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中医名言(三)

大度

声名鹊起
正式会员
注册
2008/05/23
帖子
195
获得点赞
3
声望
0
湿邪为病,缓而难知。
——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不明脏腑经络,伸手动手遍错
夫病之一物,非人身素有之也,或自外而入,或由内而生,皆邪气也。擨气加诸身,速攻之可也,速去之可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王旭高《王旭高医案》
欲知病之难易,先知病之深浅。欲知病之深浅,先知病之部位。
宝辉《医医小草》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识病,则千百药中任举一、二种用之且通神;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
喻昌《寓意草》
谚云十个医,十个法,此言不然,病者只有一个病,自当只有一个法。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凡治病治遗使邪有出路。宜下出者,不泄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
周学海《读医随笔》
考古人用药,有攻病保躬两途,攻病则或凉或温,当取其偏,保躬则适其寒温,宜用其平。
程杏轩《杏轩医案》
1.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
--先秦 扁鹊 见《医述》--
2.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
--唐 孙思邈--
3.不读本草,焉知药性?专泥药性,决不识病;假饶识病,未必得法,识病得法,工中之甲。
--金 张子和《儒门事亲 卷十四治病》--
4.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元 朱震亨《局方发挥》--
5.医不贵于能愈病,而贵于能愈难病;病不贵于能言医,而贵于能延真医。
--明 张景岳《景岳全书》--
6.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清 刘仕廉《医学集成》--
7.医是讲学不是市道,故商贾贸迁之术无一书之传,而医家言则汗牛充栋。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8.医之事岂易言哉?非讨论而悉其源,无以施临证之功,非临证而着其效,无以验讨论之力,二者未至,不足言医也。
--清 张文燮《医效秘传 张序》--
9.学医从《伤寒论》入手始而难既而易,从后世分类书入手初若易继则大难矣。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0.《内经》无论真不真,总是秦汉间书,得其词组,即是治法;《伤寒论》无问全不全,茍能用其法以治今人病,即此亦已足矣。后学能识病,全赖此数书。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学医当学眼光,眼光到处,自有的对之方,此有说不尽之妙,倘拘拘于格理,便呆钝不灵。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2.大约功夫到时,眼光中无相同之病。看一百人病,便有一百人方,不得茍同,始为有味。若功夫未到,便觉大略相同。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3.凡看病须要格分寸。谅病之分寸,而定药之分寸,格成一方,看去增减一味不得。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4.凡少年人看病,心中必谓天下无死症,如有死者,总由我功夫不到,一遇难处,遂打起精神,与他格算,必须万全而后止。学医者,不可无此种兴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5.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6.大凡名家亦有偏处。当日雨田先生善用凉药,非无用温处,用至七分止矣;性天先生善用温药,非无用凉处,用至七分而止。两家对待,各具至理。雨田先生曰:一分热邪不除,便为不了之病,易戕正气。性天先生曰:一分阳气不亏,不受阴邪为病。当时两家论治最好看,然亦须有学问去领会,无学问者安能识此奥旨,而两家亦终不相通。
--清 曹仁伯《琉球百问》--
7.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明 孙一奎《赤水玄珠》--
8.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清 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9.学医一道,既不能离开书本,也不能专靠书本,既要凭些经验阅历,也要懂得经籍要义。
--近代 冉雪峰--
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定;
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唐·王冰《素问·至真要大论》注文
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滋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灵枢·终始篇》
“上下交损,当治其中”
——清·叶天士
阴虚之甚者,先回其阳,继而渐加补阴之药,是无阴则阳无以化也;
阴虚之甚者,先补其阴,继而渐加补阳之药,是无阳则阴无以生也。
——清·王三尊《医权初编》
回阳之中,必佐阴药;
摄阴之内,必兼顾阳气。
——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脱》华岫云按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新方八略·补略》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阴症似乎阳,清之必毙;
阳症似乎阴,温之必亡。
——清·顾松园《顾松园医镜·格言汇篡》
五味入口,各有所走,各有所病.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之,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辛与气俱行,故辛入心而与汗俱出; 苦走骨,多食之,令人变呕;甘走肉,多食之,令人怋.推此,则知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之所起所在也.- <<针灸大成>>
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
鲁迅
李汉彪师傅传草药辨认秘诀
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叶边有刺皆消肿,叶中有酱拨毒功.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
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灵枢·营卫生会篇》
中医辩证
辨舌質可驗五臟之虛實,視舌苔可察六淫之深淺
--近代.曹炳章《辨舌指南》--
病不應脈,當思其病;脈不應病,當思其脈;藥
不應病,當思其藥。
--清.杭世駿--
證雖重而門類明白者,不須診脈亦可議方,證雖
輕而題目未定者,必須仔細察脈。
--明.李榳《醫學入門》--
濕病在表,一身盡痛;濕病在裏,一身不痛。
--明.汪昂《醫方集解》--
熱在上焦,咽乾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
在下焦,便秘溺赤。
--明.李榳《醫學入門》--
凡病氣重,則小便必澀;病氣蘇,則便溺漸通。
--清.程杏軒《醫述》--
衛虛則外寒而栗,營虛則內熱而咳;營虛則咳傷
肺而唾腥;衛虛則寒入脾而吐涎沫。
-《醫述》--
逢節發病,必非議補之時。
--清.陸九芝《世補齋醫書》--
脈病人不病則病重,人病脈不病則病輕。
--清.王孟英《王氏醫案譯注》--
治病必先辨症,辨症須辨兼症,徐洄溪謂有一症
不具,即需審慎者,固難為見病治病、知常不知
變者道也。
--清.費繩甫《孟河費氏醫案》--
 
能解释下就更好了,呵呵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