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2021年4月起,论坛网上药店重新开放!详情查看
  • 从2023年10月10日开始,华夏中医论坛启用备用域名tcmbe.com 详情查看
  • 关于论坛电子书等资源下载权限的说明!详情查看
  • 论坛官方2000人QQ群,欢迎加入!详情查看
  • 对所有可能涉及版权的资源,论坛均不再公开展示!详情查看

Z 增液承气汤

曾伟峻

闻名全坛
核心会员
注册
2009/07/08
帖子
12067
获得点赞
48
声望
0
年龄
44
组成:玄参30g麦冬25g生地25g大黄9g芒硝4.5g

方歌:增液承气参地冬,硝黄加入五药共,热结阴亏大便秘,增水行舟肠腑通。

功用:滋阴增液,泻热通便。

主治:热结阴亏证。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脘腹胀满,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方解:方中重用玄参滋阴泄热通便为君药。麦冬、生地滋阴生津,为臣药。君臣相合即为增液汤,功能滋阴清热,增液通便。大黄、芒硝软坚润燥,泄热通便。共成“增水行舟”之剂。

1、证治要点:燥屎不行,下之不通,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2、生地、麦冬、玄参-增液汤,舌红少苔或无苔时用。
 
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

玄参30克、麦冬(带心)24克、细生地24克、大黄9克、芒硝4.5克,用水8杯,煮取3杯,先服1杯,不知,再服。

本方用增液汤(玄参、麦冬、生地)滋阴增液,壮水清热,益肺润肠,增水行舟,用滋阴清热、壮水扶正之品,而达润肠通便泄热之功。因阳明温病热结伤阴,肠道乏津,犹如水乏舟停,而大便秘结不下,故又加硝、黄为臣使,推陈致新,泻热通便。硝、黄配增液,下之而不伤其阴;增液配硝、黄,润之而无恋邪之弊。

本方所主治之证,为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结滞不行,下之不通,口渴,咽燥,舌质红绛,苔黄少津,甚或糙干裂纹,脉象细数者。近人也常用于高热性疾病后期,津液耗伤而大便结滞不下者。也可用于其他疾病伤阴而便秘者,如阳虚体弱,阴津不足,产后便秘,大失血后便秘等证。

本方与大承气汤皆能治便秘,但大承气汤为“急下以存阴”之剂,增液承气汤为“增水行舟”之剂。前者是阴尚未伤,下之而防伤阴,后者是阴津已伤,增液滋阴而下之。虽然都是下法,却各有奥妙不同。

《温病条辨》中对承气汤有很大发展,除上述增液承气汤外,尚有宣白承气汤(生石膏15克(先煎)、生大黄9克,杏仁粉6克,瓜蒌皮5克,水5杯煮取2杯,先服1杯,不知再服),用于治疗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喘促不宁,痰涎壅滞,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导赤承气汤(赤芍9克,细生地15克,生大黄9克,黄连6克,黄柏6克,芒硝3克。煎服法同宣白承气汤),用于治疗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左尺脉坚牢,小便赤痛,时烦渴甚者;护胃承气汤(生大黄9克,玄参9克,细生地9克,丹皮6克,知母6克,麦冬9克。煎服法同上),用于治疗阳明温病,下后数日,热不退,或退不尽,口燥咽干,舌苔干黑或金黄色,脉沉而有力者。

另外,还有陷胸承气汤、紫草承气汤、犀连承气汤等等,均为后世医家在仲景承气汤精神指导下,据证加减变化而成,各有其主证,使承气汤法的治疗范围更为广泛。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增液承气汤

《温病条辨》

【组成用法】玄参一两(30g) 麦冬八钱连心(25g) 细生地八钱(25g) 大黄三钱(9g) 芒硝一钱五分(5g)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本方功用】滋阴增液,泄热通便。

【适用范围】阳明温病,热结阴亏。燥屎不行,下之不通者。

【方义讲述】由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谈一谈攻补兼施的问题,攻补兼施就是或者是由于病人或者是原来体质弱,或者是由于治疗的不当,就是错过了治疗的时机,应下失下,通过刚才阳明腑实,阳明热积,应该用寒下的办法,它没有用,这样呢,热积更甚,造成阴液的伤,造成阳气的伤,而主要是伤阴。这样的情况,既要补人体的气血阴阳,主要是补气补阴,又要祛除热积,而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祛积是主要的,所以这个补跟扶正解表的目的是一样的,不是为了治虚,而是为了更好的祛邪,扶正来祛邪,通过补益气阴,来达到泻下热积的目的。这个方子也是随着后来对病的认识以及药的使用,范围更加扩大有关,那么到了后来温热病的发现,温热学派的形成,对于温热之邪伤阴的问题,特别注重阴液,因此在这种情况之下,特别注意到这个补以滋阴为主,那么简单来看,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汤就是增液汤和调胃承气合起来的,但是这里要注意生地、玄参、麦冬的用量,如果达不到这么大的用量,就谈不上增液的作用,所以在增液汤的同时加上了大黄、芒硝,来增加人体的阴液,补人体的阴液,那么更好的润燥泻积。


摘自《王绵之方剂学讲稿》
 
增液承气汤
【出处】清•吴鞠通《温病条辨》
【组成】元参一两 麦冬八钱,连心 细生地八钱 大黄三钱 芒硝一钱五分,冲
【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先服一杯,不知再服。
【主治】阳明温病,下之不通,由津液不足,无水舟停者。
【方论选萃】
清•吴鞠通:兹按温病中下之不通者,共有五因……其因阳明太热,津液枯燥,水不足以行舟,而结粪不下者,非增液不可。服增液两剂,法当自下,其或脏燥太甚之人,竟有不下者,则以增液合调胃承气汤,缓缓与服,约二时服半杯沃之,此一腑中气血合治法也(《温病条辨》)。
近代•何廉臣:吴鞠通重用细生地、元参、麦冬,合调胃承气,名曰增液承气汤。方从吴又可养荣承气汤套出,皆为热结液枯,肠燥便秘而设(《重订广温热论》)。
晚近•沈仲圭:此方有滋阴增液,通便泄热之功用,以为温病热结,阴液枯涸,燥矢不行之用。
近代•冉先德:温病热结阴亏,燥屎步行者,下法宜慎,此乃津液不足,无水舟停,间服增液汤(生地、玄参、麦冬),即有增水行舟之效,再不下者,然后再与增液承气汤缓缓服之,增液通便,邪正兼固。方中生地、玄参、麦冬咸寒,滋阴增液;配伍大黄、芒硝苦寒、咸寒,泄热通便,合为滋阴增液,泄热通便之剂(《历代名医良方注释》)。
【按语】
伤寒伤人阳气,温病烁人津液,此千古不易之理。温病后期,余焰未烬,肺胃津伤,肠枯便秘,所谓陆地行舟者也。增液承气汤熔甘寒生津,咸苦达下于一炉冶,为热病津枯便燥者开一法门。温病从伤寒对面着眼,亦麻子仁丸之派生也。
 
后退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