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2008/05/05
- 帖子
- 5063
- 获得点赞
- 110
- 声望
- 38
萆薢分清散(萆薢分清饮)
《杨氏家藏方》
[组成]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入盐一捻(0.5g),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加入食盐少许)。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方解]本方主治之白浊,乃由下焦虚寒,湿浊不化所致。下焦虚寒,气化不利,肾失封藏,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尿浊如米泔,或如脂膏。治宜温暖下元,利湿化浊。方中萆薢利湿而分清化浊,为治白浊之要药,故以为君。石菖蒲辛香苦温,化湿浊以助萆薢之力,兼可祛膀胱虚寒,用以为臣,《本草求真》谓石菖蒲能温肠胃,“肠胃既温,则膀胱之虚寒小便不禁自止”。二药相伍,总以祛湿浊为主,故佐入益智仁、乌药温肾散寒。益智仁能补肾助阳,且性兼收涩,故用之温暖脾肾,缩泉止遗;乌药温肾散寒,除膀胱冷气,治小便频数。入盐煎服,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用以为使。原书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则其利湿分清之力益佳。综观全方,利湿化浊以治其标,温暖下元以顾其本。
本方出自南宋医家杨倓的《杨氏家藏方》,原名“萆薢分清散”,及至元代《丹溪心法》亦引用此方,并改名为“萆薢分清饮”。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主治下焦虚寒淋浊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小便浑浊频数,舌淡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虚寒腹痛者,可加肉桂、盐茴以温中祛寒;久病气虚者,可加黄芪、白术以益气祛湿。
3.现代运用 本方适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下焦虚寒,湿浊不化者。
4.使用注意 湿热白浊则非本方所宜。
《杨氏家藏方》
[组成]益智 川萆薢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各9g)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半,入盐一捻(0.5g),同煎至七分,食前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加入食盐少许)。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方解]本方主治之白浊,乃由下焦虚寒,湿浊不化所致。下焦虚寒,气化不利,肾失封藏,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尿浊如米泔,或如脂膏。治宜温暖下元,利湿化浊。方中萆薢利湿而分清化浊,为治白浊之要药,故以为君。石菖蒲辛香苦温,化湿浊以助萆薢之力,兼可祛膀胱虚寒,用以为臣,《本草求真》谓石菖蒲能温肠胃,“肠胃既温,则膀胱之虚寒小便不禁自止”。二药相伍,总以祛湿浊为主,故佐入益智仁、乌药温肾散寒。益智仁能补肾助阳,且性兼收涩,故用之温暖脾肾,缩泉止遗;乌药温肾散寒,除膀胱冷气,治小便频数。入盐煎服,取其咸以入肾,引药直达下焦,用以为使。原书方后云:“一方加茯苓、甘草”,则其利湿分清之力益佳。综观全方,利湿化浊以治其标,温暖下元以顾其本。
本方出自南宋医家杨倓的《杨氏家藏方》,原名“萆薢分清散”,及至元代《丹溪心法》亦引用此方,并改名为“萆薢分清饮”。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主治下焦虚寒淋浊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小便浑浊频数,舌淡苔白,脉沉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虚寒腹痛者,可加肉桂、盐茴以温中祛寒;久病气虚者,可加黄芪、白术以益气祛湿。
3.现代运用 本方适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炎、慢性盆腔炎等下焦虚寒,湿浊不化者。
4.使用注意 湿热白浊则非本方所宜。