胃阴虚及心证治;胸胁疼痛, 暖气呕恶之胃阴虚及肝证治;眩晕气短,体倦神疲,四肢痿软之胃阴虚及脾证治;咳嗽不已,痰中带血,或胸次震痛之胃阴虚及肺证治;腰脊疼痛,俯仰不灵,股膝疲软,甚则举步维艰,骨隙间觉疼热,纳减神衰,听不聪之胃阴虚及肾证治等。如若不探察究竟,以其症状本身作为病机根本而施治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反向倒戈。且这些邪气运用的“瞒天过海”之阴谋作为,非与掩耳盗铃夜半行窃同类,使得破计方能在深层次思考这些“瞒天”之术留下的线索后得出正确答案。


故“兵法”揭示:患者之征象非全与实质相吻,施辨前请三思而行,寻其根本而为之。
 
2、小试身手(辨证施治)。

(1) 洞查阴谋,了于掌中,胸有成竹,然仍不可轻敌妄行,乃以少药投石问路耳——兵法“打草惊蛇”:“疑以叩实,察而后动;复者,阴之媒也。”大意为有怀疑就要侦察核实,待情况完全了解清楚后再行动,用一个试探性的佯动,可以引诱敌人暴露出隐藏很深的阴谋。有经验的医师都知道,在临床上,有急厉之状须下重药以降之,也有无任何症状在暗中却危机四伏之隐患,所以“由兵家得出先知虚实,使其中我埋伏,而后聚而歼之”的道理。


胃阴对于人体非常重要。胃阴在《内经》中概称之曰“胃气”,实际上概括胃阴、胃阳两个方面互根的同一物质。盖胃阴是水谷精微和津液,而胃阳则是胃阴所生化的气,所谓阴即阳之本也。如胃阴不足,则五脏之阴精随之而虚,生命活力也因之而受影响。《素问•本神篇》指出:“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由此可知,胃阴的盛衰,直接关系及人身之健康与生命之存亡。所以前人认为“保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生机”,确切论也。

在论治中,或独养胃阴以复后天生化之本,或泻阳热以防阴津之被动,或养阴液以济虚火之燃灼。叶氏曾说:“岂可以芪术升柴治之乎?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矣。此义即宗内经所谓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总之,对胃阴虚证,应早期养胃,这既是培本之要着,又可杜其影响它脏之阴衰。若五脏无论何脏之阴虚而关于胃者,亦应先从胃治。盖阳明胃阴得充,胃气有权,则脏虚皆可复矣。所以胃之关系一身,实为至要。


故“兵法”揭示:以少药小试,症状复现或更甚,非为坏事,此为玄机也。
 
3、 当邪疾暴露无疑时,等待其猖狂或狡黠的就是“兵来将当,水来土淹”了,自当用药取味祛邪济虚。


这里将叶氏养胃阴之法归纳如下:


(1) 清养悦胃法主要用于湿温、暑温等疾病后期, 胃阴胃气不复的病证。症状多见于胃口不开, 不饥少食, 音低气馁,口渴、口淡或口苦, 便不爽利, 脉或涩等。叶氏多采用甘平、芳香、微辛的药物相配, 薄味清养胃阴, 芳香悦胃醒脾。


(2)甘凉濡润法主要用于燥证, 或木火升腾, 灼烁胃阴的病证。症见面色苍白, 舌红绛, 咽干, 烦渴思凉饮, 不寐,肌燥热, 虚痞不食, 便秘燥结; 或寒热升火, 早暮为甚;或咽痒干咳, 气逆咯血; 或脘中觉热; 脉多数促或搏大。此症胃阴耗伤较甚而燥热不平, 当急投甘寒凉润的药物以救阴清热。


(3)甘缓益胃法主要用于胃阴虚兼脾气不足的病证。临床多见于久病劳损、失血之后, 症见神倦食减, 形体日损, 音低气短, 便溏, 脉空大或弱, 兼参见其它胃阴虚的症状。治取甘、平、微温、微凉之品, 以扶中益胃生津。此法扶气而不温热, 益阴而不凉滞, 性道缓和, 故称甘缓。


(4)酸甘济阴法用于肝阴虚耗, 肝用太过, 化热上扰, 胃阴因之受伤者。可见肋痛、恶心、干呕善噫, 或呕清涎, 微眩, 气塞胀闷, 甚则昏迷欲厥, 废食不便, 心烦热, 消渴,或喜食酸甘, 舌干唇红, 或舌光剥等。肝为刚脏, 宜柔宜和;胃为阳土, 宜凉宜润。酸能制肝敛阴生津, 甘能令津还, 故予酸甘济其阴。


总之,中医之隐晦深奥无语言表,我们何不从另外一种角度去窥寻她的规律?其实中医包含庞大复杂的哲学思维,既然能用兵法阐释,又何不可指导其他呢?叶天士等前辈的经验固然非常重要,但留给我们更重要的却是精妙的思维方式,今后在临床治疗上,无记乎具体方法,只在于以不变应万变的“兵法”,无敌能当,无邪不祛,无弱不扶。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